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鑫
陌上塵
卡魯里部落的小孩,需要赤腳走七天路,翻山涉水,才能到達最近的小學。他們要穿越整個原始叢林,風餐露宿,日夜把自己丟在曠野。我從電視紀錄片里看到這一切。
也許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有自己要走的路,隨時可能中道崩殂。即便帝王之死,說得文質(zhì)彬彬一點是“崩殂”,其實也還是一個“死得邦硬”。陶淵明早就嘆過:“分散逐風轉(zhuǎn),此已非常身。”多年后,蘇東坡也跨越時間大門,應聲而和:“微風動眾竅,誰信我忘身?!?/p>
我小時候走過的那些路大多改頭換面了。退耕還林以來,已經(jīng)有人看到野豬在門口山林出沒。那片山林就是人類與野獸的分野。各類野獸或許會越過界線,跑到最近的玉米地里偷吃玉米。我們扎稻草人表達我們的態(tài)度,用大鞭炮釋放我們的憤怒。野獸們成群結隊,橫過令人類引以為傲的鄉(xiāng)間公路。當你夜里騎著摩托車,而眼睛發(fā)亮的生靈突然出現(xiàn)在你跟前時,你的心情可想而知。五月回到家鄉(xiāng),路要拓寬,我們繞道另幾座山。多年無車通行的窄路在午夜十二點以后顯得危機四伏。處處是墳塋。處處是野風。
現(xiàn)在我要從佳靈路去往昭覺寺南路。我的工作室在那里。眼前有一個女孩沒留神腳下的路,撞到墻上,她以為拐彎處就是地鐵出口。她疼痛難忍,掩面而泣。
站上自動扶梯,耳邊傳來對話聲?!白蚰曜樱邇刹骄陀谢盥纷觥=衲瓴坏眯信?。”“今年是不得行。你看那邊橋底下好多人等?!?/p>
天正在下雨,人們聚在地鐵口躲避。大家都看雨,雨越來越大。同時,一位擺兩個小簸箕賣麥芽糖的老奶奶正放聲大哭,淚流滿面,不停用紙巾擦拭,不知道她遇到什么事情。
有人還是走出去干淋,但他走得很悠閑。這人分明就是年少時的我。但少時之雨,淋起來酣暢。我現(xiàn)在就站在地鐵口注視他。他走得很慢,與那些卡魯里人極其相似。弓背的少年相信,雨最終會停,他的衣服也會逐漸被風吹干。
讀小學及初中的日子,我常常一個人行走在山水之間。走過江邊故陵老城,走過黃陵峽,走過《水經(jīng)注》里的林寒澗肅,走過杜甫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有時和好朋友輝娃一起,邊玩水,邊捉魚,一路沿長灘河、魚背河慢悠悠花費大半天,才翻山涉水回到家中。而如今,假若我坐在車中看見這樣淳樸的少年,我不會笑話他,只會說些矯飾的話語:小兄弟,你在這樣的時空中考問什么?浩嘆永恒嗎?
走出地鐵,拐彎上樓。我打開工作室的門,等待今天冒雨來上課的學生。
云中路
正翻著傅雷,對座的阿姨突然伸過手來,遮住倫勃朗畫中圣母裸露的乳房。
“你看這書干什么呢?”沒等我張嘴,她就先瞇起眼睛,笑著開口。
“隨便看看,反正在車上無聊嘛……”我隨口應了她幾句。
“這書是給信教的人看的,你信嗎?”“我不信呀?!薄安恍拍憧催@書?”“這不是教義,只是美術書而已?!蔽也幌牒退隣庌q,“真的,只是美術書而已。”
“這就是信教的書。信教好啊,能讓你每天不再煩惱,人生美滿安寧……”她連書名都沒看,開始向我宣傳信仰的美好……
就這樣初來大同。一座大教堂聳立在眼前。四圍包裹著拆除后的斷壁殘垣,它處在廢墟之中。這讓我想起那年騎車去西嶺雪山的路上,看到過正相反的情景,新樓圍住一座破舊的教堂,看起來就像在逼迫它離去。而這是大同的古城,古城區(qū)與拆除的現(xiàn)場對峙,反芻著時代的兩端。站在華嚴寺的高塔上可以看見,廢墟中間高聳著十字架。廢墟圍墻外是古城的圍墻,古城內(nèi)新建筑與寺廟的老建筑混雜著。廢墟與古城界限分明。這之外,緊接著的是這座都市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你一出城門,便有呼嘯的汽車晃過,逼著你回到現(xiàn)實。
大同古時候也被稱為云中,在云端漫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導游每每在你緩步凝視佛像時用手電筒指東指西,背誦臺詞。似曾相識的造像無論是在莫高窟還是在云岡,都讓人大過其癮。過癮到無話可說,連美字都說不出來。如同陷在云霧里,無法抽身。開鑿石窟的人早已淪為煙塵,只剩下如今供人沉默的藝術品。帝王與布衣、供養(yǎng)人與菩薩、俗眾和僧侶,都在洞中,同在一個屋檐下,息息相關。那些石像、壁畫、泥塑或坐或立,高低相間,左右相形,前后相聞,或泥金,或彩繪,異代的靈肉都化為同穴的線條與造型,成為不朽的石骨。
這里提到了“不朽”——我們認為不朽的一切,往往只是在我們的感受里,石窟開鑿者卻并未為達到不朽而存在。他們的不朽是從抗爭中來,是無意的。匠人在動蕩的年代,在曠野,在大漠,拿著錘子與鑿子走進山洞,創(chuàng)造出“石窟藝術”這種東西。所謂寂寞身后事,他們在無意中被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吞沒,只留下“不朽”。在“不朽”這場戰(zhàn)爭中,他們無疑輸?shù)煤軕K。
然而同時,他們卻換回了長眠。無論哪一個工匠的寂寞都不會因此而被打擾。米開朗基羅這些不朽的藝術家至今都生活在被后人挖掘的處境中,尸骨不寒;海明威每天會被世界上不同的人在吃飯時睡覺時做愛時討論,關于他的情婦他的陽痿;曹雪芹成了紅學家們的飯碗;李白也被描述成了一個淹死鬼。不朽,是無以辯解。只有成就偉大石窟造像的藝人們,他們的名字在風中消散,在不朽中,向死而生。
中國人是沒有偶像的,建筑寺院、開鑿石窟只是供人發(fā)現(xiàn)內(nèi)心,寄托幸福。圣哲們獨立的精神群星璀璨,然而無法形成星系,因為門徒組織本身只是一種束縛。佛教信仰的靈魂就是要解脫一切有情眾生的苦難,因此不會有人說這世界只是佛陀創(chuàng)造,而只會在無話可說之余,環(huán)顧窟內(nèi)外,想象當年的場景。
于北魏鮮卑族,這是入主中原利用皇權俘獲民眾的手段;于普通民眾呢,這又是尋找依托的路徑;而于這些匠人,則是感受與成全。無論是雄霸天下氣吞山河的家國更替,無論是田家巷里的繁鬧與潰敗,石頭的擺弄者,這些匠人,都十分安寧,砂石的耳朵,黃土的嘴角,此刻都十分寧靜。軍隊來而又去,僧侶出家又還俗,故人離別又相會,皇朝更迭,藝術家的一角,此刻,只歸于他自己。一年,山洞的空間被打開了。十年,大佛微笑了。二十年,清像飽滿,飛舞著衣袂。三十年,大佛手掌攤開,手勢優(yōu)雅。五十年,一轉(zhuǎn)頭,兩只慈悲的眼睛,不忍注目而又不能不注目。所以他隱隱感到,每當他手掌攤開,放下鑿子,這一對對被他點亮的眼睛,在暗里會活起來,窟內(nèi)會盛開蓮花朵朵,足以穿透他那渺小的軀體。匠人不驚不喜,造像亦不喜不懼,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他們,包括俗世之人,學會用傳奇包裝佛陀的經(jīng)歷,美化他的理想人格。這讓我想起俄狄浦斯,他看到真諦,說出真相,卻戳瞎了自己的雙眼。工匠們也一樣,若不是創(chuàng)造出佛像的眼睛,便不會使自身歸于空無,以至于承受由不朽帶來的輕不下去的命運。他們創(chuàng)造了佛國,卻未曾留下自己的名字,也由此斬斷了后人尋找他們通往云中的路徑。
由于工匠們創(chuàng)造了盛大的佛窟,開辟了神秘的云中之路,越來越多迷途的人開始借此尋找寄托。先行者把信仰之水引至中國,佛教之樹便在中國扎下了根。獲得救贖與否,在宗教信仰中,應當取決于信仰者的思想與行為。這些思想與行為是否能夠得到確認,本來只是信仰者個人的事情。但佛龕的作用就在于可以讓人停下來,在其中安放自己的內(nèi)心。這樣,佛教人間救贖的基本思路,在東傳過程中,也由依靠神奇力量的他力救贖,轉(zhuǎn)變成為依靠自身道德行為完成的自我救贖。
包括前來的過客在內(nèi),都迷狂于神性的在場,驚嘆于匠人們留下的諸神之境。佛像不再是用來參拜的偶像,而是用來感受的人情與奇幻。勞動者的彎腰,正是為了我們能夠抬頭。
當年,米開朗基羅天天仰臥在西斯廷禮拜堂十米高的臺架上,弓著背,頭與腳翹起來,胡子向著天,頭顱彎向肩,五年后,終于完成穹頂上的傳世壁畫,供后人仰慕。對于藝術家來講,藝術,只是生前的浮名,抬得越高,有一天就會被摔得越狠,何足撫慰自我?而死后即便有不朽的遠景如海市,墳中之石骨也笑不出來。云岡石窟的匠人們也懂得這個道理,受人禮拜的,并不是帝王將相、佛陀耶穌,只有美。美是天地之大“美”,并非用強力征服他人或掌握話語權的“術”。
為“美”而美的“術”,是短命的,夕陽西下,所有燕子都必須歸檐。檐外,是推倒重來的現(xiàn)代,是車困于路、人迷于世、魚相忘于江湖的現(xiàn)代。在城墻內(nèi)外,過去與現(xiàn)在對峙著,美卻在其間或粗如泄洪,或細如抽絲,或走失,或斷流,或改道,或拮抗。縱使拆光世上所有古建筑,腰斬世上所有的山,奸污世上所有的水,美也會存在于世界每一角落,向全世界播撒種子,供人靜靜反芻,解救迷途的孩子,溫暖一顆顆包含人類共同渴望的孤獨心靈。時流帶得走的是歌者,帶不走的是歌。
離開大同時,在火車站聽見合唱,循聲過去,在人群里看到一個女子,她微笑著,側(cè)著身,她笑了多久,我就看了多久。她衣袂飄飛,裙尾裹足如翼。
這個微笑,我好像在哪里見過。
責任編輯:田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