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樹榮 陳文娟 嚴丹萍 方卉
【課例描述】
【第一教時】
一、題解導入
上課伊始,教師播放PPT1——“志”“軒”“項脊”的篆文,讓學生猜讀。教師解釋“志”的篆體本義是記錄心之所向;“軒”的篆文為一車四柱,再加上頂,本義為有頂?shù)能?,又指像一輛車那樣小的屋;“項脊”,一為紀念祖輩出生地,也說明項脊軒的狹小。這四個篆體字的本義告訴我們,項脊軒雖然小,但作者寫它是心有所托的。今天我們就抓住一個“小”字,來體會歸有光深長的情意。教師播放PPT2——屑小之中情意長:《項脊軒志》微專題閱讀。
二、語段朗讀,概括“小鏡頭”
學生找出文中包含“小”的段落,分別朗讀。教師給出下列字的正音:滲漉、偃仰、呱呱而泣、欄楯、先妣、垣墻周庭、扃牖、異爨。學生分別用一個句子概括“小”的鏡頭。教師播放自己的概括(PPT3):鏡頭1,“小鳥啄食”之景;鏡頭2,“多置小門”之庭;鏡頭3,“轉述小妹”之語。
三、鑒賞“小鳥啄食”之景,感受小軒快樂時光
該環(huán)節(jié)分為四步。第一步是教師提問:歸有光欣賞小鳥啄食之景時,心情如何?要求學生用原文回答。學生能找到“多可喜”三個字。
第二步是同桌間討論:歸有光的小軒時光有哪幾種“喜”?學生舉課文為例回答,教師把學生的概括寫在黑板上:讀書之喜(借書滿架,偃仰嘯歌),休閑之喜(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賞月之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改建之喜(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追問兩個問題:一是項脊軒原先是什么樣子的?二是改造時做了哪些事?學生讀課文,然后師生根據(jù)課文,分別概括出原先的項脊軒古老、破敗、狹窄、昏暗等特點,改造時做了修葺、辟窗、綠化三件事。
第三步是同桌間討論:我們從這些“喜”中可以感覺到,少年時期的歸有光是一個怎樣的人?教師提供三段聯(lián)讀材料,要求學生根據(jù)這三段材料討論問題: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課內聯(lián)讀材料PPT4)
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jīng)》,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課外聯(lián)讀材料PPT5)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課內聯(lián)讀材料PPT6)
第四步是總結思考:我們從“小鳥啄食”之景中,可以想象到少年時期的歸有光身上的哪些東西?師生共同概括,如快樂的時光、文人的情趣、勤學的習慣、家族的責任、遠大的志向等。最后以背誦該段四字句部分結束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
四、想象“多置小門”之庭,感受歸氏無盡傷痛
先是齊讀課內聯(lián)讀材料PPT7,讓學生想象多置小門的中庭是一個什么模樣的雜院,教師結合提示講解重點詞。再讓學生略湊課外聯(lián)讀材料PPT8,并根據(jù)課內外兩則材料討論:歸氏家族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課內聯(lián)讀材料PPT7)
歸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遠而末分,口多而心異。自吾祖及諸父而外,貪鄙詐戾者,往往雜出于其間。率百人而聚,無一人知學者;率十人而學,無一人知禮者。貧窮而不知恤,頑鈍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慶;入門而私其妻子,出門而誑其父兄;冥冥汶汶(混混沌沌的樣子),將入于禽獸之歸。平時呼召友朋,或費千錢,而歲時薦祭,輒計杪忽(斤斤計較之意)。俎豆壺觴,鮮或靜嘉(很少是干凈純潔的)。諸子諸婦,班行少綴(都站不成行)。乃有以戒賓之故(請人觀禮的緣故),而改將事之期,出庖下之馂(剩菜殘羹),以易薦新之品者。而歸氏幾于不祀矣?。ㄕn外聯(lián)讀材料PPT8,出自歸有光《家譜記》)
學生發(fā)言交流,教師總結歸納:1.由小門見人口繁衍;2.由小門見生活雜亂(無序);3.由小門見門戶隔膜;4.由小門見人心狹隘(渙散);5.由小門見家族零落(衰?。?/p>
歸氏的祖上是怎樣的呢?學生先朗讀課內聯(lián)讀材料PPT9,教師再播放解釋課外聯(lián)讀材料PPT10。通過對比閱讀,歸納出歸氏祖上的特點:1.祖上榮耀,仕宦不絕;2.地方望族,影響遠大;3.五世同堂,血濃于水;4.親人期望,光宗耀祖。
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日:“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競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闭邦欉z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課內聯(lián)讀材料PPT9)
歸氏世著吳,自唐天寶迄于同光,以文學仕宦者不絕于世。自宋、元至國朝,仕多不遂,竹帛無可稱者。然時有倜儻豪俠之夫,肥馬輕裘,馳騖鄉(xiāng)里,往往為郡守縣令所賓禮。至今吾縣人猶傳“縣家一令,不如歸氏一信”。蓋亦盛矣?。ㄕn外聯(lián)讀材料PPT10,出自《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
到了歸有光一代,歸氏家族怎么樣了呢?學生先細讀“語未畢,余泣,嫗亦泣”“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這兩句,并思考:歸有光為誰“泣”?為何“號”?其中蘊含著什么樣的傷痛?教師小結學生的發(fā)言,稍加發(fā)揮:諸父異爨,庭設重門——歸有光是很具有家族觀念的人,他的祖上曾有過五世同堂的記錄。但現(xiàn)在生活雜亂,門戶隔膜,人心渙散,家族零落衰敗!這是家族的無序與敗落之悲(PPT11)。幼年失恃,親人辭世——七歲喪母,少年時祖母去世,“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jīng)·小雅·蓼莪》),“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歸有光《先妣事略》)(PPT12)。三位女性,是他的感情依托,卻先后去世,此乃親人離世、天人永隔之悲。
【第二教時】
五、體會“述諸小妹”之語,感受此情可待成追憶
學生先齊讀PPT13(即課文最后兩節(jié)內容)。教師提問:“小妹語”說的是什么?歸有光回憶了妻子的哪些事情?最后明確:說的都是瑣屑小事,回憶的都是生活細節(jié)。再讓學生感受、思考:你們從這些瑣屑小事、生活細節(jié)中感受到了什么?很多學生說“伉儷情深”。教師追問:除了伉儷情深還有什么?有沒有另外的一種深沉的隱痛?教師播放經(jīng)過改寫的歸氏年譜(PPT14):
18歲(或19歲),作《項脊軒志》的前面部分。20歲,考中秀才第一名。秋,應應天鄉(xiāng)試,不就。23歲,秋,應應天鄉(xiāng)試,不就。與魏氏結婚。26歲,秋,應應天鄉(xiāng)試,不就。大約此間重修項脊軒。27歲或28歲,妻魏氏亡故。手植庭前枇杷樹。29歲,秋,應應天鄉(xiāng)試,不就。30歲,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32歲,入南京國子監(jiān)讀書。秋,應應天鄉(xiāng)試,不就。大約續(xù)寫《項脊軒志》后半部分(據(jù)專家考證,它的前后兩個部分寫作時間相差至少13年以上)。35歲,舉應天鄉(xiāng)試第二,考中舉人。46歲,王氏因操勞過度病逝,年僅34歲。此后36歲至59歲之間,八次會試(“八上公車不遇”),均未考中。
結合上述群文,依次討論下面三個問題:
問題1:從年譜中看出哪種隱痛?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明確:屢次應試,科場失利。舉人考了6次,進士考了9次。落第歸途,想起“二君德容,常在吾目中”,“愴然有隔世之悲”。想起祖輩的寄托,“今吾祖長逝,還更不可見,更不復聞此語,悲痛胡可言也”,直到60歲才中進士,這是時運不濟,落第失意之悲情。
問題2:下面材料中寄托了怎樣的隱痛?教師播放聯(lián)讀史料PPT15:
天之毒余,喪予子女。歸有光子女較多,大概有四子二女。小女如蘭,聰明可愛,剛滿周歲就會叫爸爸,匆匆離世,“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為也?”小女二二,對父親依戀,每當出門,“二二尚躍入余懷中”,不滿周歲去世。最讓歸有光痛惜的,是長子之殤。歸有光長子“豐神秀異”“其性仁孝”“慈愛于人”,但天不暇年,“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
問題3:歸有光的身體、事業(yè)如何?其中有何隱痛?教師播放PPT16:
久病飄零,事業(yè)無成。歸有光自束發(fā)讀書項脊軒中,“競日默默”,以求奮發(fā),從他以昧昧于一隅最終名聞天下的蜀清、諸葛孔明自比,則可知其志向。盡管作者也自我解嘲:“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坎井之蛙何異!”這種自嘲是以高度自信為前提的。待到作續(xù)文時,歸有光已看不到對前途的任何憧憬了。事業(yè)無成,仕途不順,身世悲催!這是另一重隱痛。
全體學生再次齊讀課文最后一節(jié),感受歸有光深沉的隱痛。
六、屑小之中情意長,感受語言張力
我們通過三個“屑小”的鏡頭,領會了《項脊軒志》中“深長的情意”。這種以小見大、淺處見深的寫法,為歷來的文評家所稱道。我們從文評家的評論中可以概括出歸有光散文的哪幾個特點?教師展示PPT17:
(1)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王錫爵《歸公墓志銘》)(表達:言語簡而情感豐)(2)當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名家矣。(王世貞《歸太仆贊》)(表達:自然白描,自有風味)(3)睹物懷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以“極淡之筆”寫“極至之情”,此妙筆人人所無。(錢基博)(表達:極淡之筆:樸素沖淡平和;極至之情:歡愉慘惻,不盡傷痛)(4)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涕。(黃宗羲《明文案》)(選材:細事見之,一往情深)(5)姚惜抱謂其于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會處,不可不知此旨。(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選材與表達:話題、語言不要緊,自有風韻疏淡)
要求學生概括每句所體現(xiàn)的歸有光散文的特點,括號里的文字是教師提示,但進程比較慢。最后師生共同小結,教師展示PPT18:
選材:瑣屑小事,日常生活;
語言:簡潔樸素,家常之語;
情感:極至之情,溢于言表;
風格:風韻疏淡,自有風味。
七、托物言志,感知古典文學的蘊藉風流
教師播放PPT19:
古人云:“至情言語亦無聲!”唐代劉知幾提出“省字約文,事溢于句外”,美國漢學家葉維廉研究中國詩歌美學,提出“剎那的觀照”。十八世紀德國啟蒙運動美學家萊辛在《拉奧孔》中提出“包孕性頃刻”的學說,這一頃刻即最有魅力、最富內涵、最典型、最能激發(fā)人們審美情感和審美想象的耐人尋味的關鍵片刻。
這種有限的語言和無限的情感所形成的張力,使敘述呈現(xiàn)出一種表面風平浪靜、不動聲色,底下暗流洶涌、深沉綿長的效果。這種表現(xiàn)手法屢屢出現(xiàn)在古典作品中。如歸有光《寒花葬志》和蘇軾《江城子》。教師播放PPT20,學生齊讀:
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燕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幾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歸有光《寒花葬志》節(jié)選)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江城子》)
教師進行課堂總結:無論是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還是《寒花葬志》,抑或是蘇軾的《江城子》,這種節(jié)制的語言表象之下,寫出了人類共同的永恒的深沉傷痛。歸有光和蘇軾的輕輕嘆息,在一代又一代讀者心靈中引起激蕩,這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這就是中國文學具有的蘊藉之美!
【課例訪談】
這是一節(jié)特級教師帶徒活動的示范課。課后,導師和學員就這節(jié)課展開了訪談討論。
陳文娟:我想說說這節(jié)課在群文選擇方面給我?guī)淼膯⒌?。首先,這節(jié)課群文的來源很豐富。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來自教材本身的聯(lián)讀,褚老師還原了原作被刪掉的“論贊”部分內容,構成了完整的文本;另一種是教材與課外選文聯(lián)讀,如引用了歸有光《家譜記》《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和蘇軾《江城子》等課外材料。豐富的聯(lián)讀材料讓學生對“屑小”之中綿長情意的理解更有依據(jù)。
其次,這節(jié)課群文材料的作用是多角度、多層次的。歸有光《家譜記》屬于背景資料的補充,對課文起到了解釋說明的作用。如《寒花葬志》和《江城子》都與原文形成比較對讀,節(jié)制的語言表象之下,都寫出了古代士大夫共同的傷痛。再如《先妣事略》這個材料的拓展,讓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歸有光感念母親的殷殷期盼。此外,多處聯(lián)讀史料和評論家語錄的使用屬于權威闡釋,概括了歸有光的散文在表達上的張力。
最后,這節(jié)課群文材料的使用非常巧妙,聯(lián)讀材料的運用地位很明確。褚老師不是平均用力,群文有“核心文本”與“輔助文本”之分。課文就是“核心文本”,褚老師非常關注核心文本的細讀,他抓住《項脊軒志》一文中的幾處“屑小”,再參讀各種群文性的外圍資料,學生就會對“屑小”之處的深長情意感受得很深刻、很充分。這對現(xiàn)在一哄而上,打著群文聯(lián)讀的幌子卻無視課文解讀的時弊是很好的糾正。群文引用的時機也恰到好處,自然流暢。
不過,專題是“屑小之中情意長”,我以為是抓住文本,讓學生充分感受作者深長的情意。但褚老師引用了很多外圍材料,這是否會減弱學生對于文本本身的關注呢?
褚樹榮:專題教學的完成,是基于文本還是依重課外材料?對于如今脫離課文、引申無限的課堂而言,你提出了很重要的問題。微專題教學的內容主要來自課文本身,課外的資源只能作為參考印證,你的提問本身透露了你的觀點?!靶▲B啄食”“多置小門”“小妹之語”,其背后分別是小軒之景、衰敗之家和思親之情。這樣的關系,從課文本身能夠找出來。但是,教學不僅僅是“知曉”,也要做到“三通”:要點弄通,多點連通,觸類旁通。歸有光的歡喜和悲傷、希望和沮喪、無望和隱痛,也只有通過這些材料才能讓學生深刻領會,這也正是我們提倡專題統(tǒng)領下的群文閱讀的要旨所在。
嚴丹萍:我覺得褚老師的課題“屑小之中情意長”特別好,既囊括了《項脊軒》一文的教學內容,又體現(xiàn)了微專題之“微”?!俄椉管幹尽房梢越痰狞c很多,有的抓住“故物中的深情”,有的抓住課文中的“疊詞”,有的順著作者的生平年譜,有的以話題來處理課文。褚老師的“微”就是課文的“屑小”之處,分別從“小鳥啄食”之景、“多置小門”之庭以及“轉述小妹”之語三個小鏡頭切入,引導學生精讀文本內容,并適時補充課外材料進一步聯(lián)讀,由淺入深,逐層點撥、歸納,使學生領悟到歸有光少年時期的讀書之樂,家族衰落、親人離世的傷痛以及愛妻離世、仕途不順的隱痛。兩節(jié)課,從生活小細節(jié)到歸氏大隱痛,再到這類散文的表達張力,可以說是切入點小,挖掘深,教學起點低,但學生認知深刻。這說明微專題、小專題也可以教得很淵博——又深又廣。兩節(jié)課里,學生的活動由淺入深,教學材料由課內至課外,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集中,教學過程緊湊,充分體現(xiàn)了微專題“短”“平”“快”的特點?!岸獭薄捌健薄翱臁辈坏挥绊懻n堂的容量,還非常有梯度地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平時,我對作家的語言特點僅作簡單總結,但這堂課精耕細作,在學生領會歸有光言簡意豐的語言張力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感知古典文學的蘊藉之美。這樣的課堂具體而微,但又不失宏觀視野。
目前,統(tǒng)編教材給很多一線教師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微專題教學可能會更好地破解統(tǒng)編教材使用帶來的難題。但在具體教學中,“微”一不小心就容易流于“淺”和“散”,如何避免這些缺點呢?希望能得到褚老師的解答。
褚樹榮:微專題也好,小專題也罷,這是基于“大專題”“大任務”“大情景”等概念提出來的。這些“大”不是不好,而是對教學時間和教材特點有特定的要求?!按髮n}”“大任務”相當于國外的“基于項目的學習”,需要學校提供相對長的學段,讓學生來研究項目,但是我們做不到。跟這種學習模式相配套的,教材的項目化、任務型的特點比較明顯,但我們的教材基本上還是以文選型為主,所以我們只好按照一周幾節(jié)課、一個單元幾節(jié)課、一篇課文幾節(jié)課這樣的思路去處理教學。這樣,一節(jié)課必須要解決一兩個關鍵問題,做到一課一得,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這就是我們提出微專題教學的初衷。既然是“微專題”,那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不能太多,這節(jié)課我的目標就是兩個:從屑小之處感悟深情,從屑小之處體會張力。切入點就是“屑小”,因為切入點小,所以挖掘要深:課文有哪些“屑小之處”?每一處有哪些值得咀嚼的地方?定向鉆探,就能避免膚淺,也不會散漫。
方卉:本課的教學設計獨辟蹊徑,由“小”字切入,以《項脊軒志》文本為核心,聯(lián)讀文章為延伸,從微觀到宏觀,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地教出“小”字背后的深情和文化內涵。課堂從“志”“軒”“項脊”的篆文導入,抓住“小”這把開啟人物內心和家世變故的鑰匙。在對文中所出現(xiàn)的“小鏡頭”的細讀細品中,串起歷歷在目的場景,使學生在品讀中感受“喜”和“悲”的深刻內涵,猶如抽絲剝繭。同時,“小”字既能體現(xiàn)作者的選材特點,又能彰顯作者的藝術風格。至情言語亦無聲,富有包孕的片刻,這就是歸氏風格?;叵胱约旱奈难晕慕虒W,有時候失之于雞零狗碎,只講重點實詞虛詞句式,所謂對于章法的欣賞只是為了備考,課標中所說的文化理解和傳承,往往付諸闕如。褚老師這堂課,有語言的積累,有思維的訓練,有情感的喚醒,還從技法引申開去,講到表達的張力,最后提高到文化審美的高度。
褚老師這堂課,引用了大量課外材料。如果讓學生在課堂上細讀這些材料,并思考回答有關問題,時間顯然是不夠的,教師只能自己講解來代替學生閱讀,這是否造成過多關注課堂的人文性而弱化了語言積累的問題呢?
褚樹榮:文言文教學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兩難”,照顧到章法的鑒賞、文化的理解,語言的積累和梳理就會被忽略。一些課斤斤于重點實詞和虛詞,文言文教學成了古代漢語學習,見“言”不見“文”。我以為高中階段學習文言文,文字積累、文章鑒賞和文化傳承這三個層面,后二者要適當加強。但是,文字畢竟是橋梁,是門徑,我主要是通過布置課前預習,疏通聯(lián)讀材料中的文字障礙,這樣就能專注于專題教學內容。如果到課堂上再去疏通、積累材料中的重點詞句,時間就不夠用了。不過,文言文教學怎樣既能落實語言積累,又能加強人文熏陶,這確實是尚未很好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