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曉嵐
館校結合背景下中學生場館學習新模式探究——以山西科技館“生物細菌畫項目”為例
邊曉嵐
(山西省科學技術館,山西 太原 030021)
館校結合是目前科普場館針對學生開展教育活動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中學生特殊的年齡特點和繁重的學習任務使得這一學齡段學生的場館學習模式單一、效果不佳。通過總結實踐項目經驗,探索了一條符合中學生特點的場館學習新模式。
館校結合;中學生;場館學習;場館學習新模式
在終身學習的背景下,場館學習體現出獨特的特點和優(yōu)勢。以實踐為載體的館校合作充分將學校教育和場館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氛圍下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提高科學素養(yǎng)、領悟科學精神。
作為非正式學習的新模式,場館學習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具有明確主題的真實場景。并且場館學習中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都會和場館中其他參觀者或工作人員產生互動。學習者參觀學習的過程不再是個人行為,更像是社交活動,體現了場館學習的社會互動性。這樣的互動不僅對學習展品知識有幫助,還可以培養(yǎng)人們的社會交往能力[1]。
場館學習的情境呈現特點、自主選擇方式、主動探究引導以及教育學習結果輸出的多元性,體現出其是以“人”為中心,以關注學習者的多元化學習結果,從而達到培養(yǎng)“人”的目的。
館校結合是場館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是場館與學校為實現共同教育目的、相互配合而開展的一種教學活動。美國博物館聯合會將館校合作(教學)描述為“在實現共同目標方面,場館基于興趣和能力與其他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最成功且持久的案例”[2]。
目前中學生場館學習主要以觀察體驗式學習方式、講解輔導式學習方式、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為主。
中學階段是課業(yè)負擔相對較重的階段。中高考的升學率是學校和家長首要的關注點。因此,相對于小學階段,中學生進行場館學習的經歷較少。通常低學齡段每年有一兩次集體場館學習的經歷,高學齡段一般每年不足1次。以家庭為單位的場館學習也多以走馬觀花的旅游形式存在,起不到真正場館學習的效果。
場館是以情景教學和探究性學習為主的場所。但是目前館校合作模式下中學生場館學習還多以參觀學習和傾聽講解為主要的活動方式。在參觀學習中即使有一些探究學習活動項目,也多以場館教育人員講解演示為主,缺少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過程,未能達到場館學習的目的和意義。
目前場館開展的學習多以介紹學科知識為主,穿插科學人文精神。不論是參觀講解還是教育活動都較少有與中學生學科課程密切相關的活動設計。場館學習的主要目標多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加強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能力為主,將場館教育資源作為學校課程資源的輔助課程的學習較少。同時場館針對中學生以課程大綱為基礎開發(fā)的教育活動較小學階段更是少數,由此,對于中學生家庭主動學習、自主參觀學習不具有吸引力。
與中學生學校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不同,場館學習中施教者多以口頭總結評價的形式進行學習效果評價。有極少數施教者采用撰寫書面學習體會或者小測驗的方式進行評價。目前,場館多以學習單的形式進行場館學習效果評價,但由于學習單多以客觀題為主,并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學習效果。因此,書面評價的缺失,不利于教師和場館對場館學習效果進行總結和改進。
中學生一直是本館關注的重點目標群體。但由于種種因素,針對中學生開展的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為主的教育活動項目較少。因此,依托第六屆全國青年科普創(chuàng)新實驗暨作品大賽,開發(fā)設計針對中學生群體的生物科學場館學習項目——“生物細菌畫”。此次活動歷時3個月,參與學校16所(其中初中10所,高中6所),作品338件隊,受眾中學生1 014人。
“生物細菌畫”項目采用“針對性活動方案—館校教師共同主導—書面評價總結—后續(xù)展示跟進”的新模式進行項目新模式的探究嘗試。
4.2.1 制定針對性項目方案——針對中學課程教學任務,結合學生先前經驗
“生物細菌畫”項目在策劃初就經過深入的調研,并與教師進行了深入探討,充分結合初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開展微生物教學相關的知識內容、實驗要求以及學生掌握實踐的能力水平,編制了以不同年級對微生物學認知特點的活動項目計劃書,編寫了詳細的教案,制定了個性化的活動方案。同時在組隊細節(jié)上進行了要求,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活動,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鍛煉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2.2 組織專題教師培訓會——館校教師共同主導,為項目有效開展保駕護航
本項目聯合太原市教育局和太原市實踐育人共同體聯盟,組織了16所太原本地的中學開展場館學習前的教師培訓會。參加會議的教師為各校的生物教學骨干,會后教師們在活動前對學生進行了專題培訓和初選工作,為開展場館學習現場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4.2.3 組織專家評委對作品提出書面意見——針對輔導,快速提高
為了更好地為參加活動的學生服務,使學生們通過活動能夠更快提高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與25位評審專家溝通后,為參賽作品提出書面修改意見,完善作品。讓學生們在活動中接受高水平的針對輔導,盡快進步、提高。
此次活動是本館依托全國性比賽開展的針對中學生的主題項目活動。通過活動,使中學生豐富了相關的課程知識,促進了學生之間人際交往,開拓了科學文化視野,提高了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學習能力,充分體現場館學習結果的多元性。同時,此次項目滿足了學生、學校和場館三方對于活動目標的需求,使得館校合作更加深入、緊密。
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歷,使其對事物的認知已有不同程度的感官認識。因此,先前知識和經歷就成為場館學習中知識建構的基礎。因此,各項組織活動之初就應把科學知識、概念、事件等進行鋪墊引導或提供輔助性的支持,這是設計活動中,特別是中學生場館學習活動中的必要步驟和內容,應加以重視。同時,適度的先前興趣對中學生場館學習起到了積極推動和促進作用,從而保證活動的完整性。場館學習是一種探究性學習。作為中小學科學教育目標之一的科學探究技能,既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手段,又是學生學習科學的結果[3]。因此,學生的參觀動機以及參觀目的決定了學生參與活動和科學探究的深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場館學習而言,讓感興趣的人去做有興趣的事將會成為場館學習設計活動的群體目標導向。
新模式下的場館學習和教學活動,促使中學生學習團體在學習前組建科學的學習團隊,不同特點的團隊成員互相啟發(fā)合作,從而達到引發(fā)思維多向性的目標;重視先前經驗的影響,在場館學習活動前就帶著問題思考,從而使中學生的思維靈活和多樣;通過館校雙方施教者對學習活動的精心策劃,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周密性;重視場館學習的評估和延續(xù),建構認知聯系,從而培養(yǎng)和促進學生思維的系統(tǒng)性和擴展性。
館校合作項目在中國各類科普場館施行已經有一些進展,但項目實施效果一直未能達到預期。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作為場館學習的主導者——科普場館所設計的場館教育活動未能與學校教育達成共同目標。作為施教者的科普場館的理念目標與學校的科學教育標準有偏差,在突出未來教育、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和科學認知能力方面沒有提供質量和數量俱佳的優(yōu)秀方案[4]。因此,場館學習,特別是以中學生為目標群體的場館學習方案設計和實施者,要充分以受眾群體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發(fā)揮學校和場館雙方的優(yōu)勢和特點,要在學校科學教育的基礎上,深入融合科普場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中學生在場館中的學習真正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新的、自由的、開放的、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中,得到豐富的資源。
[1]徐平平.非正式學習新模式——場館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Suppl 2):348-357.
[2]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a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M].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1984.
[3]謝娟.先前經驗對學生科技場館學習的影響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7(11):68-70.
[4]廖紅.中國科學技術館館校合作的實踐與思考[J].科普研究,2019(2):48-52.
2095-6835(2020)24-0106-02
G633.98
A
10.15913/j.cnki.kjycx.2020.24.037
邊曉嵐(1983—),女,館員,山西省科學技術館人力資源部主任,研究方向為展覽展示設計、科學教育。
〔編輯:嚴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