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杉
摘 要:2005年上映的由徐靜蕾自導自演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改編自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說,電影獲得了2004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2005年金雞獎最佳攝影與最佳美術獎,在國內(nèi)也頗受贊譽。近年來,內(nèi)地翻拍國外影視作品的熱度逐步攀升,而這部15年前的電影可視作一次成功范例。本文從跨文化視角分析如何將外國作品講述出地道的中國故事,探討電影改編的成功之處,期待為我國翻拍與改編影視作品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跨文化傳播;西方配方;高低語境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3-00-02
茨威格筆下的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末的維也納,13歲的少女愛上了鄰居風流多情的小說家,在她短暫的一生中他們曾三次相遇,可小說家從不曾認出她來。她絕望而熾熱的愛情之火因他們孩子的死亡而與生命一同熄滅,在彌留之際她終于給所愛之人寫下一封長信,訴說一個他“一無所知的陌生女人”的愛情。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由徐靜蕾自導自演的第二部電影,故事發(fā)生在1930年的北平,13歲的江小姐(徐靜蕾飾)愛上了隔壁的小說家兼報社記者徐先生(姜文飾),六年分別后考入北平女子師范學校的江小姐得以再次與徐先生相遇,兩人共度幾個夜晚后徐先生出差離去,歸來后卻將她徹底遺忘了,懷著孩子的江小姐獨自離開,輾轉山東、四川,在亂世里與孩子一同生活。八年后戰(zhàn)爭過去,躋身上流社會的江小姐與徐先生第二次重逢,二人再次共度一夜,徐先生仍沒有認出她來。直至他們的孩子因病而死,彌留之際的江小姐才在寄給徐先生的信中吐露出自己作為“陌生女人”的愛的一生。
對于不曾讀過茨威格原著的中國受眾來講,徐版電影幾乎看不出外國痕跡,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中國故事,一些人因此批評徐靜蕾有生搬硬套之嫌。這種評價看似有理,但將一部外國作品改編為一部擁有中式敘事和美學風格的電影并不簡單。本文從跨文化視角分析徐靜蕾版電影中中華文化的體現(xiàn)與電影改編的成功之處,探討電影以何種方式引發(fā)國內(nèi)與國際觀眾的情感共鳴,嘗試概括改編自外國文學與影視的影片可以從中獲得哪些啟示。
一、中華文化的體現(xiàn)
(一)完整的時代背景
與原著模糊的時代背景不同,電影將故事發(fā)生地選在了北平,徐靜蕾說:“原先想把這個故事直接搬到現(xiàn)代,但是劇本寫到一半感覺非常不順暢。后來我試著把這個故事放到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忽然就有感覺了?!惫适麻_始于1930年,至1948年結束,期間江小姐與同學親歷了1937年學生游行時爆發(fā)的混亂;作為戰(zhàn)地記者徐先生也曾奔赴內(nèi)地宛平報道前線戰(zhàn)事;懷孕的江小姐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輾轉山東四川避禍;二人曾一同欣賞過國民政府為慶??箲?zhàn)勝利舉辦的京劇演出;抗戰(zhàn)結束后時局的變換也由徐先生在二人第三次相逢的早上一句“雙十協(xié)定要成為一紙空談嘍”被引出。電影并非生搬硬套原著的情節(jié),而是在中國的時代歷史大背景下聚焦于小人物的真實生活經(jīng)歷,使熒幕人物豐滿而有血有肉。
(二)傳統(tǒng)的中國習俗
與原著簡短的一句“四十四歲了”不同,電影中對徐先生的生日著墨頗多。在徐先生拾掇著一摞厚厚的信件時,老管家為他的桌上擺上了一盅酒和一個酒杯,接著從托盤上依次拿下一小碗炸醬,一碟碼得整整齊齊的胡蘿卜絲與黃瓜絲,還有一碗冒著熱氣的油亮亮的素面。徐先生問了一句“只有面嗎?”管家答道“今兒是吃面的日子,您忘啦?”隨著碗碟聲與主仆二人的一問一答,熒幕前的觀眾順理成章地明白了“吃面的日子指的是生日”,徐先生要吃的是長壽面。
除生日鏡頭外,徐靜蕾版的電影中還增設了春節(jié)場景。由遠及近的鞭炮聲;掛著紅燈籠的北京胡同;江小姐手里的冰糖葫蘆;木桌上未剪完的窗花;江太太守的灶臺前翻滾著的雪白的餃子,無一不散發(fā)著濃濃的年味,讓屏幕外的中國觀眾體會到了自春晚“云時代”以來久違的感動,喚起了他們對已與現(xiàn)代生活漸行漸遠的傳統(tǒng)而純粹的春節(jié)的懷念,春節(jié)的習俗也是中國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最有代表性最突出的一方面。
徐靜蕾在原著基礎上增設的兩個故事情節(jié)均根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對生日的重視與長壽面的美好寓意,春節(jié)的隆重和對年味的懷念,無一不切中中國觀眾心中的情感取向,極具感染力與表現(xiàn)力的兩個年節(jié)場景的選取也能讓國際觀眾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二、改編的成功之處
(一)語境文化轉移
愛德華·霍爾根據(jù)不同文化中的主流交際方式將文化分為高低兩種語境文化。高語境文化主要依賴交際語境來傳遞信息,語言表達方式更為婉轉隱晦,例如中日韓文化;低語境文化的信息傳遞以語言編碼為主,此種文化中的人們注重語言的邏輯性,說話方式常常坦率而直接,例如美國文化和多數(shù)歐洲文化。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書寫了大量“陌生女人”熱烈坦率的愛的獨白,這種純粹而直白的語言表達對于中國人來說太過外放張揚,在影片中徐靜蕾將其處理成富有詩意與中式美學特征的鏡頭語境,實現(xiàn)了從低語境到高語境的改編。
原著中的女人曾在一家歌劇院與作家有過一次“近在咫尺”的相逢。二人的包廂相鄰,作家的手就搭在包廂之間的欄桿上,看著作家“纖細秀麗”的手,女人想起二人共度的甜蜜時光,卻不得不與“俯下身去,謙卑地吻下這只陌生的親愛的手”的強烈欲望抗爭著。電影中此處場景改換為抗戰(zhàn)勝利后舉辦京劇演出的戲樓,徐靜蕾拉遠了原著中兩人觸手可及的距離,江小姐坐在二層的觀戲席,徐先生位于一樓坐席,營造出“你在看戲,我在看你”的陌生距離感。小說中女人內(nèi)心的狂熱被徐靜蕾以聲畫結合的方式重現(xiàn)出來,隨著《蘇三起解》伴奏的鑼聲越來越緊促,臺上各角兒旋轉得越來越快,徐先生跟著樂聲用手指打的拍子也越來越急,江小姐終于無法忍受一般離開了戲樓。這一段樂聲襯人情攥緊了觀眾的心弦,以愈發(fā)急促的戲曲聲與拍子來反映江小姐求而不得的掙扎心情,之后江小姐在浴室流淚的畫面從有聲過渡到無聲,使得觀眾的情緒慢慢沉淀,感受到江小姐心中的凄涼苦楚。整個情節(jié)臺詞甚少,僅僅通過非語言的音樂與畫面成功將觀眾帶入了江小姐的復雜心境之中。
小說中兩人第三次重逢后,作家不但仍沒有認出女人,反而將她當作了妓女,當她看見他偷偷將紙幣塞進她的袖筒里時“幾乎羞愧地跌倒在地”,她著急離去時差點撞上作家的仆人,就在那一刻“他的眼睛突然一亮,就在這一瞬間他認出我來了,為了他認出我,我恨不得跪倒在他面前,吻他的雙手?!彪娪爸行祆o蕾飾演的江小姐卻未露一絲慌亂,她自然地拿過裝著“嫖資”的袖袋走出房門,遇上院中的老管家恭敬地對她說“早啊,小姐”,這聲招呼與影片開頭管家與她初見時對她的問候一模一樣,讓觀眾恍然體會到一陣令人心痛的心理落差感。即使因相對不識而絕望,因被誤認妓女而恥辱,江小姐離去的身影仍優(yōu)雅從容,故作鎮(zhèn)定的背影是江小姐為了保全自己在所愛之人面前最后的一絲體面;管家“首尾照應”的問候使江小姐被“陌生人”所記得,被所愛之人認作“陌生”,反襯她愛情的悲劇命運。與原作不同的假裝平靜的舉止是因為一個中國女人即使愛得熱烈,但也愛得內(nèi)斂,“首尾呼應”的招呼在原著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契機,寥寥幾字仿佛穿越了十數(shù)年的時光,讓觀眾感受到江小姐在無處安放的愛中遍體鱗傷的痛楚,實現(xiàn)了從直白坦率的低語境到婉轉隱晦的高語境的轉移。
(二)拒絕“西方配方”
在徐靜蕾之前,著名導演馬克思奧菲爾斯也將茨威格的原著改編成了同名電影,但影片風格十分“好萊塢”。原著的小說家在電影中化身鋼琴家布萊恩,任商店職員的女人變成了模特麗莎,她在結婚之后仍迷戀布萊恩,最終因愛郁郁而終,她的丈夫向布萊恩發(fā)起決斗,原本決定逃跑的布萊恩在收到信后回憶起了他們的曾經(jīng),選擇通往決斗之地。電影中的“性感模特”“出軌”“決斗”等元素具有濃烈的好萊塢電影特點:沖突強烈,高度戲劇性,在如今的國際電影市場上,這種“好萊塢模式”屢見不鮮,但被國內(nèi)導演借來卻略顯水土不服,如張藝謀的《長城》。這是因為跨文化傳播無法避免文化的“解碼”偏差,一味模仿好萊塢電影套路只是被票房收益蒙蔽了雙眼,忽視了本民族的獨特文化和語言表達。
如果徐靜蕾版的電影模仿美版夸張的改編和戲劇化的情節(jié),中國觀眾的觀影體驗會大打折扣,而徐版受觀眾喜愛并獲國際獎項的原因正是她拒絕了“西方配方”,她在抓住原著主題的基礎上利用電影呈現(xiàn)了二次創(chuàng)作。在拍攝中她尊重歷史,精準還原各大歷史事件,反復雕琢每一個反映中華文化的細節(jié),例如北平街頭的駱駝煤車和江徐二人游玩時背景的故宮大殿,正是因為她扎根于中華民族本民族文化才使中國觀眾倍感真實親切,也使外國觀眾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三、結語
跨文化傳播作為一種跨越不同文化、歷史、社會、語言、文字的文化現(xiàn)象, 影視作品已成為它的一個重要媒介,在鼓勵中國影視作品“走出去”的今天,翻拍外國影視作品的宣發(fā)評論區(qū)中卻常常哀鴻遍野,而徐版《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因其人類共通的情感內(nèi)核、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負責、高低語境的適當轉換、鏡頭的光影藝術與恰到好處的音畫結合,或可作為改編自外國文學或影片的電影的成功表率。
徐靜蕾在選擇改編茨威格小說時曾說:“人們經(jīng)常用地域來區(qū)分彼此,但形形色色中仍有相同之處。”電影藝術作為一種二次編碼,承擔著跨越文化壁壘,打破文化折扣的重任,人們早已認識到“全盤西化”并不可取,“求同存異”才是各國、各民族、各個文化之間交流應秉持的主旨。
參考文獻:
[1][奧]斯蒂芬·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M].沈錫良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2]陳琪琪.征服字幕: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寄生蟲》[J].新聞研究導刊,2020(5):231-232.
[3]朱廣偉.影視作品中跨文化傳播的解讀——以《深夜食堂》為例[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8(9):24-27.
[4]蔡頌,鄧雅川.從跨文化傳播看“西方配方”與“文化折扣”現(xiàn)象[J].武陵學刊,2020(1):97-101.
[5]鄒亞麗.《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跨文化改編與中西愛情主題的差異[J].海外英語,2020(5):190-191.
[6]王曉麗.文學與影視符號學表達——中美兩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比較分析[J].電影評介,2018(5):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