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習少穎
進入互聯網時代,大量普通用戶的進入,使傳統新聞業(yè)形成了以互聯網為中心的“節(jié)點主體”,一種新型的協作式新聞策展的創(chuàng)新實踐悄然出現。傳媒學者認為,與現代社會相關的傳統新聞概念正在消散,用戶不在乎媒體生產的是否為純粹的新聞產品,他們只關心娛樂、態(tài)度及理解。[1]于是,許多大眾媒介從解決自身困境出發(fā),紛紛開始尋找獨特的新聞生產方式。筆者考察了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2016-2019年的城市漫步活動,分析其如何動員公眾加入到城市的空間行走,又如何參與和完成了新聞內容生產。新型的協作式新聞策展活動表明,大眾媒介同時具備了信息傳遞者、事件解釋者和城市發(fā)展探索者的身份,可以引領公眾作為主體參與城市治理過程。
“城市是巨大的容器,也是巨大的傳播介質”。2014年初,澎湃新聞籌備時即以微信公眾號“市政廳”為名策劃協作式新聞活動,意指媒體愿意成為城市建設的力量,以期實現“一個市民能自我組織和決策、充滿活力的城市”。借勢新媒體的社群本質,關注、啟發(fā)和聚攏有共同價值觀與事業(yè)的年輕人,才能實現這樣的理想生活圖景。[2]
“城市漫步”(urban walk)以穿越城市的行走方式來理解城市、景觀與身體體驗。[3]進入21世紀,城市漫步在海內外大城市受到公共文化體系的青睞,以一種文化現象的身份開始流行。新聞策展原本用于展覽業(yè),但近年來常常被用于數字媒介相關領域。澳大利亞學者Alex Burns認為,新技術對新聞業(yè)影響的兩大重要變化,一是,傳統新聞業(yè)不再因版面所限而對諸多新聞進行“把關”(gatekeeping)——以剔除“非重要的內容”,而轉向了“看門”(gatew atching)——從諸多信息中突出和強調重要信息。二是,大眾基于社交平臺發(fā)掘、排序、分享、評論新聞,與傳統新聞生產不同,原來的生產者和用戶變成彼此合作協商關系,即“協作性新聞策展”(collaborative news curation)。[4]這使新聞生產變成一個流動、多元的生產與再生產狀態(tài)?!懊總€參與者都可以對故事添加個性化的部分,附著在新聞生產里面。”[5]
澎湃新聞2016年開始舉辦城市漫步活動,由讀者和市民主導,成為“市政廳”實踐城市理想圖景的具體行動,也因此成為一種獨特的協作式新聞生產形式。其大致模式(流程)為:由澎湃新聞與相關專業(yè)機構提出議題,發(fā)布參與活動的召募公告,每次5-10人的規(guī)模,每月一次考察上海有歷史深度、有地方特色的區(qū)域,通過在城市空間的具身行走和線下對談,挖掘歷史資料,討論城市發(fā)展問題。最后,由專業(yè)媒體人和參與市民共同在澎湃新聞平臺發(fā)布圖文、視頻,并通過其他用戶的點贊、轉發(fā)、評論,最終共同完成新聞作品生產。
以城市漫步活動正式推出的2016年7月為起點,結束時間為2019年6月,筆者在澎湃新聞網站搜索關鍵詞“城市漫步”,獲得標題作品76篇。四年的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16年為“城市漫步/場所(發(fā)現與表述)”,2017年為“城市漫步/追溯與重構”,2018年至2019年為“城市漫步/社群再造”,表現了澎湃新聞在推進公眾參與新聞生產和城市公共事務上的基本構想。同時在新聞生產的實施方法上,從2016年的注重觀察,到2018年的深入考察城市現狀,再到2019年推動公眾參與城市事務的討論與決策,呈現出從被動到主動、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趨勢。
在澎湃“市政廳”的城市漫步活動中,作為發(fā)起者的新聞媒介只是倡議者,專業(yè)人士、對話題有興趣的市民讀者成為主角。他們不僅在活動中成為行走與體驗的主體,而且在后期討論中進一步成為城市治理的參與者和真正的新聞生產者。欄目通常會先推出由專業(yè)人士撰寫的有關城市理論的文章,如2017年第一期城市漫步刊出英國西敏寺大學博士朱盈樺撰稿的《城市漫步:從頭到尾在路上的路上觀察學》,介紹如何以類科學的方式在路上對城市日常生活進行觀察和記錄。[6]
2016年7月11日,《城市漫步|聽得到的浦江兩岸》成為一個活動模板?;顒影l(fā)起者包括澎湃新聞和一家影像藝術機構瑞象館,定位于少有人關注的“水域聲音”。帶隊人浙江大學人類學、聲音研究者王婧,以工作坊的形式帶領報名參加活動的市民,行走于浦江兩岸,錄下沿途各種有代表性的聲音并進行分析。隨后推出的文章既有澎湃新聞的記者,也有參加活動的學員,都以第一人稱的寫作視角呈現個體眼中和耳中的上??臻g訊息。[7]
2016年的7次活動被統一命名為“城市漫步:發(fā)現與表述”系列。漫步地點包括對楊樹浦一帶街道“日常奇觀”的探索,有60多年歷史的上海向明中學,處于城市更新劇烈變動中的臨青路的觀察,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重慶公寓考察,上海菜場中的年輕人等??梢钥闯?,每條線路的行走都以發(fā)現、了解、講述、呈現為重點,更強調參與者的空間感覺與個體體驗。
2017年的7次城市漫步活動命名為“追溯與重構”。形式上由之前的“文字+圖片”的發(fā)現與表述,豐富為“視頻+文字+圖片”的歷史追溯和工作坊討論的認知重構,從而使城市行走邁向多媒介、多主體、多元化的文化尋訪和討論。例如對景云里的行走,是與左翼文學和魯迅相關連;參照舊地圖尋訪戲院、電影院集中的虹口街道,形成歷史與現實的有趣對照。每一處的探尋都從“此地為何”出發(fā),落腳到此地對于城市和個體的“意義為何”的探索。此時的城市漫步對城市的考察,過渡到路上觀察、分析與討論。[8]
2018年的8次城市漫步活動和2019年的3次活動,在名稱上改變?yōu)椤吧缛涸僭臁?,可以看出澎湃新聞對城市空間文化的關照,深入和強化了城市治理與人際交往。內容包括了菜場與青年一代的人際交往,知青群體、弄堂與90年代住房變遷的社會記憶,住在龍華的外來者等話題討論。市民成為完全的表達和書寫主體,由他們從不同視角呈現上海作為繁華都市的變化與個體對城市發(fā)展的設想。單純的觀察已經成為過去,空間描述都為了進一步討論在城市中如何更好地改善人與人、人與城市的關系。正如傳媒學者認為,“如果傳統新聞業(yè)注定要萎縮,那么就讓它縮回到它的核心職能:調查性報道和高質量的新聞。如果新聞擴張到彌補了兩者的空隙,那么就讓它擴張到它本身擅長的領域:新聞評論和新聞策展?!盵9]
澎湃新聞“市政廳”城市漫步新聞生產的另一個特點,是媒體的讀者用戶在城市空間中具身行走。這種新聞生產方式具有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雙重空間含義?!翱臻g實踐”,它包含生產和再生產,以及每一種社會形態(tài)的具體場所和空間特性,通過語言、話語、文本來支配空間的生產?!氨碚骺臻g”,通過意象與象征的、與社會生活隱秘相聯系的符號體系而被直接生產出來,是人們生活和感知的空間,是使用者與環(huán)境之間生產出來的社會關系。[10]
新聞的空間生產,它指向有具體的場所和空間特性,是公眾可感知的空間,與城市的街道、市民工作與生活場所、成長經歷緊密相連。在2016-2019年“市政廳”城市漫步行走中,可以看出城市歷史在行走主題中的份量。這既是上海的城市特性,也是歷史型城市的普遍特征。恰恰是在身體和真實的空間行走中,參與公眾才能對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形象產生實際的親切的認知。每期活動中,主持人的沿途講解非常重要,而參與者對行走線路和相關空間(建筑)的自我理解和解讀,則與主持人的講解構成了對街道或城市的基本判斷。這種構成既有講解人的語言,也有現場文字、圖像以及標志著上海歷史的符號系統等。如“市政廳”一系列對工業(yè)遺跡的行走探訪,重新描摹了從上世紀民國年代到80年代的上海工業(yè)圖景,期望形成一個具有豐富歷史和多面形象的上海城市印象。
在《城市漫步/追溯:上鋼新村變遷史》中可以看到,20年間,上海工業(yè)調整撤并后留下一些當年大型企業(yè)的集體榮譽感和認同感的痕跡。與此同時,市民參與者以用戶、內容生產者、專業(yè)人士的三重身份,主張愚園路應當創(chuàng)造一種“體驗式歷史街區(qū)”,認為舊城更新應保留和承認歷史基礎,同時注意原住民的情感認同,最終保護長期形成的城市肌理。[11]這種公眾空間行走后對城市治理的思考記錄與采編實踐,正是澎湃新聞策劃開展協作式新聞生產的創(chuàng)新探索。
通過對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活動2016-2019年的內容分析回顧,互聯網時代的傳統大眾媒介在轉型為互聯網媒體后,開創(chuàng)了新的空間內容生產方式——協作式新聞生產。通過系列新聞策展,強調了媒介機構、用戶等多方參與,強調了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通過線下行走來推進媒介與城市、個體與城市的資訊傳播連接,為大眾媒介及公眾參與城市治理提供了一種可行思路。
注釋
[1]陸曄.新技術時代的協作式新聞布展-重慶大學新聞學院.http://sj.cqu.edu.cn/info/1015/5186.htm,2019-7-12
[2]王昀,告別2014:市政廳小秘書的年終總結,澎湃新聞微信公眾號“市政廳”,2014-12-31
[3]海因茲·佩茨沃德,鄧文華.城市漫步的美學.外國美學.2013(21)
[4]Bruns,A.(2001).Gatekeeping,Gatewatching,Real-Time Feedback:New Challenges for Journalism.Brazilian Journalism Research,7(11):117-136.
[5]陸曄周睿鳴.新聞生產轉向“策展”模式.中國社會科學報.[EB/OL].http://www.cssn.cn/zx/201607/t20160707_3101613.shtm l?COLLCC=2805933180&,2016-07-07
[6]朱盈樺.城市漫步|給游手好閑的人:從頭到尾在路上的路上觀察學.[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69802,2019-12-30
[7]王昀.城市漫步|聽得到的浦江兩岸.[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 sDetail_forward_1496815,2019-8-29
[8]沈健文.城市漫步|工作坊招募:我們來談一條路賦予人的身體經驗.[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 sDetail_forward_1705614,2017-06-10
[9]Bruns,A.(2001).Gatekeeping,Gatewatching,Real-Time Feedback:New Challenges for Journalism.Brazilian Journalism Research,7(11):13.
[10]楊有慶.空間轉向與新馬克思主義都市研究.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3)
[11]屈張.城市漫步·社群在造|愚園路的更新中,要留下來的是什么.[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 sDetail_forward_2668168,2019-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