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玲 葉虹
【摘要】本文論述運用層進式問題觸發(fā)學生深度思考的途徑,提出借助問題串學會更清晰地思考、借助直觀圖學會更深入地思考、借助學習任務單學會更全面地思考、借助路徑圖學會更理性地思考的教學建議,幫助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本源,理解數學內容本質,感悟數學思想與方法,發(fā)展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層進式問題 深度思考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046-03
聽課時,我們??吹竭@樣的現象:一節(jié)課問題多而雜,以一個個小問題的形式不斷提出,或細碎,或重復,簡單易答,未能觸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這些不能引發(fā)充分思考的問題,只能讓學生習得表面知識,是表層學習、表面學習。怎樣改變這一現狀呢?我們認為,教師可以設計層進式問題觸發(fā)學生深度思考?!皩舆M”是指對知識內在結構的逐層深化的學習?!皩舆M式問題”是指在教學時圍繞一定目標或某一中心問題,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精心設計的有層次的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吧疃取敝刚J識觸及本質的程度。“深度思考”是指學生經歷學習的全過程,進而激發(fā)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本源,理解數學內容本質,感悟數學思想方法,以此達到深度理解知識,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標。
那么,觸發(fā)學生深度思考的策略有哪些呢?我們結合教學實踐,歸納總結出以下措施,讓學生的思考由“淺層”走向“深度”。
一、借助問題串,學會更清晰地思考
“問題串”,就是以問題為中心,一節(jié)課通過若干個層層遞進的引導性問題串聯(lián)起來。教師設計的“問題串”應該具有啟發(fā)性、承接性,能夠觸及數學本質,給學生的積極思考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更清晰地思考問題,從而理解知識內涵。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為例設計層進式問題。
(一)整體入手,厘清脈絡
從整體入手,解讀教材四問,厘清知識脈絡。一問學習必要性:已經學習了分數,為什么還要學習小數?二問教學重心:本課教學重心該落在何處?三問知識聯(lián)系:如何多元表征建構小數與分數的聯(lián)系?四問認知結構:如何幫助學生將新學內容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
要解決第二問重心落在何處的問題,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小數的意義以及本質:小數的計數單位是按照與整數相同的十進制原則創(chuàng)造出來的,必須要在個位的后面創(chuàng)造出新的計數單位。把“1”十等分,每份是十分之一,記作0.1,產生一個新數位;把0.1再十等分,又產生一個新數位,記作0.01。這樣,教學的落腳點應該落在與整數記數法相同的“十進”上。解讀清楚這個問題,整個教學脈絡也就清晰明了了。
(二)分解目標,串聯(lián)問題
分解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借助具體的、層進式的問題情境串聯(lián)問題,幫助學生形成關于小數意義的整體認識。
問題1:兩個同學拿著米尺在教室里測量。講臺的高度比1米多出1分米,課桌的長度比1米多出2分米。它們都比1米多一些,但既不能用1米來表示,也不能用2米表示,那剩余的部分不夠1米,怎么辦?
問題2:0.3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畫圖表示你的理解嗎?
問題3:0.3表示3個0.1。再取1個0.1呢?涂色部分怎么表示?再取1個0.1呢……
學生經歷了數數的過程,發(fā)現了從0.1開始數10個數,也就進位到1。10個0.1是1,也是滿十進一。進而發(fā)現小數和整數一樣,都是計數單位的累加。
(三)經歷體驗,深入探討
問題4:有一個小數,它比0.8大,比0.9小,猜猜它可能是多少呢?(出示陰影圖)你有什么辦法知道呢?
盡管學生能借助直觀圖表示一位小數了,但這個問題一下子“難住”了學生,驅動他們想辦法解決該問題,經歷了把0.1再平均分成10份的過程,并深入地探討:把0.1再十等分,每份是0.01……通過問題4,學生清晰地理解了“一位小數”是怎么生長成“兩位小數”的。
問題5:今天,我們學習了小數的計數方法,從0.1→0.01→0.001……聯(lián)系之前學習的整數的計數方法:1→10→100→1000……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呢?這個問題讓學生感受小數和整數的記數方法都是一樣的,進一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滿十進一的位值記數法。
問題6:研究了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你會自己研究三位小數嗎?我們可以按照剛才研究0.1、0.01的方法來研究它們。自己試試看。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遷移類推,自己研究三位小數,建立小數的模型,并體驗把“1”等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小,表示的結果就越精確。只要把每一小份繼續(xù)分,就能再找到新的小數,永遠找不完。
可見,通過“問題串”的設計,層層深入,每一個問題都體現了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和思路的引導,學生從“問”中清晰地理解知識,進而對知識的掌握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借助直觀圖,學會更深入地思考
利用直觀圖進行數學思考和想象,可以闡述和解釋數學問題,道理“看得見”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學,掌握它們的本質意義。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數的近似數》為例,設計層進式問題。
問題1:求0.984的近似數(分別保留1位小數、保留整數)。自己動筆試試。
問題2:如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顯然,前面兩問,僅停留在求近似數的方法上是不夠的,因為學生對“為什么更加精確”的認識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此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感受作為近似數的小數末尾的“0”與精確度的關系。
問題3:0.984保留一位小數,0.984≈1.0,小數末尾的0能去掉嗎?為什么?學生說理辨析后,再借助直觀圖,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這樣,學生通過觀察直線上的數,發(fā)現兩位小數0.95~1.04,精確到十分位的近似數是1.0,而一位小數0.5~1.4,精確到個位的近似數是1。在這里,1是精確到個位的近似數,1.0是精確到十分位的近似數,所以1.0比1更精確。也就是小數保留的位數越多,精確的程度就越高。所以,0.984保留一位小數是1.0,小數末尾的0應當保留,不能去掉。
問題3的設計,通過質疑—辨析說理—直觀輔助,追問數學本質,讓學生明白方法背后的道理,進而對近似數及其“精確度”形成較豐富的體驗。既促進了學生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又有助于思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磫栴}不僅要看到表象,還要洞察其本質,這樣對學生今后自主學習進行舉一反三很有幫助。
三、借助學習單,學會更全面地思考
學習單的設計,可以以問題為工具,以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嘗試解答。借助學習單,學生可以先嘗試與操作,實現思維的初次建構;再通過交流與討論,分享方法,明白道理;最后進一步追問與反思,學會更全面地思考問題,發(fā)展數學思維。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練習課為例,設計層進式問題。通過學生的活動,引導學生經歷由得到準確的結果到分析數量之間運算關系的過程。
(一)嘗試與操作
問題1:用小棒擺正方形,像這樣擺下去(如下圖),擺2個正方形需要幾根小棒?擺3個、5個呢?
問題2:擺n個正方形需要幾根小棒?
1.涂一涂: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涂一涂找到的規(guī)律。
2.想一想:怎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擺n個正方形需要幾根小棒?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問題3:當n=100時,用第1題的式子計算擺100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交流與討論
引導學生在形成獨立見解的基礎上,展開深層次的交流與討論。課堂上,學生依據自己的操作與體驗,充分交流自己的方法。
方法1:把第1根小棒看成是固定不變的,從第一個正方形開始,擺幾個正方形,就在1根的基礎上增加1個3、2個3、3個3、4個3……那么,擺n個正方形,小棒的根數就增加n個3,也就是3n,所以小棒總數就是1+3n。
方法2:把擺第一個正方形的4根小棒看成是固定不變的,接下來的每個正方形都只需要3根小棒。擺n個正方形,扣除第一個,剩下(n-1)個正方形,小棒的根數就增加(n-1)×3。所以把“第一個正方形的小棒根數”加上“增加的小棒”就是4+(n-1)×3,將這個式子化簡,結果也是3n+1。
方法3:……
通過學習單上問題的引領,學生的思考逐步深入,讓學生有機會經歷、感悟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三個問題層層跟進,可以從簡單的幾個正方形開始研究,探索規(guī)律。
(三)追問與反思
此時,僅僅停留在得到解題答案的層面上是不夠的,還需要將學生的思維引向全面與深刻,深入思考方法之間的關系,進行追問與反思。
問題4:結合方法1和方法2,說一說怎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學規(guī)律?
問題5:你覺得用字母表示數量和數量關系有什么好處?
通過動手操作、觀察與思考,學生感悟到:固定不變的、已經確定的數直接用數字表示,變化的、不確定的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通過抓住變與不變,只用一個式子3n+1就把擺正方形的所有情況都概括完整了。學生對用字母表示數、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認識,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通過5個不同層次的問題設計,緊扣本質進行追問和反思,實現從特殊到一般的抽象和概括,引導學生不斷深化對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方法的理解,最終讓學生感受從“算術”到“代數”思維方式的轉變。
四、借助路徑圖,學會更理性地思考
教學時,教師要把學過的內容貫穿起來,借助路徑圖分析歸納,抓住本質,提煉解答關鍵、建構思維模型,梳理研究方法等,從整體上把握一種數學的思維方式,做到融會貫通。這就是華羅庚先生在談到學習方法時所說的“由厚到薄”的思維提升。
(一)提煉解答關鍵
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用比例解決問題》為例,設計層進式問題:
問題1:怎樣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
問題2:你能從量與量之間的關系思考,用比例知識解答嗎?
問題3: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和用比例方法解決問題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不同點呢?
問題4: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在思路上有什么相同點?
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解決特定問題,還要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問題4引導學生對比發(fā)現,提煉解題關鍵,形成路徑圖。路徑圖幫助學生梳理了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的關鍵,掌握分析的方法和解答的步驟:其本質是兩個量按一定的比例關系發(fā)生變化,于變化之中尋求不變,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二)建構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是聯(lián)系實際問題與數學知識的橋梁,具有解釋、判斷等重要功能。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體驗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轉化過程。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為例,設計層進式問題:
問題1:結合具體例子,說說小數點的移動與小數的大小有什么關系呢?
問題2:通過前面的研究,你發(fā)現小數大小的變化與什么有關?
問題3:可以怎樣清晰地整理歸納這個規(guī)律呢?自己先試一試。
學生嘗試梳理展示,再交流改進,建構了關于小數點移動的規(guī)律的思維模型。
在這個數學模型中,注重知識對比,感知小數點移動與小數大小變化的關系,即“左移變小,右移變大”,使學生對規(guī)律的理解更深刻。這樣,把小數擴大(縮?。┑皆瓉淼亩嗌俦叮◣追种唬┡c小數點移動建立聯(lián)系,能更好地理解這種思維的轉化,為利用小數點移動的規(guī)律解決問題提供清晰的路徑。
(三)梳理研究方法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知識,更要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解決問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教給學生研究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以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分類》為例,設計層進式問題:
問題1:你能把這些三角形根據角的特點,按一定的標準分類嗎?
問題2:這三類三角形的角分別有什么特點?請圍繞這一問題,自己結合表格進行探究。
你能試著給它們起個名稱嗎?說說你的理由。
問題3:猜一猜,辨一辨。下面的三角形只露出一個角,它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問題4:三角形按角分,你能用集合圈表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嗎?
問題5:三角形按邊分,又可以怎樣分類呢?
問題6:一起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研究三角形的分類的?
前5問,學生經歷了分類討論的全過程,掌握分類的基本步驟。問題6,學生梳理了三角形分類的研究方法,在后續(xù)的學習中,還可以用這樣的研究方法研究四邊形的分類。這樣,能提高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中進一步運用分類思想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層進式問題,不僅要設計有關知識的問題,還要往下提出更深一層的問題,觸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可以是關于解題策略、探索路徑、數學思想的問題,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讓學生的知識結構化,幫助學生歸納探索新知的思路。將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不僅收獲知識,讓學生理解深刻、感悟透徹,更能感悟到背后深刻、豐富的數學思想,幫助學生找到思維成長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郭元祥.論深度教學:源起、基礎與理念[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3)
[2]鄭毓信.“數學深度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數學教育學報,2019(5)
[3]程明喜.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教學策略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9(4)
[4]鄭毓信.中國數學教育的“問題特色”[J].數學教育學報,2018(1)
[5]劉明成.走向深度學習:“思考力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策略[J].中小學管理,2019(12)
[6]李加樹.問題引領,讓學生學會深度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19(Z2)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課題“基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深度教與學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美玲(1976— ),女,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葉虹(1970— ),女,福建廈門人,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