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源
摘要:馬家窯文化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彩陶文化,大致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不同時期,彩陶的器型在每個時期均有不同的演化與改變,從石嶺下類型開始發(fā)展,到細致豐富的馬家窯類型,發(fā)展到聯(lián)系較為緊密的半山與馬廠類型,隨后逐漸式微,對日后青銅時代的西北地區(qū)的器型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關鍵詞:彩陶;馬家窯;造型
中圖分類號:K8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7-0023-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14
馬家窯文化位于甘肅省西部、青海省南部地區(qū),是中晚期仰韶文化于公元前3300年左右向西分化的一支,一般分為馬家窯、半山、馬廠三種類型,也有文獻認為還有石嶺下類型。馬家窯文化有發(fā)達的農(nóng)耕與狩獵技術,同時也誕生了豐富的彩陶文化。在文明的演進中,陶器的出現(xiàn),使人們可以存儲、運輸、烹飪食物和水,加快了文明的繁榮,馬家窯文化的陶器在不同的時期擁有不同的特點,本文通過不同時期的不同類型來探究器型的演變。
一、石嶺下類型
石嶺下類型約在公元前378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考古發(fā)現(xiàn)石嶺下類型所屬地層在馬家窯文化之下、廟底溝文化之上,因此可能是二者間的一個過渡性文化;但也有學者認為湟水流域的石嶺下文化與早期馬家窯文化遺存存在較大差距,不可能是馬家窯文化的來源,而隴山兩側(c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地區(qū)石嶺下遺存與大地灣四期遺存交錯分布地區(qū),是尋找馬家窯文化來源的最值得關注的地區(qū)。[1]但本文不再追溯起源問題,仍將其看做馬家窯文化四種類型之一。
石嶺下類型出土器物以灰陶為主,紅陶和夾砂粗陶次之[2],顏色多為橙黃色或橙褐色,這類器型的最大直徑往往在腹部,口沿較平。在這些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鯢魚紋彩陶瓶。
二、馬家窯類型
馬家窯類型是馬家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類型,其時期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900年左右。馬家窯類型的器型有盆、缽、瓶、甕、罐等,也擴展到了豆、甕等器類[3],器身顏色為紅色、橙黃色或灰色。這些陶器的最寬處往往更接近器物的肩部,瓶類器物同時伴隨有細長的頸部,底部進一步收窄。這一時期的器物,更加注重曲線所帶來的美感,從功能的角度看,作為盛器,就要爭取最大的容積,球形或橢球形無疑是一種最佳的選擇。因此壺、罐類器型往往瓶身寬大,有粗矮的頸部,在腹部有雙耳的裝飾。這些器物往往模仿自然界的植物居多,葫蘆在陶器發(fā)明前是主要的儲存工具,自然也成為了模仿的對象,《晉書·禮志上》中說“:器用陶匏,事反其始,故配以遠祖?!币蚨梢钥闯龉湃艘院J作為陶器的造型,是一種比附葫蘆旺盛繁殖力的巫術實踐,有明顯的生殖崇拜的痕跡[4]。
三、半山類型
半山類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900年到前2350年,半山類型的形成是馬家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次轉(zhuǎn)。半山期彩陶器類有小口高領壺(罐)、單耳或雙耳長頸瓶、侈口鼓腹甕、小口高領甕、弧腹或鼓腹盆、單耳罐、雙耳罐,以及斂口缽等。半山時期的罐器型腹部寬大,通體厚重,渾圓飽滿,胎體較薄,最寬處從肩部降到腹部,在瓶頸以下呈近乎對稱狀態(tài),但底部更窄,容量比馬家窯類型要大許多。無論瓶罐,均在腹部或瓶頸帶有對稱的雙耳,也有常常與瓶頸伴隨出現(xiàn)的單耳。在半山類型期,鳥形壺逐漸出現(xiàn),其腹部有代表翅膀的雙耳,用一小塊突出來代表尾部,壺口偏于一側(cè),惟妙惟肖,神似一只站立的鳥兒。
四、馬廠類型
馬廠類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350到前2050年,與半山類型聯(lián)系較為緊密,但分布區(qū)域更向西,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常見的器形有彩陶壺、素面壺、雙耳罐、雙耳彩陶罐、長頸壺、葫蘆罐、小口垂腹壺、豆、甕等,其中紅陶最多,灰陶次之,但沒有白陶,早期陶器以雙耳罐為主,體型較矮,雙耳罐短頸則口沿外翻,長頸則為直頸,雙耳在腹部稍下處,與半山時期相差不大;中期數(shù)量大增,雙耳罐變少,壺體變瘦,瓶頸加長;晚期則進一步收窄,更顯瘦長。其最寬度逐漸上升至肩部。這一時期的陶器整體走向沒落,風格更顯淳樸、豪放、莊重。
五、小結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馬家窯文化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向河西走廊、關中平原、秦嶺地區(qū)和青海部分地區(qū)擴散,對我國西北地區(qū)文化傳承有很大的影響。雖然在后期從齊家文化到四壩文化逐漸衰落于當時已經(jīng)演化為文明的商朝,但從豆、罐等青銅器物與彩陶的聯(lián)系也能看出馬家窯文化對中原文化的一定影響,并且向西發(fā)展時主要經(jīng)過的河西走廊,也在后世被多次涉足開發(fā),成為與西域聯(lián)系的重要陸地通道,也證明新疆地區(qū)自古以來就與中原聯(lián)系緊密,是我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丁見祥.馬家窯文化的分期、分布、來源及其與周邊文化的關系[J].古代文明,2010(輯刊):36-87.
[2]?? 劉瑤.石嶺下文化“鯢魚紋彩陶瓶”釋讀[J].遺產(chǎn)與保護研究,2019,4(12):134-137.
[3]?? 呂曉昱.馬家窯類型彩陶制作工藝初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2):92-93.
[4]?? 王軍強.馬家窯類型彩陶的裝飾要素探析[J].麗水學院學報,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