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麻陽花燈歷史悠久,是集歌、舞、樂為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形式,是湖南省政府確定的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將非遺文化麻陽花燈引進高職院校的舞蹈教學中,為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民間舞蹈文化尋求更好地方式。
關鍵詞:麻陽花燈;舞蹈;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7-0116-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79
在風景迷人的湖南省懷化市西北部,有一個三面環(huán)山,民族風情樸實濃厚的地區(qū)——麻陽苗族自治縣。麻陽苗族自治縣世代居住著苗、漢、土家族等少數民族,隨著時間的推移,苗族與漢族不斷地融合,形成了一種歌、舞、樂為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形式——“麻陽花燈”。“麻陽花燈”是集花燈歌舞、花燈演唱和花燈戲的總稱,是流傳于每個村寨,是最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麻陽花燈的歷史起源
麻陽花燈又稱為“麻陽花燈戲”,它作為典型的湘西特色地方戲曲,歷史悠久,深受群眾喜愛。自古以來武陵山區(qū)是苗族人民的聚居地,統(tǒng)治者將南部氏族反對者統(tǒng)稱為“蠻夷”,并以重兵征討。麻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長期被封建統(tǒng)治者作為屯兵駐勇的橋頭堡。駐扎在麻陽的兵勇,多為漢族人,他們長期與這里的苗族人們往來,互通婚姻,使得麻陽較湘西、黔東其它邊遠的苗族地區(qū),更早、更多地接觸到了漢族文化。苗、漢文化在這里相互交融,于是便出現了源遠流長的麻陽花燈。
相傳從唐朝開始,民間就已經流行花燈歌舞。古代宣武王淫亂好女色,老百姓都藏匿少女,于是宜武王下詔令命舉國鬧花燈,并派爪牙混入觀燈人群,趁機搶奪民女,因此,花燈一度衰落?;羲嚾藶榱酥\生,在人們歡慶春節(jié)前后前往各家各戶“送燈”從此,花燈表演藝術在人們的生活中成了吉祥安康的象征。乾隆年間這種民間花燈表演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和繁榮,每逢佳節(jié),苗族各村各寨都組織花燈表演班,逐戶“送燈”,乞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時的花燈由單純的只跳不唱的“擺燈”舞逐步形成了歌、舞、樂為一體的綜合表演形式。隨著地方儺戲、陽戲、辰河戲等戲劇表演藝術的發(fā)展麻陽花燈的表演與傳承得到了突破性的發(fā)展。戲劇中的道白、舞蹈表演以及伴奏形式被吸收進來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舞姿表演套路。據《麻陽縣志》載:“山城盧陽(即麻陽舊縣城,今名杜村)位于錦江之上……每年上元初至中元十五為燈火佳節(jié),紅男綠女,扶老攜幼,錦其衣,盛其飾,扎燈魚龍而戲之,以花炮燈繞而嬉戲之。笙歌悠揚,鼓樂振之。有二人對舞對唱者,有賦古而扮戲者,有數女手提花籃在一燈頭率領下采茶歌舞者。一唱眾和,歌聲婉轉,舞姿隊形變化異常?!边@就是最早的麻陽花燈活動盛況的記錄。后來著名民間花燈表演藝人聶榜榜根據地方陽戲《劉??抽浴返谋硌菪问剑Y合麻陽花燈的表演特點創(chuàng)編了《蛤蟆拜年》一曲目獲得了成功,為麻陽花燈戲的形成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后,地方政府對麻陽花燈進行了重點的保護和挖掘整理,成立了“麻陽花燈戲劇團”,麻陽花燈從此登上了藝術大雅之堂。
二、麻陽花燈的藝術形態(tài)特征
(一)麻陽花燈的表演藝術形態(tài)特征
麻陽花燈是一種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它的表演既有一種樸實詼諧的民族氣息,又透露出了潑辣優(yōu)美的苗族風情,主要有“跳花燈”和“擺花燈”兩種不同的表演形式。“跳花燈”動作靈活、變化性強、跳躍性強,側重于舞蹈技巧的表演,當地人們又稱之為“武花燈”“,擺花燈”表演動作較為抒情,細膩柔和,注重演唱,被稱為“文花燈”。兩種表演形式各具特色,加上大鑼、小鑼、鈸等打擊樂的配合形成了麻陽花燈獨特的表演藝術魅力。
多年來麻陽花燈表演在身法、步法、眼法、手法上都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獨具特色的表演形式。麻陽花燈的表演多稱為“套子”。單人單跳為“單人套子”,雙人雙跳為“雙人套子”。其中最受人們喜歡,最具特點的是一旦一丑的表演。小丑稱為“癩花子”(又稱山花臉),小旦稱為“燈姑娘”(又稱山姑娘)。小丑常畫著山花臉,用黑絲帕抱頭,并在頭巾上嵌有用薄竹片加工制作成螺旋狀的“太極圖”,腰間系有彩色腰帶,下穿大紅色彩褲,褲角邊上都繡有苗族典型圖案花邊進行裝飾,小旦“燈姑娘”頭帶風冠,頭上兩邊插花,上穿桃紅色上衣,下著綠色大擺裙。表演時,小旦右手持花扇,左手拿手帕,以腰為軸心,擺動身體,通過手絹和花扇的技巧來展示女性柔美的舞姿,小丑在表演中以滑稽可笑的面部表情和扎實的基本功來展現個人技巧,其中以矮子步最具特色,表演時小丑一直在以騎馬矮樁的姿態(tài)進行,兩腳不停地行云流水般跳躍、移動,變化步伐;形態(tài)詼諧活潑,惹人發(fā)笑,這種雙人套子的表演剛柔并濟,且唱且跳,載歌載舞,始終保持著熱烈、歡快、幽默詼諧的特點。為此,麻陽花燈的表演有“男跳女擺”之說。
(二)麻陽花燈舞蹈的音樂形態(tài)特征
麻陽花燈舞蹈的音樂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僅傳承了花燈音樂同時也融入了當地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音樂素材,形成了麻陽花燈獨特的音樂表現風格。它在漢語發(fā)聲的基礎上將地方方言、民族山歌演唱和地方戲曲音樂表現形式相融合,它既有江南小調的柔美、麻陽山歌的率直,又有儺愿歌的悲壯,苗歌的潑辣,具有濃郁的地域民族特色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按照曲調的來源可分為“燈調”;“雜調”兩大類,“燈調”是指擺花燈和跳花燈中所演唱的曲調;“雜調”是指從民族民間藝術中吸收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曲調,主要有麻陽山歌調、儺愿調、苗歌等等。如:《姐妹進花園》、《數蛤蟆》、《十二月采花》、《尼姑思春》等。其次,麻陽花燈的伴奏是以小鼓、鑼、鈸等打擊樂器伴奏為主。這些苗民自制的民間打擊樂器節(jié)奏歡快活躍,開場的鑼鼓一敲,而后加入大筒、嗩吶、笛子等民族音樂,節(jié)奏鮮明氣氛熱鬧非凡,營造出更加濃郁地地域特色。
三、麻陽花燈戲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麻陽花燈發(fā)展的現狀
麻陽花燈作為湘西的典型戲種,在傳承與發(fā)展中離不開花燈老藝人的辛勤付出,他們不斷挖掘民間花燈歌舞,口傳身授,代代相傳,在發(fā)揚本民族文化過程中不斷吸收苗族傳統(tǒng)文化,將麻陽花燈與戲劇表演有機的結合,使麻陽花燈所表演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造型、歡快熱烈的舞蹈場景都有著濃郁地苗族文化審美特征,使其具有典型的苗族文化語言符號,深受苗族人民喜愛。
雖然在歷史各時期,麻陽花燈得到傳承與發(fā)展,當地政府的也開始重視和支持麻陽花燈的保護,麻陽縣政府實施成立了麻陽花燈戲劇團,進一步提升花燈藝術的表演,2007年12月,麻陽花燈戲入選《懷化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入選《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縣政府更是成立專門研究機構,確定了傳承人32名其中代表性傳承人3名,搜集和整理相關劇目,進行各種各樣的演出。在這些措施的推動下麻陽花燈的傳承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今后的傳承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二)麻陽花燈傳承與發(fā)展的構想
在麻陽花燈的傳承發(fā)展中除了傳統(tǒng)劇目,近年來我們更看到了許多源于花燈又高于花燈的舞蹈作品,如《麻陽花燈》、《癩花與燈姑》、《情醉瀟湘》、《雪花兒飄飄》等。麻陽花燈與云南花燈、安徽花鼓燈等漢民族民間舞蹈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相比之下麻陽花燈的舞蹈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挖掘中舞蹈動律元素還沒有系統(tǒng),要想更好地挖掘保持舞蹈的原生態(tài)風格特點,如何更加有效地保護傳承麻陽花燈是現階段我們舞蹈教育的一個重大使命,一項十分有意義的課題。
那么我們應該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利用一切資源進行麻陽花燈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麻陽花燈,要想風格原汁原味的被保護起來,首先要重視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要把人們口頭上的保護口號變成實際行動上的保護,那么人們應要認識它,了解它,利用政府資源擴大文化遺產遺存的區(qū)域,進行宣傳,讓人們群眾自主管理以主人翁的精神為麻陽花燈發(fā)展鋪墊道路。并通過制度的相關法律政策,保護傳統(tǒng)苗寨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與麻陽花燈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使其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一個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
2.??? 傳承整理編創(chuàng)麻陽花燈舞蹈教材進入高校民間舞課堂
舞蹈表演藝術作為一種肢體語言,在訓練中具有規(guī)范性、系統(tǒng)性、科學性的特點。將麻陽花燈的素材收集、整理、提煉編創(chuàng)成民族民間舞蹈教材進入高校民間舞課堂,使麻陽花燈的保護和傳承更具有實際意義。
一是有利于更好地傳承麻陽花燈的地域民族性,使其地域文化符號更加鮮明。麻陽花燈受地域和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使其苗漢文化色彩鮮明,通過教材元素動律的提煉苗族女孩動作元素中以腰為軸心的“閃”、“擰”和以胯為動律的“擺胯”動作更加形象,從而推動麻陽花燈舞蹈語匯的發(fā)展;
二是讓舞蹈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進行普及性教育,使麻陽花燈的傳承性更加明確。讓麻陽花燈舞蹈教材進入高校民間舞課堂,在青少年中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不僅得到了原生態(tài)舞蹈的熏陶和鍛煉,更用普及教育來傳承,在學習中發(fā)展提升。
三是通過舞蹈藝術的表現手法讓麻陽花燈具有時代適應性,使傳承的價值更加突出。麻陽花燈表演藝術是人民群眾自娛自樂的藝術表現形式,它與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民俗活動緊密相連,它應以時代為背景,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
3.??? 抓住麻陽花燈舞蹈特點,豐富湖南地域民族民間舞劇節(jié)目資源庫
麻陽花燈素有“南方的二人轉”之稱,在舞蹈的教與學中我們不僅要展現民族文化的精髓,更要抓住舞蹈動作語匯“男跳女擺”的特色,編排優(yōu)秀的舞蹈劇節(jié)目。使傳統(tǒng)文化與藝術創(chuàng)作相融合,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并進行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的演出,讓麻陽花燈走出山區(qū),走出教室,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它,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麻陽花燈的繼承和發(fā)展中來。
麻陽花燈不僅是湖南麻陽苗族自治區(qū)漢族人們與苗族少數民族人們最喜歡、最淳樸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更見證著麻陽盤瓠文化發(fā)展的軌跡,是苗族文化與漢族文化最好地“形體語言”表達形式。對麻陽花燈舞蹈教學的研究,還僅僅是一個開始,它豐富多彩的表現內容,極具戲劇特色的民族音樂,使其具有豐富的觀賞性、表演性和藝術性。在繼承傳統(tǒng)麻陽花燈舞蹈的基礎上,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搜集整理和研究,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具有時代氣息與民族特色舞蹈作品,讓麻陽花燈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審美價值和社會實用價值綻放出絢麗的光芒。
參考文獻:
[1]?? 李靜.論麻陽花燈的歷史演變及人文生態(tài)保護[J].大舞臺,2011,08.
[2]?? 李強.楊果朋“南方的二人轉”——麻陽苗族花燈[J].中國音樂,2010,03.
[3]?? 夏雨.論麻陽花燈的藝術特征[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2,10.
作者簡介:喻佳,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舞蹈系副主任,國家二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