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以《摩爾·弗蘭德斯》的主人公摩爾·弗蘭德斯人生經(jīng)歷為主線,結合諾斯洛普·弗萊的原型批評理論,分析主人公從迷失到自我救贖的人生之路。
關鍵詞:摩爾·弗蘭德斯;迷失;自我救贖;原型批評
《摩爾·弗蘭德斯》是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之一?!艾F(xiàn)代文學運動以來,這部杰作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Ian 109)。至今,國內學者大多從女性主義、精神分析、敘事方式等角度對該作進行解讀,鮮有探討其原型模式,因此,本文試圖用弗萊的原型理論,分析該小說女主人公摩爾·弗蘭德斯從迷失到自我救贖的人生之路。
談及摩爾的迷失與自我救贖,首先有必要介紹“罪”的概念?!白铩笔紫瘸霈F(xiàn)在《斯科菲爾德之圣經(jīng)研究》中,“生命樹和分辨善惡的知識樹也在花園里”(Scofield 6), 這里的“惡”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罪”,人類祖先亞當和夏娃違背了命令,被逐出伊甸園,成為有罪的人,注定要經(jīng)歷艱難的生活。此外,“罪”被定義為“任何不遵守或違反神的律法的行為”(Scofield 8)。在舊約和新約中,“救贖”一詞等同于“贖罪”。在舊約中,“只有贖罪才能使人得到拯救”(Scofield 178),簡言之,人要犧牲一些東西,罪才能得到寬恕。后來在新約中,贖罪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耶穌救贖了人的原罪,第二層含義是要求人們相信耶穌,否則就需要為自己的不忠贖罪。
至于諾斯羅普·弗萊的圣經(jīng)原型理論,起初弗雷澤擁有了建立原型理論的意識,之后榮格對該理論進行繼承和發(fā)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諾斯羅普·弗萊,他曾強調他所有的作品都以圣經(jīng)為中心。弗萊在《批評的解剖》的中詳述了原型的概念,認為原型是“一種典型的或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它“連接著一個文本與另一文本,從而有助于統(tǒng)一和整合我們的文學體驗”(Frye 99)。弗萊將整部圣經(jīng)甚至是次要的敘事單元視為原型,提出了圣經(jīng)的敘事模式,可用以分析其它世俗的文學故事。弗萊在《偉大的代碼:圣經(jīng)與文學》一書中提出了U型敘事模式,該模式從和諧狀態(tài)的最高點開始,下降到人生低谷期的最低點,最后又上升到最高點的圓滿結局,此模型給文學作品帶來了巨大影響。總之,弗萊努力賦予文學獨立的地位,為文學批評的理論基礎做出了貢獻。
一、 U型敘事的開始:摩爾早期無憂的生活
圣經(jīng)原型包括特定的主題、人物、情節(jié)、敘事模式和圣經(jīng)故事的意象,并且與摩爾早期生活的和諧開端有敘事性的聯(lián)系。圣經(jīng)里的伊甸園是人類和諧生活的開端,就像字母“U”的開頭一樣,是一個好的開始。在《摩爾·弗蘭德斯》的前部分中,主人公過著和諧的生活,市長家人對她十分友善,她們鼓勵摩爾成為一個淑女,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成為身份高貴的淑女, 而是鼓勵她做一個溫柔、善良、勤勞的女人,在經(jīng)濟上對摩爾也十分大方,摩爾也十分渴望能成為一個淑女。她的女主人“慷慨大方”,“比以前的好心人都好太多了”(Defoe 11)。別的人家也給她活做,在那些人眼中,她成了受人歡迎的淑女。在市長家,她受到的教育和他家女兒一樣,而且比她們更有魅力。同樣,在《圣經(jīng)文學選讀》中,一開始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的生活美好而和諧,后來亞當和夏娃卻違反了上帝的命令,偷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這種和諧就被打破了,他們被趕出了伊甸園,遭受苦難。摩爾的早期生活類似于伊甸園中美好的生活, 只要她本分地當個仆人,那她的處境就如伊甸園中的生活那樣美好,只要遵守命令,生活就會無憂無慮。所以,摩爾早期地生活狀態(tài)明顯符合U型敘事模式的開端。
二、U型敘事的最低點:摩爾中期罪惡的生活
在《圣經(jīng)》中,圣·保羅的人生軌跡就如一個U形模式。他一開始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并受人尊敬的法利賽人,當他迫害基督教會的時候,他人生的低谷就來臨了,但最終他卻被耶穌救贖,成為了一名基督教傳教士。摩爾在迷失的過程中,她所做的有些是違背基督教倫理的。市長的大兒子通過滿足摩爾的虛榮心,成功誘奸了年輕的摩爾。他和他的妹妹們都夸贊摩爾,這助長了摩爾的“虛榮心”(Defoe 14)?!疤摌s自大”在《圣經(jīng)》中是有罪的,她墮落了,摩爾甚至認為“他是否打算娶我,對我來說似乎并不重要”(Defoe 18)。這種思想顯然違反了基督教的道德準則,她與這位年輕紳士的不道德行為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淫欲”之罪。然而,市長的小兒子羅賓也愛上了摩爾,“我無法想象成為一個兄弟的情婦的同時,成為另一個兄弟的妻子”(Defoe 24)。但她最終嫁給了羅賓,摩爾和市長大兒子的風流韻事應該就此結束了,但婚后,摩爾常常覺得“我希望自己在他哥哥的懷里……”(Defoe 51-52),無疑,這是一種罪惡想法,她對丈夫的不忠有悖于基督教的道德準則。后來丈夫去世了,留下了她和兩個孩子。之后她用另一個名字,變成弗蘭德斯夫人,匆忙和某人結婚,因為她發(fā)現(xiàn)婚姻可以分得利益,而光憑愛情無法分得利益,或者只有很少的份額?;浇痰幕橐鲎非笾艺\、仁愛和永恒,摩爾的婚姻顯然不符合這一點。她假扮成富有的寡婦,騙取了第三任丈夫的信任,但后來她發(fā)現(xiàn)居然是她的兄弟,而且他們已經(jīng)有了幾個孩子。這嚴重違背了道德倫理,后來她離開了母親和哥哥回到了倫敦。 二十四年來,她過著罪惡的生活,這時她意識到“我真是個可惡的家伙…… (Defoe 172) 摩爾后來年老色衰,被迫做一個貧窮的小偷。她變成一個貪得無厭的扒手。最后,她被帶到她出生的紐蓋特。這就像一個循環(huán),她回到了她來的地方,這是她生活的低谷期,在這個人生階段摩爾遭受苦難。
三、上升的U型敘事結尾:摩爾后期得到的救贖
摩爾在監(jiān)獄里覺得自己有罪, 她承認,“我想,我是一個懺悔者,不是因為我犯了罪,而是因為我遭受痛苦, 這種痛苦剝奪了我的慰籍,甚至會讓我失去懺悔的想法”(Defoe 261)。她的心一天比一天麻木,直到看到前夫的不幸,她才把這位先生的不幸完全歸罪于自己。當她得知將被判處死刑后,“第一次,我感受到內心真正懺悔的跡象”(Defoe 273)。她見證了其他罪犯的死刑,在真誠懺悔后,她充滿感激。后來好心的牧師幫助她逃離死刑, 坐一艘船逃亡到了弗吉尼亞。在好友和船長的幫助下,摩爾和她的前夫重獲自由。之后摩爾見到兄弟和兒子, 成功地得到了母親遺產(chǎn)的一部分。她親切溫柔的兒子理解她,摩爾懺悔她所做的一切并感激上帝。之后他們樂于助人,交了許多朋友。在小說的結尾,“我們決定在真誠的懺悔中度過余生”(Defoe 328)。摩爾晚年過著平靜而舒適的生活,她一直懺悔直到生命結束。她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她在物質和精神上得到的一切都證明了她生命最后階段的上升趨勢。正如《圣經(jīng)》中人物圣·保羅的人生一樣,女主人公摩爾和經(jīng)典的《圣經(jīng)》人物形象都呈現(xiàn)出相似的生活模式。這一原型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在笛福的作品中再次出現(xiàn)。原始的經(jīng)典作品與之后的作品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這種相似的模型表明了在整個人類歷史中,人類對世界或自身生活的認知有共通之處。
本文運用弗萊的原型理論和《圣經(jīng)》中的經(jīng)典故事,對《摩爾·弗蘭德斯》進行了分析。小說女主人公摩爾·弗蘭德斯的生活模式與《圣經(jīng)》中的人物的生活有相似之處。小說反映的道德原則與圣經(jīng)提倡的道德準則有一些共同之處, 人也許會在人生中迷失,但最后都可以通過救贖達到一個圓滿結局。
參考文獻:
[1]Defoe, Daniel . Moll Flanders.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89.
[2]Frye, Northrop. Anatomy of Critici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9.
[3]Frye, Northrop. 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Canada: Academic press, 1982.
[4]Ian, Watt. The Recent Critical Fortunes of Moll Flanders.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vol. 1, no. 1, 1967, pp. 109—126.
[5]Li Yi., Huang Chi, and Zheng Bowen, eds. Selected Readings from The New Revised Standard Bible. Chongqin University Press, 2010.
[6]The Scofield Study Bible, New King James Vers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作者簡介:
姚浪花(1994年-),女,貴州遵義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