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兵僑(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線條不僅是中西方繪畫作品中共通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更是一種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寄托,對于欣賞者而言,無論是風景畫還是人物畫,線條的運用都講究精準到位,在中國畫中,簡潔的線條充滿了韻味,在少量的線條中能夠寄托畫師更多的人文素養(yǎng)和精氣神。在西方畫中,線條結合光影的表現(xiàn)形式能夠給人帶來極為震撼的視覺沖擊力,這種沖擊力的表現(xiàn),是能夠透過畫紙直接展現(xiàn)出來的??梢哉f分析和研究線條在繪畫作品中的功能和審美特征,不僅能夠提升創(chuàng)作者的繪畫水平,也能夠提高欣賞者的鑒賞能力。
想要對繪畫作品中線的審美特征進行研究就需要先理解線的概念和功能,只有明確了其在繪畫作品中的意義,才能夠方便人們對其表現(xiàn)形式和藝術內(nèi)涵進行理解。
線,也可以稱之為線條,是一種基于現(xiàn)實生活而抽象出來的概念,在繪畫作品中,是一種最為常見的視覺形態(tài),是構成繪畫作品的基本要素。在幾何學概念中,線包括長度和位置兩個基本概念,是不具備寬度和厚度的,這一點在繪畫作品的審美中有著重要的區(qū)別,在繪畫審美過程中,每一條線都會根據(jù)筆觸的不同都具備相應的寬度,也會根據(jù)顏料的使用或者墨色的濃淡而具備一定的 “厚度”。
其次,線的分類,在幾何概念中可以分為兩類,直線和曲線,而在繪畫作品的審美中,線的分類不僅可以分為直線和曲線,更重要的是可以按照繪畫者情感的要素而分解成多種類別,例如 “柔軟的線”“狂躁的線”“細膩的線”“粗獷的線” 等等,通過對比線的流暢程度、下筆的力度還能夠歸結成男性化的特征和女性化的特征等等,這種特征和既定的物理特征無關,是人們在審美過程中賦予的主觀概念。
另外,線的走向在二位空間內(nèi)是有具體的方向的,而在繪畫作品中,線的走向蘊含了更多作者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例如規(guī)則的線能夠給人一種安靜的感覺,不規(guī)則的線則呈現(xiàn)出一種混亂的狀態(tài),或者是想要表達風的方向,或者是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等等,其本身是一種藝術特質(zhì)的表達,不同線的軌跡其蘊含意義實際上要超過線條本身的存在。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性,也能夠讓人們在繪畫作品的審美過程中,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
最后,在物理世界中,線是一種抽象概念,是不具備顏色和材質(zhì)特性的,而在繪畫審美的過程中,不同顏色的線和不同顏料的線所能夠表達出來的藝術表現(xiàn)力也是千差萬別的,對于繪畫者而言,顏色和材質(zhì)不僅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還原,更是一種情感寄托,能夠讓人們在審美繪畫作品的時候,有最為直觀的感受。
繪畫作品,由于創(chuàng)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所在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不同,個人的經(jīng)歷和審美也不同,因此在繪畫過程中,使用線條的方式和追求的功能也不同。例如在中西方美術繪畫作品中,由于人們對于藝術表達的側重點有所區(qū)別,所以在使用線條的過程中,也會對其審美特征進行不同的側重。中國畫的線條運用講究 “氣”,追求的是一種韻律美和空間美,即便是一條線,也可能充滿哲思和情感,同時,線條也直觀的反映了作者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和精神品質(zhì)。而西方繪畫作品中,線條的運用更加注重對現(xiàn)實生活的還原和一種理性特質(zhì)的闡述,雖然不同流派和畫風對于線條的運用有所區(qū)別,但是在線條使用的功能和表現(xiàn)力上卻有著很多的相似點。
首先,線條是構成點和面的過渡元素,在研究繪畫作品審美特征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才能夠結合其他元素來進行研究。例如在中國畫鑒賞的時候,不僅需要觀察線條在宣紙上的空間位置,還需要理解筆法和用墨等表達形式,很多時候,在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中,墨色的濃淡在線條中能夠直接構建出畫面的空間感,通過毛筆的提按而形成線的粗細變化也能夠讓原本單一的線條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力,從某種角度來講,在中國畫的線條藝術中,點、線、面的區(qū)別和差異被模糊化了,也正是這種特性,導致了人們的審美特征能夠更好的集中在繪畫作品的情感狀態(tài)和精神層面上。而對于西方畫來講,光影和色彩的運用正在逐漸向印象派拓展,其原因在于繪畫者逐漸將現(xiàn)實生活的反饋進行了意象化的處理,而線條的運用則呈現(xiàn)出了強化的趨勢,這種表達方式在很多流派例如抽象派、后現(xiàn)代主義等流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總結來說,用原本具象的顏色、光影元素來表現(xiàn)抽象的情感概念,用抽象的線條來闡述具象的事物,這種表現(xiàn)方式其實在審美特征上更加趨向于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
其次,“線” 作為生活中的一種抽象視覺形態(tài),其實在物理概念上是存在的,而在實際生活中是不存在單一屬性的線,換句話說,人們意識形態(tài)中的線是通過物體的輪廓和形狀,顏色以及光影的概念都形成的,不會獨立存在。因此在理解繪畫藝術的審美特征時,需要明確這一概念,線的本質(zhì)是繪畫藝術家在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或者闡述個人情感的時候所運用的一種藝術語言,而并不是真實存在的某種物體,也正是因為如此,線條的運用和其在繪畫作品中的地位才如此重要。從某種角度來說,沒有線的概念,就不會有二維空間的繪畫作品存在。因此在欣賞這種視覺藝術形象的過程中,人們應該理解這一審美特征,繪畫藝術的本質(zhì)并不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還原,而是一種 “勾勒”,這種勾勒的基礎元素就是線條和情感。舉例說明,繪畫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和天性,在幼兒時期,孩童就能夠使用畫筆在墻面或者紙面上進行創(chuàng)作,這種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是一種視覺傳達的感受,將自身看見的物體進行繪制,而表達的方式,就是線條。
最后,線條被賦予的人文情感,同樣是人們審美特征中的一種主觀概念,例如波浪線能夠給人一種輕松活躍的感覺,而飛白會給人一種俊朗、剛健的感覺,折線和停頓線會讓人覺得憋悶和苦澀,斜線能夠讓人感覺不穩(wěn)定等等。這種線條的藝術表現(xiàn)力,本身是不具備任何審美特征的,都是創(chuàng)作者通過某種表現(xiàn)形式的一種傳達,通過藝術情感的共鳴,讓觀賞者能夠體會某種情感和意境。這也是人們在理解繪畫作品中線的審美特征過程中所需要明確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研究繪畫作品中線的審美特征時,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分類,當人們理解了線的特質(zhì)及功能對于審美特征的重要性之后,就可以通過某些規(guī)律對其進行認知和總結。相比于很多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來講,線條的使用和審美特征是不存在差異的,無論在書法作品還是雕塑作品中,都可以通用這些線條的審美特征,同樣,無論在中西繪畫作品的比較和鑒賞方式下,這些審美特征也都可以通用。
首先就是線條的意象美,這也是對繪畫作品進行鑒賞審美的基礎能力,如何通過線條來詮釋作品中的情感,體會創(chuàng)作者要表達的訴求,是研究繪畫作品中線條意象美的基礎。上文提到過,不同類別的線條在繪畫作品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感覺是不同的,而繪畫作品中具有大量的線條,可能每一條線都充斥滿了作者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如何通過畫面的整體構圖、光影結構來理解一種意境,就需要觀賞者從局部到整體來進行反復琢磨。有趣的是,線條的意象之美,有的時候甚至是不受創(chuàng)作者主觀控制的,甚至很多時候創(chuàng)作者想要通過某條線來表達某種情感而不得,也是很常見的事情。究其原因,在于創(chuàng)作者在當下那一刻的心里沒有達到自身預期的效果,所以無法完整的表達出某種情感來。
其次,線條在美術作品中呈現(xiàn)出的一種力量之美,這種力量之美不是單純的 “重”,而是將就對于力量的控制,在中國畫的角度講叫 “力道”,東方美學在書畫藝術中有一種說法叫做 “力透紙背、入木三分”,說的就是其對筆法的控制程度,能夠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自身想要達到的繪畫效果,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都可以通過一支筆來進行展示。而在西方繪畫中,力量之美則體現(xiàn)在強烈的光影效果中,根據(jù)嚴謹?shù)耐敢曣P系,能夠營造出畫面整體的和諧美感,但是這種線條的美也是給予對力道的控制,才能將光暗關系剛柔并濟的進行體現(xiàn)。
最后,線條在繪畫作品中將就一種差異之美。這種差異美既是中西繪畫作品中對線條的使用,也是不同創(chuàng)作者對于線條的不同理解,同樣是一幅作品中不同線條的功能各不相同。俗話講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樹葉,那么世界上也就不會有兩片完全相同的 “線”。而這種差異美也成為了繪畫作品審美特征中最為重要,也最吸引人的部分,如果說一幅繪畫作品中,全部由一樣的線來組成,那么除了機械化的重復之外,不會給人任何一種靈動和鮮活的感覺,也正是線條之間的差異化,產(chǎn)生了繪畫作品美的根源。
綜上所述,想要對繪畫作品中線的審美特征進行研究,首先就需要理解繪畫中的線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線是有所不同的,其意義和功能在繪畫審美特征中都存在著巨大的區(qū)別。而之所以繪畫作品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沖擊力和情感上的共鳴,更多的是依靠其意象化的表現(xiàn)和繪畫者對于力道的控制,最關鍵的是線條之間的差異化,才營造出了作品與作品之間,流派與流派之間的不同語言表達,成為了繪畫作品中美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