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堅
二十多年前,因為工作的關系到沈慧瑛辦公室,閑聊中談起她在業(yè)余時間研究和寫作的東西,當時很不以為然。在那為生活奔波的年齡,白天與文字打交道,晚上還要伏案,又是與經(jīng)濟生活無關的歷史,總覺得太枯燥了。二十多年后,看到她編著的書一本接一本地出來,除了敬佩,還有一點羨慕。時間總會給堅持者一份獎賞。
☉ 潘氏探花府
這次她又惠贈了新著《貴潘家族傳奇》。花了兩個晚上讀完,覺得應該寫些什么,算是對這幾年拿了她這么多書的交待,也是對這幾年讀蘇州史書的思考。我對她的研究對象是不能置喙的,只是讀書后引出的對蘇州歷史研究的感想。
大概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編寫蘇州歷史的書多了起來,當時稱盛世修史。幾十年來,各種編寫的書大概有上千種了吧。但這些書能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有多少?不好說,也說不得吧。究其原因,大多數(shù)是應命而作,應時而作,應題而作,因而應付的多,不足以藏名山,傳后世。近年來,寫蘇州的書裝幀越來越漂亮,價格越來越貴,但其內(nèi)容,無非新瓶裝舊酒,炒冷飯的多,推陳出新少。蘇州城市研究也走到了圖文時代、娛樂時代,許多東西是輪番抄一遍,看似熱鬧,老話題沒有突破,新課題沒有提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新資料的挖掘利用不夠,特別對檔案資料的利用還不夠重視。蘇州歷史資料中的方志、圖冊、筆記、書畫、文物等已利用得很充分了,但檔案利用卻還剛剛開始。資料利用的局限,也影響了課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檔案這方面,沈慧瑛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也有獨具眼光的利用。這些年,她一邊整理出版檔案資料,一邊利用檔案研究蘇州的歷史,頗有成效。從作者介紹中提到的編著書目中就可以看出,在這方面她有很豐富的成果。書店里多的是講明清時蘇州的書,許多蘇州人也以為蘇州只有明清的輝煌,其實蘇州近代依然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城市。我們不必再舉近代以來蘇州文史科學方面的人才,即使在社會的日常管理方面,蘇州普通人群都有突出的表現(xiàn),這些只有從檔案中去了解,比如民國初的市民公社、蘇州的商會等,都是近代中國社會的重要樣本。
☉《貴潘家族傳奇》書影
《貴潘家族傳奇》主要利用了家譜,展現(xiàn)約三百年的家族歷史。其中有些資料對了解近代蘇州非常有幫助。比如,潘承洞在讀高中時發(fā)現(xiàn)漢譯《范氏大代數(shù)》有一道題的解答是錯的,并做了改正。潘承洞就讀的高中是桃塢中學,這所學校培養(yǎng)出許多杰出人才。從這條史料可以看出桃塢中學是怎樣選教材,怎樣鼓勵學生思考,也可以知道這所學校為什么能培養(yǎng)那么多杰出人才了。又比如書中引用了1949年6月中旬潘漢年、楊帆的一封信,要求當時蘇南區(qū)給予潘志憘幫助,從中可以看出解放初期,城市多樣的補給途徑。僅這兩條史料,就可見檔案資料對豐富、深化城市研究的重要作用了。
這幾年講城市規(guī)劃、街巷、建筑的人很多,但研究城市物質(zhì)形態(tài)與城市居民的關系,與市民生活的關系,與社會文化的關系的人不多。簡單認為保護住城市的物質(zhì)形態(tài)就是保護古城了,費財費力,做了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比如修城墻,蘇州城墻本不是蘇州的特色,在王朝時代,也是能不修則不修,因為修城墻一般都是在王朝末期,禍亂已生,兵燹將起之時。蘇州水陸城門才是特色,與城市居民安全出行有關。又比如,在保護古建筑時我們常有的困惑是修復后做什么?離開了人,這些物質(zhì)形態(tài)的意義何在?因此,不研究城市中的人,不能全面了解城市的歷史和特點。作者這幾年主要關注的是古城中生活的人,研究蘇州城市中的生命,從生活細節(jié)中看到這個城市曾經(jīng)的活力。大阜潘氏是一群生活在城市中的歷史生命。潘氏起于徽州,興于蘇州,從異鄉(xiāng)人慢慢融入?yún)堑?,并成為蘇州重要的家族,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家族與一個城市共生的一面。
書中有兩個時間點我覺得特別重要。一是潘暄娶妻戴氏,這是潘氏落戶蘇州四代后第一次與吳門官宦之家通婚,之前“因為吳地習俗尚奢華,與潘氏儉樸的家風不洽”。這次婚姻應該是潘氏融入?yún)堑氐牡谝徊?,以后潘氏都是與吳地士宦聯(lián)姻,這對潘家在蘇州的發(fā)展應該有重大影響。第二個節(jié)點是奕字輩改入?yún)强h籍,這是潘氏真正成為吳地氏族的標志。在中國,一個人、一個家族要成為一個城市的一員,入籍很重要。潘氏最顯赫的潘世恩和潘祖蔭主要生活在京城,蘇州只是他們的養(yǎng)老、休隱、置業(yè)之地,是他們宦海搏擊后喘息的港灣,猶如百年前大阜之與蘇州。這時,潘氏從徽至杭至京,才真正完成了王朝時代家族的夢想。從中也看出蘇州城市在王朝體系中的地位,它不是士族的終點,但是一個重要的中點。潘氏以鹽業(yè)起家,以仕宦為終點,與耕讀傳家的一般傳統(tǒng)有很大區(qū)別,這也是潘氏家族重要的特點,其家族歷三百年而不敗,經(jīng)濟是其根本。常人論中國士大夫以清貧為尚,實是迂見。李斯早就說:“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貧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碧K州明清有影響的士族經(jīng)濟上都能獨立,讀蘇州歷史不能不注意這點。
這本書是蘇州文旅集團叢書中的一本,自然要與文化旅游有關,但我對此書的題目還是有保留。傳奇有小說家言的嫌疑,但這書本是史家筆,不必以傳奇娛眾。我是看人挑擔不吃力,從前言看,作者也是應命而作,能既聽文旅之命,又不辱史家之命,很不容易了。沒有好的史才不能以一本小書把龐大的潘氏做清晰的介紹,如果還要對作者有小小的期望的話,就是再版時附張潘氏在蘇州的居住地地圖,能讓讀者更切實地了解潘氏與蘇州城的關系,也可讓好古者探微尋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