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八坼中學 鄒益虹
在現(xiàn)代化學校教學中,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其有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突破了時空限制,對于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提高課堂整體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它還是教師在教育教學當中比較容易掌握的一種方法。初中音樂課堂上,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設計,適度引入多媒體技術,使課堂呈現(xiàn)更立體、更多元、更精彩,可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陶冶情操,充分體驗音樂藝術的魅力,提升藝術審美素養(yǎng)。下面,結合工作實際,我將談談自己在初中音樂多媒體教學中的一些粗淺體會。
日常教學中,教師最常用的多媒體工具包括PPT、音視頻、DVD、幻燈片等,有的教師還會根據教學知識點搜集相關的資料,如圖片、音頻、文字內容等,制作一些聲情并茂的media show,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這些教學工具的運用,對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起了莫大的促進作用,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促進了學習知識的遷移與內化。盡管多媒體技術對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越來越大,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強,但在實際運用中,還存在一些教學誤區(qū),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和改進。
多媒體技術的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運用中要注意適度,要明確它只是一種輔助工具,切不可喧賓奪主。有的教師,一味追求其絢麗的呈現(xiàn),過于關注多媒體技術的研究而忽略了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和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致使教學過程更像一種技術的炫耀,缺少實際的內涵,華而不實。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限制了多媒體技術教育功能的發(fā)揮。
教師在制作課件時,一味追求課件的“眼球”效果,將對教學技術的追求置于教學目標和內容之上,弄錯了兩者的主從關系。有些教師為了豐富所謂的課件內容,添加了很多不必要、甚至不合適的素材資源,教學過程看似熱鬧非凡,實則效率低下。豐富的課件呈現(xiàn)確實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未加改編和修飾的教學素材,直接套用有時并不適用。這種機械的、浮夸的教學呈現(xiàn)并不能提升教學效率,反而會阻礙教學質量的提升。
而很多思維的火花都是互動中迸發(fā)出來的,只有創(chuàng)造積極互動的教學氛圍,才能保證教學質量。但是,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會讓多媒體課件來承擔所有教學工作,“照本宣科”地將課件講述一遍,忽略了課堂互動和學生的情感體驗,拉遠了學生與作品的距離,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大減,更談不上藝術熏陶了。
在初中音樂課堂上,以往傳統(tǒng)的課堂多是教師播放錄音磁帶,讓學生跟唱,再簡單重復地模仿訓練,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讓他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了。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則可提升音樂藝術的美感,通過聲、光、電、圖等多元素材的有效融合,將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情感完美、完整、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通過聽覺、視覺來靜心欣賞音樂作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想象和聯(lián)想,深刻體會作品的內涵,加深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和感悟,使音樂教學真正達到教化育人的目標。例如:《二泉映月》是一首經典的民族樂曲,整首作品充滿了悲涼、困苦、艱難,但又不失希望、執(zhí)著和向上的精神,將多種情感糅合于一首作品之中,這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為此,教師可制作一個media show,內容包括:作者簡介、日常生活演奏場景、執(zhí)著研究音樂的場景、雙目失明艱難生活的場景、流落街頭窮困潦倒的場景、不卑不亢賣藝謀生的場景……將這些生活場景與音樂作品結合起來欣賞,學生就能產生同理心,能夠想象出當時作者創(chuàng)作和演奏這首曲子的復雜心情,這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提升了學生的作品理解力,激發(fā)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和音樂創(chuàng)作動力。
音樂學習過程即陶冶情操的過程,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不僅是講授音樂專業(yè)知識,更是對美的傳遞和發(fā)揚。音樂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可將靜態(tài)的音樂作品動態(tài)地表達出來,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的同時,也加強了審美教育和德育,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和藝術素養(yǎng)。
例如:《高密是個好地方》這首頌揚家鄉(xiāng)美好的地方歌曲,許多同學可能沒有去過高密,對此地也是一無所知,理解這首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就會有一定難度。為此,教師可整理與高密相關的一些資料,如人文景觀、自然風景圖片或視頻,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相關文字描述及配圖等,使真實的高密躍然屏上。學生邊聽著美妙的音樂,邊欣賞高密美麗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將作品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又如:在《人鬼情未了》的欣賞教學中,借助影片當中重要片段的剪輯,讓學生欣賞薩姆與未婚妻莫麗的真情故事:從他們快樂地做著結婚前的準備,到男主人公跟歹徒搏斗不幸身亡后女主人公的悲傷,再到男主人公變作幽靈又對女主人公進行愛護與保護……不需要教師太多的講解和點評,學生在電影片段中也能體會到音樂的深情和美妙,如此一來,就可獲得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應從教學整體上把控,而不能局限于某個單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上,這樣,才能發(fā)揮其美育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素質,促進優(yōu)良品格的形成。所以,音樂教師應善于將多媒體技術與音樂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打造整體的、統(tǒng)一的、高效的音樂課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更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發(fā)展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所謂創(chuàng)設情境即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呈現(xiàn)逼真、形象的音樂情境,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融入音樂中去,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內涵和情感抒發(fā),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和藝術欣賞水平。
例如:《春江花月夜》的欣賞教學中,這首古詩學生大多很熟悉,根據這一學情,在學習和欣賞這首曲子時,教師可讓學生先回顧下這首詩,以古詩學習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將作品所描繪的江南景色像電影一樣在頭腦中一一閃過,用心體會作者當時旅居揚州南郊的心情,在一個灑滿月光的夜晚,作者由“春、江、花、月、夜”這些美景所觸發(fā)的內心波瀾。這種聲音與想象的完美結合,不僅增強了樂曲聲的畫面感、立體感和直觀感,還加深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感受到詩歌的文化魅力,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感受到藝術的互通性與博大精深。又如:欣賞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這一作品時,教師可以搜集相關的影視片段、歷史背景介紹,再配以動人心魄的背景音樂,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zhàn)的宏大歷史場景,讓學生體會到故事人物的內心感受,感受劉邦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宏,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同時也聯(lián)想到失敗者項羽當時悲壯、壓抑、痛苦的心理處境。通過再現(xiàn)這種逼真的音樂情境,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主題,了解音樂表現(xiàn)的藝術處理手法,提升學生音樂素質。
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工具,要恰當?shù)剡\用,切不可濫用,否則,得不償失。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多媒體之前充分考慮到它的作用,要讓它使用得恰到好處,既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合適的情境,又能化解知識講解難點,還能凸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初中音樂課堂上,教師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發(fā)揮其輔助教學的實效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對教材的深入研究,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從而在使用課件設計、音頻視頻資料的時候,能夠符合課堂教學的要求,起到畫龍點睛而不是畫蛇添足的作用。
音樂教育作為一種藝術課程,具有較強的感性色彩,它更加強調心靈和精神世界的交流,只有在互動交流中,才能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認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這樣就要求教師在使用多媒體的時候,應重視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借助多媒體技術的教育功能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課堂互動交流,有效提升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
總之,音樂教育作為中學課程改革中的一門重要輔助課程,對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素質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初中音樂教師應與時俱進,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形式,積極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探究欲望,不斷欣賞、思考、分析、感悟,才能逐漸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完善學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