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宇
《屠貓狂歡》是美國新文化史學派的代表人物羅伯特·達恩頓的重要著作。作者在導言中開宗明義:“本書探討十八世紀法國的思考方式。”①[美]羅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10、15、137-138頁。在廣大讀者的心目中,“十八世紀法國的思考方式”,無疑是啟蒙運動的思考方式,但達恩頓偏偏“不按套路出牌”,選取了“偏離人跡雜沓的途徑”②[美]羅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10、15、137-138頁。來展開他的研究。這種另辟蹊徑的研究最終會實現(xiàn)怎樣的效果,又有何成敗得失?本文試圖從這個角度入手來評述達恩頓的《屠貓狂歡》。
一
“啟蒙運動有漏網(wǎng)之魚。說到那些未受啟蒙的民眾,他們的心智世界似乎是一去不返?!雹郏勖溃萘_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10、15、137-138頁。《屠貓狂歡》第一章的開頭,就試圖挑戰(zhàn)讀者對啟蒙思想風靡法國的固有印象,而將一部分民眾與啟蒙運動切割開來,通過閱讀下文可知,這“未受啟蒙的民眾”指的是廣大的法國農(nóng)民。在第三章中,達恩頓說:“針對主要的思想中心,即省區(qū)學術(shù)機構(gòu)所做的大量社會學分析顯示,思想家屬于貴族、教士、政府官員、醫(yī)生和律師出身的傳統(tǒng)精英,啟蒙運動書籍的讀者群看來差不多是同一批人。”④[美]羅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10、15、137-138頁。也就是說,啟蒙運動的書籍和思想只不過是在精英圈子里自產(chǎn)自銷,這就與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對農(nóng)民的論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時代思潮已經(jīng)從四面八方深入到這些粗野人心中;它們通過條條隱蔽的地下渠道進入,在這些狹隘晦暗的處所,采用著各種奇異的形式。”①[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2年版,第172、172-173頁。
在主流的歷史敘述中,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一脈相承,而按照達恩頓的邏輯,未受啟蒙的法國農(nóng)民自然而然就與革命相去甚遠了:“只要讓對方難堪,主角就心滿意足了;他不至于夢想天翻地覆的革命事業(yè)。……粗俗的笑料和革命之間是有相當?shù)木嚯x,猶如性格放肆和農(nóng)民起義難以兜攏。”②[美]羅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7、68、78、122、125、137、10、157、190頁。在達恩頓看來,法國的故事是傾向于“寫實、樸拙、黃腔與喜感”③[美]羅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7、68、78、122、125、137、10、157、190頁。的,“農(nóng)民在幻想的天地中智取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而心滿意足”④[美]羅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7、68、78、122、125、137、10、157、190頁。,顯然是一副精神勝利的、自娛自樂的面貌。但在托克維爾的論述中,達恩頓可能只看到了表層:“從外表上看……農(nóng)民的風尚、習俗、信仰,仿佛始終如一;他們已被壓服,他們照樣喜悅”,但是“絕不能輕信法國人在他們最大的痛苦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來的輕松愉快;輕松愉快只不過說明法國人相信他們的厄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自尋開心,不去想它,而絕不是完全忘懷。給這些人打開一條出路吧,讓他們擺脫他們似乎不介意的苦難,他們立即會朝那個方面飛快地跑去,勢頭暴烈,要是你擋住他們的道,他們連看都不看你一眼,就從你的身上踏將過去”⑤[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2年版,第172、172-173頁。。
達恩頓沒有看到表面的風平浪靜之下暗藏的革命的潛能,而在接下來的章節(jié)中繼續(xù)拉開革命與各階層之間的距離,如第二章對工人屠貓狂歡的解讀:“那是一種性與煽動的狂歡文化,在那種文化當中,革命的因子有可能受到象征和隱喻的抑制而不至于蔓延,要不然像1789年那樣全面的爆發(fā)勢所難免?!雹蓿勖溃萘_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7、68、78、122、125、137、10、157、190頁。他認為:“這個玩笑必須有節(jié)制,不能逾矩;規(guī)矩所在意味著舊制度下工人階級的強悍有其限度。印刷工人認同的是他們的行業(yè),而不是他們的階級?!雹撸勖溃萘_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7、68、78、122、125、137、10、157、190頁。我們發(fā)現(xiàn),達恩頓對革命可能性的否認,背后其實是對階級論的質(zhì)疑。所以在第三章一開頭,達恩頓就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論證:“歷史學家根本無從找出馬克思主義學派所想象的生龍活虎、具備自我意識、促進工業(yè)化的階級?!雹啵勖溃萘_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7、68、78、122、125、137、10、157、190頁。這一觀點顯然受到了1980年代史學思潮的影響:“1980年代早期,文化史開始挑戰(zhàn)社會史的主導地位。弗朗索瓦·傅勒對法國大革命的馬克思主義闡釋進行了直言不諱的抨擊,該抨擊橫掃整個法國史研究領(lǐng)域?!?989年法國大革命的二百周年紀念標志著傅勒影響的巔峰和馬克思主義闡釋的低谷?!雹幔勖溃萘帧ず嗵兀骸斗▏蟾锩械恼巍⑽幕碗A級》,汪珍珠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頁。“馬克思主義闡釋理論的批評者堅持認為,是律師和官員,而不是商人和制造商——馬克思主義理論下的‘資本主義的資產(chǎn)階級’——領(lǐng)導了革命。”⑩[美]林·亨特:《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階級》,汪珍珠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頁。在新文化史的大旗之下,達恩頓在《屠貓狂歡》的導言中更加明確地表示了對馬克思主義學派的反動:“本書沒有提供典型的案例研究,因為我不相信有所謂典型的農(nóng)民或具有代表性的資產(chǎn)階級這樣的事?!盵11][美]羅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7、68、78、122、125、137、10、157、190頁。然而“法國農(nóng)民”這樣的集合名詞還是貫穿在第一章的始終,達恩頓在第三章集中探討一個資產(chǎn)階級分子,背后的意圖也無非是以他提出的典型來取代馬克思意義下的典型。達恩頓樹立的這位新典型:“沒有殺氣騰騰。相反地,他贊揚政府的善意和公平……我們的這個資產(chǎn)階級分子在區(qū)分社會等級時,不把貴族的身份當作一回事,卻把社會等級之分當作是自然的社會組織。”[12][美]羅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7、68、78、122、125、137、10、157、190頁。與他相仿的是在第四章同樣以集合名詞的方式出現(xiàn)的“法國文人”:“十八世紀中葉的文人或許不安分,要說是革命卻言重了。他們當中的多數(shù)人掙扎奮斗,只不過是希望在《法國信使》上讀到跟自己有關(guān)的評論,或闖進法蘭西喜劇院,或擠進法蘭西學院?!盵13][美]羅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7、68、78、122、125、137、10、157、190頁。當然,還有第一章中那些幻想著依靠智謀、機巧甚至騙術(shù)步步高升,或是娶到公主的法國農(nóng)民,他們和文人一樣,都渴望向上爬,那是因為在他們內(nèi)心中都默許了等級制度的合理性,達恩頓一針見血地指出:“騙徒只在既有的體系內(nèi)發(fā)生作用,把弱點轉(zhuǎn)為優(yōu)勢,因此到最后還是肯定那個體系?!雹伲勖溃萘_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9、169頁。
應(yīng)該說,達恩頓道出了某種事實,畢竟在過去的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社會,認同現(xiàn)行等級制度的人都占多數(shù),多數(shù)人的奮斗也只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為了能在現(xiàn)行體制中爬得更高一點,而并沒有試圖去變革現(xiàn)行體制。在托克維爾看來,這正是專制社會的產(chǎn)物:“每個人都苦心焦慮,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這種感情輕而易舉地散布在所有階級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與此無緣的階級中……專制制度從本質(zhì)上卻支持和助長這種感情?!雹冢鄯ǎ萃锌司S爾:《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2年版,第35、9頁。但與達恩頓不同的是,托克維爾的目的是要“通過歷史來揭示法國大革命如何從舊制度產(chǎn)生”③[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2年版,第35、9頁。,而達恩頓卻在發(fā)現(xiàn)了人們對舊制度的自覺認同后就止步不前,那么他得出這種膚淺的結(jié)論也就不會令讀者感到意外了:“對于現(xiàn)實的認知,它塑造了現(xiàn)實本身,而且即將形塑隨后百年的法國歷史,那一百年不只是馬克思而且是巴爾扎克的世紀?!雹埽勖溃萘_伯特·達恩頓:《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版,第79、169頁。也即,達恩頓把自己概括出的貴族化的、認同現(xiàn)行體制的典型視為巴爾扎克式的典型,以此來與馬克思定義下的有革命性的新興的工業(yè)資產(chǎn)階級抗衡。但熟悉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的人都知道,馬克思、恩格斯一直對巴爾扎克表示高度贊賞,他們從未否認過巴爾扎克式典型的存在,而且很明確地指出:“巴爾扎克在政治上是一個正統(tǒng)派;他的偉大的作品是對上流社會必然崩潰的一曲無盡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滅亡的那個階級方面。但是,盡管如此,當他讓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貴族男女行動的時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諷刺是空前辛辣的。而他經(jīng)常毫不掩飾加以贊賞的人物,卻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對頭,……這些人在那時的確是代表人民群眾的。這樣,巴爾扎克就不得不違反自己的階級同情和政治偏見;他看到了他心愛的貴族們滅亡的必然性,從而把他們描寫成不配有更好命運的人;他在當時唯一能找到未來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這樣的人?!雹荩鄣拢荻鞲袼梗骸吨卢敗す四嗡埂罚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2頁??梢姡_恩頓在表層現(xiàn)象上止步不前,他發(fā)現(xiàn)了巴爾扎克集中描寫的那一類貴族和貴族化的人物,但并沒有發(fā)現(xiàn)巴爾扎克對他們的嘲笑和諷刺,更沒有由此預見到貴族滅亡的必然性。
達恩頓試圖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但只夠到了馬克思主義描述現(xiàn)象的層面,甚至僅僅是某一部分的現(xiàn)象。就達恩頓在第一章提出的法國農(nóng)民形象,雖然無法解釋農(nóng)民投身大革命的原因,但尚可部分解釋大革命之后出現(xiàn)的反復,比如舊制度為何死灰復燃,農(nóng)民為何需要一個皇帝。只是,就這個問題,早在達恩頓之前的一百年,馬克思已經(jīng)給出了一個更加深刻、全面,更有說服力的答案:“由于各個小農(nóng)彼此間只存在有地域的聯(lián)系,由于他們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們彼此間形成任何的共同關(guān)系……所以他們就沒有形成一個階級。因此,他們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來保護自己的階級利益……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quán)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quán)力,這種權(quán)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并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冒屯醭淼牟皇歉锩霓r(nóng)民,而是保守的農(nóng)民;不是力求擺脫由小塊土地所決定的社會生存條件的農(nóng)民,而是想鞏固這些條件和這種小塊土地的農(nóng)民;不是力求聯(lián)合城市并以自己的力量去推翻舊制度的農(nóng)村居民,而是愚蠢地拘守這個舊制度并期待帝國的幽靈來拯救他們和他們的小塊土地,并賜給他們以特權(quán)地位的農(nóng)村居民?!雹蓿鄣拢蓠R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17-218頁。馬克思不僅說明了法國農(nóng)民的保守性,對等級的默許,對特權(quán)的迷戀——這是達恩頓論述的終點;更說明了在這一類農(nóng)民之外,另有一部分農(nóng)民是有革命性的,他們試圖聯(lián)合城市以推翻舊制度。這樣一來,達恩頓的結(jié)論可以完全被馬克思主義覆蓋,沒有任何新意可言。
然而,達恩頓卻頗自負地認為:“辯證唯物主義沒有什么可稱道之處,它在今天能夠給我們提供的東西微不足道。它是一種總體性的歷史哲學,至少就我本人對過去的研讀而論是站不住腳的?!雹伲塾ⅲ莠旣悂啞ぢ段鲖I·帕拉蕾絲—伯克編:《新史學:自白與對話》,彭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216頁。如果達恩頓真的不帶偏見地閱讀過馬克思的著作,相信他不會產(chǎn)生這種夜郎自大的看法。馬克思主義固然是“一種總體性的歷史哲學”,但馬克思對諸多歷史細節(jié)的把握和分析,同樣遠在達恩頓之上。
二
新文化史學家一直熱衷于提倡“深描”理論,格爾茨標榜他們的研究“是從超越明顯而表面的東西的深描開始,從對于‘到底發(fā)生著什么’的一般困惑問題開始”②[美]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34、38-39、39頁。。深受格爾茨影響的達恩頓同樣表示自己熱衷于“探究事件表現(xiàn)下各種暗流”③[美]羅伯特·達恩頓:《拉莫萊特之吻》,蕭知緯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然而,在筆者的“深描”下,達恩頓卻處處顯得“淺嘗輒止”。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铝怂诮Y(jié)論上的保守甚至倒退?研究者這樣概括西方新文化史學家的追求:“追求‘個人化抒寫’,追求對傳統(tǒng)史學范式的‘反叛’,刻意背離及消解主流價值,出現(xiàn)了解構(gòu)‘宏大敘事’、突出特殊個性、關(guān)注邊緣領(lǐng)域的趨向,甚至出現(xiàn)追求獵奇、專搜特例的傾向?!雹芾铋L莉:《“社會文化史”:中國與西方之比較》,引自梁景和主編:《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首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頁。這種“反叛”和“背離”,尤其是對邊緣和底層的關(guān)注都是非常必要的,但刻意與“宏大敘事”劃清界限,則會導致另一種偏執(zhí),即認為邊緣和底層與重大的歷史事件無關(guān),而是有一套自足的譜系。格爾茨意識到了這種危險:“文化分析,在追尋極其深藏的烏龜?shù)倪^程中,會失去與生活的堅硬表層——人在其中無處不在的政治的和經(jīng)濟的分層實體——的聯(lián)系,失去與這些實體存在于其上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必然性的聯(lián)系,這種危險始終存在。防止這種危險,從而也是防止把文化分析變成一種社會唯美主義的唯一措施,就是首先在這樣的實在和這樣的必然性上從事這樣的分析?!雹荩勖溃菘死5隆じ駹柎模骸段幕慕忉尅?,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34、38-39、39頁。盡管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格爾茨顛倒了表層與深層,但他至少沒有把文化分析孤立起來,在這個意義上,達恩頓在《啟蒙運動的生意》一書中的研究是可以站得住腳的,因為他真正理解了“圍繞它們出現(xiàn)的所有的經(jīng)濟和社會利益”,他的結(jié)論“可以改變我們對于一般而言的歷史而不僅是啟蒙運動的觀念”⑥[英]瑪麗亞·露西婭·帕拉蕾絲—伯克編:《新史學:自白與對話》,彭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216頁。。在該書第二章中對工人屠貓的分析也切實地做到了“正視社會行為的符號層次——藝術(shù)、宗教、意識形態(tài)、科學、法律、道德、常識”⑦[美]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34、38-39、39頁。,從而對這一個被“宏大敘事”忽略的角落做出了令讀者信服的解釋。但對于“革命”這種波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宏大敘事”,反復申說人民群眾與“革命”無關(guān),那就只能是一種掩耳盜鈴的非歷史傾向了。達恩頓就是盡最大的努力回避革命的成因,也絕不可能回避掉革命的事實。更何況,在一個表面上風平浪靜的社會里,發(fā)現(xiàn)某一階級的“非革命”表征,實在比探索他們潛藏的“革命”因素要容易得多,達恩頓避重就輕,他的學術(shù)熱情沒有引導他去克服難題,反而讓他選擇了對表面現(xiàn)象的繁復描寫,結(jié)果只能把一層薄紙描得滿滿當當,卻始終做不到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格爾茨對此有所辯駁:“解釋的人類學的根本使命并不是回答我們那些最深刻的問題,而是使我們得以接近別人——在別的山谷中守護著別的羊群時——所給出的回答?!雹伲勖溃菘死5隆じ駹柎模骸段幕慕忉尅罚n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39頁。在新文化史學家看來,最深刻的問題或許已經(jīng)被解答過了,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發(fā)掘大量的邊緣材料,對它們進行爬梳和解釋,以此來豐富讀者對歷史與世界的認知。但從“爬梳解釋”到“豐富認知”的過程很考驗研究者的功力,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落入重復勞動的陷阱,如姜濤所言:“在師長們的教誨下,年輕人興沖沖‘重返歷史的現(xiàn)場’,但‘重返’的結(jié)果,在呈現(xiàn)更豐富的細節(jié)和差異之外,卻往往還是落入既有的認識格局?!雹诮獫骸丁爸匦卵芯俊钡姆椒ê鸵饬x》,《讀書》2015年第8期。就如牛頓從蘋果落地概括出的萬有引力定律,某些新文化史學家的工作無非是告訴我們巴厘島的椰子也會落地,夏威夷的一種奇怪植物的果實也會落地,這些例子對讀者而言當然是新奇的,但讀后卻發(fā)現(xiàn)它們并沒有對既有的定律有所突破或修正,甚至只說出了既有定律的一半,那么這些貌似新鮮的例子很快就變得索然無味了。
這當然不是新文化史學家的初衷,他們更不會滿足于這樣一種“查漏補缺”的位置,伯克指出:“早期的文化史學家抱有整體論的雄心。他們喜歡把各種事情聯(lián)系起來。近來尤其是在美國,有些著名的文化史學家鼓吹,文化的研究方法將成為歷史學碎化的補救措施,為‘重新整合美國的史學提供一個可能的基礎(chǔ)’?!雹郏塾ⅲ荼说谩げ耍骸妒裁词俏幕贰罚逃褫x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頁。達恩頓即認為:“觀點要系統(tǒng),不是要考察文化系統(tǒng)的一個方面,而是要重建整體,重建全部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④[英]瑪麗亞·露西婭·帕拉蕾絲—伯克編:《新史學:自白與對話》,彭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213頁??梢娝麄冋窍Mㄟ^自己搜尋和爬梳的個案,一點一點地撬動既有的歷史認知,最后實現(xiàn)重建“宏大敘事”的野心。達恩頓認為他自己正在研究的書籍史“通向了非常的大的經(jīng)典問題,比如:為什么1789年法國發(fā)生了革命?啟蒙運動與革命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這種書籍史的研究以其全部的細節(jié)和大量的考察最終可以讓我們對革命的爆發(fā)達到更加豐富的理解”⑤[英]瑪麗亞·露西婭·帕拉蕾絲—伯克編:《新史學:自白與對話》,彭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213頁。。由此可知,達恩頓的研究工作最終還是會回到“革命”這個繞不過去的宏大主題上,我們有理由期待他最新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