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堯 方琳
【摘要】在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分裂割據的動亂局面后,中國再次迎來了統(tǒng)一的帝國時代。隋唐兩代不斷擴大對外交流,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陶瓷業(yè)也有很大的發(fā)展。結合考古出土大量隋唐時期的陶瓷器和隋唐陶瓷傳世品以及相關文獻記載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隋唐時期陶瓷業(yè)取得的新成就,亦可窺見隋唐時期藝術的創(chuàng)新。
【關鍵詞】隋唐時期;陶瓷;考古出土;藝術創(chuàng)新
一、前言
在經歷了漫長的分裂后,開皇九年(589),隋軍攻入建康城,平陳,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雖隋代國祚不長,但仍開創(chuàng)了開皇之治,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618年,唐取代短暫的隋,建立起一個繁榮昌盛的大一統(tǒng)王朝,開啟了長達289年的大唐時代。這一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的發(fā)展,經濟重心不斷南移。唐帝國的統(tǒng)治者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治理國家,兼收并蓄的接納海內外各民族的文化,加上海陸絲綢之路的暢通,對外交流頻繁,形成了豐富多彩、多元化的經濟、政治、文化??涨胺睒s的物質文明在陶瓷領域也得到體現,隋代白瓷燒造技術取代不斷的突破;唐代除傳統(tǒng)認為“南青北白”局勢的形成, 造型奇特、色彩絢麗的唐三彩,黃釉、黑釉、花釉和絞胎瓷器的創(chuàng)造外,長沙窯更是首創(chuàng)銅紅釉和釉下彩繪,首次將繪畫、書法裝飾于瓷,為瓷器的裝飾開辟了新的方向;江蘇揚州唐城遺址出土的唐青花殘片和“黑石號”沉船打撈出水瓷器中的唐青花,更是改變了青花瓷器的歷史。
二、陶瓷在隋唐的大發(fā)展
(一)陶瓷釉彩和裝飾藝術的創(chuàng)新
從考古發(fā)掘的隋開皇十五年(595)張盛墓和大業(yè)四年(608)李靜訓墓出土白瓷可以發(fā)現:隋代的白瓷已經逐步克服釉面白中泛青和閃黃的狀況,比北齊處于初創(chuàng)時期的白瓷有很大的發(fā)展 ,標志著白瓷燒造技術終于成熟,為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隋代陶瓷多采用印花的裝飾工藝,相比于南朝單一式的花紋,隋瓷上的印花紋飾繁多,如朵花紋、草葉紋、塔式花紋等,這些花紋常和其他紋飾組合成完整的圖案,形成隋瓷獨特的裝飾工藝。
唐代陶瓷在釉彩上取得了極大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青釉燒造出秘色瓷這樣的瓷中極品。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14件青瓷,其中13件為唐懿宗供奉的,地宮出土的衣物賬稱之為“瓷秘色” 。這種釉色瑩潤、宛如春水般的瓷器歷來受到世人的稱贊,早在唐代就有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一詩中贊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p>
壽州窯燒造的黃釉瓷器和河南魯山、山西交城等地燒造的花釉瓷器以及絞胎裝飾的瓷器均體現著唐代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新。用黃釉和花釉裝飾瓷器,豐富了瓷器釉的種類,體現著唐人對色彩的獨特審美?,F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唐代魯山窯花釉鼓就是唐代花釉瓷器的杰出代表;絞胎也是唐代陶瓷業(yè)新創(chuàng)的一個工藝,這種獨特的制瓷工藝是將顏色不同的瓷土相間作胎,形成繁復奇特的紋路裝飾,是唐代陶瓷器中的一朵奇葩。
長沙考古出土和“黑石號”出水的長沙窯瓷器令人嘆服唐人的創(chuàng)造水平:考古資料顯示,早在唐代,長沙窯就首創(chuàng)了銅紅釉和釉下彩,其中以釉下彩繪和題詩裝飾最具特色。長沙窯彩繪瓷器將繪畫、書法裝飾于瓷,為彩繪賦予了文化內涵,瓷器成了書畫的又一載體,為瓷器裝飾開辟了新的方向。這一時期長沙窯彩繪的裝飾題材非常廣泛,除了簡單的花葉、樹木,還有龍紋、摩羯紋、飛鳥紋、奔鹿紋、人物故事紋等。長沙窯的外銷瓷上大量運用連珠紋裝飾 ,這種本為西亞、中亞地區(qū)的裝飾紋樣在薩珊金銀器、玻璃器及織物中屢見不鮮。這是唐代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又一例證,展現著唐人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
唐代陶瓷業(yè)還給世人貢獻了三彩釉陶這種色彩極為絢麗的陶器,用數種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利用鉛在燒制過程中的流動性燒成黃、褐、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各種色調,斑斕絢麗,使人想見盛唐的風采。唐代的工匠巧妙地運用施釉的方法,將褐、綠、黃、白等色彩交錯地使用,然后經低溫燒制以后,所上的彩釉又澆融流溜形成獨特的流竄工藝,出窯以后,這些色彩就變成了很多有原色、復色、兼色的多種混合彩,形成了斑駁淋漓特色視覺效果,直到今天仍散發(fā)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陶瓷造型藝術的創(chuàng)新
隋唐兩代陶瓷的造型藝術較之前代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隋唐時期的工匠充分發(fā)揮本土特色與吸收外來文化相結合產生的優(yōu)秀成果。例如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的白釉龍柄雙連瓶的設計,就是在我國東晉南朝時期雞頭壺的基礎上,再融合外來胡瓶的雙龍耳裝飾形成的獨特造型。這種龍柄雙連瓶設計巧妙,燒造難度高,創(chuàng)燒于隋代,在初唐時期的高等級貴族墓葬中常有發(fā)現。隋瓷典型器高足盤、白釉燭臺的造型也極富創(chuàng)意,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隋代高足盤的基本特征是以較高的空心喇叭狀柄作足,上承淺盤,盤心平坦,口沿微外撇。這種高足盤在隋代的南北瓷窯中均大量燒造,說明其深受當時人民的喜愛。
唐代的對外交往更加的頻繁,統(tǒng)一的大帝國保證著海陸絲綢之路的暢通,不斷繁榮的經濟刺激著中外貿易的發(fā)展。加之南北統(tǒng)一,多民族文化交融,更多吸收了北方少數民族和外來文化的陶瓷器被創(chuàng)造出來,唐代的陶瓷業(yè)與其他領域一樣,呈現出異彩紛呈的景象。 唐代陶瓷器整體的風格是渾圓飽滿,造型多大方美觀。許多陶瓷器是模仿金銀器的造型直接燒制的 ,在酒杯、碗、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中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受北方少數民族影響,中原地區(qū)也開始流行羌笛、羯鼓這些樂器,唐代的魯山窯就曾用花釉瓷燒造成腰鼓的形狀 ,這種腰鼓就是羯鼓。這種由瓷器燒造而成的拍打樂器屬于唐代的首創(chuàng),不僅體現著唐代陶瓷燒造水平的高超,也反映了當時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受薩珊金銀器的影響,初唐時出現了一種在壺身堆貼瑰麗的紋飾,壺蓋塑造成鳳頭的鳳頭壺,這種造型巧妙的器型除了反映唐代的社會習尚和社會的審美觀念,還提供了中外交流和外來文化影響的證據。 隨著佛教的流行,唐代陶瓷中也出現了不少受佛教風格影響的器物,以塔式罐最為典型。這種塔式罐整體像佛教的塔一樣,上部為圓錐形蓋,中部是罐身,下部是底座。
唐代飲茶、飲酒之風盛行,在唐詩中有不少關于飲茶、飲酒的詩句,陸羽還為研究茶專門寫了《茶經》。這種風氣自然也會在陶瓷中得到反映。由于唐代飲茶采用煮茶法,和今天的沏茶有很大區(qū)別,所用的茶具也不一樣。唐代的茶宜趁熱連飲,茶碗很燙,所以茶碗一般都配有茶托。唐代瓷制的茶托多制成花葉形,很有美感,茶碗則器型較小,壁成斜直形,敞口淺腹。這一時期的酒具多為注子和酒杯,注子由雞首壺演變而來,是極具唐代特色的器具。唐代的注子絕大多數都是六角形或圓筒形的短流,其器身的高矮隨時代的早晚有變化。到了中晚唐時期,還出現了瓜棱形的注子。
唐三彩陶器的人物俑中除了仕女、樂伎,還有大量高鼻梁、連鬢絡腮胡的胡人甚至非洲黑人的形象。動物俑中常見的有馬俑和駱駝俑。這些人物俑和動物俑均是當時社會形象的直觀反映,為我們了解唐代的社會生活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資料。還有一件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三彩駱駝載樂俑,是在駱駝的背部架上一個平臺,鋪方格紋長毯,上有歌舞俑八個,為七個男樂俑分別執(zhí)笛、箜篌、琵琶、笙、簫、拍板、排簫演奏,一個女舞俑在其中翩翩起舞的形象。這些樂俑均著漢服,演奏的樂器卻大都是從西域傳入的樂器。這件色彩絢麗的唐三彩充分體現了唐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頻繁。
三、總結
隋唐時期的陶瓷無論是從釉彩裝飾藝術還是從造型藝術上均較前代有很大的發(fā)展,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進步。多民族的交流與海陸絲綢之路的暢通帶來的對外交流為隋唐時期的陶瓷生產提供了新的藝術題材,為陶瓷業(yè)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這些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新充分反映了我國隋唐時期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 ? ? ? ? ? ? ? ? ? ? ? ? ? ? ? ?(作者工作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參考文獻:
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寺龍口越窯址》,文物出版社,2002 年。
⑵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
⑶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⑷長沙窯課題組編:《長沙窯》, 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
⑸《扶風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fā)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10期。
⑹顧風、徐良玉:《揚州新出土兩件唐代青花瓷碗殘片》,《文物》,1985年第10期。
⑺齊東方,張靜:《唐代金銀器皿與西方文化的關系》,《考古學報》,1994年第2期。
⑻張東:《唐代金銀器對陶瓷造型影響問題的再思考》,《上海博物館集刊》,2000年第1期。
⑼李輝柄、李知宴:《河南魯山段店窯》,《文物》,1980年第5期。
⑽夏梅珍:《揚州出土的唐代長沙銅官窯器》,《東南文化》,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