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源
摘 要:新課標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地理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分析和總結(jié)地理知識和問題,需要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教材中知識的難易和抽象程度,采取恰當?shù)慕虒W手段,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文章闡述了如何利用地圖、影像、板圖、時事要聞、古詩文和實踐活動等教學手段,降低地理知識的難度和抽象程度,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和處理地理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地理教學;理解知識;能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4-1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7-0097-02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對地理教學中教師所呈現(xiàn)的地理問題,學生要能自主地探究、分析、總結(jié)出問題的結(jié)論,這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具有這樣的能力需要通過一些有效的途徑,如地圖、影像、板圖、詩文等來輔助,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F(xiàn)實中學生地理知識薄弱,很難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在學習中還出現(xiàn)畏難情緒。所以,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很重要。
一、利用好專題地圖、影像、動畫等教學資源,是提高學生理解知識能力的有效途徑
高中地理知識涉及面廣,其內(nèi)容涉及歷史、政治等多學科知識,而且相對比較抽象,單純對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學習起來乏味吃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借助直觀的教學手段,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一)利用專題地圖進行教學,直觀呈現(xiàn)地理知識
地圖是地理學習的“第二語言”,與普通地圖相比,專題地圖是一種突出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經(jīng)濟要素的地圖。專題地圖能詳盡地表達出相關地理知識的主題要素的重要特征,能直觀地呈現(xiàn)出地理知識原理和聯(lián)系,降低了知識的難度,結(jié)合專題地圖進行教學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的內(nèi)容,從而提高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了解區(qū)域的地質(zhì)構(gòu)造,可以利用區(qū)域的地質(zhì)圖;學習地區(qū)的河流,可以利用地區(qū)的水文圖;分析地區(qū)的人口變化,可以利用人口發(fā)展趨勢圖。例如,在講授“荒漠與荒漠化區(qū)別”這課內(nèi)容時,教師在黑板上給學生呈現(xiàn)三幅專題地圖,分別是溫帶草原景觀圖、荒漠草原景觀圖、沙漠景觀圖。讓學生通過對比這三幅景觀圖所呈現(xiàn)的草、沙土這兩個地理要素的數(shù)量多少,得出沙漠景觀圖所呈現(xiàn)的地理環(huán)境就是荒漠;然后再讓學生通過把三幅景觀圖連起來觀察所呈現(xiàn)的草、沙土這兩個地理要素的變化,得出這樣一個由草變少到沙土變多的過程就是荒漠化。通過專題地圖,直觀地呈現(xiàn)出區(qū)別荒漠與荒漠化這兩概念的地理要素,讓學生對比分析,提高了學生運用和理解地理知識的能力。
(二)利用視頻、音頻進行教學,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
利用視頻、音頻進行教學,是課堂地理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案例教學中主要采用的教學手段。音頻和視頻能直觀、形象、動態(tài)地把知識呈現(xiàn)出來,使學生輕松愉快地通過視覺和聽覺去感識地理知識,更容易接受所要學習的地理知識。利用影像視頻、音頻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例如,在講授“外力作用”這課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欄目的一段“天坑”視頻,讓學生知道天坑形成的原理是山體溶蝕坍塌,這其實是一種喀斯特地貌,為什么這種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qū),它的形成受到哪些力量的作用?學生結(jié)合西南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就很容易理解外力作用這一地理知識。
(三)利用電腦動畫進行教學,剖解地理原理
多媒體電腦動畫能給學生以聲、像等全面的視聽享受,很直觀很形象地把教材中的地理事物靜變?yōu)閯印⑻撟優(yōu)閷?、遠變?yōu)榻?。通過電腦動畫,教師可以把比較抽象或是比較難的地理知識直觀動態(tài)地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理解事物的變化過程。這種教學效果是傳統(tǒng)的教學很難達到的,不僅讓學生全面掌握了地理知識,還降低了學生對抽象地理知識的畏懼,最終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例如,在講授“晝夜長短變化”時,利用Flash軟件制作一個南北半球晝夜變化的教學動畫,如果用鼠標點擊夏至日按鈕,晨昏線以赤道為定點移動到與極圈相切,這時晨昏線以上是白天,用白色表示,晨昏線以下是黑夜,用灰色表示,北極圈以內(nèi)都是白色,說明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北半球白色部分比灰色部分多,說明北半球晝長夜短。如果再用鼠標點擊秋分日按鈕,晨昏線就移動到與中間的經(jīng)線重合,在這過程中,北極圈白色逐漸減少,說明北極圈出現(xiàn)極晝的范圍變小,北半球白色部分逐漸減少,說明北半球晝逐漸減短、夜逐漸增長。以此類推,把教材中三個靜態(tài)的節(jié)氣光照圖變?yōu)閯討B(tài)的光照圖,使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這一比較抽象的地理知識。
二、認真設計好簡略地理板圖,是提高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的有效途徑
地理教學始終離不開地圖,但資料中所呈現(xiàn)的地圖包含太多零亂、繁雜的信息,由于學生的能力有限,不知把目光定到哪里,看不明白地圖。有時地圖內(nèi)容過于復雜抽象,學生也很難理解。對這些情況,教師在上課前可以設計好含有所教知識點的板圖,把不相關的地理事物去掉,簡化地圖,達到了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形象的目的,便于學生理解。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或白紙上,畫出教師所要求的地理簡圖,這更能培養(yǎng)學生挑戰(zhàn)難點知識的興趣,以興趣促進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講授“洋流”時,教師首先展示一幅世界大洲大洋簡圖,并跟學生一起對照課本的世界洋流圖,在簡圖上對各大洋的寒暖流一個一個地進行學習,這樣就可以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地理信息,使各大洋的大洋環(huán)流一目了然。為了加深學生對各大洋寒暖流的理解和記憶,可要求一個學生在黑板上畫世界簡圖和各大洋寒暖流,其余的學生則畫在白紙上,通過繪畫,提升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力。
三、引用時事要聞激發(fā)興趣和思維,是提高學生理解地理知識的能力的有效途徑
時事要聞是現(xiàn)實社會最新穎、真實的事件,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社會要聞。興趣是促進學生更積極地去探究和理解問題的緣由。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恰當?shù)匾脮r事要聞,拓寬學生的視野,可以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積極活躍的氣氛。學生興趣的提高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散,主動地探究問題,提高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例如,在講授“人口分布”時,以“全國新冠肺炎疫情”時事要聞為例,分析武漢爆發(fā)的疫情為什么迅速擴散。通過這個實例問題,引導學生從武漢的人口密度、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分析,最終讓學生理解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通過引用時事要聞,不僅可以使整個課堂充滿活躍的氣氛,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
四、引用古詩文、名句、口訣等進行教學,是提高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的有效途徑
適當引用易記的古詩文、名句、口訣等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與陌生、抽象的地理知識建立起銜接的橋梁,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所學的地理知識。
(一)妙用古詩文,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恰當使用詩文,可以活躍氣氛,把難變?yōu)橐祝橄笞優(yōu)楹唵?。在地理教學中,有時借一句文學名句或詩詞,就可以打開學生理解知識的心門,瞬間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講授“水循環(huán)的過程”這課知識點時,教師向?qū)W生展示李白的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然后教師向?qū)W生提這樣一個問題:“李白這一詩句從地理學角度來講正不正確,是不是黃河水流入海就不復回了?!边@時不同的學生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和疑問。學生的疑問促進了其思維的發(fā)散和興趣的提高,提高了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在討論中,學生得出通過海陸間水循環(huán)各環(huán)節(jié),河水和海洋水在海陸間循環(huán)運動的結(jié)論,總結(jié)出李白的詩句不符合地理學原理。教師利用李白的詩句,結(jié)合反向手法讓學生產(chǎn)生疑問,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解決疑問。所以,妙用詩句進行教學,能使學生在興趣的驅(qū)動下發(fā)散思維,探究問題,提高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熟記口訣,增強學生理解和記憶
在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講解比較抽象的地理知識時,用口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便于記憶和理解。口訣要明了、簡單、易記,而且要順口,押韻。在一些地理輔助資料里,也給出了一些記憶的口訣,對這些口訣教師要懂得取舍,覺得不好的可以自己創(chuàng)造。例如,在講授“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時,口訣“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 讓學生理解地面和大氣的主要熱源來自哪里;口訣“順順逆逆四箭頭,高高低低凸凹面”,讓學生理解熱力環(huán)流的垂直與水平運動方向;口訣“一力垂直理想風、二力平行高空風、三力斜交近地風”,讓學生理解力與風的形成關系。借助這三個口訣,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里,學生不僅理解了抽象的地理知識,也加深了記憶。
五、課外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的理解知識能力的有效途徑
課外實踐活動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把所學的地理知識遷移到實踐活動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最終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例如,指導學生參加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在參賽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到三亞港實地調(diào)查,調(diào)查三亞港區(qū)海域的油污染情況。學生在調(diào)查中了解了排污的來源有哪些和油污染對三亞港海區(qū)生態(tài)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在論文中總結(jié)出了海洋油污染對海洋生物、海洋生態(tài)、船舶等的危害,并提出了解決海洋油污染的具體措施。通過實踐活動,提高了學生對“水污染的防治”這一節(jié)知識的理解能力。
六、結(jié)語
新課標下,在地理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扮演指導者的角色。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教學內(nèi)容的難易程度,選用最合適的教學手段,合適的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更輕松地理解地理知識,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學生具有了這樣的能力,才能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才能達到新課標對學生地理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任長松.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謝上可.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