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閎,任月娥,宗圣余
(周口市東新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療美容科,河南 周口,466000)
內眥贅皮是以內眥皮膚上方半月形蹼狀皮膚皺褶為主要特征的眼部疾病,屬東方人眼睛特征之一,多為先天性,贅皮可遮蓋淚阜、正常內眥角及部分視線,使內眥間距、瞼裂變短,同時造成假性內斜視,影響美觀度及視野[1-3]。臨床調查結果顯示,單瞼人群內眥贅皮發(fā)生率可達約70%,臨床在行內眥贅皮矯正的同時需實施重瞼成形術[4]。其中park法重瞼成形術聯(lián)合內眥贅皮矯正是目前臨床治療單瞼伴內眥贅皮患者常用方式,其重瞼切口流暢,內眥部延續(xù)自然,較為符合美學標準[5]。內眥贅皮矯正可通過皮瓣法調整內眥皮膚狀態(tài),增加眼瞼水平皺襞,減小內眥部垂直向張力,但臨床在具體術式的選擇方面仍存在一定差異[6]。故本研究在park法重瞼成形術同期分別行V-Y內眥贅皮矯正術、Z成形術進行比較分析,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參考。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單瞼伴內眥贅皮患者97例作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均為首次行手術治療的單瞼伴內眥贅皮患者;均為先天性;眼部綜合檢查結果顯示眼球、眼瞼結構正常,無畸形,瞼裂可完全閉合;依從性良好。均可有效配合臨床治療及隨訪;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近1年內眼部手術史;創(chuàng)傷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內眥贅皮;瘢痕體質;合并上瞼下垂;合并其他眼部疾??;嚴重心腦血管疾病;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血液、免疫系統(tǒng)疾??;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精神類疾??;妊娠、哺乳期女性;存在麻醉、手術相關禁忌證。
將97例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V-Y矯正組(n=49)、Z成形組(n=48)。兩組性別、年齡、內眥贅皮類型、內眥贅皮程度等基礎資料均衡可比(P>0.05)。見表1.
均行park法重瞼成形術治療:患者取坐位,雙眼平視前方,根據(jù)其臉型、上瞼表現(xiàn)、解剖特點設計重瞼線,使其與上瞼緣相距7~8mm,后使患者轉為平臥位,微閉雙眼,翻轉上眼瞼,測得上瞼游離緣與瞼板最高點間垂直距離,定位固定縫合位置;局麻滿意后,沿所設計的重瞼線切開皮膚、眼輪匝肌,充分暴露上瞼提肌腱膜,將輪匝肌向頭側分離,確定眶隔位置,于外側眶隔作小切口使眶隔脂肪暴露,并將眶隔自內向外打開,融合眶隔前壁及上瞼提肌腱膜,修剪去除切口上緣、輪匝肌處多余皮膚;采用尼龍線于瞳孔中央,近內、外眥處,作瞼板輪匝肌-上瞼提肌腱膜三點固定,并于固定點作縫合加強固定效果,縫線打結后可見睫毛輕微上翹即達到最佳固定高度;協(xié)助患者轉為坐位,檢查重建寬度、弧度及對稱度等,滿意后間斷縫合皮膚。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3.1 V-Y矯正組實施同期V-Y內眥贅皮矯正術:將淚阜內側2mm處作為0點,根據(jù)內外眥連線、水平線夾角確定新內眥點位置(a點),以0點為起點,于距離下眼瞼約1.2mm處作平行于下眼瞼的直線0b,向外側過a點延伸重瞼線約1.8mm作為c點,對0a、0b、0c點進行描繪,在內眥部形成“Y”型切口標記線(0b、0c為短臂,0a為長臂),沿“Y”型線切開皮膚,沿眼輪匝肌淺面精細分離作松弛處理,剪斷異位、錯構眼輪匝肌纖維束,注意保護淚小管,去除部分眼輪匝肌、皮膚、瞼板前結締組織,充分分離眼輪匝肌后,以尼龍線無張力縫合內眥切口韌帶、鼻側腱膜,修剪切口外側多余皮膚后,常規(guī)縫合重瞼切口。
1.3.2 Z成形組實施Z成形術:以內眥贅皮下瞼起始點作為a點,a點在內眥皮膚上投影處為新內眥點位置(b點),以內眥贅皮游離緣上瞼處作為c點,保證ab、ac長度相等,以上瞼緣近內眥2mm處作為d點;沿各點描繪切線,去除重瞼線上小切口下眼輪匝肌后,沿ab、cd線切開,形成abc、acd兩個三角形皮瓣,將眶隔前眼輪匝肌切除,離斷上瞼切口下葉內側皮下異位、錯構眼輪匝肌纖維束,對皮瓣下組織作徹底松弛處理后,轉移acd皮瓣至內眥部,將內眥切口鼻側深筋膜、深部組織縫合,修剪切口外側多余皮膚后,常規(guī)縫合重瞼切口。
1.3.3 術后處理術后常規(guī)涂抹抗生素眼膏,以無菌敷料對手術區(qū)域實施加壓包扎2~6h,根據(jù)患者情況予以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冰敷1~2d,術后1周根據(jù)切口恢復情況予以拆線。
均于術后3個月實施評估,顯效:內眥贅皮完全消失,重瞼形態(tài)自然、對稱,眼裂增大,內眥間距/瞼裂長度比值為1;有效:內眥贅皮基本消失,重瞼形態(tài)尚可,眼瞼輕度對稱,眼裂增大,內眥間距/瞼裂長度比值為0.9~1.2;無效:內眥贅皮、眼裂變化不明顯,重瞼形態(tài)差,眼瞼明顯不對稱。美學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臨床效果。(2)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眼裂變化情況:采用Photoshop CS5測量眼裂長度、傾斜度、眼裂角。(3)采用溫哥華瘢痕量表(VSS)[7]評估兩組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瘢痕嚴重程度,包括色澤、血管分布、厚度、柔軟度4個方面,總分0~15分,評分越高瘢痕越嚴重。(4)統(tǒng)計比較兩組術后6個月內并發(fā)癥情況。
通過SPSS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術前兩組眼裂長度、傾斜度、眼裂角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眼裂長度明顯變長,V-Y矯正組長于Z成形組,傾斜度、眼裂角減小,V-Y矯正組小于Z成形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眼裂變化情況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眼裂變化情況比較 (±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
表4 兩組患者瘢痕嚴重程度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瘢痕嚴重程度比較(±s,分)
術后1個月兩組V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6個月V-Y矯正組VSS評分均低于Z成形組(P<0.05),見表4。
V-Y矯正組出現(xiàn)腫脹出血1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4%(1/49);Z成形組出現(xiàn)腫脹出血5例,切口感染2例,眨眼受限1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67%(8/48);V-Y矯正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Z成形組(χ2=4.547,P=0.033)。
單瞼人群多伴有一定程度內眥贅皮,可使兩眼間距變大,影響顏面部整體美觀度[8]。對于單瞼伴內眥贅皮患者,治療時需同時實施重瞼術及內眥贅皮矯正術以改善上瞼皮膚層次,提升眼部外形美觀度[9]。
park法重瞼成形術是現(xiàn)階段臨床廣泛應用的微創(chuàng)重瞼成形術式,可提高術后重瞼形態(tài)自然度,且固定牢固,可使重瞼形態(tài)持久保持,同時對輕微上瞼下垂具有一定矯正作用,具有較好重瞼效果[10-11]。目前臨床常用的內眥贅皮矯正術式較多,其中以Z成形術、V-Y成形術應用最為廣泛,采取安全有效矯正術式,在保證效果持久穩(wěn)固的同時減輕術后瘢痕,提高切口隱蔽性是現(xiàn)代美學的基本要求[12]。與傳統(tǒng)Z成形術不同的是,本研究所用Z成形術兩皮瓣不對稱,d點為可調點,術后切口多埋于皺褶內,僅于內眥點斜下方可見部分切口線,可避免術后出現(xiàn)瞼裂外形不佳現(xiàn)象[13]。本研究所用V-Y內眥贅皮矯正術與傳統(tǒng)V-Y成形術也存在一定差異,其Y形切口選于內眥皺襞及下瞼緣上,術后可將切口完全隱藏于皺襞中,增加其與內眥部延續(xù)自然度[14-15]。本研究分組對比上述兩種術式與park法重瞼成形術配合使用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V-Y內眥贅皮矯正術與Z成形術分別聯(lián)合park法重瞼成形術治療單瞼伴內眥贅皮均可獲得良好美學療效。但兩種治療方案均存在少部分無效病例,可能與手術操作不規(guī)范或圍術期護理不當有關,臨床實際應用時應予以注意。此外,本研究結果中,V-Y內眥贅皮矯正術在眼裂改善、瘢痕消退等方面更具優(yōu)勢,且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風險,充分說明V-Y內眥贅皮矯正術聯(lián)合park法重瞼成形術整體效果顯著,是治療單瞼伴內眥贅皮的理想術式。其原因可能在于,V-Y內眥贅皮矯正術通過改良Y長臂位置、夾角、形態(tài)提高切口隱蔽度,使其與內眥部皮膚自然延伸,避免對局部皮膚過度牽拉,減輕張力,減少術后回縮現(xiàn)象,進而有效提升眼裂矯正程度,而Z成形術需對皮膚進行牽拉,易增加術后出血腫脹等并發(fā)癥風險。
綜上可知,V-Y內眥贅皮矯正術與Z成形術分別聯(lián)合park法重瞼成形術治療單瞼伴內眥贅皮均可獲得良好美學療效,但V-Y內眥贅皮矯正術整體效果更為理想,可提升眼裂矯正程度,減輕術后瘢痕,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