趙 英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友誼院區(qū),江蘇 蘇州 215300)
在臨床常見的腫瘤疾病中,胸部腫瘤有較高的接診量,且多數(shù)患者在就診時已經確診惡性腫瘤。放射治療作為胸部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可達到對病癥發(fā)展速度控制的目的,對于穩(wěn)定病情,幫助患者恢復等均存在重要作用。而放療過程中因對患者正常組織細胞的損傷,易促使患者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導致其生活質量降低。本研究旨在對集束化護理在該類患者治療中的作用展開研究。
按照對比護理的方式展開本次研究,所選入病例共計66例,為本院放療中心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所治療的患者,其中33例在放療過程中以常規(guī)護理方式展開,即對照組;余下33例則運用集束化護理,即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在54~76歲間,均值為(64.12±1.28),而觀察組中男17例,女16例,年齡在52~77歲間,均值為(65.28±1.78)。對比上述數(shù)據P>0.05。
對照組的放療護理工作按照臨床護理要求開展,及時觀察和評估患者的病情變化,并告知患者對應注意事項。而觀察組則運用集束化護理,詳細護理方案主要從以下層面實施:(1)對集束化體系進行建立。為確保放療期間護理操作的有效性及準確性,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各方面情況進行綜合性評估,包括病情程度、心理狀態(tài)以及護理需求等。
(2)心理護理。因該類患者病情普遍較為嚴重,機體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難免會有一些負面心理,表現(xiàn)為焦慮、緊張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治療操作的配合度。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溝通,并展開針對性心理疏導,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及依從性[1]。
(3)指導患者有效的呼吸功能鍛煉。在放療過程中,因臨近正常組織不可避免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患者可能出現(xiàn)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癥狀。因此在治療期間要指導患者呼吸功能鍛煉:用鼻吸氣,然后用口呼氣,口唇收攏做吹口哨的動作,吸氣和呼氣的時間比為1:2或1:3,借此達到對患者肺通氣量提升的效果[2]。
(4)細化常見并發(fā)癥護理操作。在治療期間患者易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及時展開對應并發(fā)癥護理,對于保證治療順利進行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的作用。乳腺癌患者在放療期間需告知其合理選擇內衣,強調保護照射區(qū)皮膚的重要性,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防止破損感染,照射部位可用溫軟毛巾輕輕擦拭,同時涂抹少量薄荷粉,可改善患者皮膚不適感。食管癌患者在治療中需嚴密觀察患者是否有嗆咳以及脈搏異常等癥狀;進食后需指導其飲溫水沖洗食管,以減輕炎癥和水腫,并及時評估患者是否存在食管炎癥狀。為改善患者在放療中的胃腸道反應癥狀,可指導患者空腹且在治療結束后保持平臥位(持續(xù)半小時以上)。并告知患者在治療后增加飲水量,可達到幫助排毒的功效[3-4]。
研究中需對兩組并發(fā)癥、護理滿意度以及治療期生活質量(借助SF-36量表評估)進行統(tǒng)計。
數(shù)據處理工具為SPSS 19.0,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結合x2檢測,而計量資料通過±s表示,t檢測,P<0.05表明數(shù)據差異顯著,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治療中,觀察組9 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對照組為1 8 例,P=0.00 1,x2=1 0.0 2 8。在生活質量上,觀察組干預前為(45.23±1.29),對照組為(44.71±1.68),對比可知無明顯差異,P=0.982,t=1.021。在治療后,觀察組為(68.21±1.73),對照組為(53.02±1.38),對比P=0.001,t=13.972。在護理滿意度上,觀察組以96.97%(32/33)存在顯著優(yōu)勢,P<0.05,詳見下表1。
隨著胸部腫瘤患者臨床數(shù)量不斷增長,放療的方案也在逐步的完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為保障綜合治療效果,還需要從護理干預的層面幫助患者進行恢復。因該類患者在放療中容易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且生活質量較差,我們通過有效護理干預,對常見并發(fā)癥進行預防及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在治療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對于提升治療期間生活質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5]。
在本次研究中,我科運用集束化護理對患者從心理護理、呼吸鍛煉以及并發(fā)癥護理等多個層面進行干預,在完善的評價體系下,可有效保障各方面護理干預的有效性,具有多層面的優(yōu)勢,可持續(xù)在胸部腫瘤患者放射治療中展開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