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
【摘要】“問題探究教學法”因具有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促使學生內化知識、體驗情感,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優(yōu)點,備受高中歷史教師的重視和采用。問題的創(chuàng)設,必須以“課魂”為中心,貫穿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力求“問”在關鍵處,“問”得有核心,“問”得有吸引力和啟發(fā)性?!罢n魂”的錘煉,必須要符合時代發(fā)展主旋律,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課程標準;核心素養(yǎng);問題探究教學法;課魂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0-055-03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探究教學法”,是老師把要傳遞給學生的必備知識和感悟、啟示等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引導學生在開展探究活動,進行釋疑解惑的過程中,理解和解釋歷史的方法?!皢栴}探究教學法”因具有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促使學生內化知識、體驗情感,繼而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優(yōu)點,備受高中歷史教育界的重視。然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有部分缺乏教學經(jīng)驗的年輕老師,往往會拋出大量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齊聲回答。從表象看,這類課堂教學氣氛的確活躍,但從本質看,教師沒有圍繞教學內容核心主題即“課魂”對問題進行設計,因而問題的設計存在整體性、層次性、針對性不足的現(xiàn)象,阻礙深度學習的開展,弱化了歷史課程的效能。針對前述問題,筆者以本人執(zhí)教人教版必修一第13課《辛亥革命》為例,探討如何在以“課魂”統(tǒng)領下,提升“問題探究教學法”的有效性。
一、依據(jù)課程標準,錘煉“課魂”
“課魂”,就是一節(jié)課所要傳遞的精神價值所在。依據(jù)課程標準,科學錘煉“課魂”,厘清教學重難點,是達成課程標準對《辛亥革命》一課相關要求的前提。筆者錘煉“課魂”的具體步驟如下:
1.研讀課程標準
2003年版課標: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2017年版課標: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通過比對,筆者發(fā)現(xiàn)“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是兩版課標的共同要求,而“理解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則是2017版課標新增內容。
2.分析教學內容
辛亥革命雖受制于當時內外因素,沒有完成中華民族解放大業(yè),但還是實現(xiàn)了推翻帝制,創(chuàng)立民國的創(chuàng)舉,促使近代中國社會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因辛亥革命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辛亥志士為救國救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事跡又是不勝枚舉,對中華兒女盡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起到很強的鼓勵作用,故兩版課標均把“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列為教學任務和學習內容,無論是在歷史課堂教學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還是在高考、學考備考都備受關注。
3.分析教材內容
教材將本課分為三個子目,第一目“武昌起義”,從多維度較為詳實地介紹了辛亥革命爆發(fā)的背景;第二目“中華民國成立”,介紹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相關情況和《臨時約法》的內容、原則和進步性;第三目“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介紹了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篡奪和以結論性觀點的形式呈現(xiàn)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4.錘煉“課魂”,厘清教學重難點
通過研讀課程標準,分析教學和教材內容,從高一學生通過對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已經(jīng)對孫中山先生的英雄事跡和辛亥革命有初步了解,但對其歷史意義和局限性的理性認識有待加深的實際出發(fā),筆者最終錘煉出“順應潮流,促成巨變”作為本課的“課魂”,教學重點是“理解辛亥革命爆發(fā)的背景和意義”,教學難點則是“理解辛亥革命局限性”。
二、圍繞“課魂”,巧設問題
“問”得有核心,“問”在關鍵處,“問”得有吸引力和啟發(fā)性,是 “問題探究教學法”有效實施的關鍵。
1.設問于導入,“神入”課堂
為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專注度,筆者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較為注意搜集與歷史知識相關素材,如:名家巨匠的大作片段、包含紀錄片在內的影像素材等等,將它們與歷史課堂教學的主題以及內容有機結合,設置新情境,再結合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巧妙設問,以此作為導入方式。學生通過“溫故知新”,在實現(xiàn)知識和心理需求得以滿足的同時,也提振了學習內驅力。
辛亥革命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關注點,高一學生因此對其有所了解,這為本課教學的順利開展做了有益的鋪墊;但與此同時,由于學生認為自己在初中已經(jīng)學習過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存在學習興趣不高的可能。如果,僅是平鋪直敘地把“順應潮流,促成巨變”這一“課魂”拋給學生,是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基于上述原因,筆者圍繞“課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如下處理:
(1)展示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筆者向學生展現(xiàn)材料——“清朝末年,面對清王朝的日益衰敗,有人根據(jù)先前的歷史經(jīng)驗作出預測,認為清朝必將被一個新的王朝所取代。但歷史的車輪在20世紀初,并未重蹈王朝循環(huán)的覆轍,取代清王朝的是一個民主共和國而非封建王朝?!睂W生閱讀材料后,先是陷入短暫的沉默,繼而竊竊私語、議論紛紛;顯然,已被近代中國在20世紀初的歷史走向所吸引。
(2)因勢利導,引出“課魂”。在成功吸引學生注意力后,筆者運用講授法,為學生進行新課學習作鋪墊,“小農經(jīng)濟和專制皇權是從秦到清,王朝更迭,簡單循環(huán)得以實現(xiàn)的根源;然而,種種新的歷史因素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或產生、或發(fā)展,對封建王朝賴以維持的上述兩大基礎不斷發(fā)起沖擊,資產階級革命派順應歷史潮流并抓住時機,推翻了封建帝制,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巨變?!痹诠P者講授的啟發(fā)下,學生逐漸停止討論,取而代之的則是靜心的思考。
(3)拋出問題,完成導入?!盀槭裁慈〈逋醭氖且粋€共和國,而不是以往的封建王朝?共和國與君主國又有何差別?共和國的建立對于近代中國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辛亥革命》這一課,尋求上述問題的答案?!?/p>
在導入活動中,筆者把學生已掌握的“封建王朝更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等知識和即將要學習的“辛亥革命爆發(fā)的背景”,分別作為構成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起點和終點,以“為什么取代清王朝的是一個共和國”作為問題,在最近發(fā)展區(qū)設問。以熟悉的內容設疑,給予學生“似曾相識”的感覺,但又不讓他們簡單地用原有知識解惑,做到“引而不發(fā)”,達到把學生自然引入本課“課魂”的目的。
2.設問于重難點,培育核心素養(yǎng)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在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知識時,會圍繞“課魂”,根據(jù)教材講述重難點問題的角度和篇幅的長短,選取典型材料,進行問題創(chuàng)設,或幫助學生總結觀點,或為教材所呈現(xiàn)的觀點,提供史料依據(jù),便于他們能夠正確理解和解釋歷史,以培育核心素養(yǎng)。
(1)選取典型材料,幫助學生把握歷史規(guī)律
2003年和2017年兩版課程標準并沒有涉及辛亥革命的背景,但教師如因此不向學生作必要解釋,是不利于學生領悟辛亥志士為順應歷史潮流,推動近代中國進步,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崇高精神的。因此,歷史教學界不少同仁,都將其作為重要內容處理,筆者也不例外。但因教材已從多維度詳細向學生介紹辛亥革命爆發(fā)背景;如再就每一方面原因提供一段材料讓學生閱讀,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和材料逐一回答是哪一方面原因,就有“簡單重復”之感,不能真正幫助學生準確理解為什么說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是順應歷史潮流的表現(xiàn),與當前所倡導的“深度學習”理念不符?;谏鲜隹紤],筆者選擇了通過向學生提供結論性觀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然后引導學生圍繞觀點,運用教材已有敘述,解決問題的方式作為講授“辛亥革命爆發(fā)背景”的手段:
教師:向學生展示以下材料,并提出問題——
材料一:列寧認為導致革命爆發(fā)的形勢必須具有三個特征:一是下層不能照舊生活下去,二是上層也不能照舊統(tǒng)治下去,三是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大大提高。;
提問:請同學們根據(jù)列寧關于革命形勢特征的論斷,結合所學知識和課本內容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是否具備了爆發(fā)革命的條件?
學生:下層不能照舊生活下去——八國聯(lián)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相互交織并十分尖銳,中國民眾不堪重負,為求生存而開展頻繁的反抗斗爭。
上層不能照舊統(tǒng)治下去——為遏制革命形勢發(fā)展,維護反動統(tǒng)治,清王朝被迫做出調整,開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但“王族內閣”倒行逆施的確立,加速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致使清王朝陷入眾叛親離之境。
群眾革命積極性大大提高——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和啟蒙思想傳播,作為革命核心力量的同盟會建立,作為革命綱領的三民主義得以闡發(fā),各階層民眾的抗爭活動諸如收回利權、保路運動等也相繼開展。
教師:通過分析,我們認識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封建王朝賴以維系的經(jīng)濟基礎、制度保障以及理論支撐已受到較大沖擊,發(fā)動革命條件業(yè)已成熟。當然,辛亥首義始于武昌,“保路運動”的開展、“革命黨人誤爆炸彈引發(fā)租界巡捕搜查、清軍搜捕殺害革命志士”等偶然因素也起到促成作用,但偶然之中卻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必然。從武昌首義到全國超過七成的省份宣布脫離清政府統(tǒng)治,導致清王朝分崩離析,歷時短短一月,有力地說明了辛亥革命是符合歷史潮流、順應民心之舉。
上述教學活動的開展,并不是讓學生簡單“再現(xiàn)”課本知識,而是在唯物史觀引領下,幫助學生把握歷史發(fā)展階段特征,引導學生加深對導致辛亥革命爆發(fā)歷史必然性的理解,促使他們對辛亥革命順應歷史潮流這一突出特征形成合理的解釋。
(2)選取典型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結論性觀點”
高中歷史教學重難點的落腳點往往是評價重要歷史人物、分析重大歷史事件影響。受篇幅所限、應試要求等因素制約,教材只是簡括敘述與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相關的“結論性觀點”,因缺乏相關素材作理解支撐,所以學生對這些“結論性觀點”難以形成合理的歷史解釋。
在講授辛亥革命局限性和歷史意義時,有一些青年教師會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創(chuàng)立民國,但沒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務”作為必備知識,要求學生熟記。事實上,學生即使熟記了這一結論性觀點,也未必清楚“怎樣的國家才算一個共和國”、“辛亥革命為什么不能夠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究其原因,或在于授課教師單純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或在于授課教師提供給學生幫助他們理解歷史概念的史料不夠典型。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采取了以下策略:
①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材料二:“與農夫田父談于樹林之下,語以代議制度之善,及國會選舉之不宜草率投票,則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則曰:吾人困土匪軍隊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摘自1913年2月23日《獨立周報》
材料三:革命后的政府,由于軍費開支迅速膨脹,大批的士兵招來了,如果不發(fā)餉,就會鬧事,甚至兵變。事實上,這樣的兵變不僅在南京頻發(fā),就是在蘇州也發(fā)生了。
;;;;;;;;;;;——張鳴《辛亥革命:搖晃的中國》
材料四: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根深蒂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力量還很薄弱;被壓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大多仿佛沉睡著,或者只做一些無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運動前列的是一批受過近代教育而沒有實力的知識分子。
;;;;;;;;;;;——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教師:我們在為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篡奪而扼腕嘆息之余,我們應該怎樣認識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這又給予我們怎樣的歷史啟示?
學生:革命派沒有掌握屬于自己的軍隊,且對士兵缺乏革命信仰教育;沒有團結發(fā)動農民起來斗爭,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教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縫隙之中,故民族資產階級在具有革命一面的同時,也具有妥協(xié)的另一面;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帝國主義力量強大,最終導致辛亥革命沒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獨立富強;證明由于歷史局限性,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救國方案在近代中國行不通。
②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jù)材料五到七,結合所學知識和教材內容思考以下問題:《臨時約法》體現(xiàn)了哪些民主原則?《欽定憲法大綱》的要旨是什么?通過比對,你發(fā)現(xiàn)《臨時約法》有怎樣的進步性?清政府被推翻以后,中國曾出現(xiàn)過袁世凱、張勛復辟帝制的鬧劇,但持續(xù)的時間很短,很快就被人民所唾棄,這是為什么?帝制被推翻,這對于經(jīng)歷了三綱五常思想長期禁錮的中國民眾的思想世界產生了怎樣的震動?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程度在民初遠超清末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自主尋求問題答案。
教師:總之,辛亥革命的偉大成就,不管是廣度,還是深度,都超越了之前的救國探索,促使舊民主主義革命達到高潮。
在開展上述教學環(huán)節(jié)時,筆者分別圍繞分析辛亥革命局限性和意義兩個學習任務,選取了六則類型豐富、數(shù)量和閱讀難度適中的史料提供給學生閱讀,在此基礎上,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問題鏈”,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達到了在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呈現(xiàn)的結論性觀點同時,也培育了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目的。
3.設問于課末,深化家國情懷
“課魂”引領下的問題教學應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導入精彩固然重要,慎終如始則更為關鍵。為了使課堂教學有一個發(fā)人深省的結局,筆者在課堂教學的小結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一個討論活動,以呼應導入,深化學生對“順應潮流,促成巨變”這一“課魂”的理解,實現(xiàn)情感升華:
教師:在20世紀初,辛亥革命順應歷史潮流,促成近代中國巨變。中華兒女沿著辛亥志士的足跡,頑強拼搏,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在中華民族邁向全面復興之時,辛亥志士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繼承發(fā)揚呢?
筆者提問后,通過展示秋瑾、林覺民等革命志士的名言警句及生平事跡,創(chuàng)設情境。
學生:辛亥志士們順應歷史潮流、為救國救民而不惜犧牲、不計私利……偉大精神和愛國情懷都值得我們學習。
教師:“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正是辛亥革命給予我們最為深刻的歷史啟示。我們作為青年一代,應認清 21 世紀中國和世界的歷史潮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和能力,主動融入其中,中國的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復興以及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均是大勢所趨。
通過這一討論活動,在深化“課魂”,升華情感的同時,也加強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歷史教學的價值所在。
綜上所述,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創(chuàng)設,必須以“課魂”為中心,貫穿于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力求“問”在關鍵處,“問”得有核心,“問”得有吸引力和啟發(fā)性。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問題探究教學法”實施的有效性,實現(xiàn)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至于,“課魂”的錘煉,則必須要符合時代發(fā)展的主旋律,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王曉秋. 怎樣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1(10):44-48.
[2]劉明范. 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是歷史選擇——從國共兩黨在中國社會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談起[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3(01):42-44.
[3]祝偉坡. 我國民主黨派的參政地位及其作用[J]. 承德師專學報(綜合版), 1990(04):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