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明
圖1 淳熙本《文選》 陳清華舊藏國家圖書館藏
國家圖書館藏有宋淳熙八年(1181)池陽郡齋刻本(以下簡稱“淳熙本”,即習稱的尤袤本)李善注《文選》3 部,其中兩部分別為陳清華郇齋和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存世尚有其它諸部印本。茲以陳清華郇齋藏本為例(圖1),行款版式為10 行18 至21 字不等,小字雙行19 至22 字不等,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上鐫本版字數(shù),中鐫“文”和卷次及葉次,下鐫刻工。卷端題“文選卷第一”,次行低兩格題“梁昭明太子撰”,第3 行低3 格題“文林郎守太子右內(nèi)率府錄事參軍事崇賢館直學士臣李善注上”。關(guān)于其雕槧風格,傅增湘稱其“字體長方,結(jié)構(gòu)嚴謹”(《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宿白則稱之為“開版較緊、字體端秀自然”(參見《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
現(xiàn)存李善注最早版本是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伯二五二八(P.2528)《西京賦》殘卷,最早的雕印本是國家圖書館藏北宋刻遞修本,屬殘本。而此淳熙本則是存世最完整的宋刻李善單注本,陳氏所藏此部則屬存世淳熙本中的最佳印本。趙萬里稱:“初印精湛,字字如新硎,無一補版,可稱《文選》李注惟一善本?!保▍⒁姟吨袊婵虉D錄》)又丁鈞跋(載書中卷60 末副葉)稱:“此集宋刻宋印”“殆海內(nèi)僅存之孤本矣”。故中華書局1974 年影印本,及中華再造善本一期均選擇此部印本作為底本。
有關(guān)淳熙本的刊刻,見于淳熙八年尤袤跋和袁說友跋中,尤跋云:
貴池在蕭梁時,寔為昭明太子封邑,血食千載,威靈赫然。水旱疾疫無禱不應(yīng)。廟有文選閣,宏麗壯偉,而獨無是書之板,蓋缺典也。往歲邦人嘗欲募眾力為之不成。今是書流傳于世皆是五臣注本。五臣特訓釋旨意,多不原用事所出。獨李善淹貫該洽,號為精詳。雖四明、贛上各嘗刊勒,往往裁節(jié)語句,可恨!袤因以俸余鋟木,會池陽袁史君助其費,郡文學周之綱督其役,逾年乃克成。既摹本藏之閣上,以其板置之學宮。
據(jù)“今是書流傳于世皆是五臣注本”句,斷定尤袤并未見到北宋有國子監(jiān)刻李善單注本《文選》。疑此監(jiān)本北宋亡后并未流傳于南方,而是自金至清末一直深藏秘閣,在外界罕有流傳。故尤袤應(yīng)不會使用國子監(jiān)本作為底本,當然他也未明確交待刊刻的底本,僅提到有“四明”本即今存明州本六家注《文選》,以及“贛上”本即今存宋贛州州學刻本六臣注《文選》。推測淳熙本有可能自此兩本中的某一本抽出李善注,然后加以??潭?。考慮到六家注本是先五臣后李善,而不及六臣注本先李善后五臣的直接簡明,故自贛州本中抽出李善注作為底本最有可能性。日本學者斯波六郎主張“六臣本摘出說”,范志新提出“尤本可能主要以贛州初刻本為其底本”,又鄭州大學博士生韓丹據(jù)李善注文中的音注情況,也認為淳熙本與贛州本存在一定的淵源關(guān)系。同時,尤袤還會參據(jù)其它的傳本進行校訂,從而使得淳熙本的版本生成極其復(fù)雜,尚需要更多的??睂W手段以揭橥其底本來源的多元性。
印證淳熙本所據(jù)底本比較重要的例子,如卷1《兩都賦序》“臣竊見海內(nèi)清平,朝廷無事”句(依據(jù)陳清華藏本),李善注云:“蔡邕《獨斷》或曰‘朝廷亦皆依違,尊者都舉朝廷以言之’?!薄白鹫叨寂e”上空約半格,下空一格,此四字相當于六格(字)的位置,刪掉了兩字(圖2)。按明州本、贛州本并作“尊者所都連舉朝廷以言之”(圖3),所刪者為“所”和“連”兩字。又卷9《射雉賦》“伊義鳥之應(yīng)機”句中的“機”字,陳清華藏本有剜改痕跡,即比陳清華藏本印次早的印本原字不作“機”,陳清華藏本在印時挖改為該字(上述兩例參見華僑大學青年教師王瑋博士《尤袤本文選的刊刻及選學價值》一文,載《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按明州本作“機”,校語稱:“善本作敵?!倍M州本恰作“敵”,據(jù)此可推測淳熙本之刻似以贛州本為底本,只不過有的印次又依據(jù)明州本將“敵”字改為“機”。又卷4《三都賦序》“余既思摹《二京》而賦《三都》”句尤袤本無李善注(此例據(jù)馬燕鑫《從文獻到文學:文本細讀的必由之路》,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18 年第6 期),贛州本、明州本亦無。按此兩本皆有張銑注云:“摹,法?!倍段倪x集注》則有李善注,云:“《聲類》曰‘摹,法也?!币驗槊髦荼荆ㄔ闯霰彼涡阒葜輰W本)是以五臣本為底本,編入李善注,凡善注與五臣注同者則留一家。明州本無此條善注正是刪省的結(jié)果,而贛州本出自明州本故亦無。尤袤本同樣無此注,再次印證以贛州本為底本的可能性。再如《洛神賦》篇題下小注引《記》稱曹植作《感甄賦》云云,檢現(xiàn)存北宋本、明州本及贛州本均無此條小注。胡克家《文選考異》稱:“此因世傳小說有《感甄記》,或以載于簡中,而尤延之誤取之耳。”傅剛據(jù)姚寬《西溪叢語》亦載李善注《感甄賦》,且與此《記》基本相同,認為姚氏所見李善注本即為尤袤刻書的底本(參見《文選版本研究》)。則又可推證并非尤袤“誤取”,而是遵照所據(jù)之本的結(jié)果。
袁跋有兩則,其一作于淳熙八年三月,云:
說友到郡之初,倉使尤公方議鋟《文選》板以實故事。念費羌廣而力未給,說友言因是固此邦缺文也,愿略它費以佐其用,可乎?乃相與規(guī)度費出,閱一歲有半而后成。
其二作于是年八月,云:
池陽郡齋既刊《文選》與《雙字》二書,于以示敬事昭明之意,今又得昭明文集五卷而并刊焉。
圖3 贛州本《文選》未挖版之例
推斷淳熙本之刻始于淳熙七年(1180),至八年三月而刻完,同時刻有《文選雙字類要》(現(xiàn)藏上海圖書館)。至八月又刊刻《昭明太子集》。其實,淳熙七年尤袤還刻有《山海經(jīng)》(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可以說兩年間刻了四種典籍。至于刊刻的費用,尤跋稱“以俸余”;而袁跋稱“愿略它費”以“規(guī)度費用”,庶幾近其實。故淳熙本之刻使用的是公帑,而非個人官俸,尤袤所云不免有夸飾之嫌。職是之故,盡管刻書由尤袤主持,而版本仍著錄為“池陽郡齋刻本”,一般習稱以尤延之本或尤袤本。
彭元瑞《知圣道齋讀書跋》云:“古今書籍版行之盛者,莫如《文選》?!贝疚醣疽彩侨绱?,表現(xiàn)在自淳熙八年刻完以來屢經(jīng)修版或補版,印證當時需求量還是比較大的,以致板片磨損。修版指板片內(nèi)個別字句的剜改重修,包括改易底本用字、挖去底本之字、增刪文字和修補漫漶之字四種類型(下述所舉諸例均出自王瑋《尤袤本文選的刊刻及選學價值》,又略加申說)。改字者如卷9《長楊賦》“于是上帝眷顧高祖,高祖奉命”句,李善注云:“《春秋元命苞》曰‘命者,天之令。’”“令”字有明顯的剜改痕跡,按明州本、贛州本均作“命”。尤袤改為“令”字,當是依據(jù)《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俺悸劽?,天之令也”句。挖字者如?7《求自試表》“冀以塵露之微,補益山?!本?,李善注云:“謝承《后漢書》楊喬曰‘猶塵附泰山,露集滄海。雖無補益,款誠至情,猶不敢嘿也。’”“也”字下空兩字,按照淳熙本款式之例應(yīng)空一字為是。按明州本、贛州本并作“嘿嘿也”,修版時挖去一字。增刪者如卷10 潘岳《西征賦》第14 葉a 面自第6 行注文“《楚辭》曰”至第10 行注文結(jié)束,版面較第1 至5 行的版面約低半格,此屬增刪文字的修版所致。主要表現(xiàn)在“浸決鄭白之渠,漕引淮海之粟”句李善注文,較明州本、贛州本增益“鄭玄《周禮》注曰‘浸者,可以為陂灌溉者’”之句。但較贛州本又刪掉不少文字,即贛州本所作的“《史記》曰‘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無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扺瓠口為渠,并北山東注洛,溉舄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稅畝一鐘,命曰鄭國渠。又曰:趙中大夫白公復(fù)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溉田四千余頃,因曰白渠。人得其饒,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尤袤本僅作“鄭、白已見上文”,即此注已見于卷一《兩都賦》中,不必再重復(fù)出注。刪去122 字,增益15 字,另加“鄭、白已見上文”6 字,總計21 字,兩者相互抵消合計刪掉101 字,遠逾版面低半格后所減少的字數(shù),故所刪底本的文字面貌仍有待探索。又卷2《西京賦》“掩長楊而聯(lián)五柞”句薛綜注云:“五柞亦館名,云有五株柞樹?!薄霸朴形逯曜鯓洹? 字所刻較擁擠,按正??钍绞? 格(字)的位置,而擠入了1 字(圖4)。按明州本、贛州本均作“云有株柞樹”(圖5)。再如卷52《博弈論》“百行兼苞,文武并騖”句,李善注云:“《孝經(jīng)鉤命訣》曰‘引興摘暴,一字管百行?!薄耙蛔帧眱勺挚谭ú活?,兩字占本屬一格(字)的位置,顯系修版時補字所致。按明州本、贛州本即并作“學管百行”,“學”剜改為“一字”兩字。修補漫漶之字者,如卷29 張景陽《雜詩》“游思竹素園”句李善注云:“《風俗通》曰‘劉向為孝成皇帝典校書籍,皆先書竹,為易刊定可繕寫者以上素也’?!逼渲小翱槨弊炙⒂∩燥@模糊,當是與該字由于漫漶而修補有關(guān)。因為明州本、贛州本均作“繕”,不存在剜改的問題。
浙江大學金少華指出:“尤刻本《文選》正文同樣不乏經(jīng)過修版增刪的例子,只不過與注文相比,修版的數(shù)量要少得多?!保▍⒁娝秶覉D書館藏尤刻本文選系修補本考論》一文,載《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就修版的文獻價值,又稱:“尤刻修改版皆比初刻本更接近于李善本《文選》原貌”,而且還“得到古抄本的支持,尤氏修版時必有所據(jù)無疑”,“當然尤袤修版所改也不乏不足為據(jù)的例子”。如何認識修版中出現(xiàn)的文字變異,以“尊者所都連舉朝廷以言之”為例,胡克家《文選考異》稱:“此尤延之校改之也。”胡氏未將淳熙本的初印本與修版印本,即不同印次的印本作必要的釐清。也就是說,這些見于陳清華藏本中修版的例子是相較于淳熙本的初刻初印本而言的,屬再次修版后印的結(jié)果。陳清華藏本盡管屬存世淳熙本的最佳印本,但它并非趙萬里所稱的“初印精湛,字字如新硎,無一補版”,而是稍經(jīng)修(補)版的后印本。再者修版的主持者,胡克家認為是尤袤,恐怕也未必。毫無疑問,淳熙本的初刻初印本由尤袤主持,但修版者并不一定還是尤袤,缺乏文獻的依據(jù)。修版的主持者應(yīng)該是計衡,《文祿堂訪書記》所載淳熙本中的一部印本有其跋,云:
圖4 淳熙本《文選》修版之例
池泮《文選》歲久多漫滅不可讀,衡到□屬校官胡君思誠率諸生校讎,董工□而新之。亡慮三百二十二板二十萬□□九十二字,閱三時始訖工。今遂為全書書成,以其板移置郡齋,而以新本藏昭文廟文選閣云,紹熙壬子(1192)十一月□□日假守番陽計衡書。
計衡修版的紹熙壬子年,距離淳熙八年不過十一年,版片已多有磨損,不得不進行修版工作,推斷陳清華藏本即屬計衡修版之后印本中的一部。按該本中有紹熙壬子年及之后補版題記兩處,即慶元元年(1195)和嘉泰二年(1202),此推斷是合理的。而且書中還應(yīng)有計衡跋,或在流傳中佚去。茲以該本中的刻工為據(jù),可分為五期,第一期屬原版刻工:曹仲、曹伸(疑與曹申為同一人)、曹旦(疑與曹但為同一人)、曹但、曹申、曹侃、曹佾、陳卞、陳祥、陳三、陳森、杜俊、黃寶、甲、金大受、金大有、金有(疑與金大有為同一人)、京、柯文、李彥、劉仲、劉八、劉彥中、劉升、劉用、劉其、劉永、毛用、潘憲、盛彥、唐彬、唐才、湯執(zhí)中、湯盛、王才、王明、葉正、宥羽、張宗、張拱、□桂。第二期補版刻工為劉彥,版心鐫“戊申重刊”,即淳熙十五年(1188)。第三期補版刻工:昌彥、吳志、楊珎、劉,版心鐫“壬子重刊”,即紹熙三年(1192)。第四期補版刻工王明(當即第一期原版刻工,又參與修版工作),版心鐫“乙卯重刊”,即慶元元年。第五期補版刻工正、□蔡,版心鐫“壬戌重刊”“壬戌刊”或“壬戌刁”,即嘉泰二年。可見除修版外,還以新刻板片替換舊板片,即補版。但此類補版工作量不是很大,主要集中在卷首《文選目錄》和卷60末的《李善與五臣同異》。因為這兩部分版片恰好屬于全書版片的首和尾,最容易破損,故修版已不能解決再印的問題,需要更換為新的版片。從陳清華藏本補刻版片所署的年款來看,在紹熙三年計衡修版前已經(jīng)在進行補版工作,即淳熙十五年(似僅有此一次)。而在紹熙三年計衡之后,又存在兩次補版工作,分別是慶元元年和嘉泰二年,最后一次補版距離淳熙八年已逾21 年。綜上,推斷陳清華藏本是紹熙三年計衡修版后又稍有修版的印本,也是現(xiàn)存淳熙本中最早的一種印本。陳清華藏本與淳熙八年尤袤初刻初印本的關(guān)系,可表述為:淳熙八年尤袤初刻之版→略有補版(淳熙十五年)→計衡修版(紹熙三年)→略有補版(慶元元年和嘉泰二年)→再印→陳清華藏本?!侗本﹫D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均將此部印本,定為“宋淳熙八年池陽郡齋刻本”,似略有眉睫之失,應(yīng)釐定為“宋淳熙八年池陽郡齋刻遞修本”為宜。前賢未定為“遞修本”,可能是考慮到補版的量并不大,遠非存在大量修版及補版的其它印本可比。
《文祿堂訪書志》著錄有計衡跋的一部印本,系楊守敬得自日本,又歸李盛鐸,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該本版心除鐫“戊申重刊”“壬子重刊”和“乙卯重刊”字樣外,又有“乙丑重刊”和“辛巳重刊”字樣,分別即開禧元年(1205)和嘉定十四年(1221),知補版又在陳清華藏本之后。傅增湘曾就該本與胡刻本即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809)對校,稱:“李本與胡刻底本非一時印,故刊工多不同,文字異處亦有出胡氏《考異》之外者?!保▍⒁姟恫貓@訂補·亭知見傳本書目》)可見,作為《文選》通行本的胡刻本,它所依據(jù)的底本恐怕還要在楊守敬舊藏本之后,是淳熙本中屢經(jīng)修版的一種印本??傮w而言,淳熙本可謂存世《文選》諸本中最為復(fù)雜的版本,由于印本的復(fù)雜性帶來了極具歧異性的文本面貌。李善注自南宋初以來逐漸取得主導(dǎo)性的地位,而致淳熙八年所刻書版不斷地修版刷印,造成在印本及印次方面極為復(fù)雜的現(xiàn)象。因此,摸清存世淳熙本中諸印本的關(guān)系,便成為今后《文選》版本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wù),藉此亦可深化并拓展版本研究的格局。
此外,這部陳清華藏本,鈐“王延喆”“陳氏家藏”“碩甫過眼”“陳印清華”“陳氏澄中藏書”“祁陽陳澄中藏書記”“郇齋”“將官子孫”“順德堂”“鳳陽”“玉虹山人”諸印,明王延喆舊藏,入清為陳奐所藏。原為楊氏寶選樓藏書,建國初從陳澄中之手購歸北京圖書館。2008 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名錄號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