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杜甫古體詩的內(nèi)容新變

2020-12-06 10:43:58吳淑玲韓成武
南都學(xué)壇 2020年3期
關(guān)鍵詞:古體詩杜甫

吳淑玲,韓成武

(河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參照學(xué)界唐代文學(xué)文體學(xué)的研究成果和前人的分類方法,如《昭明文選》的分類方法、《唐詩評論類編》的分類方法,我們確定的杜甫古體詩拋開了騷體詩、樂府詩、歌行體詩等擁有特別名稱的詩歌外,統(tǒng)計得出杜甫共有277首古體詩歌,其中五言古體245首,七言古體32首。

《昭明文選》對所收古體詩的分類大致以獻詩、詠史、招隱、詠懷、贈答、行旅等進行分類,這基本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古體詩歌所反映的內(nèi)容,作品中有對現(xiàn)實的反映,有表達自己人生志向的作品,但數(shù)量較少。作品中詠懷較多而真正觸及社會政治本質(zhì)的相對較少,真正以一種情懷關(guān)心國計民生的也少,給詩人所在時代的良將英賢作傳記的作品則基本不見。杜甫的古體詩雖然主要用來記錄個人的行蹤、遭際和交游,是相對私人化的內(nèi)容,但杜甫是一個胸懷人民、胸懷天下的士人,遭遇又非同尋常地富有時代性特征,故其相對私人化的內(nèi)容仍然包含了豐富的社會信息。與魏晉南北朝、初唐、盛唐早期的古體詩相比,杜甫古體詩題材更加廣闊,內(nèi)容更加深刻:記時變、述志向、諷時政、哀民生、贊英良、呼喚普世愛心等多方面囊括其中,這是杜甫古體詩對前代古體詩內(nèi)容的重要突破。

一、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

杜甫除在以記時事為主的樂府詩中關(guān)心民生疾苦、關(guān)注國事、用心規(guī)諷君王外,在私人化的記錄個人行蹤、遭際和交游的古體詩中,也是時時不忘家國天下?!锻T公登慈恩寺塔》是詩人與京都詩人圈的一次交游,時與薛據(jù)、儲光羲、岑參、高適等同游。儲光羲的詩作,沒有太多個人情感,只是記錄登塔的時令、風(fēng)光及想象中的風(fēng)云變幻。岑參的詩作,只是登塔的景物描寫,沒有實質(zhì)性內(nèi)容。高適的詩作亦只是登塔的個人感受,只是在結(jié)尾部分表示欲效力國家。而杜甫的詩作,則把對國家命運的隱憂注入其間。在詩的開頭部分,杜甫就已經(jīng)說出了“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可見其憂國之心。后面作者又借助景物暗喻時局的混亂:“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边M而又寫道“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把對國家未來的擔(dān)憂寫在明面。錢謙益曰:“高標(biāo)烈風(fēng),登茲百憂,岌岌乎有漂搖崩析之恐,正起興也?!疀芪疾豢汕蟆L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蒼梧云正愁’,猶太白云‘長安不見使人愁’也。唐人多以王母喻貴妃。瑤池日晏,言天下將亂,而宴樂不可以為常也。”[1]錢氏之說,雖太過指實,卻也道出了杜甫詩歌高于其他詩人同題之作之處。

我們再來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自京赴奉先縣,是杜甫得了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之后,去奉先縣接取自己的家眷,但詩人在“詠懷”二字上做足了文章,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報國志愿,融合在這次出行的路途中,將路途所見與國家的治理緊密聯(lián)系,將歸家所見與千萬百姓的命運聯(lián)系,寫出了一篇憂國憂民的大作。吳瞻泰曰:“長詩須有大主腦,無主腦則緒亂如麻。此詩身與國與家,為一篇之主腦。布衣終老,不能遂稷、契之志,其為身之主腦也;廊廟無任事之人,致使君臣荒宴,其為國之主腦也。前由身事入國事,轉(zhuǎn)入家事。后即由家事勘進一層,繳到國事,緒分而聯(lián),體散而整,由其主腦之明故也?!盵2]684《唐宋詩醇》曰:“甫以布衣之士,乃心帝室,而是時明皇失政,大亂已成。方且君臣荒宴,若罔聞知。甫從局外,蒿目時艱,欲言不可,蓋有日矣,而一于此詩發(fā)之。前述平日之衷曲,后寫當(dāng)前之酸楚,至于中幅,以所經(jīng)為綱,所見為目,言言深切,字字沉痛?!栋濉贰妒帯分?,未有能及此者,此甫之所以度越千古,而上繼《三百篇》者乎?”[2]685-686

《北征》詩,寫于杜甫疏救房琯遭到審查后“墨制”放還時,此詩以真實的筆墨記錄了詩人離開朝廷時的戀闕情懷、路途所見的農(nóng)村凋敝景象、家庭的艱難困苦之狀,同時寫出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建議,如對借兵回紇的擔(dān)心、建議官軍深入剿敵等,這說明,杜甫雖身處逆境仍然心憂天下、不忘國事,這是杜甫崇高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唐汝詢曰:“《北征》本為省家而作,其間躊躇戀君,訏謨君國,入目必載,關(guān)情必書,紀(jì)及除邪,轉(zhuǎn)丑為美。慮深陵闕,終以太宗。立意高,包羅廣。就詩而論,中興之業(yè)在此老胸中矣!”[2]960

再如《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寫詩人冒死逃離叛軍盤踞的長安,到達肅宗朝廷所在地鳳翔,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此詩最能表現(xiàn)杜甫的愛國熱忱。黃生說:

按:當(dāng)時陷賊者無數(shù),而奔赴行在者,惟子美一人,其為此計,實出萬死一生,得達行在者幸爾。由此觀之,諸人之不敢輕竄者,非畏死乎?推子美拼死之心,設(shè)賊污以偽官,知必以死相拒,不若王、鄭輩隱忍茍活也。然而偽命不及者,以布衣初膺末秩,名位甚微,故得免于物色。為公計者,潛身晦跡,以待王師之至,亦何不可?而必履危蹈險,以歸命朝廷,豈非匡時報主之志,素存于中,不等諸人之碌碌,故雖履虎涉冰而不恤乎,不幸遭猜忌之主,立朝無幾,輒蒙放棄,一腔熱血,竟灑于屏匽之內(nèi),肅之少恩,豈顧問哉![3]

回歸的喜悅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朝廷的一片赤誠,不幸的是,杜甫任左拾遺不久,就因違逆肅宗而被三司推問,險些喪命,深刻印證了肅宗的刻薄寡恩。

《贈衛(wèi)八處士》是杜甫因疏救房琯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時回鄉(xiāng)探親路上所寫。詩人見到了少年時的朋友衛(wèi)八(名不詳),艱難之際受到熱情接待,激動之情溢于言表,本文作者之一吳淑玲在《杜詩詳注研究》中認(rèn)為:“兒女情、夫妻情、兄弟情、朋友情,這些親情皆因戰(zhàn)亂毀滅,亦因戰(zhàn)亂而顯得彌足珍貴,家仇國恨互為生發(fā),國恨使家仇愈顯深重,家仇則將國恨具化為點點滴滴,深入內(nèi)心深處?!盵4]

《憶昔二首》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帶有總結(jié)性質(zhì),是詩人陳述自己所聞、所見、所感?!稇浳簟菲涠菍Υ筇仆醭_元以來歷史發(fā)展的總結(jié),仇兆鰲在段意分析中注意到了杜甫對國家命運的關(guān)注:“此痛亂離而思興復(fù)也。自開元至此,洊經(jīng)兵革,民不聊生。絹萬錢,無復(fù)齊紈魯縞矣。田流血,無復(fù)室家倉廩矣。東洛燒焚,西京狐兔,道路盡為豺狼,宮中不奏云門矣。亂后景象,真有不忍言者。孤臣灑淚,仍以中興事業(yè)望諸代宗耳。”[5]1163仇氏的分析,從杜甫寫詩目的入手,將杜甫的今昔對比手法所達到的表意效果分析得非常透徹,并于全詩之末再次強化了這一觀點:“古今極盛之世,不能數(shù)見,自漢文景、唐貞觀后,惟開元盛時,稱民熙物阜。考柳芳《唐歷》,開元二十八年,天下雄富,京師米價斛不盈二百,絹亦如之。東由汴宋,西歷岐鳳,夾路列店,陳酒饌待客,行人萬里,不持寸刃。嗚呼,可謂盛矣!明皇當(dāng)豐亨豫大時,忽盈虛消息之理,致開元變?yōu)樘鞂?,流禍兩朝,而亂猶未已。此章于理亂興亡之故,反復(fù)痛陳,蓋亟望代宗撥亂反治,復(fù)見開元之盛焉?!盵5]1165《九家集注杜詩》《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黃氏補注杜詩》均從《憶昔》所涉及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等史實入手,內(nèi)容雖詳盡,但都沒有點出治亂興亡之理,也沒有揭示杜甫作詩用意。仇氏的解說是基于對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再光中興業(yè),一洗蒼生憂”的政治理想和杜甫關(guān)心國家民族興亡的崇高人格的認(rèn)識上,故能得其深旨。

二、陳述平生之志

杜甫的古體詩更多關(guān)注個人,他的很多古體詩都不遺余力地陳述個人的人生理想,希望施展才華為國家盡力。杜甫在京城困居的十多年,其實也是多方奔走、希望施展才華為國家盡力的十多年。其間,他盡自己的能力結(jié)交可能推薦自己的人,寫過不少干謁詩,他明知道“當(dāng)今廊廟具,構(gòu)廈豈云缺”,但為君為國的心不變:“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倍鸥榱双@得為國效力的機會,寫有《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不僅陳述了自己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治理國家的遠(yuǎn)大政治抱負(fù)“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而且不惜掉價地講述了自己在長安過的屈辱生活:“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但他寫這些,絕不僅僅是為了博得對方的同情,更主要是對“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的社會現(xiàn)實做出猛烈的抨擊,希望對方了解自己這個“儒冠”的窘境,讓對方盡快向朝廷舉薦自己,以實現(xiàn)“致君堯舜”的愿望。他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說自己自認(rèn)為“竊比稷與契”,把遠(yuǎn)古的能臣干將作為比喻自己的標(biāo)桿,這種自負(fù)也是很少有人能夠達到的,可見杜甫對自己的期許之高。在這首詩里,詩人“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yuǎn)戍卒”,他所關(guān)心的都是治世能臣才關(guān)心的問題。杜甫責(zé)無旁貸地思考著這些,他是真的把自己的治世理念和盤托出了。在《憶昔二首》中,他表示“愿見北地傅介子”,“周宣中興望我皇”,希望這個國家能夠重現(xiàn)“開元全盛日”,回歸那個“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yuǎn)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開元盛世!這種理想和志向不僅在杜甫的古體詩歌里出現(xiàn),也在他的一些其他體類的詩作中頻頻出現(xiàn)。

三、抨擊時政弊端

雖然杜甫的古體詩主要用于記述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像樂府詩那樣直擊國家重大事件,但杜甫心系家國天下的情懷時有表露,遇到能夠?qū)r政有所諫諷的時候,杜甫會毫不客氣表達自己的想法。他的古體詩作里,對所歷三代君王都有批判。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開首便憤怒揭露玄宗朝“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的社會現(xiàn)實,他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揭露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殘酷剝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將社會的兩極分化揭示得觸目驚心,并且抨擊統(tǒng)治者在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的安史之亂前還在大肆揮霍、盡情享受。杜甫指出肅宗的失政:一是重用宦官李輔國,二是寵信張良娣。他在《憶昔》其一中寫道“關(guān)中小兒壞紀(jì)綱,張后不樂上為忙”,就是為此而發(fā)。杜甫批判代宗失政:重用宦官程元振,導(dǎo)致京都被吐蕃攻陷。他在《憶昔》其一中描寫了代宗君臣狼狽逃竄的情景“犬戎直來坐御床,百官跣足隨天王”,這就是失政的惡果。杜甫還在《釋悶》詩中寫道“但恐誅求不改轍,聞道嬖孽能全生”,嬖孽,指受君主寵愛的小人,如庶妾、宦官之類,這里即指宦官程元振。安史之亂中,吐蕃趁亂攻占河隴地區(qū),程元振竟然知情不報,以致吐蕃一度攻近長安。此人論罪當(dāng)斬,代宗卻寬恕了他。

《憶昔》作為杜甫晚年古體詩歌的代表作品,全面反映了杜甫對所歷朝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事實,從中可以清楚看到杜甫對唐肅宗和唐代宗的嚴(yán)厲批評,仇兆鰲對《憶昔》詩做出細(xì)致剖析:

《憶昔》其一第一段:“此傷肅宗之失德。當(dāng)時起靈武,復(fù)西京,率回紇兵討安慶緒,其才足以有為,乃任李輔國,寵張良娣,禍及父子,而身亦不免焉。故中興之業(yè),尚待繼世也。后不樂,狀其驕恣。上為忙,狀其局蹐。此分明寫出懼內(nèi)意。”第二段:“此傷代宗不能振起也。帝初為元帥,出兵整肅,及程元振用事,使郭子儀束手留京,吐蕃入侵,而車駕蒙塵,一時御邊無策,故慨然思傅介子焉。老儒句,自嘆不能靖亂而尸位也?!盵5]1161-1162

仇兆鰲在分析之后,還援引錢謙益語:“《憶昔》之首章,刺代宗也。肅宗朝之禍亂,成于張后、輔國。代宗在東朝,已身履其難。少屬亂離,長于軍旅,即位以來,勞心焦思,禍猶未艾,亦可以少悟矣。乃復(fù)信任程元振,解郭子儀兵柄,以召匈奴之禍,此不亦童昏之尤乎。公不敢斥言,而以‘憶昔’為詞,其意婉而切矣?!盵5]1163杜甫此詩雖然使用了委婉之語,但仍清楚地告訴讀者,現(xiàn)實中存在著驕兵縱惡、宦官專權(quán)、后宮亂政等非常嚴(yán)重、難以回避的尖銳矛盾,盡管還屬于旁敲側(cè)擊,但仍然達到了諷評現(xiàn)實的目的。

又如《往在》一詩,幾乎是唐朝安史之亂及其之后的吐蕃侵入長安的回憶錄。本文作者之一的韓成武在《詩圣——憂患世界中的杜甫》中對此詩有詳細(xì)分析,引述于此:

《往在》一詩記錄叛軍攻陷長安后的暴行,十分詳盡。杜甫曾被叛軍拘禁在長安達數(shù)月之久,親眼目睹了這些暴行,故寫來頗為具體?!巴谖骶┤眨鷣頋M彤宮。中宵焚九廟,云漢為之紅。解瓦飛十里,穗帷紛曾空。疚心惜木主,一一灰悲風(fēng)?!边@是記叛軍焚燒唐室宗廟的情景。時當(dāng)半夜,叛軍把九廟點著了,沖騰的火焰把天河映紅,燒裂的瓦片崩出十里遠(yuǎn),廟里的靈帳帶著火苗紛紛飛向高空。先帝們的木制牌位,一一化作灰燼,被風(fēng)吹散了。這種焚廟的具體場面,是史書中所沒有的。詩中又記叛軍殺戮嬪妃,搗毀御座,搶掠京都財物運往洛陽等事。安史之亂平息后僅9個月,長安又被吐蕃攻陷,剛剛復(fù)修的宗廟又遭踐踏,杜甫在詩中記錄此辱:“俎豆腐膻肉,罘罳行角弓。”神圣的祭器被吐蕃腥膻的臭氣所污染,廟宇帷屏之間行走著身帶角弓的蕃兵。京都兩次遭到異族的蹂躪,杜甫深感痛心,他總結(jié)教訓(xùn),把問題挖到君主老根上,認(rèn)為:一、君主沒有向國人作自我批評,所以民心不堅;二、君主不尚節(jié)儉,未能取得民眾的擁護;三、君主不納諫諍,剛愎自用。應(yīng)該說這三條很中肯,擊中了要害。唐王朝由盛而衰,原因雖多,但君主應(yīng)負(fù)主要責(zé)任;君主的失誤之處也很多,但主要就是這三條。杜甫確實具備政治家的才識。[6]240-241

四、哀痛民生疾苦

杜甫對民生疾苦的關(guān)注在樂府詩中最集中,古體詩次之。杜甫古體詩寫民生疾苦,往往通過親身經(jīng)歷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因而具有實證性。例如他行走在驪山腳下看到凍餓而死的尸骨,便將其寫入詩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在奔往羌村的路上,他看到被叛軍殘害的百姓,便將其寫入詩中——“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北征》)。在四川居住的日子,他看到百姓被旱情和賦稅所苦,在烈日下慟哭,便將其寫入詩中——“巴人困軍須,慟哭厚土熱”(《喜雨》)。在南行的路途中,他看到百姓為賦稅所苦,舉家逃亡,以致田園荒廢,便寫下《宿花石戍》以記其事:“罷人不在村,野圃泉自注。柴扉雖蕪沒,農(nóng)器尚牢固。山東殘逆氣,吳楚守王度。誰能扣君門,下令減征賦?”此處罷同“?!?。罷人,即指疲憊的農(nóng)民。仇兆鰲對《憶昔》其二作段意分析:“此痛亂離而思興復(fù)也。自開元至此,洊經(jīng)兵革,民不聊生。絹萬錢,無復(fù)齊紈魯縞矣。田流血,無復(fù)室家倉廩矣。東洛燒焚,西京狐兔,道路盡為豺狼,宮中不奏云門矣。亂后景象,真有不忍言者。孤臣灑淚,仍以中興事業(yè)望諸代宗耳。”[5]1165仇氏的分析,從安史之亂給社會民生帶來的災(zāi)難史實入手,分析精辟,深得杜詩之旨。

五、贊美良將英賢

杜甫的古體詩中還有不少贊美良將英賢的詩作,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八哀詩》?!栋税г姟飞婕岸鸥λJ(rèn)可的八位英賢俊才——王思禮、李光弼、嚴(yán)武、李琎、李邕、蘇源明、鄭虔、張九齡,他們有的是濟世良臣,有的是救世忠勇,有的是文學(xué)才俊。本文作者之一的韓成武在《詩圣——憂患世界中的杜甫》中有詳細(xì)論述,引述于此:

為國家英烈立傳的作品,集中在組詩《八哀詩》中。詩中哀悼王思禮、李光弼、嚴(yán)武、李琎、李邕、蘇源明、鄭虔、張九齡八人。[6]241

……

對于王思禮,杜甫著重表彰他當(dāng)年在哥舒翰幕下從軍時與吐蕃作戰(zhàn)的英勇精神,“未甚拔行間,犬戎大充斥。短小精悍姿,屹然強寇敵。貫穿百萬眾,出入由咫尺。馬鞍懸將首,甲外控鳴鏑。洗劍青海水,刻銘天山石”。這一段記敘戰(zhàn)功具有現(xiàn)實意義,因為當(dāng)時吐蕃已成為唐王朝的主要邊患,朝廷所缺乏的正是王思禮這樣的敢于與吐蕃對壘的將軍。王思禮于上元二年(761)病死太原軍中,國難未靖而英雄身亡,杜甫沉痛寫道:“不得見清時,嗚呼就窀穸。永系五湖舟,悲甚田橫客?!辈⒄f,他的事跡千秋萬代都將與汾晉之地的云水同在。(見《贈司空王公思禮》)

對于李光弼,重點記錄他在安史之亂初期守衛(wèi)太原的戰(zhàn)功。守衛(wèi)太原具有戰(zhàn)略意義,這等于截斷了叛軍的右脅,而使肅宗設(shè)在靈武的臨時政府有了安全保障,使百姓覺得大唐的帝業(yè)可期:“司徒天寶末,北收晉陽甲。胡騎攻吾城,愁寂意不愜。人安若泰山,薊北斷右脅。朔方氣乃蘇,黎首見帝業(yè)?!钡?,廣德二年(763)十月,吐蕃逼近京都時,代宗詔諸道入援,當(dāng)時宦官程元振、魚朝恩弄權(quán),正在陷害武臣,李光弼恐詔書有詐,未敢率部入京。其后,愧恥成疾,終于廣德二年(764)七月死在徐州。對于這件難以辯白的冤情,杜甫亦能站在公正立場予以澄清:“青蠅紛營營,風(fēng)雨秋一葉。內(nèi)省未入朝,死淚終映睫?!敝页夹蜗蟮靡怎r明,宦官丑態(tài)得以揭露。杜甫為他的不幸早逝大放悲聲,認(rèn)為是國家的大廈失去了棟梁,御敵的長城倒塌了箭垛。并堅信將來必有正直的史官秉筆直書,把他的冤屈和恥辱加以洗雪。(見《故司徒李公光弼》)杜甫的預(yù)言沒有落空,兩《唐書》本傳和《資治通鑒》都披露了此事的真相,這或許與杜甫的申辯不無關(guān)系。杜甫抨擊宦官當(dāng)權(quán),同樣具有現(xiàn)實意義,肅宗、代宗兩朝政局混亂,制敵不力,皆因宦官把持朝政,前有李輔國,后有程元振,這兩人雖已身敗名裂,而魚朝恩仍在統(tǒng)領(lǐng)禁軍,權(quán)力很重,這是杜甫深感憂慮的。

嚴(yán)武與杜甫為至交,二人曾同朝為官,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時,頗得嚴(yán)武的關(guān)照,但詩中無一字涉及私交,完全是站在國家利益的高點上評其一生功績,而又以鎮(zhèn)蜀為重點?!肮珌硌┥街?,公去雪山輕?!笔窃u其在抗擊吐蕃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又贊美他注重推行教化,過問民生情況。“意待犬戎滅,人藏紅粟盈?!闭f他一生志向是把吐蕃徹底消滅,并使百姓的倉庫儲滿糧食。(見《贈左仆射鄭國公嚴(yán)公武》)至于《新唐書·嚴(yán)武傳》所稱嚴(yán)武“峻掊亟斂,閭里為空”云云,誠難與杜甫對嚴(yán)武的評價相合,其不可信,猶如同文所說嚴(yán)武“欲殺甫數(shù)矣”之類,是荒誕無稽的?!缎绿茣贰傲袀鳌钡木幷咚纹?,號稱“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他的想象力是驚人的。

李琎是讓皇帝李憲的兒子,性謹(jǐn)潔,有文才,與賀知章等為詩酒之友。杜甫初到長安時,與他有交游,曾作《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贊美他多才而忠厚,重友情而講信用。杜甫在這首悼詩中,記錄了李琎曾攔住君主的坐騎,上疏諫阻君主打獵,而且取得了成果。杜甫認(rèn)為,身為王子而能倡導(dǎo)節(jié)儉,實屬難得;而天下之所以混亂,與君臣不知節(jié)儉密切關(guān)聯(lián)。(見《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琎》)這應(yīng)該看作是杜甫把李琎作為哀悼對象的主要原因。

李邕與杜甫是舊交,作為詩壇前輩,他十分看重青年杜甫的文才,二人結(jié)下忘年之交。杜甫在悼詩中除了高度評價他的詩文和書法的造詣,尤贊其敢于直言廷諍,堂堂正氣足以振拔頹俗,然而屢遭貶斥,終被李林甫陷害而死。尤其讓杜甫悲憤的是,李邕冤死20年,朝廷竟不為其昭雪,“哀贈竟蕭條”,不知到何時才能洗雪冤情,則此時朝廷無正直敢言之士可以想見。國無直士,而外患猖獗,國家的前途實堪憂慮!(見《贈秘書監(jiān)江夏李公邕》)

蘇源明是杜甫的老友。杜甫早在年輕時漫游齊趙就與他結(jié)識,困居長安時經(jīng)常得到他的濟助。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托病不接受偽職,兩京收復(fù)后提拔為考功郎中知制誥。杜甫在悼詩中對他的抗賊大節(jié)倍加稱揚,說他像一棵碧色蒼蒼的參天松樹,他的向闕之心像日月一樣光明。對于他遭遇荒年饑疫而死的不幸結(jié)局,遙致沉痛的哀悼。(見《故秘書少監(jiān)武功蘇公源明》)

鄭虔是杜甫困居長安時結(jié)識的窮朋友。據(jù)杜甫悼詩可知,鄭虔為人孤高,天資聰穎,通曉天文、地理、兵法、醫(yī)藥、繪畫、書法、詩藝,言語幽默詼諧,妙趣橫生,不飾華服,形同土木,是個很有個性的人。安史亂中,鄭虔被叛軍所俘,偽授水部郎中,稱病不受,求攝市令(主管市場交易)。筆者猜度鄭虔求此官職,目的是便于向肅宗的臨時政府溝通消息,他也確曾把洛陽的敵情寫成密件傳給肅宗政府。但兩京收復(fù)后,他仍被定為三等罪,貶為臺州司戶,死在那里。杜甫對他的生不逢時、蒙冤而死表示了莫大的同情。(見《故著作郎貶臺州司戶滎陽鄭公虔》)

張九齡,曾官至宰相,開元二十四年(736),被李林甫排擠,罷相,后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740)病逝。從杜甫悼詩中所稱“向時禮數(shù)隔,制作難上請”來看,他與張九齡并無詩文來往,算不上“嘆舊”,是所謂“懷賢”。杜甫之所以懷悼這位賢臣,是由于張九齡是唐朝開國以來最后一位賢明宰相,“寂寞想土階,未遑等箕潁”,說他冥思苦想,一心想實現(xiàn)致君堯舜的宏偉志向,無暇去追隨箕潁隱士的足跡。“骨驚畏曩哲,鬒變負(fù)人境。”(《故右仆射相國曲江張公九齡》)他唯恐比不上古代的圣哲,老死無功而有負(fù)于蒼生。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意味著有唐以來開明政治的終結(jié)和一個黑暗時代的開始。杜甫悼念張九齡,是處身于黑暗的混亂的年代,痛惜和追懷那業(yè)已消失的盛唐時代的最后一抹余暉。

《八哀詩》確定了杜甫的立身高度,從選擇人物到行文角度,無不顯示著他是為國失英才而動情,顯示著他的國家至上的觀念。[6]241-244

杜甫還寫過《別張十三建封》,詩中追憶張建封的外曾祖劉文靜的開國功勛,以劉文靜的業(yè)績勉勵張建封積極進取,希望他在國家大廈行將傾覆之際,應(yīng)時而動、為國建功。這是詩人為國家呼喚賢才。而張建封果然沒有辜負(fù)杜甫的希望,在后來的人生歷程中為官有道、治理有方,還在反對藩鎮(zhèn)叛亂中建立功勛,對唐朝的文化事業(yè)也有積極的推動(韓愈、孟郊、李翱等均在其幕府效力,為形成韓孟詩派奠定了人員基礎(chǔ))。杜甫還在《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近呈蘇渙侍御》中寫蘇渙的才氣,并希望他和道州刺史裴虬都能夠“早據(jù)要路”,為國盡忠:“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jù)要路思捐軀?!笨偠灾?,只要有機會贊美或鼓勵英賢俊才,杜甫總是不遺余力。

六、為自己人生立傳

杜甫的古體詩,基本上都是與詩人的家庭生活、朋友交往等關(guān)系緊密的,從這一角度,也可以說杜甫的古體詩具有私人化寫作傾向,后人可以根據(jù)杜甫的詩作,大體勾勒出他的人生軌跡、思想脈絡(luò)、行蹤去向、喜怒哀樂,現(xiàn)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杜甫的幾部有名的傳記如陳貽焮、莫礪鋒等所寫的杜甫評傳,莫不以杜詩為主要依據(jù),而杜甫的古體詩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可以看作是杜甫自幼年至困頓長安十年的生活寫照?!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勾勒出杜甫的人生理想、志向和他得到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之后的人生經(jīng)歷?!侗闭鳌酚浭隽硕鸥υ诜楷g事件后被肅宗冷漠、“墨制”放還羌村的經(jīng)歷,他沿途見到戰(zhàn)爭慘象,到家后見到妻兒苦況,并對肅宗朝政提出彌足珍貴的建議?!肚即迦住穼懚鸥Ρ闭鳉w家的見聞和感慨。杜甫在晚年所作的《壯游》《昔游》《遣懷》等,更是詩人對自我的長篇總結(jié)。關(guān)于后三篇,本文作者之一的韓成武在《詩圣——憂患世界中的杜甫》中有較為詳細(xì)的分析,茲錄于此:

《壯游》一詩從7歲寫起:“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币恢睂懙酵砟暝⒕淤缰荩骸扒镲L(fēng)動哀壑,碧蕙捐微芳?!逼渲邪ㄉ倌陼r的詩文活動、年輕時的三次長途漫游、旅居長安的困窘生活、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任左拾遺因廷諍迕旨被黜以及流落巴蜀。值得重視的是,他在回顧個人行跡時,總是與國家的時局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他對安史之亂前夕的社會危機就看得很清楚:“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國馬皆粟豆,官雞輸?shù)玖?。舉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河朔風(fēng)塵起,岷山行幸長?!焙篱T貴族相互傾軋,失敗者每每被滅族。玄宗的舞馬耗盡了百姓的口糧,百姓們?nèi)甜嚢ゐI為宮廷的斗雞交納稻粱。杜甫說,僅舉以上一二事例,就可以知道朝廷是何等的奢侈靡費,想到古代因奢亡國的舊事,不禁內(nèi)心惶恐。接下來便是“河朔風(fēng)塵起”,戰(zhàn)亂果然爆發(fā)了。不斤斤于個人的遭際,注目于國家的興亡教訓(xùn),是杜甫自傳詩的超凡之處和價值所在。《壯游》是如此,《昔游》和《遣懷》同樣表現(xiàn)了這一特點。

《昔游》詩記錄早年與高適、李白游歷梁宋之事。但記敘行跡僅用八句,絕大部分篇幅是寫開元末年和天寶初年玄宗大事開邊戰(zhàn)爭,寵任安祿山討伐契丹,終成養(yǎng)虎之患?!笆菚r倉廩實,洞達寰區(qū)開。猛士思滅胡,將帥望三臺。君王無所惜,駕馭英雄材。幽燕盛用武,供給亦勞哉!吳門轉(zhuǎn)粟帛,泛海陵蓬萊。肉食三十萬,獵射起黃埃。隔河憶長眺,青歲已摧頹?!毙谧园劣谔煜鲁衅剑旃膭訉涍M行開邊,從吳越一帶遠(yuǎn)送粟帛到幽燕,充實軍力,安祿山由此變得強悍,萌生了反叛的野心。杜甫說,那時我隔著黃河遠(yuǎn)眺河北安祿山的轄區(qū),感到情況嚴(yán)重,年輕的心就已充滿了憂愁。杜甫是敏感的,他對安史之亂的原因看得很透。

《遣懷》一詩回憶年輕時與高適、李白同游宋中,在記錄“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的同時,再次把目光引向國家的時局:“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將收西域,長戟破林胡。百萬攻一城,獻捷不云輸。組練去如泥,尺土負(fù)百夫。拓境功未已,元和辭大爐。”當(dāng)時海內(nèi)尚未凋枯,玄宗正在崇尚武力擴大領(lǐng)土,猛將哥舒翰等舉兵征討吐蕃,安祿山等率軍攻伐契丹。以百萬之眾攻敵一城一鎮(zhèn),諸將只獻捷報不傳敗績。軍隊的裝備丟棄如泥,無所顧惜;為了尺寸之土,而犧牲上百人的性命。如此不惜物力和人力的開邊戰(zhàn)爭連綿不斷,結(jié)果是國家耗盡了力量,太平和樂之氣完全喪失,戰(zhàn)魔安祿山乘機而起。[6]244-246

《壯游》《昔游》和《遣懷》三首詩,都是勾勒詩人以往的生活,是詩人在晚年為自己的人生所作的總結(jié)式描述。雖然很私人化,但杜甫所經(jīng)歷的時代實在太特殊了,他的經(jīng)歷與時代緊密相連,而他的思想又時時不離家國天下,所以這也是幾篇自傳性作品涉及國家動亂的原因。詩人在對國家命運進行深刻思索后得到的結(jié)論是:國家的動亂之源就在于君主執(zhí)政失誤。這體現(xiàn)了杜詩批判現(xiàn)實的深度,這種深度不是一般詩人所能達到的,在整個中國詩史上也是罕見的。

七、記錄親朋交往

杜甫的古體詩里,有很多與親戚、朋友交往的詩歌,如《寄薛三郎中》寫自己和薛據(jù)“子尚客荊州,我亦滯江濱”俱流落江湘的困境;《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酚浭龊屯醭f的關(guān)系及安史亂中逃難時王砯對詩人的救助:“吾客左馮翊,爾家同遁逃。爭奪至徒步,塊獨委蓬蒿。逗留熱爾腸,十里卻呼號?!薄端皖櫚朔治膶W(xué)適洪吉州》除了寫友人“視我揚馬間,白首不相棄”的緊密關(guān)系,還殷殷囑托對方要把民生疾苦記在心上,不忘為黎民百姓做事,并保持國士本色:“邦以民為本,魚饑費香餌。請哀瘡痍深,告訴皇華使。使臣精所擇,進德知歷試。惻隱誅求情,固應(yīng)賢愚異。烈士惡茍得,俊杰思自致?!边@類詩歌,為我們梳理詩人行蹤、交游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

還有一些古體詩歌作品里,詩人將一些不為人們注意的小人物寫入詩中,令人耳目一新,如《園人送瓜》《信行遠(yuǎn)修水筒》《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催宗文樹雞柵》《園官送菜》《上后園山腳》《驅(qū)豎子摘蒼耳》《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耗稻向畢,清晨遣女奴阿稽、豎子阿段往問》等,將普通人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寫入詩中,讓這些園人、仆人、行官、女奴、豎子甚至杜甫并不聰明的兒子宗文都出現(xiàn)在詩中,留在了我們的記憶里。

八、描繪山川景物

杜甫一生,走過很多地方,寫過很多有關(guān)山川風(fēng)物的詩歌,各種風(fēng)格都有。其古體詩中的山川景物,與其他詩歌體式中的山川景物有所不同。這里主要是指杜甫在走向成都的路途中所寫下的那些行旅詩。杜甫到達秦州,并沒有找到理想的居所,從此開始了奔向西南的旅程。他先是由秦州到同谷,一路上所經(jīng)過的山水,都成為他寫作的素材,而這些山水文字,與王維、孟浩然筆下的山水迥然不同。如《鐵堂峽》:

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精鐵。

徑摩穹蒼蟠,石與厚地裂。

修纖無垠竹,嵌空太始雪。

威遲哀壑底,徒旅慘不悅。[5]677

峽谷空寂、峽壁似鐵、巨刃摩天、地石俱裂、竹林如海、山巔積雪。奇異瘆人的物象中,顯然滲入了作者的亂世驚魂。又如《青陽峽》:

塞外苦厭山,南行道彌惡。

岡巒相經(jīng)亙,云水氣參錯。

林迥硤角來,天窄壁面削。

溪西五里石,奮怒向我落。

仰看日車側(cè),俯恐坤軸弱。

魑魅嘯有風(fēng),霜霰浩漠漠。[5]683

南行的路途是這樣艱險,岡巒交錯、云水相雜,山巖挺出怪異的棱角,石壁如同斧劈刀削,山上的崩石砸向行人,恐怖的寒風(fēng)和滑溜的霜雪令人寸步難行。又如《泥功山》: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

泥濘非一時,版筑勞人功。

不畏道途永,乃將汩沒同。

白馬為鐵驪,小兒成老翁。

哀猿透卻墜,死鹿力所窮。

寄語北來人,后來莫匆匆。[5]690

這泥功山真是名副其實,漫山遍嶺布滿泥濘,竟然讓白馬變成黑色、小兒變成老翁,猿猴和麋鹿都被泥濘纏得力氣用盡,或摔或死,環(huán)境之惡劣、路途之艱難,可以想見。

杜甫抵達同谷以后,邀請杜甫前來的同谷縣令并沒有給杜甫應(yīng)有的幫助,致使杜甫一家的生活陷入絕境,《同谷七歌》成為杜甫悲慘人生的寫照。故此,他只在同谷逗留了一個月左右便離開了,開始了攜兒帶女奔赴成都的艱難旅程。從同谷到成都,沿途山水險惡,杜甫又寫了12首記行詩反映旅途的艱辛,如《木皮嶺》所寫群峰奔涌、巖石崩裂、云霧繚繞、虎豹出沒、深淵萬丈、棧道崩危,直令詩人感到“艱險不易論”;《水會渡》寫夜黑浪高、懸崖外傾、霜重石滑、手寒腳冷;《飛仙閣》寫棧道橫絕、濁浪奔濤、日寒氣慘、長風(fēng)怒號;《龍門閣》寫“絕壁無尺土”“長風(fēng)駕高浪”“危途中縈盤,仰望垂線縷”“滑石欹誰鑿,浮梁裊相拄”;《劍門》寫“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兩崖崇墉倚,刻畫城郭狀。一夫怒臨關(guān),百萬未可傍。珠玉走中原,岷峨氣凄愴”。入蜀之路,真是像李白所說的,是“畏途巉巖不可攀”。

可以說,杜甫筆下的山川景物,有了與以往山水詩迥然不同的景象。如果說,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自然純樸是其用以映襯社會的黑暗,謝靈運的山水詩是其治療心靈創(chuàng)傷的靈丹妙藥,孟浩然、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是用靜美構(gòu)建他們心中的樂園,杜甫的山水詩尤其是由秦入蜀的山水詩則是杜甫所處動亂時代的影像,是杜甫亂離生活的心中投影。杜甫改變了中國山水詩的寫作傾向,對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歌的寫作傾向有重要影響。

除以上諸方面,杜甫的古體詩還涉及家庭瑣事、風(fēng)雨陰晴、民間風(fēng)俗等,數(shù)量不多,且少經(jīng)典,對解說杜甫的人生軌跡和杜詩的藝術(shù)風(fēng)貌都沒有特別緊要的關(guān)系,不再論述。

猜你喜歡
古體詩杜甫
杜甫的一生
絕 句
天臺山觀景(古體詩)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5:48
“大美羅平”全國古體詩詞大賽獲獎作品
中華詩詞(2019年2期)2019-08-27 01:59:24
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不承認(rèn)古體詩詞與文化失語癥之關(guān)系
杜甫改詩
絕句
兒童繪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淺議“新詩思維”對古體詩詞創(chuàng)作的影響
中華詩詞(2017年3期)2017-11-27 03:44:11
杜甫與五柳魚
古體詩詞確實是無用之用有大用
中華詩詞(2017年12期)2017-04-18 09:03:19
临洮县| 云和县| 嵩明县| 正安县| 忻城县| 金门县| 东港市| 东兰县| 普兰店市| 香格里拉县| 舞阳县| 宝坻区| 浮梁县| 西畴县| 民和| 泊头市| 即墨市| 平原县| 如东县| 安泽县| 五台县| 洪洞县| 乡宁县| 正定县| 玛多县| 察隅县| 五华县| 淮滨县| 铁力市| 浪卡子县| 松阳县| 宁南县| 西丰县| 方正县| 安乡县| 科尔| 西平县| 东乡族自治县| 宿迁市| 抚顺市|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