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斯海
(福建省大田縣第五中學 福建 三明 366100)
學習古詩歌對陶冶性情、增強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特別有益。古詩歌也歷來是中高考考查的重點。所以古詩歌教學也是日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但是在考查中,學生總是會出現(xiàn)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該發(fā)生的錯誤”:默寫時寫錯別字了、漏字了,記住上句忘了下句(或者相反)了;閱讀題答題不規(guī)范、不準確了等等,老師一提醒再提醒,學生還是一錯再錯。
這是因為學生始終沒有深度參與糾錯、補漏、思改的過程,始終沒有深入體驗、用心反思[1],自然就對古詩歌“印象”不深刻,一到考查時就總是漏洞百出了。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如何引導學生深度糾正錯誤呢?
1.1 寫錯別字,是常見的錯誤。學生不細心(包括日常學習和考試答題)是主要原因。對有些容易誤寫的字,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深度”辨析:
(1)結合詩句辨析詞性。如:“綠楊陰里白沙堤”一句中的“楊”字,學生易把它錯寫成“揚”。教師要讓學生首先弄懂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的意思是“我最愛西湖東邊的美景,在那兒流連忘返,特別是楊柳成蔭下的白沙堤”。很顯然,在詩歌中這“楊”是指白沙堤上的“垂楊柳”,是名詞,指代一種事物,而不是表示動作的“揚”。
(2)賞析意境弄清意思。如“秋風蕭瑟”中的“蕭”字學生易錯寫成“簫”字。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所展示的畫面是“一陣蕭瑟秋風吹過,萬頃波濤洶涌澎湃”,寫出了作者面對蕭瑟的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反映詩人“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這“蕭”在詩句中的意思是“冷落、沒有生氣的樣子”,很顯然它不是表示管樂器名的“簫”字。
(3)了解典故明確事物名稱。如:“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中的“雁”,學生易把它錯寫成“燕”字。“衡陽雁去”即“雁去衡陽”的倒語。相傳北雁南飛,到湖南衡陽而止。詩句是借雁去衡陽回雁峰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這“雁”是指“大雁”,它有別于“誰家新燕啄春泥”的“小燕子”。
再如:“九萬里風鵬正舉”,學生常把句中的“鵬”誤寫成“篷”或者“蓬”。詞句是化用《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北硎驹~人要像大鵬一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這讓人傷痛的現(xiàn)實社會。這“鵬”是指“大鵬”,而不是下文的“蓬舟”的“蓬”或者“帳篷”的“篷”。
1.2 記了上句忘了下句(或者相反),主要是學生沒能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整體把握詩歌,沒能理解上下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因而對詩句記不牢。可采用以下辦法,來幫助學生牢記詩句。以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為例:
(1)結合詩歌的內容把詩句串起來。詩歌以詩人的行蹤為線索,描繪了西湖生意盎然的早春景象,體現(xiàn)了詩人游湖時的喜悅心情:
首聯(lián)“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本o扣題目總寫湖水:春水初漲,白云低垂,勾畫出早春的輪廓。
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精選景物,描繪西湖春行所見。其中:頷聯(lián)“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仰視禽鳥,頸聯(lián)“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俯察花草。一派鶯歌燕舞、鳥語花香的自然景象。
尾聯(lián)“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睂懺娙俗類鄣暮|沙堤,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艾。
學生按照這個“思路”,結合對內容的理解把詩句給串起來,這樣對詩句的記憶就更牢靠了。
(2)擴寫詩歌,加深印象。因為要將詩歌擴寫,自然要認真研讀、仔細賞析詩歌,然后再根據意境把詩歌擴寫成小短文,這樣學生自然就對詩歌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記了。有同學是這么寫的:
初春已至,春姑娘在人們的翹首以盼中悄悄地來了,她吹吹西湖,吹皺了一池春水,她踩踩白堤,踩出了一地繁花。
從孤山寺北到賈亭西,無處不夾雜著一絲絲淡淡的春意。美麗的西湖像一位柔情的少女,水波盈盈,蕩漾著萬種風情。水面剛剛與湖岸齊平,湛藍的天空,碧綠的湖水,潔白的云朵仿佛連成了一片,讓人分不清到底哪是天、哪是云、哪是水。
幾處早鶯飛舞著,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爭著去占領向陽的樹。它們悅耳的歌聲,令人心情愉悅;不知是誰家的燕子,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地在空中來來去去,原來這些勤勞的小天使是在忙著銜來初春柔軟的泥土,筑成溫暖的巢穴。
你看,樹上春花初放,地上的小花星星點點,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小草剛剛探出小腦袋,僅沒過馬蹄,那朦朧的淡綠色,更加點綴了本已美麗的西子湖畔。青青綠草伴著似有若無的花香,讓人好似來到了人間仙境,使人飄飄欲仙。
若要說最美,那還是非湖東莫屬,和熙的陽光灑滿大地,白沙堤旁的柳樹裊裊婷婷,柳枝隨風跳起了婀娜的舞蹈,美得讓人魂牽夢繞,這兒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成為我心里揮之不去的畫卷。
把古人精美的詩歌“轉化”成自己得意的精彩華章,你說學生能對詩歌易于忘懷嗎?
(3)分析對偶句,把握上下相對的特點。具體到上下句,有一個辦法值得一提。特別是律詩,大多是對偶句,上下相對,只要根據對偶句的特點加以分析,也能夠“具體入微”的把握詩句。如: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一聯(lián),“誰家”對“幾處”,“新燕”對“早鶯”,“啄”對“爭”,“新泥”對“暖樹”,只要逐詞逐字分析、把握住上下句的“內在關系”,就能夠把詩句記得較為清楚、不容易忘記。
2.1 對閱讀題中的簡答題,學生答題往往太過于“簡單”,不符合題干要求。如2018年廈門市初中總復習教學質量檢測第5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內容簡要分析。(3分)
很多學生這么回答: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這顯然沒有按要求(“結合詩句內容簡要分析”)答題,是不能得3分的。教師有必要提醒學生一定要認真審題,嚴格按照題干要求規(guī)范答題。
2.2 沒能把握詩人在詩詞中表達的情感,不能正確答題。如考查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說說“了卻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后一問,學生大都回答成:抒發(fā)了作者愛國主義情懷。學生這么回答是過于籠統(tǒng)的。學生只要通過查找料較全面的了解詞人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就可以明確這一問題:抒發(fā)了詞人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烈懷和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這就是我們常用的“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熟練運用這一方法來賞析詩歌、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
綜上所述,可看出深度糾錯過程其實也是學生在深度學習[2]古詩歌的過程。包括有:辨析字詞、理清思路、把握大意、賞析意境、理解詩人的情感、了解藝術表現(xiàn)手法等等。不過,“事后修補”總不如“事前防范”來得“主動”些。要防止動輒出現(xiàn)“不該發(fā)生的錯誤”,根本的還在于日常的“深度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全身心的融入詩歌中,通過深度體驗進而獲得對詩歌的理性認識。就是要根據《初中語文教學與考試指導意見》的要求來展開教學,即:不但要落實背誦默寫,更要“引導領會詩歌的內容,體驗詩歌情感,指導品析、鑒賞詩歌中富有表現(xiàn)力字詞和經典的名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和表達的精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