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躍
唐代,杭州的州治在鳳凰山麓。鳳凰山南面錢塘江邊,有一個柳浦渡,是江干一帶海陸交通要津。從柳浦向南渡過錢塘江到西陵(后來錢镠改名西興),可以通過浙東運河與寧紹平原相連。從此沿錢塘江上溯,經(jīng)富春江、新安江、蘭江、婺江、衢江,可到富陽、桐廬、建德、淳安、蘭溪、金華、衢州。詩人由此出發(fā)沿途賞景吟詠,走出了一條詩歌之路。
唐代詩人杜荀鶴寫的《送友游吳越》,詩意地描寫了柳浦渡的盛況:“夜市橋邊火,春風(fēng)寺外船?!绷侄蓪Π兜奈髁甓?,曾出現(xiàn)在杜甫詩中,那句“商胡離別下?lián)P州,憶上西陵古驛樓”,說的是胡商出現(xiàn)在杭州的情況。
柳浦渡邊有個地方叫樟亭,在現(xiàn)杭州上城區(qū)南星橋三廊廟附近。自古人們來此觀賞錢塘江潮水,樟亭逐漸成為觀潮勝地。唐朝時,杭州官府在樟亭設(shè)了一座驛站,稱樟亭驛。驛站是古代為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和來往的官員途中提供食宿、換馬的場所。后來,演變?yōu)橛嘘P(guān)人員中途暫息、住宿的地方,是最早出現(xiàn)的一種郵局兼旅店。
樟亭驛除了負(fù)責(zé)傳送文書之外,還是杭州官方接待客人、迎來送往的地方,這里還能觀潮。從唐代開始,樟亭驛到過許多文化名人,李白、孟浩然、白居易、張祜、姚合、羅隱等眾多詩人在此住宿、會客、賦詩,留下大量詩篇。
李白喜好山水風(fēng)光,一生七次前往越州,都經(jīng)過杭州。他的堂侄李良在杭州當(dāng)刺史,李白經(jīng)過杭州,都要住下來,游覽湖光山色。開元十四年(726),李白春天辭別金陵前往揚州,夏天由揚州赴姑蘇,然后經(jīng)鎮(zhèn)江來到杭州。李白到杭州住在樟亭驛,在樓中看錢塘江潮水。見多識廣的李白見了壯觀的錢塘江大潮,仍然感到驚奇,寫下觀潮詩:
浪打天門石壁開,海神來過惡風(fēng)回。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李白與李良一起坐馬車去九里松和天竺寺,對那一帶景色贊嘆不已,寫了《與從侄杭州刺史李良游天竺寺》。李白的《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也寫到樟亭和觀潮:“揮手杭越間,樟亭望潮還?!崩畎资钦镣んA早期接待的重量級文化名人。
長慶二年(822),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剛來杭州時,大概住所還沒安排好,先住在樟亭驛。白居易在樟亭驛觀過潮,有詩《宿樟亭驛》為證。
夜半樟亭驛,愁人起望鄉(xiāng)。
明月何所見,潮水白茫茫。
白居易常在樟亭驛會客、觀潮、訪友,寫有《樟亭驛見楊舊》:
往恨今愁應(yīng)不殊,題詩梁下又踟躕。
羨君獨夢見兄弟,我到天明睡亦無。
詩人張祜與白居易是同時代人,他來杭州參加鄉(xiāng)試求取功名,到過樟亭驛。他登樓憑欄眺望大潮,寫了很有氣勢的《題樟亭》,既寫出此處地理特點和風(fēng)光,也發(fā)出人生感嘆。
曉霽憑虛檻,云山四望通。
地盤江岸絕,天映海門空。
樹色連秋靄,潮聲入夜風(fēng)。
年年此光景,催盡白頭翁。
大和八年(834)十二月,姚合任杭州刺史,赴任途經(jīng)洛陽,與白居易相遇。白居易興致勃勃地與姚合談?wù)摵贾菖f事,向他介紹杭州情況,寫《送姚杭州赴任,因思舊游二首》為其送行。
姚合來到杭州這個江南名郡,感到耳目一新,有新的人生體驗和感悟,詩歌創(chuàng)作進(jìn)入新階段。姚合住在鳳凰山官署,就是白居易“郡亭枕上看潮頭”的地方,錢塘江大潮自然出現(xiàn)在他的詩中,《杭州觀潮》是其中之一。
樓有樟亭號,濤來自古今。
勢連滄海闊,色比白云深。
怒雪驅(qū)寒氣,狂雷散大音。
浪高風(fēng)更起,波急石灘沉。
鳥懼多遙過,龍驚不敢吟。
坳如開玉穴,危似走瓊岑。
姚合沒有辜負(fù)白居易的希望,以詩人的實力和一州之長的號召力,聚集起一群詩人,被詩人們尊為“詩宗”。晚唐杭州西湖詩人群體,有許渾、周賀、鄭巢、方干、李頻等,他們追求清逸幽隱,傾心禪學(xué),潛心創(chuàng)作,相互唱和,撰寫了大量西湖詩詞。
孟浩然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之一,他從洛陽來杭州,與錢塘縣令一起登樟亭觀潮,寫有《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把八月錢江大潮寫得有聲有色,反映了當(dāng)年樟亭驛樓觀潮的盛況。
百里嗚雷震,聞弦暫輟彈。
府中聯(lián)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寬。
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
李紳中進(jìn)士后,沉浮宦海。他作為詩人,參加了倡導(dǎo)新樂府詩體的新樂府運動,他的《憫農(nóng)》膾炙人口。李紳任浙東觀察使,到過杭州,對樟亭對面的西陵渡口印象很深,這段經(jīng)歷常出現(xiàn)在他的詩中,如《渡西陵十六韻》《卻渡西陵別越中父老》。
詩人宋昱在樟亭觀潮,寫有《樟亭觀濤》,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了錢塘江大潮奔騰而來的整個過程:
“濤來勢轉(zhuǎn)雄,獵獵駕長風(fēng)。
雷震云霓里,山飛霜雪中。
激流高失岸,吹嘮上侵空?!?/p>
晚唐詩人羅隱登樟亭驛觀潮,作《錢塘江潮》:
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剎江邊地欲浮。
漫道往來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拋巨浸疑無底,猛過西陵只有頭。
至竟朝昏誰主掌,好騎赪鯉問陽侯。
晚唐詩人喻坦之游歷不少地方,到杭州寫有《題樟亭驛樓》。詩人劉滄也寫過此地,他沒寫驛站,而是寫渡口,詩名是《浙江晚渡懷古》。
樟亭和觀潮的記憶,留在許多唐代詩人詩中,如羊士諤《憶江南舊游二首》中“曲水三春弄彩毫,樟亭八月又觀濤”;羅隱《寄處默師》中有“甘露卷簾看雨腳,樟亭倚柱望潮頭”;皇甫冉《送薛判官之越》中寫到樟亭“樟亭待潮處,已是越人煙”。
唐代,許多詩人到過錢塘江邊的柳蒲和西陵渡口,到過樟亭和西陵驛站,留下了足跡和詩篇。柳蒲渡和西陵渡、樟亭驛和西陵驛,完整地構(gòu)成錢塘江渡口的地理概念,既是浙東唐詩之路、錢塘江唐詩之路的一個起點,也是一個重要之點,無論在地理上還是文學(xué)和思想文化上,都是唐詩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