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江英
(浙江省東陽市第二實驗小學 浙江 東陽 322100)
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是這樣闡釋“無為”的含義的:“無為”,即“無背道之行,順自然而為”。也就是說,無為不是不為,也不是消極無為?!盀椤睍r要“順其自然”“因勢利導(dǎo)”?!绊樒渥匀弧薄耙騽堇麑?dǎo)”是“無為教育”最高的法則與最高境界。
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過:“當教師教育學生時,如果學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敗了?!睙o為教育是教師平時一個不經(jīng)意的注視,一次看似簡單的關(guān)心,一句不露痕跡的暗示……它們都會引起學生心靈的顫動,這種無言的教育、無聲的感應(yīng),其教育效果不知比正面批評或諷刺要好上多少倍。這就是無為教育的魅力所在。
的確,教育之美在于其沒有了教育的痕跡,在于其留給人們的自然流暢之感,即在師生的人格感染中、心靈碰撞中、理解傾聽中、真誠激勵中……潤物無聲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
什么樣的教育是不露痕跡的教育?德育如何來體現(xiàn)無痕教育?以下一則小故事會讓我們對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產(chǎn)生新的思考。
一位聰明的小男孩湯姆給媽媽寫了一張賬單:“湯姆給媽媽到超市買食品,媽媽應(yīng)付5美元;湯姆自己起床疊被,媽媽應(yīng)付2美元;湯姆擦地板,媽媽應(yīng)付3美元;湯姆是個聽話的孩子,媽媽應(yīng)付10美元。合計20美元?!泵Φ脻M頭大汗的媽媽看到了那張紙條后,隨即在上面添了幾行字,又放回了原處。醒來的湯姆看到這樣的一張賬單:“媽媽含辛茹苦地撫養(yǎng)湯姆,湯姆應(yīng)付0美元;媽媽以后還將繼續(xù)為湯姆奉獻,湯姆應(yīng)付0美元。合計0美元”。這張賬單被湯姆永遠珍藏著,它記錄了一個孩子從懵懂走向懂事的經(jīng)歷。解讀完了這則故事,我被這位母親獨特而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所打動。試想這位媽媽當時若將小湯姆拽到面前,一面擦拭自己額頭的汗水一面斥責“你看,媽媽為你這么辛苦,你才做了這點小事反倒向媽媽要錢,媽媽為你做了那么多事向誰要錢?”我想:這時的湯姆雖然嘴上不敢再討錢,但心里一定在嘀咕:那些事本來就是你該做的,我為你做事就該付錢嘛!可見后者的教育作用幾乎是零,或許更堅定小湯姆的負面心理。上面這位聰明媽媽“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其結(jié)果是刻骨銘心的。這種“不露痕跡”的教育方式我們把它稱做“無為教育”。
“遇物而誨,擇機而教”,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總結(jié)出來的家教寶典,意思是教育兒子并非只是在課堂內(nèi),而要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就相機而教,以鮮活的事例對兒子進行形象生動的教育,這種教育對兒童具有現(xiàn)實性、針對性、及時性。相對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李世民的“遇物而教”早了一千多年。
然而,如今我們很多的家庭教育卻是另外一番風景。記得有次結(jié)伴旅行,入住酒店時正好碰上來自美國的一家三口。美國父母讓兒子拿著客房的IC卡開門,可是由于孩子操作不熟練,房門左打右打就是開不了,其父母卻不急不忙地、很有耐心地袖手旁觀。我們團隊中有幾個為人父母者見此情景,便主動上前幫孩子打開了門。原以為助人為樂當贏得道謝,沒想到那美國父母不但沒有道謝,反而不高興地跟著兒子進了客房,將無盡的尷尬留給了幾位中國父母。何也?幫孩子打開房門,人家父母不是做不到,而是將這份工作交給了兒子,讓兒子體驗生活,感受旅途中的每一件事物。中國父母的費力不討好、好心干壞事正是美國父母不高興的原因所在。這件事反映了兩種不同文化領(lǐng)域的不同教育觀念和不同的愛孩子的方式方法:美國父母懂得“遇物而誨,擇機而教”的真諦,明白體驗學習的重要;中國父母對待兒子那是捧在手里怕化了,銜在嘴里怕吞了。中國人常用“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命根子”來比喻自己的子女,尤其是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家庭,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圍著兒女這顆“太陽”而轉(zhuǎn)。所以在上學路上,總看見爺爺為孫子背書包、外婆為孫女撐雨傘的鏡頭。所以,美國的孩子雖然考試成績并不高,但他們會開房門、會策劃旅程等;中國的孩子雖然考試成績很高,但出門就找不到家、以至上大學了還不能自理。
由此而觀之,教育和教學是一種人與人的信息交流活動,它應(yīng)當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倍粦?yīng)該是板起臉孔說教,也不只是師生手捧書本貓在教室里才叫教育教學活動。教育教學的內(nèi)容是生動活潑的、是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的形式也應(yīng)當是生動活潑和豐富多彩的。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者多一點研究學生的學習方式,靈活地采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一改原來教師是唯一的信源、黑板和粉筆和語言是單一的媒體、學生是唯一的信宿那種單調(diào)的教育教學模式。將教師的角色重新定位,充分地運用各類散落在民間的教育教學資源,真正地實現(xiàn)資源共享。要知道,那些熱愛學習者,在他們面前有一本書始終是打開著的,那就是事事有師,時時有師。
“遇物而誨,擇機而教?!辈坏羌彝ソ逃膶毜?,而且是學校教育所要推崇的理念。
真正的德育就體現(xiàn)在對學生深深的、不圖回報的愛。廉價的愛是要什么給什么,真正的愛,不是你幫他點火取暖,而是給他一把柴刀,讓他自己去打柴;給他火柴,讓他自己去點燃生命的火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我希望自己能夠到達這個地步。成長的過程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老師創(chuàng)造機會給學生更多這樣的人生體驗,是遠比授業(yè)解惑更難也更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