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總領譯事”到掌理學校圖書編譯
——國立編譯館研究

2020-12-07 00:09:54胡喜云
安徽史學 2020年4期
關鍵詞:用書教科教科書

胡喜云

(人民出版社 新華文摘雜志社,北京 100706)

南京國民政府國立編譯館成立于1932年6月14日,1949年4月底停止工作,不足17年間避居后方9年,前后遷移5次,在編審教科用書、審定各科學術名詞、整理歷代文獻、翻譯中外名著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績,但因其大部分成員與檔案于1949年6月遷往臺灣,今藏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相關檔案因沒有得到系統(tǒng)整理而尚未對外開放(1)參閱施宣岑、趙銘忠編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簡明指南》,檔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166—167頁。,關于它的研究成果總體來說還不多。目前學界涉及國立編譯館的研究大多重在考察其在編審教科書、審定學術名詞方面的成敗得失,也有近代史和出版史領域的零星文章論述其出版成就,皆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了借鑒。本文依托國立編譯館所編文獻和前輩學者們的相關研究,梳理了國立編譯館自1932年6月14日成立至1949年4月底的發(fā)展歷程,考察了其主要成就和歷史貢獻,以期引起學界給予其一定重視,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諸方家批評指正。

一、國立編譯館之發(fā)展歷程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在西方列強船堅炮利、傳教士傳教合法化和國內(nèi)自強運動的刺激下,翻譯西學受到一定的重視。1862年8月,清政府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創(chuàng)辦京師同文館,兼具教育機構(gòu)和翻譯機構(gòu)的職能。20世紀初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后,新式學堂獲得較大發(fā)展,編譯教科書進入新的階段。1902年1月,京師大學堂合并京師同文館;10月,京師大學堂在官書局原址改設編譯書局(1906年6月清朝學部將之改辦為編譯圖書局),是我國第一個官方組織的新式教科書編譯機構(gòu)。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教科書采用審定制,教育部于總務廳下設編審處(有時又稱編譯館),負責編審教科書。1925年8月14日,北京政府教育總長章士釗倡議設立國立編譯館,掌理編纂翻譯圖書。(2)章士釗 :《創(chuàng)辦國立編譯館呈文》,《甲寅周刊》第1卷第5號,1925年8月15日。9月1日,北京政府公布《國立編譯館條例》;11日,章士釗被委任為編譯館總裁。(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1編“文化”,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7—490頁。時局動蕩之下,無專職編譯人員的國立編譯館在章士釗11月離職后不了了之。

1928年5月,中華民國大學院召集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楊廉等人提請設立編譯館,范壽康提請設置國立編譯館。1930年11月12—18日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期間,朱家驊、陳立夫提出《設立編譯專處總領譯事案》,經(jīng)大會決議通過。1931年5月,國民會議通過《請設立國立編譯館編譯中小學教科書及學術專著以宏文化案》《請設立編譯館以促進科學教育案》。(4)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宣傳部編 :《國民會議宣言決議案宣傳集》,1931年印,第267—269頁。10月,教育部擬定設立國立編譯館具體步驟,經(jīng)行政院國務會議通過。1932年4月,教育部擬定國立編譯館組織規(guī)程及費用概算,經(jīng)行政院決議通過。依北京政府慣例,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部編審處的基礎上籌建國立編譯館。時任編審處處長辛樹幟被任命為館長,以原編審處為館址,于1932年6月14日正式成立國立編譯館。(5)國立編譯館編 :《國立編譯館一覽》,1934年印,第1、27頁。

縱觀國立編譯館的發(fā)展歷程,大體上可以抗戰(zhàn)為界分為三個階段:

1932年6月14日至1937年10月是第一階段。編譯館成立初期設編審處和總務處,編審處按學科性質(zhì)分為人文組和自然組。1933年11月后取消編審處,仍設人文組、自然組,改總務處為事務組,有館員80多人。1936年7月辛樹幟辭去館長之職,由自然組組長陳可忠接任。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fā),10月編譯館奉令遷徙。

1946年5月至1949年4月底是第三階段。1946年5月15日,裝載有編譯館貨物的“怡康輪”駛離重慶,16日不幸焚燒沉沒,編譯館公物65箱(37箱是圖書)、私物17件全部被燒毀、沉沒。(8)《怡康輪失事的有關文書》,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號:全宗號107,卷335。轉(zhuǎn)引自孟國祥 :《南京文化的劫難(1937—1945)》,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頁。6月,編譯館大部分人員返回南京。7月3日,代館長趙士卿(陳可忠于2月稱病請辭)向教育部申請更改內(nèi)部組織(9)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3編“教育(2)”,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198頁。,遂將館內(nèi)事業(yè)有永久性者稱組,分設人文組、自然組和總務組;事業(yè)有時間性者稱委員會,分設大學用書編輯委員會、中小學用書編輯委員會和社會教育用書編輯委員會,另有輔助性質(zhì)的圖書、資料、出版及小學實驗研究等委員會。因戰(zhàn)局變化,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各部會及附屬機關于1949年1月21日開始從南京撤至廣州。(10)參閱林桶法 :《1949大撤退》,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121、163頁。2月25日,編譯館隨遷館員仍然在中轉(zhuǎn)站上海等船去廣州。(11)參閱《國立編譯館人員已來滬繼續(xù)工作》,《申報》1949年2月25日;袁荔 :《從南京逃到廣州》,《國情》新1第1期,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編譯館留守人員被中國共產(chǎn)黨接管(12)1949年6月23日,編譯館部分館員由廣州撤退至臺灣,繼續(xù)從事編審教科書、編譯學術著作、審譯學術名詞等工作,2011年3月30日被并入臺灣“國家教育研究院”,“國立編譯館”之名正式取消。,1949年底被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接管。

二、國立編譯館之主要工作

章士釗、朱家驊等人計劃設立國立編譯館,或讓其負責編纂翻譯各項圖書,或讓其總領譯事、編譯各國學術書籍。1932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國立編譯館組織規(guī)程十三條》,規(guī)定編譯館的主要職責是掌理關于各種學校之圖書編譯事務。從總領譯事到掌理學校圖書編譯,編譯館的定位看似發(fā)生了很大轉(zhuǎn)變,這其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就實質(zhì)而言,編譯館還承擔了其他多種職責。1933年4月22日、1941年6月14日、1945年10月12日、1947年5月29日國民政府公布《國立編譯館組織條例》及其修正版,規(guī)定編譯館隸屬于教育部,編譯和審查教科圖書和學術文化書籍,具體包括編譯闡明文化及高深學術者、世界專門學者所公認具有學術上之權威者、內(nèi)容淵博卷帙浩繁非私人短時間內(nèi)所能完成者以及學術上之名詞,審查中小學教科書、中小學課外讀物及參考用書、民眾教育用書、關于黨義之圖書和其他專著、中小學用標本儀器及其教育用品。

(一)編審教科用書

《國立編譯館辦事細則》強調(diào),編譯館依照教育部公布之教科圖書審查規(guī)程、教科用標本儀器審查規(guī)程暨各科課程標準辦理審查事宜。1939年,館長陳可忠稱編譯館百分之六十的人力財力消耗在“勞而無功,表現(xiàn)不出成績”的審查教科用書上,其余時間才花費在編和譯上。編譯館內(nèi)每本教科書中都貼著加倍厚的簽注意見,每一道習題都被審查者算過。(13)《抗戰(zhàn)時期的國立編譯館》,《浙江戰(zhàn)時教育文化》第1卷第4期,1939年。截至1946年1月,編譯館審查中小學、師范學校及民眾學校教科書與補充教材433冊,各科參考書35冊,本國及世界地圖100幅,教育部征求初高中史地稿本17冊,各書局各科課本101冊,以及民眾讀物1400多種。編譯館還負責審查“關于黨義之圖書和其他專著”,截至1946年1月,審查大學用書295種,審查專科以上學校教員申請教育部所設甲種獎助金之稿件546種,審查其他稿件200種左右。(14)國立編譯館編 :《國立編譯館工作概況》,1946年印,第1、6、11頁。

除了積極地審,編譯館還積極地編——編教科用書、民眾讀物和辭書、辭典、手冊、年鑒等工具書。編譯館的前身是教育部編審處。1929年1月,編審處召開第一次編審會議,議決自行編纂中小學教科圖書,陸續(xù)制定了多種編輯教科書方法。1932年6月編譯館成立后,人文組召開第一次會議時,討論編譯教科書及各種專著計劃。時任教育部部長朱家驊主張由政府自編教科圖書,指示由編譯館與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合作分期自編中小學教科書。(15)鄭鶴聲 :《三十年來中央政府對于編審教科圖書之檢討》,《教育雜志》第25卷第7期,1935年。1933年5月,教育部組建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12月初編成初小國語、算術、社會、自然教科書稿本,由編譯館審查。1935年,編譯館奉令修改部編小學教科書稿本,1936年間陸續(xù)完成(16)《教部編輯小學教科書之積極》,《申報》1935年6月5日。,交正中書局、商務印書館等印刷發(fā)行。1938年7月,教育部制定《戰(zhàn)時各級教育實施方案》,其中規(guī)定“小學教科書及中學、師范用之公民、國文、歷史、地理教科書,應由國家編輯,頒發(fā)應用”。(1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教育(1)”,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8頁。1942年1月,編譯館合并教育部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教育部規(guī)定小學各級各科教科書及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一律使用編譯館所編教科書。編譯館還奉令編中學其他各科及師范、職業(yè)學校各科教科書,與各書局經(jīng)審定的課本并行。(18)魏冰心 :《國定教科書之編輯經(jīng)過》,《教育通訊》復刊第1卷第6期,1946年5月。編譯館或自編,或修改校訂原教育部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所編教科書和其他書局、個人應征的教科書,或采用民營書局的稿本(19)石鷗 :《民國中小學教科書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59—263頁。,截至1947年,完成國定本小學課本40冊,高小48冊,初中39冊,高中39冊,師范、簡師37冊,以及農(nóng)業(yè)、工業(yè)職業(yè)學校各科教科用書,此外還編有邊疆地理補充教材10余種、小學兒童常識補充讀物100種等。為了配合各大學實施共同必修課,1939年11月教育部令編譯館主持編譯大學用書。1940年3月,大學用書編輯委員會成立,起初隸屬于教育部,1942年1月改隸于編譯館(20)滕大春 :《教育部大學用書編輯委員會工作概況》,《教育通訊》第4卷第18期,1941年。,截至1947年編成約250種大學用書,其中111種為特約編著,112種是公開征稿,27種為采選成書(21)蘇朝綱 :《國立編譯館與“部定大學用書”》,葉再生主編 :《出版史研究》第3輯,中國書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91—197頁。,其中有一些至今仍被視為經(jīng)典,如錢穆的《國史大綱》、金毓黻的《中國史學史》等。

(二)審定各科學術名詞

統(tǒng)一學術名詞是翻譯西學時的重要工作。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即將選擇譯名、統(tǒng)一譯名視為提高譯書效益的“要務”,議定了華文已有之名、譯立新名、作中西名目表等原則。(22)傅蘭雅 :《江南制造總局翻譯西書事略》,張靜廬編 :《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9—26頁。1877年在華基督教傳教士召開第一次大會,決定成立“益智書會”(又稱“學校教科書委員會”,1890年后改為“中華教育會”),指導編纂教會學校教科書,其中最艱難的工作即是統(tǒng)一學術名詞。1903年,博醫(yī)會成立名詞委員會。1909年10月29日,清朝學部成立編訂名詞館,由嚴復任總纂。1915年中國科學社成立,社刊《科學》發(fā)刊例言中稱:“譯述之事,定名為難。而在科學,新名尤多。名詞不定,則科學無所依倚而立。”(23)《例言》,《科學》第1卷第1號,1915年。1922年,中國科學社修改社章,明確提出社務暫分9種,其中第3種為:“編訂科學名詞,以期劃一而便學者?!?24)《中國科學社修改總章草案(1922年10月)》,林麗成、章立言、張劍編注 :《中國科學社檔案整理與研究·發(fā)展歷程史料》,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5年版,第35頁。1916年8月,來自博醫(yī)會、中華醫(yī)學會、中國醫(yī)藥學會和江蘇省教育會的23名代表組成醫(yī)學名詞審查會,1918年12月后擴大并更名為科學名詞審查會。1928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設立譯名統(tǒng)一委員會,接管科學名詞審查會的工作,開始由中央教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審定各科名詞。11月,大學院正式改組為教育部,譯名統(tǒng)一委員會不復存在。12月,教育部設編審處譯名委員會,先后分設化學、物理、醫(yī)學等18個名詞審查委員會,聘請鄭貞文、黃守中等15人為常務委員,240多位專家學者為各科名詞審查委員。(25)參閱黎難秋 :《中國科學翻譯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541頁;溫昌斌 :《中國近代的科學名詞審查活動:1928—1949》,《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年第2期;張劍 :《中國近代科學與科學體制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191頁。1932年6月編譯館在教育部編審處的基礎上成立,延續(xù)其起草、整理各科名詞的職責。(26)《三學會與本館合作》,《國立編譯館館刊》1935年第1期。

依托大學院和教育部調(diào)查所得,編譯館搜集各科英、德、法、日名詞及其舊有譯名,謹慎取舍,匯為初編;與中國化學會、中國物理學會等專門學會及國內(nèi)大學廣泛合作,邀請頗具權威且有名詞審查經(jīng)驗的學者組成名詞審查委員會加以審查;最后由編譯館專職人員加以整理,呈請教育部公布。(27)國立編譯館編 :《國立編譯館工作概況》,第9—10頁。編譯館最先審定的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名詞,由陳可忠領導制訂方法、調(diào)配人員、聯(lián)系學術團體、平抑專家間爭執(zhí),后來人文組亦從事社會科學名詞的審定工作。(28)夏敬農(nóng) :《國立編譯館編印學術名詞經(jīng)過簡述》,《出版界(重慶)》第1卷第8—9期,1944年。編譯館審定名詞時,通常遵循準確、簡單、明了、單義、系統(tǒng)化等原則,大多采用已公布的名詞、固有的名詞或已通行的名詞,特殊情況下則予以意譯,意譯不通時采取音譯,化學名詞中偶有造新字的現(xiàn)象。(29)溫昌斌 :《民國科技譯名統(tǒng)一工作實踐與理論》,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72頁。自1932年11月出版《化學命名原則》《藥學名詞》至1946年1月,編譯館先后組成化學、藥學、社會學、哲學等35個名詞審查委員會,公布化學、藥學等??泼~35種,另有21種已編訂完成尚在審查中,有37種尚在編訂中。(30)②國立編譯館編 :《國立編譯館工作概況》,第68—78、6—9頁。

(三)整理中國歷代文獻

編譯館整理文獻的工作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一是整理史料,依據(jù)正史和各種重要參考文獻匯集材料,抄撮薈萃,逐條考訂,年經(jīng)事緯地排比分類,并加以客觀綜合的說明,整理經(jīng)濟史、社會史、政治制度史等專史史料和太平天國等民族運動史料以及《東華錄》等斷代史料。二是整理經(jīng)典,校印《十三經(jīng)新疏》并標點舊疏、編纂《經(jīng)學詞典》、纂輯《經(jīng)解長編》、編輯《群經(jīng)讀本》和《經(jīng)藏》。三是編纂志書,編輯《黃河志》和《廣漢調(diào)查報告》等。四是纂輯總集,完成《全宋詞》《全元曲》等。五是編制中國歷史地圖,截至1946年1月完成西漢輿圖47幅,涵蓋西漢時的州郡遞嬗、交通路線、水利屯田狀況等,圖后還附有索引和說明。六是整理邊事材料,編撰《清代邊務史》等。(31)②國立編譯館編 :《國立編譯館工作概況》,第68—78、6—9頁。

(四)翻譯中外名著

翻譯中外名著是編譯館的一項重要工作,截至1934年翻譯出版《經(jīng)濟學原理》《美國政府與政治》等近20種圖書。(32)國立編譯館編 :《國立編譯館一覽》,第35—46頁。1938年教育部制定《戰(zhàn)時各級教育實施方案》,第四部分“教材”中要求“擴充國立編譯館,整理我國固有名著,并翻譯各國代表作品,并從事編譯各級學校教科書及教師所用之參考書籍”。(3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教育(1)”,第28—29頁。1942年8月編譯館增設翻譯委員會,由梁實秋主持,吳俊升、邵鶴亭、潘洛基、杜殿英、瞿菊農(nóng)等人為委員。(34)《國立編譯館特設翻譯委員會》,《高等教育季刊》第3卷第1期,1943年。楊憲益、戴乃迭夫婦于1943年底加入翻譯委員會,楊憲益直到晚年“仍保留著對編譯館的美好回憶”。(35)楊憲益 :《漏船載酒憶當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118頁。

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睍橇妓?,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yī)愚。”書是益友,臧克家說:“讀過一本書,像交了一位益友?!睍谴皯簦郀柣f:“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書是一艘船,它載著人們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書是一架梯子,它能引導我們登上知識的殿堂;書是一把鑰匙,它能幫助我們開啟心靈的智慧之窗。

據(jù)梁實秋回憶,翻譯委員會視個人興趣定翻譯作品,唯一條件是所翻譯作品必須是學術典籍或文學名著。如王了一翻譯了《莫利哀全集》,李味農(nóng)翻譯了毛姆的《羅馬史》,孫培良翻譯了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梁實秋翻譯了莎士比亞劇作及《咆哮山莊》《西塞羅文集》等。李長之自告奮勇要從德文翻譯康德的三大批判,可惜于1946年10月離開編譯館,未能完成這項工作。編譯館還負有向西方宣傳中國文化的責任,經(jīng)與時任館長陳可忠、人文組主任鄭鶴聲反復協(xié)商,翻譯委員會著手翻譯《資治通鑒》,由楊憲益、戴乃迭承擔,先后翻譯了《前漢紀》和《隋紀》。翻譯委員會還計劃編譯中國文化史叢書,包括中國文化史、哲學史、藝術史、建筑史、音樂史、繪畫史、戲劇史、工業(yè)史等,這些書的中文稿均已完成,可惜后來僅由楊憲益、戴乃迭將錢穆所著《中國文化史》、閻金鍔所著《中國戲劇史》翻譯成英文。

三、國立編譯館之歷史貢獻

(一)溝通政府、學界與出版界,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抗戰(zhàn)期間各級學校教科書的質(zhì)量與有效供給,推動了科學名詞的規(guī)范和科學的發(fā)展

編譯館被認為其間大多是二三流角色,缺少第一流學者,在群眾中的影響和地位遠不如中央研究院。(36)《接管國立編譯館概況》,南京市檔案館編 :《南京解放》,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版,第317頁。其實,這種比較有失公允。編譯館隸屬于教育部,雖被定位為研究機關,但它由教育部編審處改組而來,主要職責是編審教科用書和審定學術名詞,更像是一個與教育部關系密切的教育文化機關;中央研究院則直隸于國民政府,是當時的最高學術研究機關,相對獨立性較強。編譯館館長由國民政府任命,第一任館長辛樹幟在德國留學期間與陳寅恪、傅斯年、俞大維等人成為至交,經(jīng)常與傅斯年議論通宵。1936年7月辛樹幟辭職后,自然組主任陳可忠繼任館長。陳可忠積極籌劃召開化學討論會,推動成立中國化學會,領導審定化學名詞,并盡力支撐編譯館的運轉(zhuǎn)。編譯館編譯人員流動頻繁,最多時有120多人,最少時不到20人,翁之龍、劉英士、周其勛、鄭貞文、李貽燕、童冠賢、李心莊等人皆曾是專任編譯,到1946年1月夏敬農(nóng)、鄭鶴聲、陸步青、高覺敷、王向辰、孫國華分別擔任各組主任,梁實秋和楊憲益任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和秘書,盧前任大學用書編輯委員會秘書,皆堪稱業(yè)內(nèi)名家。此外,編譯館還由館長呈請教育部延聘顧頡剛、曾昭掄等學者擔任特約編譯。

1939—1946年,編譯館接收內(nèi)遷的大學教授和學者在館內(nèi)兼職。例如,臺靜農(nóng)兼職于編譯館時,在白沙結(jié)識了陳獨秀。陳獨秀正在撰寫《小學識字教本》,在臺靜農(nóng)的協(xié)調(diào)下,編譯館先后寄給他2萬元稿費。(37)臺靜農(nóng) :《酒旗風暖少年狂——憶陳獨秀先生》,臺北《聯(lián)合報》副刊1990年11月10日、11日。此外,方令孺、趙清閣、金兆梓等人亦曾兼職于編譯館,胡絜青于1943年11月中旬攜子女至北碚后也曾在編譯館找事做。(38)老舍 :《八方風雨》,《新文學史料》1978年第1期。

編譯館還邀請多方專家學者參與編譯國定本教科書,并依托教育部邀請到數(shù)量龐大、質(zhì)量優(yōu)秀的審閱者,如1946 年出版發(fā)行的《初級中學國文(甲編)》第2冊,參閱者有尹石公、王云五、朱家驊、吳俊升、吳鐵城、陳布雷等25 人,《初級小學國語常識課本》第7冊的校閱者有丁曉先等 56 人,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科用書的質(zhì)量與有效供給。(39)吳小鷗、石鷗 :《烽火歲月中的啟蒙——試析民國時期國立編譯館中小學教科書編審》,《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2年第3期;吳小鷗 :《啟蒙之光——浙江知識分子與中國近現(xiàn)代教科書發(fā)展》,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59—167頁。

學術名詞審定工作涉及多方面學者,程序繁雜,每科名詞須審核三四次、歷時二三年方能完成。編譯館呈請南京國民政府提供專門經(jīng)費,館內(nèi)設專人從事該工作,積極協(xié)調(diào)各方面關系,名詞編訂程序更為完善,確定譯名時協(xié)商更為充分,在編審大中小學教科用書、辭典工具書及民眾讀物時,強力推行其審定過的學術名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科學名詞的規(guī)范和科學的發(fā)展。(40)溫昌斌 :《民國科技譯名統(tǒng)一工作實踐與理論》,第116—120頁。

(二)在教科書編審制度發(fā)展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即努力于編纂統(tǒng)一的教科書。1929年1月22日頒布《教科圖書審查規(guī)程》和《審查教科圖書共同標準》等法令,明確要求“教材精神要適合黨義、國情和時代精神”。1932年6月編譯館成立,被視為南京國民政府計劃實行教科書“國定制”的重要措施之一。(41)刁含勇 :《新中國中小學教科書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1949—1954)》,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第25—26、29頁。1936年,編譯館修訂完成部編小學教科書稿本,“用作書商編印教科書之規(guī)范,亦為國定教科書之嚆矢”(42)⑧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教育(1)”,第495,14、28、458頁。,“審定本仍得互相并用,其目的乃在樹立一種模范制”。(43)《所望于教育會議者》,《申報》1943年2月25日。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國民黨在武漢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戰(zhàn)時各級教育實施方案綱要》,明確提出“對于各級學校各科教材須徹底加以整頓,使之成為一貫之體系而應抗戰(zhàn)與建國之需要”。7月,教育部制定《戰(zhàn)時各級教育實施方案》,規(guī)定“小學教科書及中學、師范用之公民、國文、歷史、地理教科書,應由國家編輯,頒發(fā)應用”。1940年教育部編定統(tǒng)一大學用書(“部編本”)。1942年5月26日,蔣介石下手令給時任教育部部長陳立夫,指示以后凡小學教科書應一律限期由教育部自編,禁止各書局自由編訂。⑧1943年秋,南京國民政府統(tǒng)治區(qū)域開始統(tǒng)一使用編譯館主持編定的國定本教科書。同時,教育部命令各書局編印之版本一律停止發(fā)行。(44)《教育部公報》第15卷第10期,1943年。但因教科書利潤巨大,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所編教科書已在市場占絕對優(yōu)勢,且國民政府在有些地區(qū)管理不力,一些自編教科書與國定本教科書并存于世。1946年6月編譯館返回南京后,對國定本中小學教科書進行了修訂,并采取多種措施鞏固國定本教科書的地位。但國定本教科書畢竟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chǎn)物,因宣揚國民黨黨義和壟斷性等受到許多有識之士的指責,如1947年3月2日教育問題座談會上無人贊同使用國定本或某一種審定本。(45)參閱《教育問題座談會討論教科書問題》,《申報》1947年3月4日。1947年7月教育部與“國定中小學教科書七家聯(lián)合供應處”(通稱“七聯(lián)處”)的合約到期后,公私印刷機構(gòu)均可申請印行國定本教科書。(4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3編“教育(1)”,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頁。編譯館重新開始審定各書局自編教科書,較以前更為嚴格。此后國民政府無暇顧及教科書,國統(tǒng)區(qū)中小學校通行國定本教科書與各書局自編教科書。(47)石鷗 :《民國中小學教科書研究》,第96—297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確定了中小學教科書全國統(tǒng)一供應的方針,此后逐漸形成了由國家經(jīng)營、管理教科書的“國定制”?!按筌S進”時期教科書編寫權力曾短暫下放,但“一綱一本”、統(tǒng)編課本仍是主流。(48)石鷗、方成智 :《中國近現(xiàn)代教科書史》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59頁?!拔母铩逼陂g,教科書建設遭受嚴重打擊。1985年后,我國教科書逐漸由“國定制”過渡至“審定制”。截至2014年,全國先后有84家出版社參與編寫出版發(fā)行了236套義務教育教科書與732冊普通高中教科書。(49)李水平 :《新中國教科書制度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第3頁。2012年,根據(j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的要求,教育部開始統(tǒng)一組織編寫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科書。截至2019年9月,“部編本”語文教科書實現(xiàn)全國范圍內(nèi)全覆蓋,標志著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由“審定制”再次走向“國定制”。

(三)為新中國出版事業(y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編譯館藏書豐富,截至1949年5月共有中文書129903本、西文書7788本、日文書20316本等。(50)《接管國立編譯館概況》,南京市檔案館編 :《南京解放》,第324頁。編譯館沒有自己的出版機構(gòu),但因其業(yè)務與出版息息相關,1933年1月25日即成立了出版委員會,由館長指聘專任編譯或編譯兼任委員,不定期召開會議,計劃編譯館的出版事宜,主持與館外投稿者、委托出版所訂立合同,決定稿費及審查費。(51)國立編譯館編 :《國立編譯館一覽》,第13—16頁。編譯館還曾設有圖書評論社,由劉英士主編《圖書評論》,可惜僅出版至第2卷第12期,因經(jīng)費不足而于1934年8月???52)參閱陳國強、張生 :《南京國民政府出版體系的形成》,宋原放編 :《中國出版史料(現(xiàn)代部分)》第1卷下冊,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301頁。曾在教育機構(gòu)和正中書局任職多年、并主持過編譯館教科書組的陸殿揚認為,編譯館與公私出版機構(gòu)相助相成。(53)陸殿揚 :《戰(zhàn)后兩年來的國立編譯館》,《中華教育界》復刊第2卷第2冊,1948年。

1949年5月,編譯館被中國共產(chǎn)黨接管。7月2日,時任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葉圣陶在日記中記載:胡繩來談,共商接收編譯館,將委員會擴大如編譯館模樣。今日遇陸定一,即提出此意。(54)《葉圣陶日記》,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1122、1154—1155頁。11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與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委員會及新華書店編輯部組建成出版總署。出版總署籌備設立辦公廳、編審局、翻譯局、出版局,工作人員嚴重不足,派金燦然赴南京接收編譯館、印刷學校、出版事業(yè)管理處。12月底,編譯館僅剩的編譯人員25人、工友4人以及部分藏書被運至北京。(55)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中央檔案館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1卷,中國書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13、521、560、566、615頁。1950年1月28日,時任出版總署副署長葉圣陶在日記中記載:出版總署接收編譯館十余人,鄭作新、隋樹森、施君、馬君來訪。(56)《葉圣陶日記》,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1122、1154—1155頁。1954年,編譯館藏書被分撥給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新成立的古籍出版社,1956年古籍出版社并入中華書局,其藏書隨之入中華書局圖書館。

(四)為新中國學術名詞統(tǒng)一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葉圣陶等人在編纂教科書時重視名詞的統(tǒng)一。(57)參閱李云龍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小學教科書編纂與術語規(guī)范》,《中國科技術語》2019年第5期。1950年4月4日,葉圣陶在日記中記載:“從前教育部與編譯館為此事已多年,且有若干科名詞已經(jīng)分布。今未必另起爐灶,但加以追認或修定而已。其尚未定妥者,則從今定之。范圍不求其廣泛,但取便于常用即可?!?58)⑧《葉圣陶日記》,第1161、1164,1122頁。5月2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成立學術名詞統(tǒng)一工作委員會,下設自然科學組、社會科學組、醫(yī)藥衛(wèi)生組、時事組、藝術科學組,分別由科學院編譯局、出版總署、衛(wèi)生部、新聞總署、文化部負責。(59)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中央檔案館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2卷,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228頁??茖W院編譯局成立名詞編訂室,出版總署遂將所接收編譯館的生物學家鄭作新調(diào)到科學院編譯局(60)黃宗甄 :《回憶中國科學院編譯局》,《中國科學院院刊》1992年第4期。,并將名詞稿件38項、辭典稿件23990張又11本、已出版的名詞14張、名詞卷宗13卷、簿冊3本等移交給科學院編譯局。(61)龔益 :《社科術語工作的原則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242頁。

1954年9月,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宣告結(jié)束,學術名詞統(tǒng)一工作委員會也隨之結(jié)束工作。1954年8月科學出版社成立后,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原科學院編譯局名詞編訂室)轉(zhuǎn)入科學出版社。1985年,中國科學院與國家科委領導成立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名詞委”),辦事機構(gòu)掛靠在科學出版社。1995年,名詞委成立事務中心。1996年12月,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更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截至2019年,名詞委下共有118個審定分委員會,共審定公布了118種名詞,并公布8種海外版和1種合訂本名詞。(62)參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官網(wǎng),http://www.cnctst.cn/。

結(jié) 語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有100多種“編譯”機構(gòu),如申報編譯室、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會編譯委員會、海事編譯局等。(63)廖七一、楊全紅、高偉、羅天 :《抗戰(zhàn)時期重慶翻譯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41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名稱中帶“國立”二字的機構(gòu),如國立禮樂館、國立中央圖書館等,絕大多數(shù)隸屬于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亦隸屬于教育部,館長由國民政府任命,其他館員由館長呈請教育部延聘,也經(jīng)常由教育部派任。1942年國立編譯館擴充后由教育部部長陳立夫兼任館長,原館長陳可忠降為副館長。1944年2月陳立夫不再擔任館長,陳可忠繼續(xù)擔任館長,教育部派葉溯中任副館長。

國家級編譯館之設,源于京師同文館,奠定了以翻譯西學為編纂新式教科書服務的基調(diào)。1932年6月,國立編譯館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編審處改組而成,決定了其以編審教科書為主、以翻譯等為輔的定位。有學者即指出,編譯館自成立至1941年間共翻譯圖書45種,平均每年僅翻譯4.5種。(64)黎難秋 :《中國科學翻譯史》,第403頁。1942年8月編譯館增設翻譯委員會,但所譯成果遠遠無法與其他部門所編成果相提并論。1949年5月編譯館被中國共產(chǎn)黨接管后,時任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葉圣陶曾設想接收編譯館,將委員會擴大如編譯館模樣(65)⑧《葉圣陶日記》,第1161、1164,1122頁。,這從側(cè)面反映出時人對編譯館的認識——國家最高級別的有專業(yè)編纂人員的教科書編審委員會。

作為南京國民政府最高級別的編譯機構(gòu),國立編譯館的成績未能達到大家的預期,探究其中原因,有四個方面:其一,“由于深受戰(zhàn)爭破壞和政局更迭的影響,民國教育發(fā)展顯得缺乏連續(xù)性和長遠規(guī)劃,經(jīng)費和物質(zhì)的匱乏也嚴重影響到教育的改進”。(66)朱慶葆等 :《中華民國專題史·教育的變革與發(fā)展》,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頁。編譯館在不足17年間避居后方9年,前后遷移5次,經(jīng)費短缺、人員流動頻繁,連續(xù)性和長遠規(guī)劃難以保證。其二,教育部在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組織構(gòu)架和權力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十分有限,且內(nèi)部派系斗爭激烈,人員流動頻繁。(67)廣少奎 :《重振與衰變: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教育部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6、122—123、293—294頁。編譯館附屬于教育部,深受其間黨派斗爭的影響,存在較激烈的人事糾紛(68)《接管國立編譯館概況》,南京市檔案館編 :《南京解放》,第325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開展。其三,編譯館的主要職責是編譯各種學校教科用書,但因南京國民政府機構(gòu)設置不夠完備,機構(gòu)間職責界定不夠明確,編譯館還承擔整理古籍、翻譯中外名著等任務,而編譯人員最多時僅120余人,最少時不到20人。并且,編譯館經(jīng)費微薄,戰(zhàn)前每月為1.1萬元,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減至每月3960元,1939年7月改為每月5500元,外加教育部撥給臨時編譯及編審員等事業(yè)費2000多元,其中十分之四用于審查教科圖書,十分之三用于編訂名詞,其余用于纂輯辭典、編譯圖書和整理文獻等(69)國立編譯館編 :《國立編譯館工作概況》,1940年印,第1頁。,實在無力面面俱到。其四,編譯館從事的編審教科書、整理古籍等工作深受政治影響,遭到一些學者的批評,如1944年熊十力對編譯館編印《十三經(jīng)新疏》表示不滿,“不如任學者旁收博覽,自求心得。毋取效帝制之世,由在位者妄立標準也”。(70)熊十力 :《讀經(jīng)示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280頁。

機構(gòu)設置大多經(jīng)歷由粗略到專精的過程,國立編譯館的職責后來分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國家教材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指導小組、中國外文局及其下屬的中國翻譯研究院等機構(gòu)承擔,這些機構(gòu)或多或少皆延續(xù)了國立編譯館的運行模式。

猜你喜歡
用書教科教科書
南京國民政府教科圖書出版審查審定法律制度初探
——從行政法角度
教育評論(2023年3期)2023-07-30 23:59:12
嚴搖愷
——教科雙馨鑄豐碑
《備急千金要方》:中醫(yī)急診教科書
吃書與用書
吃書與用書
藏起來的教科書
對一道教科書習題的再探索
被藏起來的教科書
中學生(2016年20期)2016-08-16 01:46:54
用書裝飾心靈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58
中日高校英語教科書から見る異文化理解
柘城县| 吉水县| 姚安县| 北安市| 西林县| 牡丹江市| 安西县| 全州县| 耿马| 乐清市| 祁东县| 佛学| 清水河县| 广饶县| 平顶山市| 宜川县| 晋中市| 图们市| 扬中市| 苏尼特右旗| 淳安县| 临安市| 洪洞县| 怀安县| 翼城县| 镇雄县| 正镶白旗| 桦甸市| 吴堡县| 高密市| 八宿县| 东海县| 红原县| 盐池县| 贵溪市| 大姚县| 社会| 临江市| 兴隆县| 宣化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