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麗,殷 萍*
(安徽省蕪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醫(yī)院開展醫(yī)療工作期間手術室是非常重要的場所,其相對特征,主要是負責搶救患者生命的主要責任[1]。本文對手術室護理中應用全程無縫隙護理、常規(guī)護理干預,現將不同護理模式的效果對比如下。
資料收集時間: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集此階段內到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70例,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5例,觀察組中男患者、女患者20例、15例,年齡范圍在22歲~70歲左右,平均年齡為(40.35±6.85)歲;對照組中中男患者、女患者19例、16例,年齡范圍在20歲~70歲左右,平均年齡為(41.54±7.15)歲;將孕婦與哺乳期婦女、合并心血管疾病、軀體功能障礙、免疫功能障礙、嚴重內科疾病、藥物濫用史、精神障礙等患者排除出本組研究之外。對照組、觀察組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有臨床比較性。
對照組研究對象采取常規(guī)護理模式進行干預,主要包括完善術前告知、核對患者信息、檢查手術器械、加強術中配合、傳遞手術器械等措施。完成手術之后,對患者的病情給予細致、認真的檢查,并交接干預。
觀察組研究對象通過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進行干預,主要措施體現如下:(1)術前訪視:巡回護士需要加強術前訪視工作,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全面掌握。因為大部分患者不了解手術的實際情況,無法采取最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接受手術治療。巡回護士在訪視期間需要將術前注意要點、手術流程、手術室環(huán)境等詳細的告知患者與家屬,將手術的重要性告知患者,使患者的負面情緒得到明顯減輕,促使患者的應激心理得到有效降低。(2)術中護理干預:護士在手術期間需要幫助麻醉師將體位擺好,與麻醉師互相配合完成麻醉工作,確保在對麻醉、手術不產生影響的狀態(tài)下采取輕拍肢體的方式安慰患者。器械護士需要對手術器械給予認真的清點,同時完成準確、快速傳遞手術器械的情況,為順利開展手術提供保障。在手術期間需要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工作,一旦發(fā)生異常情況需要馬上上報醫(yī)生。若患者以特殊的體位開展手術,需要將軟墊墊在肢體的受壓位置,同時對受壓肢體進行按摩,加快血液循環(huán)的速度。(3)術后護理:手術后待患者麻醉清醒之后告知患者手術成功的消息,同時將患者送回病房,和病房護士開展交接工作。手術后48 h需要對患者進行訪視,對患者的情況給予了解以及詢問。
通過Zung自行設計的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本組病例護理前、護理后的抑郁、焦慮評分進行判定,分值高低與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以正比的關系呈現。
記錄兩組切口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采取SPSS 22.0統計學軟件完成兩組患者的數據分析處理工作,若計量數據、計數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則以P<0.05表示。
對照組S A S 評分、 S D S 評分在護理前分別(52.32±5.25)分、(51.32±5.19)分;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在護理前分別(53.18±5.36)分、(52.14±5.21)分;護理前評分相比差異不大(P>0.05);接受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后,對照組SAS評分、SDS評分分別(45.32±4.18)分、(44.1 5±3.9 1)分;觀察組S A S 評分、S D S 評分分別(40.12±3.95)分、(38.15±3.72)分;兩組SAS評分、SDS評分均有所降低,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降低幅度更明顯(P<0.05)。
對照組病例中3例切口感染,2例壓瘡,3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1.05%,觀察組病例中1例切口感染,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26%,觀察組并發(fā)癥人數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手術室的護理工作對手術效果產生極大的影響,患者在開展手術期間會出現恐懼、緊張等負面情緒,手術室護士需要尋求一種有效的護理措施促使患者手術的負面心理得到有效緩解,為順利開展手術提供保障,促使手術室護理質量明顯提升,從而避免出現并發(fā)癥。無縫隙護理模式主要是以提升患者受益程度作為重點,對護理服務工作中發(fā)生的漏洞進行不斷的查找,從而使服務不足及時消除,促使服務質量有所提升,使患者治療的需求得以滿足[2]。通過實施無縫隙護理模式干預對手術室護士的職責給予明確,確保能夠有條不紊的開展護理工作,全程動態(tài)的監(jiān)護患者,促使護理服務得到有效落實。據分析本組研究結果得知,通過實施無縫隙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別(P<0.05)。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中應用全程無縫隙護理服務能夠符合優(yōu)質護理的需求,有著極大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