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潘塘中心小學 吳林林
傳統(tǒng)的教學氣氛之所以沉悶、無趣,在于教師過度依賴課本,認為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劃重點、記憶知識就可以完成教學任務,忽略了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缺乏學習反饋,這樣的教學無法喚起學習興趣。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以及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進,現(xiàn)如今小學科學這門課,常常令學生們充滿期待,學生渴望教師把生活中點滴的科學知識搬進課堂,同時也期盼著在各種科學小實驗中大顯身手,在動手實踐中獲取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因此,教師只有打造出生活化的小學科學課堂,才能活躍學生思維,讓他們有相互啟發(fā)、集思廣益、深入思考的機會。我做出如下教學嘗試:
小學科學知識領域較廣,涵蓋了各學科知識。學生在生活中看見的科學現(xiàn)象,常常積累起來作為生活常識,卻不知道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為此,教師只有把教學內容與生活有機結合,才能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與生活的距離很近。
例如:在學習“觀察與比較”這節(jié)課內容時,為了提高孩子們的課堂專注力,我讓學生做了一個闖關游戲,游戲規(guī)則是在多媒體所呈現(xiàn)的各個關卡圖片中找到一處不同的物體,找到之后點擊就會闖下一關,這個游戲主要考察學生的眼力,看看哪位同學的觀察力較強,之后教師引導每個學生閉上眼睛,站起來向前走一走,然后讓學生談談感受,有學生說如果不借助眼睛觀察,向前走,心里很害怕,沒有安全感;還有學生說眼睛是人體重要器官,能夠讓我們感受生活的美好。順勢我把生活中家家戶戶都離不開的醋、白酒、辣椒油拿到了課堂上,讓學生閉著眼睛聞一聞氣味,再讓學生嘗一嘗醋和白糖、白酒、辣椒油的味道,當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時,我故意把裝醋的瓶子摔在地上,此時班里靜悄悄,只聽見瓶子摔碎的聲音,之后我引導學生:你聽到了什么聲音?在生活中你經(jīng)常聽到的聲音有哪些?鳥叫聲、汽車鳴笛聲、歌聲等等。最后,為了讓學生認識觸覺,我把毛絨玩具和一塊磚頭拿出來,讓學生用手摸一摸這兩個物體,之后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很多同學一致認為毛絨玩具摸起來很柔軟舒服,而磚頭摸起來很硬,而且粗糙。整節(jié)課,教師通過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tǒng),把所學習的內容和生活進行連線,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感官觀察,獲得關于生活事物的信息。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對抽象的、復雜的科學問題只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如果探究其原理,對他們而言有難度,因此,為了使學生學起來輕松,教師要利用教學情境來給學生解讀生活中的科學知識,這樣不僅喚起學生熱情,而且讓學生認識到科學離我們很近,不是虛無的,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另外運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更能“身臨其境”,讓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在以往的教學方式中,教師會把所有重要的知識點一 一列于黑板上,多媒體課件的加入,省去了陳列知識的時間,讓知識內容的呈現(xiàn)更加形象,能較為突出地展示學習重點,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風向和風速”這節(jié)內容時,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火燒赤壁的故事,給學生構建這樣的故事情境,讓學生知道歷史上的赤壁之戰(zhàn)取得勝利主要是因為借助了風向,諸葛亮才在火攻中將曹操打敗。接著再把教學鏡頭轉向生活,人們在廣場放風箏,當我們用手拉風箏線時會感覺到風的大小和方向;俗話說:“一日東風三日雨”,在夏季,我們看風向就會觀察出天氣變化;可見用文字對學生解釋抽象的科學知識,學生很難理解透徹,教師如果通過教學情境來折射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這樣就會幫助學生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具體化。
我們所學習的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為了生活而服務,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要在教學中解放學生的腦、眼、手,讓學生大膽去嘗試和突破,這樣學生才能在實踐中摸索學習經(jīng)驗,獲得知識,并學會運用知識。
例如:在學習“簡單電路”這節(jié)課時,教師給學生講解了知識點之后,把課堂交給學生,把學生分成4 個小組,讓每個小組仔細觀察燈泡,然后把燈泡里面的構件列出來,再向學生拋出問題:燈泡亮起來,都需要什么?各組開始交流討論。最后要求學生在電路元件認知的基礎上,動手實踐,把燈泡點亮,在學生動手操作前,學生要思考如何正確地連接電路元件,如果連接錯誤,燈泡就不會亮,各個組攻克這個問題之后再進行實踐。各組學生開始動腦思考,進行分工,有的學生負責畫圖、有的對電路進行組裝、有的在一旁認真觀察是否正確、有的用筆記錄實驗步驟,每組學生都很認真,配合得很默契,有很強的團隊合作能力,同時也讓我看到了學生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整節(jié)課,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學生在親自嘗試中散發(fā)出了智慧。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小學科學這門學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在認知能力上還不完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依賴課本,這樣會讓學生對這門課程感覺枯燥無趣。應該考慮小學生的年齡、性格以及對一切充滿好奇新鮮的特點,再加上小學生有著充足的課外活動時間,應該帶著他們走出課堂去學習。一是布置作業(yè)。讓家長在周末帶著孩子走進公園、走進農(nóng)田、走進科學博物館等地方,開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感受到奇妙的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上課時再讓孩子們交流發(fā)現(xiàn)了什么奇妙的現(xiàn)象,共享學習成果,對孩子來說,這一定是個快樂的過程;二是戶外課堂。教師可以根據(jù)季節(jié)的變化,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變,盡可能做到因時而教,讓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孩子的實際生活。在適當?shù)臅r間里教授對應的內容,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公園,讓學生親近自然,春看花、夏看雨、秋看果、冬看雪,讓他們感受四季的變化,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對實際生活進行觀察和探索,了解大自然的奧妙。引導孩子觀察各種植物和動物,學會收集動植物標本,帶回學校進行觀察,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豐富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認識。
小學科學教育中將課堂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學習和探究科學的機會,既可以培養(yǎng)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在科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近生活,融入大自然,進而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小學科學課的學習,課上內容已經(jīng)不能完全滿足學生探究科學的需求,教師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科學實驗課外活動,讓孩子們積極參與,提升學生對科學現(xiàn)象及科學道理探索的興趣。
活動一: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的代步工具自行車,讓學生把自行車上面的動力系統(tǒng)和剎車系統(tǒng)找出來,啟發(fā)學生思考自行車運動的狀態(tài)是靠什么來改變的?經(jīng)過學生反復轉動自行車腳蹬的位置,最后得出結論,自行車的運動需要依靠力來改變。
活動二: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個“土電話”,體驗一下聲音傳播的速度,學生搜集一些廢棄的一次性紙杯,在兩個紙杯的杯底處扎一個小洞,把線繩穿過兩個紙杯,孩子們一個站在室內,一個站在室外,對著紙杯講話,讓學生觀察和體驗聲音在固體中是否會傳播。
活動三:讓孩子們把氣球吹起來,然后用刀切幾片檸檬,用手把檸檬水擠到氣球上面,當時會發(fā)現(xiàn)氣球瞬間爆炸了,很多學生在生活中做過這個實驗,也有生活常識,但是仍會有一些學生弄不清這里面的科學原理,因為檸檬里面含有有機溶劑檸檬烯,檸檬汁擠在氣球上,會溶解氣球上面的橡膠,氣球的受力被損害,所以氣球會很快發(fā)生爆炸。
生活給學生提供了很多科學實踐的舞臺,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空余時間收看一些科學小實驗的電視節(jié)目,看完之后,自己嘗試動手操作,學生可以把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用手機視頻記錄下來,然后發(fā)到班級微信群里,和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督促其他同學在生活中要有一顆善于觀察的眼睛,能捕捉一些科學問題。另外,教師引導學生多看一些科學探索書籍,讓學生在文字中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科學問題,讓書籍開闊學生視野。為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家長和學生一起做一些簡單的、或者比較復雜的科學小實驗,比如說觀察水的浮力、重量等讓每個家庭都能動起來。這樣的親子活動,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參與,也能增進親子關系,讓學生家長了解孩子擅長什么,在科學探索方面有哪些地方需要表揚和鼓勵,有哪些地方需要家長去督促,一步一步克服,更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的專注力、耐力及毅力。
總之,小學科學不能一味地依托教材,課堂不是學生學知識的唯一渠道,如果學生被束縛在狹小的學習空間內,不吸取來自生活的學習資源,那么,就無法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也不利于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科學植根于生活,我們要打破傳統(tǒng)桎梏,與時俱進,讓生活流進課堂,讓課堂融入生活,使學生接觸更多的科學知識,以促進學生思考、質疑、探究,最終從小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