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軍 馮海英
摘要:寧夏是唯一全域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qū),因黃河而名、因黃河而盛、因黃河而富。在歷史上,黃河蘊涵了早期人類在寧夏的活動和農業(yè)萌芽,滋生了享譽世界的引黃古灌區(qū)灌溉工程,孕育了富饒美麗的“塞上江南”,繁榮了古代寧夏的水運交通商貿,留下了以巖畫、長城、西夏文物為典型代表的優(yōu)秀地域文化的遺產,呈現(xiàn)出文化多樣性和兼容性的特點,造就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獨特地域歷史文化內涵。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黨領導寧夏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程中,寧夏立足黃河文化稟賦,踐行“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偉大號召,一代接著一代,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形成了“共產黨好,黃河水甜”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寧夏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991(2020)05-037-008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聞名世界的華夏文明,形成了內涵豐厚、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黃河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tǒng)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盵1]寧夏是唯一全域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qū),因黃河而名、因黃河而盛、因黃河而富。黃河孕育滋養(yǎng)了寧夏“塞上江南”的富庶,造就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獨特歷史文化內涵,形成了“共產黨好,黃河水甜”的時代價值。
一、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文化在寧夏的獨特歷史文化內涵
黃河自青海、甘肅東流,進入寧夏,主干流經中衛(wèi)、吳忠、銀川、石嘴山市的10縣(市、區(qū)),流程397公里。經過秦漢以來各個歷史時期在寧夏修建的引黃灌溉工程,農業(yè)得到發(fā)展,百姓安居樂業(yè),天下黃河富寧夏獨特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逐步凸顯。
(一)黃河哺育了早期人類
黃河岸邊的靈武水洞溝舊石器時代遺址,是黃河哺育人類活動在寧夏肇始的見證。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發(fā)現(xiàn)該遺址,中外考古學家先后于1923年、1960年、1963年、1980年、2003年、2014年進行6次發(fā)掘。經研究,遺址距今4萬年左右,涵蓋時代從舊石器晚期早段到末段,共12個地點,其中第一地點是中國發(fā)現(xiàn)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大量長石片和石葉,采用勒瓦婁洼技術制作,在中國北方舊石器晚期石器工業(yè)中占有獨特地位,同時發(fā)現(xiàn)了帶有刻劃痕跡的石制品,是中國舊石器時代首次發(fā)現(xiàn)帶有刻劃痕跡的非有機質遺物[2]。法國學者依據(jù)出土的莫斯特尖狀器、石葉和端刮器等類型將其工業(yè)發(fā)展階段定位在發(fā)達的莫斯特文化和發(fā)展中的奧瑞那文化之間。該遺址一經發(fā)現(xiàn),遂成為晚更新世亦稱“上更新世”黃河岸邊東西方人群遷徙和文化交流、中國北方舊石器晚期文化類型劃分和石葉工業(yè)來源的討論熱點。[3]
黃河岸邊的青銅峽鴿子山遺址距今1.27萬年至0.8萬年,是從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被譽為“泉水邊穿越萬年的古營地和遺珍”“描繪了一幅賀蘭山腳下的古人類群在噴涌的泉水邊構筑營地,佩戴串珠在篝火前歌舞與生息勞作的壯美畫卷”。遺址發(fā)掘出距今4 800年、10 000年和12 000年的3個文化層位,獲取逾萬件石制品,包括各類細石器、精美的小型兩面器和形制多樣的石磨盤及石磨棒,出土了直徑不足2毫米的串珠,是目前世界上舊石器時代最小的裝飾品。通過水篩、浮選和分析石磨盤上的殘留物,顯示出當時人類馴化、栽培、加工野生植物的過程和關鍵環(huán)節(jié)[4],為寧夏平原農業(yè)起源提供了證據(jù)。這是寧夏農業(yè)文明的曙光。
(二)黃河文明滋生的引黃古灌區(qū),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引黃灌溉工程
河渠為寧夏生民命脈。寧夏引黃古灌區(qū),溝渠縱橫,灌溉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享譽世界的寧夏引黃灌溉工程。寧夏引黃灌溉始于秦漢時期。漢武帝時,“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漢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設吏卒五六萬人”[5]。秦渠、漢延渠、唐徠渠等首次開鑿。東漢時期,發(fā)明了“激河”之法,抬高渠口水位,增大入渠水量,形成無壩引水,民間稱之為“引水拜”。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刁雍任薄骨律鎮(zhèn)(今寧夏吳忠市)將,上表請開艾山渠,灌溉田地4萬頃,并提出了每旬灌水的節(jié)水灌溉法。
隋唐以來,寧夏引黃灌溉有了新發(fā)展、上了新臺階,既整修原有渠道,又開鑿新渠。唐代元和十五年(820年),李聽任靈鹽節(jié)度使時,修光祿渠、特進渠,開挖了御史渠和尚書渠。宋代,“西夏浚河五洲,皆有古渠,其在中興州者,一名唐渠,長四百里,一名漢渠,長二百五十里?!盵6]元初,張文謙、郭守敬等人新修興州、應理州的唐徠、漢延等正渠10道,支渠68道,溉田1萬余頃,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木制閘堰設施,控制進渠水量,使寧夏平原的渠系水利工程技術有了新發(fā)展,增加了灌區(qū)面積,達到九百多萬畝,糧儲為之充實。明代嘉靖年間,寧夏平原已有大小正渠18條,溉田156萬畝,這是寧夏引黃灌溉史上記載較為確切的數(shù)字。清代,乾隆帝令引黃灌區(qū)以開渠辟墾為務農之本,將興水利以盡地利作為寧夏地方政府為政之要,加以實施。清末,寧夏有引黃灌渠23條,灌地21 000頃,為明代最高耕地的1.4倍[7],已經形成了近代意義上寧夏平原發(fā)達的水利網絡。2017年10月,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將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的秦渠、漢渠、唐徠渠、漢延渠、惠農渠、大清渠、泰民渠、東干渠、西干渠,美利渠、羚羊角渠、羚羊壽渠、七星渠、躍進渠14條渠道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總長度1 292公里。寧夏引黃古灌區(qū)顯示出了深厚獨特的文化價值,成為滋生黃河文化的靚麗品牌。
(三)黃河孕育的“塞上江南”,造福了世代百姓的安居生活
自古至今,寧夏享黃河之利,開發(fā)形成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積,田園似錦、稻香魚肥的“塞上江南”。
秦統(tǒng)一后,寧夏社會經濟從南到北,循序開發(fā)。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在北地郡分置安定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qū))。北地郡郡治移至馬嶺(今甘肅環(huán)縣東南),轄今寧夏中北部的朐衍、富平、靈洲、靈武、廉縣。之后,漢代地方政府通過補貼耕畜、農具、籽種等方式大力發(fā)展農業(yè)。漢成帝時,設立專司墾殖的典農都尉主持移民屯墾工作,在寧夏筑上典農城(今寧夏永寧縣境內)、南典農城(今寧夏青銅峽市境內)和北典農城(今銀川市境內),促使寧夏平原形成了以農業(yè)經濟為主,牧業(yè)經濟為輔的經濟形態(tài)。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境內發(fā)掘了千余座漢墓,出土了大量各類質地精美文物,實證了當時社會經濟、文化和百姓安居生活的景況[8]。十六國夏政權時,寧夏的屯田事業(yè)和農業(yè)經濟得到發(fā)展,薄骨律城被稱作赫連果城或果園城,飲汗城被稱作麗子園。北魏寧夏平原成為西北邊鎮(zhèn)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北周武帝宣政二年(579年),北周攻滅南陳,遷移3萬余人和其他江北及淮南的居民到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其江左之人尚禮好學,習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9]。原本雜羌戎之俗的靈州風尚大變,寧夏黃河灌區(qū)因此獲得“塞北江南”的美譽。
隋唐以來,寧夏成為安置內附民族的重要區(qū)域,人口數(shù)量快速增加。唐朝采取招募流亡、計口授田、減賦輕徭等民生國策,鼓勵百姓務農,發(fā)展生產。元代,寧夏從六盤山安西王府到黃河岸邊,大規(guī)模安置移民和軍隊屯墾,屯田遍布寧夏各地,僅元代至元年間移入寧夏的屯田人口就達7萬余人。明清時期,寧夏成為名副其實的“塞上江南”。清代推行勸墾政策,一邊興修水利,一邊招民入戶籍,授田地,減稅收,寧夏平原辟地萬頃,安戶萬余。至清代嘉慶年間灌溉田地21 000頃,人口達150萬左右[10],成為秀麗富饒和百姓樂居之地。
(四)黃河岸邊的渡口,繁榮了古代寧夏的水運交通商貿
黃河進入寧夏后,河道漸次開闊,水勢平緩,沿岸形成了眾多渡口商埠碼頭。這些渡口給寧夏帶來了商貿繁榮和水運交通便利,記錄著黃河水運交通在寧夏的歷史,描繪著古渡兩岸百姓的生活場景。明清時期黃河干流的官渡就有新墩、莫家樓、仁存、橫城、臨河、永康、寧安堡、廣武、青銅峽、田家灘南、石嘴子等幾十處,其中最負盛名的是號稱寧夏四大渡口的莫家樓、仁存、橫城、石嘴子。
1. 莫家樓渡口。莫家樓是寧夏中衛(wèi)市黃河邊上的一個村莊,既是一個南來北往的水陸交通碼頭,又是一個商貿活躍的集鎮(zhèn),號稱寧夏平原第一渡。歷史上,從上游而來的貨物經由這里順河而下,抵達銀川;北邊阿拉善草原的商旅、貨物從這里渡河,向南進入寧夏中南部地區(qū)遠抵中原,尤其是近代鹽務儲運事業(yè)帶來的繁華。1950年,寧夏省交通廳在莫家樓設管理所。20世紀70年代,客運量居黃河各渡口之首。1986年中寧黃河公路大橋建成通車,1997年渡口撤銷。
2. 仁存渡口。位于銀川市永寧縣李俊鎮(zhèn)黃河岸邊。北魏時,薄骨律鎮(zhèn)將刁雍造船從仁存渡口起航,將歷年屯墾積存的糧食運往今內蒙古五原一帶,這是仁存作為水運碼頭渡口的開端。之后的各個歷史時期,仁存渡口一直運輸南來北往的人或貨物??谷諔?zhàn)爭時期,國民黨81軍從這里登船出發(fā)開赴當時綏遠省西部抗戰(zhàn)前線。1949年9月,解放軍從仁存夜渡黃河,解放銀川,給千年古渡留下了一段紅色記憶。1970年,葉盛黃河大橋的建成,渡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3. 橫城渡口。位于銀川東16公里的黃河邊,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是黃河水運的重要港口。西夏時稱為順化渡,是西夏的交通咽喉,北通遼國都城,東經夏、綏州達宋之汴梁。清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康熙親征噶爾丹來到寧夏,在橫城住宿并渡過黃河,作《橫城堡渡黃河》“歷盡邊山再渡河,沙平岸闊水無波。湯湯南去勞疏筑,唯此分渠利賴多”[11]。近代以來,寧夏成為西北貿易門戶,水運業(yè)很發(fā)達,橫城成為寧夏最繁忙的港口。1960年青銅峽大壩建成,由于未設計船閘,橫城古渡逐漸失去昔日的繁榮。
4. 石嘴山渡口。又名石嘴子渡口,因“黃河岸邊有一巨石突出如嘴”而得名,位于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qū)的黃河邊,始建于北魏。歷史上,因其連接內蒙古,扼水陸交通之要沖,處農牧富庶之勝地,是河套地區(qū)蒙漢貿易、農牧交易、民間商貿的主要市場。清代,在石嘴子設市口,以通蒙漢之有無。根據(jù)《西北叢編》載:“各洋行專門收購甘、寧、青各地皮毛,并在石嘴山加工打包,由河運、駝運至天津出口……昔貿易盛時,年可收皮百萬張,羊毛約三千萬斤”[12]。一時商賈輻輳,貿易繁盛,行商絡繹,船駝麋集。1949年9月寧夏惠農縣解放,渡口收歸國有運營。1988年石嘴山黃河大橋建成,渡口撤銷。
(五)黃河廊道的歷史文化遺產,傳承著寧夏多樣性的地域文化
寧夏是北方草原與黃土高原、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過渡地帶,又是東部華夏民族和西部少數(shù)民族相接壤的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華夏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開發(fā)技術和傳播文明的要地,形成了區(qū)域文化多樣性和兼容性的特點,留下了數(shù)量眾多、具有地域特色的豐厚歷史文化遺產?,F(xiàn)存不可移動文物3 818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0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處,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13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34處。各個歷史時期的典型代表有姚河塬西周遺址、照壁山銅礦、張家場城址、固原古城等古遺址;中衛(wèi)高廟、董府等古建筑;須彌山、石空寺等石窟;固原北朝隋唐墓地、窨子梁唐墓等古墓葬。西夏陵、絲綢之路(寧夏段)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長城、西夏陵、水洞溝遺址、開城遺址位列國家150處大遺址之中,西夏陵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其中以巖畫、長城、西夏遺存等為典型代表,傳承著寧夏多樣性和兼容性的地域文化。
1. 巖畫之美,寧夏地域歷史文化巖石上的寫照
黃河,是母親河;賀蘭山,是父親山。黃河水猶如母親的乳汁哺育了寧夏人民,賀蘭山猶如父親博大的胸懷阻擋著西來的寒風和沙塵侵襲。山與河相互交融,自然與人文結合,古代諸多民族共飲黃河水,憑借賀蘭山屏障,在寧夏繁衍生息、放牧游獵、春種秋收、快樂生活。
賀蘭山之名最早見于《隋書·趙仲卿傳》和《隋書·地理志》中。賀蘭山巖畫由北到南分布在全長250余公里的黑石峁、歸德溝、賀蘭口、蘇峪口、回回溝、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門溝、雙龍山、黃羊山、苦井溝等十多個山溝中,發(fā)現(xiàn)巖畫群20多處,畫面總數(shù)約在4萬幅,巖畫分布空間大,巖畫點相對集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巖畫以豐富的想像力,畫風古樸、凝練、粗獷,藝術表現(xiàn)形式生動寫實,記錄和展現(xiàn)了人類早期經濟、社會、宗教、信仰活動,見證了水草豐茂、游牧民族快樂的生活。
2. 長城寧夏段遺址,寧夏地域歷史烽煙的史跡
寧夏素有地上“中國長城博物館”的美譽。在空間界域上,長城遺跡遍布寧夏5市19個縣市(區(qū)),分別為戰(zhàn)國秦長城、隋長城、宋壕塹,明代西長城、舊北長城、北長城、陶樂長堤、頭道邊、二道邊、固原內邊等。現(xiàn)存墻體1 038公里,附屬設施敵臺、烽燧、墩臺、輔舍、關隘、品字形窖、壕塹、擋馬塞等1 225個。在時間范圍內,歷經戰(zhàn)國、秦漢、隋、宋、明等歷史時期。在建筑形式上,因地制宜,形式多樣,有黃土夯筑、砂石混筑、石塊壘砌、劈山就險、自然山險、深溝高壘等多種形式??梢哉f古代長城遺址是寧夏體系最健全、規(guī)模最宏大的線性文化遺產[13]。寧夏長城資源占全國15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404個縣全部長城資源的4.17%。明長城遺址銀川市永寧縣三關口段、吳忠市青銅峽市北岔口段、吳忠市鹽池縣頭道邊段、戰(zhàn)國秦長城遺址固原市原州區(qū)段被列為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長城遺址見證了寧夏的歷史風煙,蘊含著偉大的長城精神——“團結統(tǒng)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14],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3. 西夏文物,寧夏地域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
西夏文物是寧夏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夏是11~13世紀中國西北黨項族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位于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連接了中原和西域。西夏廣泛接受中原地區(qū)的先進文化和佛教,又吸納傳播了藏傳佛教,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個性鮮明的地域文化。20世紀初隨著西夏文字的發(fā)現(xiàn)和解讀,西夏文物的出土,逐步解開了西夏歷史的神秘面紗。西夏有著較高水平的建筑業(yè)、活字印刷和先進的鍛造業(yè),創(chuàng)造了西夏文字,保留了大量較高藝術水準的繪畫、書法和雕塑作品,特別是寧夏發(fā)現(xiàn)的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本,將中國使用木活字印刷歷史前推了一百多年。寧夏現(xiàn)存的西夏陵、省嵬城、閩寧鎮(zhèn)西夏墓葬、大水溝西夏離宮、拜寺口雙塔、承天寺塔、海寶塔、宏佛塔、一百零八塔等西夏文物遺跡以及從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銅牛、石馬、金銀器飾、竹雕、西夏文字殘碑、迦陵頻伽、志文支座等珍貴文物,為研究西夏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歷史上,寧夏人民受黃河文化浸潤,世世代代奮斗不止,創(chuàng)造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佳話。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追求解放的偉大革命斗爭進程中,黃河作為母親河,成為凝聚人心、團結御敵、奮發(fā)向上的精神象征,發(fā)揮了巨大的紐帶作用。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走向輝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人民開始了新生活。在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程中,寧夏人民聽黨話、跟黨走,發(fā)揚賡續(xù)長征精神、長城精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托福黃河水,澆出幸?;?。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發(fā)出一系列振奮人心的偉大號召和殷殷囑托,賦予了黃河文化在寧夏的新內涵,體現(xiàn)了“共產黨好、黃河水甜”時代價值。
二、“共產黨好 黃河水甜”——黃河文化在寧夏的巨大時代價值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強調,要“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15],再次囑托寧夏人民“繼續(xù)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15],又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16]偉大號召,“希望鄉(xiāng)親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發(fā)揮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17]“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shù)民族也不能少”[15]。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指示,鼓舞人心,給寧夏各族兒女注入了新動力。
(一)“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18],長征精神永放光芒
寧夏有著光榮革命斗爭歷史和革命傳統(tǒng),是紅軍長征經過的15個省區(qū)之一,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途徑寧夏南部西吉、原州區(qū)、涇源、彭陽4縣(區(qū))。毛澤東登上六盤山頂,極目遠眺、詩興勃發(fā)、抒懷高歌,豪情吟成“長征謠”,“天高云淡,望斷南歸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19]?!伴L征謠”意蘊雄渾磅礴,追憶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艱險歷程,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工農紅軍開展偉大斗爭、爭取勝利的決心。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將臺堡勝利會師,標志著長征結束。1936年5月,黨中央組成西方野戰(zhàn)軍,西征甘肅、寧夏,以策應紅軍二、四方面軍長征北上,1936年7月西征結束。寧夏鹽池、豫旺和固原、海原東部一帶成為陜甘寧革命根據(jù)地的有效組成部分,并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縣級民族自治政府——陜甘寧省豫??h回民自治政府,開啟了中華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先河。中國共產黨在寧夏譜寫的這些壯麗革命詩篇,體現(xiàn)了“信念堅定、奮斗不息,勇往直前、無堅不催,不畏艱難,不怕困苦的革命英雄主義”[20]精神。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來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結束之地——將臺堡,提出了“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18]偉大號召,指出“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要走新的長征路,長征永遠在路上。當年的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奪取政權的長征,我們現(xiàn)在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長征,這是接續(xù)進行的。我們這一代人要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21]。這是新時代對長征精神的賡續(xù)、繼承和弘揚?!拔覀兪歉锩?,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22]。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保證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已融入黃河文化之中、成為中國人民不屈的脊梁。我們要在新時代找準方位,持續(xù)接力傳承好、弘揚好、堅持好長征精神,讓長征精神永放光芒。
(二)“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23],黃河滋養(yǎng)了寧夏的近現(xiàn)代工業(yè)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16]偉大號召,是習近平總書記繼2016年7月在考察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時發(fā)表重要講話——“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就是靠著我們工人階級的拼搏精神,埋頭苦干、真抓實干,我們才能夠實現(xiàn)一個又一個的偉大目標,取得一個又一個的豐碩成果”[23]的提升??照務`國,實干興邦。寧夏的近現(xiàn)代工業(yè)就是這樣一步步實干壯大的。寧夏工業(yè)發(fā)端于1926年,興起于黃河兩岸,黃河哺育其成長。據(jù)統(tǒng)計,1929~1947年,寧夏共創(chuàng)辦紡織、煉鐵、電器、火柴、酒精、造紙、采煤、陶瓷等13個行業(yè)的工礦企業(yè)39個。1964年,在中國中西部地區(qū)13個?。ㄗ灾螀^(qū))進行了以國防、科技、工業(yè)和交通設施建設為主的“三線建設”?!叭€建設”時期遷入寧夏的企業(yè)主要有大連機床廠(現(xiàn)為銀川長城機床廠)、北京儀器廠(青銅峽青山試驗機廠)、沈陽中捷人民友誼廠(中衛(wèi)大河機床廠)、上海自動化儀表七廠(吳忠儀表廠)等12家,涉及煤炭機械、機床軸承、起重設備、自動化儀器儀表等工業(yè)行業(yè)。這些企業(yè)基本上分布于黃河兩岸。寧夏現(xiàn)登記有43處工業(yè)遺產和1處工業(yè)遺產群[24],見證了寧夏近現(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史。
寧夏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23]偉大號召,利用黃河兩岸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科學謀劃、積極推進沿黃城市帶建設,打造富饒的“黃河金岸”。“黃河金岸”以黃河哺育為基,是黃河文化在寧夏的碩果。“黃河金岸”就是利用黃河干流流經的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wèi)4個地級市和10座城市,集聚優(yōu)勢,建設一個沿黃城市群。2016年3月,沿黃經濟區(qū)作為支撐區(qū)域發(fā)展的增長極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如今,沿黃經濟帶國土面積占寧夏總面積的43.7%,人口占總人口的66%,集中了寧夏80%的城鎮(zhèn)和90%的城鎮(zhèn)人口,創(chuàng)造了寧夏90%以上的GDP和94%財政收入。“黃河金岸”從中衛(wèi)出發(fā),順黃河北上至惠農,在500公里的濱河大道沿線,河湖呼應、草木對吟,綠不斷線、景不斷鏈。中衛(wèi)黃河濕地公園、靈武黃河書院、中華黃河壇、黃河樓等,是黃河岸邊頗為壯觀的人文景觀。
(三)“幸福是奮斗出來的”[16],黃河水澆出百萬移民幸?;?/p>
貧窮,是文明社會的頑疾。消除貧窮,走向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的執(zhí)政一百年必須實現(xiàn)的宏偉目標。寧夏南部山區(qū)和中部干旱帶是一個典型的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qū),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經過“三西”扶貧中的吊莊移民、“雙百”扶貧的扶貧揚黃灌溉移民、千村扶貧的易地扶貧搬遷試點移民、中部干旱帶縣內生態(tài)移民、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的“十二五”生態(tài)移民和“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等六次大規(guī)模移民,完成貧困人口移民123.26萬,主要分布在沿黃灌區(qū)?!靶腋J菉^斗出來的”[16]。百萬移民拔窮根,喜笑顏開奔小康,切身感受到了“共產黨好、黃河水甜”。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指出:“有黨和政府持續(xù)努力,有各族群眾不懈奮斗,今后的生活一定會更好更幸福?!盵15]習近平總書記時刻牽掛著“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qū),從1996年牽頭負責對口幫扶寧夏工作以來,先后四次到寧夏。2016年7月,習近平指出:“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要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把移民搬遷脫貧工作做好”[25]。閩寧鎮(zhèn)的建設,就是移民脫貧的典范。習近平總書記看到昔日的“干沙灘”變成了“金沙灘”,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深情地說:“閩寧鎮(zhèn)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這個寶貴經驗可以向全國推廣,做一個示范,實現(xiàn)共同富裕?!盵26]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殷切關懷、再次囑托寧夏要“繼續(xù)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15],又一次為寧夏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強大活力和動力。
參考文獻:
[1] 江 凌.推動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fā)揚光大[N].學習時報,2020-01-03.
[2] 彭 菲,等.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fā)現(xiàn)帶有刻劃痕跡的石制品[J].科學通報,2012(26).
[3] 高 星,等.寧夏舊石器考古調查報告[J].人類學學報,2004(04).
[4] 郭家龍,王惠民,喬 倩.寧夏鴿子山遺址考古新發(fā)現(xiàn)[J].西夏研究,2017(02).
[5] 〔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2911.
[6] 〔明〕宋 濂.元史·郭守敬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3846.
[7] 吳忠禮.寧夏引黃灌區(qū)經久不衰的歷史原因探析[J].新商務周刊·寧夏古灌區(qū)申遺???,2017.
[8] 楊 芳.從考古資料看漢代寧夏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06).
[9] 〔宋〕樂 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792.
[10] 陳明猷.寧夏古代歷史特點初探[J].寧夏社會科學,1991(01).
[11] 〔清〕愛新覺羅·玄燁.橫城堡渡黃河[M]//黃河鳳辭[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0:172.
[12] 林 競.西北叢編(中國邊疆研究文庫叢書)[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5:101.
[13] 許 成,馬建軍.寧夏古長城[M].杭州:江蘇鳳凰科技出版社,2015.
[14] 國家文物局.中國長城保護報告[R].北京:國家文物局,2016(11):19.
[15] 習近平在寧夏考察時強調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zhàn)脫貧攻堅 繼續(xù)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N].人民日報,2020-06-11.
[16] 王建宏,等.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N].光明日報,2020-06-15.
[17] 雷東瑞.寧夏之行 習近平關注著這些大事[EB/OL].新華網,2020-06-12.
[18] 習近平.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EB/OL].新華網,2016-07-19.
[19] 王樹人.清平樂·六盤山不是在六盤山上寫的[J].黨史與文獻研究,2017:(07).
[20] 杜艷華,劉學禮.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系列讀本.長征精神[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7:17.
[21] 習近平這10句話,不只是說給寧夏聽的人[EB/OL].人民網,2016-07-23.
[22] 徐 雋,朱基釵.朝著我們黨確立的偉大目標奮勇前進——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側記[EB/OL].新華網,2018-01-10.
[23] 杜尚澤,朱 磊.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N].人民日報,2016-07-23.
[24] 朱芙蓉.加強寧夏工業(yè)遺產資源保護的建議[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0(01).
[25] 張 凡.搬出大山天地寬[N].人民日報,2020-02-03.
[26] 張 煒,朱 磊,董絲雨,宋靜思.總書記始終關心“閩寧協(xié)作”[N].人民日報,2018-10-06.
The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in Ningxia
Ma Jianjun1, Feng Haiying2
(1.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Center,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2. Preservation Center, Ningxia Museum,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Ningxia is the only region that is wholly covered by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t is famous for the Yellow River, develops by the river and becomes rich because of the river. Historically, the Yellow River shows it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clusiveness in many ways, for example, early stage human activity and the sprout of agriculture were cultivated in Ningxia, the world-famous irrigating project in the ancient irrigation zone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constructed here, fertile and beautiful “Oasis in the Frontier” is well built, the water transportation and business thrived in ancient Ningxia, and series of outstanding regional cultural legacies were created, such as rock painting, the Great Wall and cultural relics of Xixia Dynasty. All these contribute to the unique reg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at “Ningxia benefits most from the Yellow River across the country”. During the historical stages of revoluti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 and fulfillment of the first century goal,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eople in Ningxia,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Yellow River, practice the appeal that “only by constant labor can socialism come true and only by hard-working can we gain happiness”. They work together for common wealth and development, and best demonstrate the contemporary value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great and the water in the Yellow River is sweet”.
Keywords: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Contemporary Value; Ningxia
責任編輯:文 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