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元 代冬升 連云峰
摘 要:保障業(yè)務外包是推進裝備保障軍民融合式發(fā)展的重要抓手,但基于軍地雙方各自效用目標的不一致性,致使在保障業(yè)務外包實施過程中潛在著諸多風險。對保障業(yè)務外包進行科學治理,有效防控和降低外包風險,以提高外包效益,既是裝備保障能力建設的現實需要,也是穩(wěn)妥推進裝備保障軍民融合式發(fā)展的有力保證?;诳茖W治理保障業(yè)務外包的現實需求,從有效防控和降低外包風險的視角對深化裝備保障業(yè)務外包治理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軍民融合;裝備保障;業(yè)務外包;科學治理
中圖分類號:E07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6-0139-03
步入新時代,黨中央把軍民融合式發(fā)展提升到了國家重大戰(zhàn)略部署層面。軍民融合既可興國、又可強軍,推進裝備保障軍民融合式發(fā)展,不僅是新時代我軍裝備保障建設的現實需求,而且也是實現強軍目標的有力保證。裝備保障軍民融合式發(fā)展,是軍民融合戰(zhàn)略思想在裝備保障領域的具體實踐運用,相比于過去僅依靠建制力量對裝備進行保障的傳統(tǒng)模式而言,軍民融合式發(fā)展將徹底打破在裝備保障領域軍隊唱獨角戲的格局,其通過統(tǒng)籌利用軍地雙方的優(yōu)勢資源實施整體建設,將促進裝備保障能力的極大躍升。
保障業(yè)務外包是實現裝備保障軍民融合式發(fā)展的重要形式,也是資源外包理論與思想在裝備保障領域的實踐和運用,是指軍隊在保留其核心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社會和市場的優(yōu)勢資源來完成部分的保障任務,以達到提高保障效益之目的的運作模式。隨著新軍事變革進程的深度推進,我國裝備發(fā)展已步入快車道,保障業(yè)務外包不僅是破解裝備保障能力建設“瓶頸”的有效舉措,而且也是加快推進裝備保障軍民融合式發(fā)展的重要抓手。但由于保障業(yè)務外包所涉及軍地雙方各自效用目標的不同,致使業(yè)務外包過程中潛在著諸多風險,為此,對保障業(yè)務外包進行科學治理,提高外包效率和效益,已成為穩(wěn)妥推進裝備保障軍民融合式發(fā)展的當務之急?;谘b備保障業(yè)務外包不可控、不確定性因素較多,要對其進行有效治理,就需要系統(tǒng)推進、多措并舉。
一、健全法規(guī)制度,對保障業(yè)務外包依法依規(guī)治理
法乃治國之重器,善治需要良法。當前,法治已成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并針對軍民融合深度發(fā)展,提出了加強法治保障的建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明確做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能力”的決定。為此,在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fā)展的偉大實踐中務必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裝備保障業(yè)務外包工作,要充分發(fā)揮好法規(guī)制度的規(guī)范、引導、促進和保障作用,調動、協(xié)調好優(yōu)勢社會技術力量,化解和消除掉各種阻力與內耗,通過統(tǒng)籌軍地優(yōu)勢資源,形成裝備保障建設的合力。為此,應根據軍民融合深度發(fā)展的現實需求,按照逐步完善、整體協(xié)調、前瞻設計的原則,以憲法為基本依據,加快構建層次分明、相互銜接、系統(tǒng)配套、便于操作的法規(guī)制度體系,以破解裝備保障軍民融合式發(fā)展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將裝備保障業(yè)務外包納入法治化、規(guī)范化運行軌道,引領和推動裝備保障持續(xù)健康深入發(fā)展。
二、完善工作機制,對保障業(yè)務外包強化市場治理
(一)完善保障業(yè)務外包的競爭機制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其通過優(yōu)勝劣汰的過程推動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可大大提高社會經濟活動的效率。競爭機制既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提升業(yè)務外包效益的有力保證。通過引入競爭機制,發(fā)揮“鯰魚效應”[1],可促進保障資源的合理流動,提高保障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為此,應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下大氣力培育和完善裝備保障市場的競爭環(huán)境,并通過吸納優(yōu)勢社會技術力量參與裝備保障任務的競爭,提高裝備保障業(yè)務外包的效益。
(二)完善保障業(yè)務外包的評價機制
評價是提高決策科學性的有力保證。當前應健全對外包商的評價標準,完善對外包商的評價辦法與評價工作機制,通過重點對外包商資質、服務能力(技術實力、靈活服務能力、信息溝通能力、成長潛力等)、服務績效(服務質量、服務價格、服務速度等)等進行評估,促進裝備保障業(yè)務外包決策的科學化。
(三)完善保障業(yè)務外包的監(jiān)督機制
監(jiān)督是降低信息不對稱度的有效措施,也是了解和掌握外包商服務情況的重要渠道。有效的監(jiān)督可識別并遏制外包商的一些機會主義行為。因此,應按照裝備保障業(yè)務外包全過程管理的要求,重點對合同簽訂與合同履行等階段的外包商行為進行監(jiān)督,通過緩解和降低軍方與外包商間的信息不對稱度,及時發(fā)現和化解外包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危機,為提高裝備保障業(yè)務外包效益和效率奠定基礎。
(四)完善保障業(yè)務外包的激勵機制
運用激勵機制可以使外包商能夠從更努力的工作中獲益,可以極大激發(fā)和調動外包商的工作熱情與積極性。為此,應按照互利共贏原則,從政策制度、經濟利益等方面對外包商給予適當激勵,以充分調動優(yōu)勢社會技術力量參與裝備保障活動的積極性。
三、規(guī)范合同類型,對保障業(yè)務外包實施靈活的合同治理
合同是裝備保障業(yè)務外包中規(guī)范軍地雙方關系與行為的正式框架,對軍地雙方具有較強的約束力。在保障業(yè)務外包中,合同的簽訂至關重要。良好的合同治理既是規(guī)范軍地雙方行為的基礎,也是防控外包風險的有效手段。Harris等認為,與豐富的合同條款和價格相比,合同的靈活性更為重要,靈活性是提高合同雙方滿意度的重要保證[2]。為此,運用合同治理中強調合同的靈活性至關重要。在合同設計中,軍地雙方應在價格調整和重新協(xié)商機制等方面預先留有余地,或者在合同中設置相應的變更條款,以確保軍地雙方能夠針對變化的情境進行重新協(xié)商。增強合同靈活性一般可通過兩種方法實現,一是設計不完備的合同,二是設計含有激勵機制的合同。具體可采用分階段合同和利益分享合同的形式[3]。
采用分階段合同可以提高軍方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性,確保軍方能夠根據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做出適應性調整,既可避免由于不確定性而給軍方決策所帶來的困難,也方便了軍方能夠根據外包商的保障績效而對其進行適時取舍。同時,由于分階段合同沒有排他性條款,對軍方來講,采用這種合同形式不僅可免于被外包商套牢,而且還能有效遏制外包商的機會主義行為。
采用利益分享合同,軍地雙方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只要外包商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所提供的服務超過了協(xié)議所規(guī)定的要求和水平,外包商就可以獲取獎勵”等相關條款。就保障業(yè)務外包而言,軍方不僅關注外包的成本,更關注外包的績效。通過對外包商進行適當獎勵促進外包績效的提高是必要的,軍方在合同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利益分享合同的優(yōu)點就在于可促使外包商在提供服務過程中不斷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整體上有利于保障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四、牢固合作關系,對保障業(yè)務外包實施有效的關系治理
Zaheer等證明,關系治理能夠正向影響合作的績效[4]。在推進保障業(yè)務外包過程中,軍方應著重加強對軍地雙方合作關系的治理,通過軍地合作關系質量的不斷改善,逐步提高保障業(yè)務外包的效率和效益。
(一)注重與外包商建立互信關系
POPPO等認為,相互間的溝通、信任和信賴對關系治理至關重要[5]。UZZI認為,相互間的信任往往比正式的合同或組織間的縱向整合更經濟、更有效[6]。由此可見,信任是實施關系治理的基礎,軍地之間的關系治理應以增強雙方間的信任為前提。信任還可以代替正式控制,其不僅可減少組織的控制欲望和需求,還能使溝通和談判變得更容易。軍地之間的信任能夠有效減輕和避免外包商因不確定性和依賴性可能產生的投機行為,因此,應把增強軍地之間的信任作為軍地雙方合作關系治理的重要目標,通過加強與外包商間的溝通,建立穩(wěn)定的交流機制,促進信息共享,逐步建立高度信任的軍地合作關系,促使軍地雙方在相互理解與相互支持中協(xié)同合作,共同致力于保障績效和水平的提高。但關系治理方式也有其局限性。Carson等認為,如果合作的各方不能準確觀察和評估對方的機會主義行為,關系治理就會失靈。此時,運用關系治理方式來遏制機會主義行為的能力就會減弱[7]。為此,在保障業(yè)務外包過程中,運用關系治理方式應維持在合理的水平。
(二)注重與外包商發(fā)展互利共贏的伙伴關系
發(fā)展合作伙伴關系是一種有效的治理模式[8]。由于合作伙伴模式在降低交易費用、減少相互間爭議、提高質量以及改善合作雙方之間的關系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所以其應用日益廣泛。Brown等就曾證明,長期的伙伴關系從一開始就能給合作各方帶來利潤分享和高績效水平[9]。Anderson and Weitz也曾指出,如果合作的各方認為他們的合作關系不會持久進行下去,則參與合作的各方將很難從合作中受益[10]。另外,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還能夠從根本上減少人為風險因素的影響[11],從而可使軍地雙方間更容易達成理解與共識。為此,應從國家長遠利益出發(fā),以軍地雙方間的利益驅動為牽引,在兼顧國家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前提下,積極發(fā)現軍地雙方利益的交叉點和結合點,并通過不斷擴大軍地雙方利益的交集,提高軍地雙方合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以牢固軍地合作關系,促進業(yè)務外包關系不斷穩(wěn)定。
五、運用外包商儲備機制,以防套牢風險
實施外包商儲備機制,軍方可以在獲取穩(wěn)定保障服務的同時對外包商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讓外包商感覺到自己并不是軍方的唯一選擇,迫使外包商自覺提高服務質量。外包商儲備機制的思想最早源于Porter,在他看來,幾個相互競爭的外包商能夠保證外包的低成本和高績效[12]。在推進保障業(yè)務外包過程中采用外包商儲備機制,不僅可有效避免對某一外包商形成過度依賴,以防被外包商套牢,而且還會由于潛在競爭的存在迫使外包商不斷提高工作效率。
總之,對保障業(yè)務外包進行科學治理是一項綜合的系統(tǒng)工程,其絕非某種單一的治理機制或策略而能為之的。要做到科學有效地治理裝備保障業(yè)務外包,就必須綜合運用多種治理機制或策略,通過對多種治理機制或策略的優(yōu)化組合,發(fā)揮1+1>2的綜合優(yōu)勢,以切實提高治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張允壯,曾立,黃朝峰.軍民融合制度變遷與國防市場結構轉變[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4):126-131.
[2]? HARRIS A,GIUMIPERO L C,HULT G T M.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and Contract Flexibility on Outsourcing Contract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8,27(5):373-384.
[3]? 張金隆,叢國棟,陳濤.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IT外包風險控制策略研究綜述[J].管理學報,2009,6(1):126-134.
[4]? ZAHEER A,MCEVILY B,PERRONE V.Does Trust Matter?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n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2):141-159.
[5]? POPPO L,ZENGER T.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8):707-725.
[6]? 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5-67.
[7]? CARSON S J,MADHOK A,WU T.Uncertainty Opportunism,and Governance:the Effects of Volatility and Ambiguity on Formal and Relation Contract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5):1058-1077.
[8]? 魏喆.Partnering模式:一種新型工程管理模式[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2):25-30.
[9]? BROWN M,FALK A,FEHR E.Relational Contracts and the Nature of Market Interactions[J].Economitrica,2004,72(3):747-780.
[10]? 馬占杰.對組織間關系的系統(tǒng)分析:基于治理機制的角度[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9):86-90.
[11]? 關培蘭,胡志林.人力資源管理外包[J].企業(yè)管理,2003,(2):54-55.
[12]? PORTER M.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