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依寧
新媒體的發(fā)展讓傳統(tǒng)的新聞內容呈現出了與時代相適應的新特質,網絡巨變下的受眾對于新聞傳播內容的吸收力已經遠遠不局限于傳統(tǒng)常規(guī)中新聞傳播的內容?!伴L尾效應”在新聞傳播中泛起一層層漣漪,不容小覷的是這些看似微小的新聞資訊卻又在開放透明的新媒體中獲得了新的生機,也正是這個充滿未知可能性的新趨勢使得新聞傳播內容的結構逐漸發(fā)生變化,主流新聞與非主流新聞的發(fā)展不斷變化,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事實,需要我們進一步明晰和思考長尾在新聞傳播中慢慢積累的能量,并對未來做出更加精準化的判斷、引領新聞傳播的潮流。
傳統(tǒng)的媒體下,新聞傳播的發(fā)展是一種“打包分配”式服務,這也讓新聞傳播的內容往往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而隨著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新媒體也為時代開拓了更多的領域,新聞傳播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模式,更在新媒體領域有著新的體驗和發(fā)展。網絡巨變時代不僅擴展了社會的“信息容量”,也給予了新聞傳播的公開化、細碎化的空間,足以讓微小的非主流信息以不可阻擋之勢涌入傳播市場,這是“長尾”在新時代下難能可貴的機遇。在過去小眾傳播的新聞內容很難進入公眾視野,仿佛形成了一個“天然的禁聲器”,而破除這一屏障的便是日益發(fā)達的網絡媒體,長期以來,那些往往被忽視、被遺忘的碎片得以借助網絡新媒體的時代重新架構和整合起來,這股力量積少成多,甚至已經凝聚成可以和主流新聞相抗衡的一種能量,也讓新形勢下的新聞傳播有了另一番格局。在這個時代中很難再去明確地區(qū)分主流和支流,新媒體網絡的長河中將各種新聞內容經由受眾的檢驗來實現水漲船高的呈現,這也意味著即使在長尾末端也仍然可能激起一陣浪潮。
所謂的長尾效應最早起源與經濟學理論,在新聞傳播中長尾效應也逐漸引起人們的思考和關注。2004 年10 月,美國《連線》雜志主編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長尾理論,他認為:商業(yè)和文化的未來不在熱門產品,不在傳統(tǒng)需求曲線的頭部,而在于需求曲線中那條無窮長的尾巴。在新聞傳播中能夠被大家看到的、具有流行性的、被眾人所熟知的內容我們稱它為“頭部”,而對于處于邊緣的、不占主流的、個性小眾化的內容成為“尾部”,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長尾”自身所具備的優(yōu)勢和特質也讓它可以具備順應新媒體潮流的根本動力。非主流新聞內容更加貼近民眾,其內容和形式更加通俗化,對于新聞受眾的要求不高,這也使得它能夠利用個性特質聚集一部分的關注度。人們在關注主流新聞之余,只需稍稍留意就可達到一定的傳播效果,但這種效果并不足以讓新聞有發(fā)展的機會,這就涉及到小眾新聞的另一個特質便是低成本,受眾可以利用媒體幾乎不花費任何成本的討論、傳播、甚至加以修飾進行再創(chuàng)造,憑借著低成本、高速率的網絡媒體便能實現“變廢為寶”的轉換,如此一來原本非主流的細碎新聞內容就具備了一種隱形的潛力,在萬事俱備之余,只需乘著新媒體平臺之風便可將長尾效應發(fā)揮到極致。如果說頭部的高度是新聞傳播主流價值的集中體現,那么當下時代的尾部便可憑借其長度和廣度獲得更加巨大的新聞傳播能量。
新媒體時期對于新聞傳播內容的要求有了新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新聞主流信息是一站式服務,這使得處于邊緣處的新聞無法得到充分的挖掘,新聞傳播內容的單一化、過度主流化也造成了長期以來新聞無法真正持續(xù)滿足受眾的原因。新媒體時代讓更多小眾的個性化新聞進入受眾視野中,這無疑是給傳統(tǒng)新聞注入了更加豐富的內容信息。不僅如此,在形式上也突破了之前由新聞—傳統(tǒng)媒體—受眾的流程,進而出現了新聞—新媒體—受眾—傳統(tǒng)媒體的模式,這其中長尾的價值不單單在內容上有了體現,也在模式上開辟了道路。
近年來,我國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讓長尾的能量持續(xù)高增。曾經不受關注、易被忽視的新聞事件也通過網絡的傳播,成為值得關注的新聞報道內容。比如在2017 年6 月發(fā)生的“章瑩穎案件”,案件發(fā)生整整兩年時間媒體對此事件的關注度讓這起案件牽動著所有人的心,更多的人對于章瑩穎家人的幫助與慰藉成為了新聞的溫度點。這起案件雖然一開始并不是足以轟轟烈烈的新聞事件,但由于新媒體平臺的介入以及新時代下受眾對于新聞內容的不斷挖掘和發(fā)展,讓這起案件不斷地擴大影響力,這也是長尾效應在新聞傳播中所產生的巨大能量。通過這起案件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有力量的新聞巨尾正在憑借著新媒體平臺,發(fā)揮著它不容忽視的作用。除此之外,各種易被忽視的新聞內容也以相同的姿態(tài)進入公眾視野,人們通過不斷地跟蹤報道,讓新聞不再只是專業(yè)工作者的義務,而是每個人參與新聞發(fā)展、了解社會、融入媒體時代的見證。
面對發(fā)達的網絡媒體,時代對新聞傳播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長尾效應中我們因該關注到對于個性化新聞事件的能量,新聞的內容需要我們不斷突破、不斷嘗試、不斷開拓,網絡新媒體不僅可以成為我們去把握長尾效應的工具,更是我們將新聞內容價值加以重估的手段。
首先,不斷地追蹤盤點受眾普遍關注的新聞事件,并對其進行更有條理性的分析和報道,走出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舒適圈”,勇于去挖掘更真、更新、更熱的新聞材料。唯有擺脫長期傳統(tǒng)疲乏的模式,才能真正讓新聞內容傳播更加具有張力和活力。其次,盡管長尾效應為我們帶來了諸多的挑戰(zhàn)和變化,毋庸置疑的是,信息無法與新聞直接畫等號,新聞傳播要牢牢把握著一點,利用長尾效應去找尋具有力量的信息點,再將信息點轉化為具有時代價值的新聞,在深度和廣度上將長尾效益的最大化充分激發(fā)出來。最后,應繼續(xù)以扎實穩(wěn)健的步伐將新聞在新媒體時代下傳播出去,擺脫一成不變的埋頭干新聞、也要避免迷失方向的盲目跟新聞,要正確認識長尾效應為新聞傳播事業(yè)帶來的影響,把握主流、關注支流,雙流并進,匯注于網絡新媒體時代的新聞事業(yè)中。
在我國,傳統(tǒng)新聞媒體為國家負責,屬于國家級事業(yè)單位,這就意味著傳統(tǒng)媒體對于新聞傳播的形式和基調已基本定格。而新媒體時代下,為新聞的發(fā)展和傳播提供了另外的無限可能性,長尾效應中真正發(fā)揮著中堅力量的是各種層出不窮的新興媒體平臺,他們洞察力更強、視野更寬泛、并且捕捉信息靈敏度高,網絡的普及也讓受眾參與到了新聞傳播的過程中。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的發(fā)展渠道和形式逐漸增多,這也其實我們要善于利用新平臺來提升新聞影響力。在這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各種媒體平臺的資源高低不一,也讓新聞的真實性受到一定的威脅,對這些平臺加以規(guī)范,讓其在可控的范圍內為新聞的發(fā)展提供動力,這才能讓長尾效應產生更有效的力量。例如:我國新聞資訊類新聞App:澎湃新聞、網易新聞、今日頭條等新型媒體平臺不斷開發(fā)利用,讓新聞傳播的形式和渠道有了更多的選擇,其主要分支為聚合類資訊、傳統(tǒng)類資訊以及門戶網站類資訊,這些渠道互動性強、實時推送、信息內容多樣、受眾運用廣泛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認可,為受眾提供了多渠道的此案文傳播方式,這也讓長尾效應可以通過更多更廣的形式持續(xù)下去。
當下我國正處于網絡巨變與新媒體興盛時期,新聞傳播發(fā)展任重道遠,針對遇到的問題和挑戰(zhàn)都可能從另一種角度而言轉化成新的可能性。長尾效應林輪的合理利用不僅要牢牢扎實把握主流新聞的“頭”,也要兼顧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尾”,真正的貫徹新聞傳播與時俱進,將頭和尾相結合,把主流做穩(wěn)做強,把支流做實做長,統(tǒng)籌兼顧共同順應新媒體時代,把握新時代新聞發(fā)展脈絡,精準定位傳媒發(fā)展動態(tài),更好的為新聞傳播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