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有兩家人在路邊看見了一個乞丐,走在前面的一對父母對他們的孩子說:“你不好好讀書的話,將來會像他這樣?!弊咴诤竺娴囊粚Ω改竻s對他們的孩子說:“你要好好讀書,將來讓這些人都能有工作?!弊x了這個材料,我掩卷思索,感慨萬千。我為前一對父母的眼界與格局深感遺憾,同時也欽佩后一對父母的眼界與格局。
不可否認,這兩對父母都表達了對孩子的真摯而深切的愛,然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卻表現(xiàn)出不同的眼界與格局。前一種父母給予孩子的是現(xiàn)實教育,用殘酷的現(xiàn)實激發(fā)孩子向上的動力。后一種父母給予孩子的是眼界教育,鼓勵孩子跳出眼前的小圈子,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后一種父母值得稱贊。做父母的能有如此胸懷,教育出來的孩子必將成為國之棟梁,其做人、做事也更有擔當。
同樣是在街上遇見乞丐,同樣是父母趁機教育孩子,卻可以看出父母眼界的天壤之別。父母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父母的高度決定孩子的起點,父母的胸懷決定孩子的格局。
父母的眼界,為孩子打開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這個窗口方向是否正確,關系到窗外的世界風景是否美麗。
其實,最好的教育不是分數(shù),也不是名次,而是眼界教育。一個孩子拼的也不是財富和出身,而是父母的眼界、格局。近代改革家梁啟超給予孩子的正是這種“眼界教育”。他曾在家書中教育子女:“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傄谏鐣铣31M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痹谒慕逃拢L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思禮均為中科院院士,其他幾位子女也都是各自研究領域的精英。無獨有偶,梁啟超的親家林長民,同樣提倡對孩子實行“眼界教育”。1920年,林長民赴歐洲考察,特意帶上年僅16歲的女兒林徽因。臨行前,他對女兒說:“我此次遠游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瑣碎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yǎng)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绷只找蚋S父親的腳步,走遍歐洲諸國,從此立下了學習建筑的志向。真正的富養(yǎng),不是物質的充實,而是精神的豐富、眼界的開拓。正因為兩位父親目光長遠,才富養(yǎng)出梁思成、林徽因這樣出色的子女。
相反,我們的一些父母,只要孩子能讀書,其他什么事情都包攬,除了分數(shù)和成績,其他不聞不問,眼界狹隘,格局窄小,沒有獨立的人格品質,缺少普世情懷,這樣的人注定走不長遠。
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一個人的境界。孩子猶如一張白紙,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對人生的規(guī)劃,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父母的眼界和格局、思維方式和教育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決定了孩子以后的胸懷和高度,指引了孩子未來的人生方向。讓我們從自身做起,開拓眼界,放大格局,為孩子的良好成長奠基!
點評
這篇文章采用“引—議—聯(lián)—結”結構,先是“引”,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接著是“議”,針對問題,展開分析,論述兩類父母表現(xiàn)出不同的眼界與格局,從而闡明父母的眼界與格局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然后是“聯(lián)”,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作者以梁啟超和林長民為例,從正面闡發(fā)父母眼界的作用和意義,接著列舉某些父母的思想和行為,從反面闡發(fā)父母眼界的重要性;最后總結全文,升華主旨,強化觀點的表達。全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語言流暢,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