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寧寧
蘇北琴書,民間俗稱“打揚琴”“打蠻琴”①,它的形式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間小調,清代道光年間于宿遷地區(qū)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藝術形式,流傳于宿遷、徐州、淮安、連云港等蘇北地區(qū)和魯南、皖北、豫東等地區(qū)。
據記載,“光緒二年,琴書藝人們在宿遷縣皂河鎮(zhèn)西王春圩設香堂,推舉宿遷藝人李義成為首任堂主,設立柴門,訂門規(guī)、排字號”。②由此可見,蘇北琴書在光緒年間的發(fā)展規(guī)模。在之后的百余年時間里,蘇北琴書名家輩出,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其發(fā)展更為迅速。據不完全統(tǒng)計,到20世紀80年代,僅宿遷籍的琴書藝人就有150多位③,出現(xiàn)了朱邦霞、崔金蘭、孫成才、張銀俠、張棟寶、王道蘭、高小眼、王作營、丁舞、李全營、魏云彩、惠忠剛等眾多知名藝人。他們改編、創(chuàng)作、表演的大量長篇曲目被灌錄為唱片、磁帶,為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重要貢獻。而蘇北地區(qū)“無(琴)書不成集”的說法,更說明了當時蘇北琴書的受歡迎程度。筆者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喜歡上蘇北琴書的。
但隨著群眾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蘇北琴書也同其他姊妹曲種一樣,逐漸面臨人員青黃不接、演藝市場萎縮的困境。當前,苦苦支撐這門藝術的藝人群體,60歲以上的碩宿較多,而幾乎沒有40歲以下的生力軍。如朱邦霞老師已年過九旬,宿遷的省級傳承人張銀俠、張金貴都已年過七旬,李全營、惠忠剛、湯慶和、陳昭戎等也有60多歲,最年輕的省級傳承人周銀俠年近五旬。盡管蘇北琴書在2009年6月就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地方政府也及時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如開展蘇北琴書進課堂、“琴鼓村村行”等活動,并鼓勵民間藝人收徒,但相對于蘇北琴書的總體衰落形式而言,這些努力仍如涓水救火,效果不彰。
筆者是蘇北琴書第九代傳承人,曾在宿遷、徐州和安徽、山東等省蘇北琴書流傳較廣的地區(qū)采風學習,在與藝人們廣泛交談并與相關部門深入交流后,總結出蘇北琴書衰落的幾點原因。
(一)新興的文化娛樂方式稀釋了聽眾濃度
20世紀90年代中期前,蘇北部分農村地區(qū)的經濟仍相對落后,群眾的娛樂方式有限,傳統(tǒng)的蘇北琴書還是主流。那些琴書表演者半藝半農,農忙時下地干活,空閑時說書唱戲,時常應鄉(xiāng)親們的邀請唱個晚場。
20世紀末以來,各種娛樂方式大量出現(xiàn)。電視的普及和稍晚到來的網絡傳媒,削平了授受間的高低差,多種娛樂方式和大量娛樂節(jié)目漫延而來,稀釋了蘇北琴書的受眾濃度。在新娛樂方式洗禮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更追求時尚,多數(shù)對充滿鄉(xiāng)土味的蘇北琴書沒有多大興趣??梢灶A見,當仍舊喜歡蘇北琴書的老人們逐漸離去后,蘇北琴書的受眾群體還會進一步萎縮。
(二)收入下滑導致演出陣地縮小、藝人流失
蘇北琴書發(fā)展傳承的根一直在民間,老藝人們曾靠它養(yǎng)家糊口、維持生計,甚至發(fā)家致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物質需求得到不斷滿足的情況下,群眾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一段時間內刺激了蘇北琴書市場的繁榮。筆者小時候生活在蘇北農村,蘇北琴書的演出場所還比較多,基層的集市上多有固定的露天撂地書場供藝人們表演。當時每逢大集、廟會時,都有大量藝人匯聚書場進行表演,而聽眾則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扎堆聽書。有名氣的琴書藝人還經常應邀參加一些婚喪嫁娶的商業(yè)演出,或應邀在當?shù)氐碾娨暸_連續(xù)播講長篇大書。
張銀俠、張金貴、周銀俠等藝人,所到之處,廣受追捧,演出收入也十分可觀。如筆者于2019年8月10日采訪蘇北琴書省級傳承人張銀俠時,他就曾回憶:“20世紀80年代,在集市上一天演出的收入在20元左右,除去休息不演的時間,一個月下來也有300元至400元收入。若趕上春節(jié)、元宵或者廟會,一天的收入可達50多元?!币恍┲嚾诉€應中國唱片總公司和一些音像公司之邀,錄制長篇大書,收入也頗為豐厚。還有一些頗具生意頭腦的藝人,通過成立音像公司,專門錄制、銷售自己的作品,如張桂銀的“桂銀音像”,周銀俠、李全營、牛崇祥的“三仁音像”等。他們錄制的長篇大書深受消費者喜愛,也給他們帶來了非常可觀的收益。所以,在成名求利的雙重驅使下,當時有不少年輕人學習蘇北琴書。
但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發(fā)展和城市建設對勞工的需求增長,農村人口中外出經商務工者越來越多,收入也還不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許多年輕藝人紛紛退出琴書表演舞臺,或做生意,或外出務工。特別是2000年以來,蘇北農村人口外出數(shù)量進一步增加,書場逐漸消失。而近些年來,婚喪嫁娶鼓勵新事新辦,一切從簡,琴書藝人的演出陣地進一步被壓縮,電視、廣播等媒體也不再播放蘇北琴書。目前,蘇北琴書藝人主要是參與一些政府組織的文藝活動或者慰問演出,演出陣地損失殆盡,從藝者隊伍也基本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tài)。筆者于2019年10月5日采訪蘇北琴書省級傳承人張銀俠時,他就介紹說,自己從60年代至今共收有徒弟10人,目前堅持從藝的弟子僅1人。而截至2019年6月,宿遷地區(qū)從事琴書表演的藝人僅有9位。蘇北琴書的從業(yè)藝人流失嚴重。
(三)蘇北琴書學習難度較大
與部分姊妹曲種一樣,蘇北琴書對藝人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這在無形中升高了藝術的門檻。
1.從藝者要具備把唱、說、奏、演融于自身的能力。演員在能唱、擅奏(揚琴或者墜胡)、會說(說白)、會演之外,還要能一人分飾多角,靈活地在不同的人物之間轉換。
2.從藝者要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如歌劇、戲劇等表演藝術,有設計好的腳本和固定的旋律,表演者只需按照設計好的程式或旋律完成表演。但鼓書、琴書等的中長篇作品一般沒有統(tǒng)一的文稿腳本,音樂旋律也較為靈活,甚至唱詞也能根據詞韻、調式自由發(fā)揮。這就要求表演者能根據故事不同的情節(jié)、環(huán)境,以及現(xiàn)場觀眾的反應靈活調整表演。所以同一部作品,即使是同一個表演者,其唱腔唱詞都可能“一遍拆洗一邊新”,時時發(fā)生變化。
3.從藝者要具備較強創(chuàng)作能力。傳統(tǒng)上,蘇北琴書沒有專職的編劇和作曲者,表演者往往要完成創(chuàng)作、編曲、演出的“一條龍”工作。老一輩從業(yè)者有不少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作品無法形于紙面,藝術傳承多用口傳心授的方法。特別是長篇大書因人物眾多、劇情多變,師父在口傳時難免顧此失彼,弟子也未必能記住所有的唱詞和唱腔,而只能記住故事的大體情節(jié)。因此在表演時,表演者往往要根據自己的理解二度創(chuàng)作。此外,蘇北琴書在唱詞和唱腔的運用上有框格而又不拘泥于框格,靈活多變??偟膩碚f,不論表演短段還是中長篇作品,從藝者沒有一定的創(chuàng)作能力,很難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藝人。
(四)學校教育的忽視
蘇北琴書在20世紀60年代時也曾短暫進入學校,孫成才、朱邦俠等老一輩琴書藝人曾受邀到邳州曲藝學校和徐州戲校任教,培養(yǎng)了惠忠剛、王昌銀、李全營、魏云彩等諸多弟子。后來由于各種原因,蘇北琴書逐漸退出學校專業(yè)教育體系。學校教育的缺失是蘇北琴書表演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受眾減少、藝人流失、演出陣地萎縮、學習難度較大、學校教育忽視等原因,蘇北琴書目前的發(fā)展態(tài)勢不容樂觀。所以有針對性的整改和挽救措施,將是重振蘇北琴書的重要手段。
(一)培養(yǎng)受眾市場
1.加強正面引導,堅定文化自信。蘇北琴書作為根植于蘇北大地、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一種藝術形式,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是人民群眾重要的文化娛樂方式。當前,不少年輕人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度明顯不高。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應該從源頭把關、從新生代抓起,深耕大中小學文化教育土壤,積極加強對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正面宣傳,讓下一代在“接觸——認識——喜歡——享受”中逐步樹立起對蘇北琴書的正確認知,相信我們的傳統(tǒng)藝術并不“土”。
2.拓展舞臺陣地,擴大蘇北琴書受眾范圍。老話講“跟著木匠會拉鋸,跟著瓦匠會和泥”,潛移默化與環(huán)境熏陶對教育和傳播很重要。要想讓更多的受眾喜歡蘇北琴書,就必須讓他們經??吹健⒙牭?。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老藝人還健在的情況下,鼓勵和幫助他們把表演的舞臺搭進社區(qū)、學校、劇場、工廠企業(yè),搭進人民群眾中間,特別是年輕人中間。
(二)培養(yǎng)人才
1.推動蘇北琴書進課堂。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藝術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就目前而言,中國的藝術教育呈現(xiàn)“西風壓倒東風”的態(tài)勢,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因子匱乏。有鑒于此,相關部門可以充分挖掘曲藝藝術靈巧、輕快、易上手的優(yōu)長,探索在當?shù)刂行W開設蘇北琴書欣賞課和興趣班的可能性。欣賞課是普及性的基礎班,既可培養(yǎng)潛在的聽眾,又能選拔熱愛琴書和具有天賦的孩子進入興趣班,興趣班的學生則重點作為蘇北琴書的后繼人才培養(yǎng)。
同時,還要鼓勵當?shù)馗咝R魳穼I(yè)院系把蘇北琴書納入教學體系中,并推動社會力量和高校開展合作,嘗試建立傳承基地和市場營運體系,在夯實蘇北琴書根基、疏浚蘇北琴書人才流動河道的同時,積極探索蘇北琴書在新時期的市場運作方式。
2.積極發(fā)揮老藝人的傳、幫、帶作用。當前蘇北琴書在部分高校中有留痕但缺乏存在感,授課老師多缺乏對蘇北琴書的深入了解,有時僅將其作為鑒賞內容或者教學案例,學生對其的接觸也只能是蜻蜓點水。傳承不能借助學校體系化教育優(yōu)勢,自然也無法真正為蘇北琴書培養(yǎng)人才。所以,相關高校應當探索蘇北琴書民間傳承人走進校園的路徑,讓他們能站上講臺,為學生傳承真正的技藝,也讓莘莘學子能夠學習到原汁原味的蘇北琴書。同時還要鼓勵在蘇北琴書方面學有所長者留校任教,著力構建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體系。
(三)保證收入基礎,探索建立就業(yè)渠道
一直以來,蘇北琴書從業(yè)者多是自由職業(yè)者,過著半農半藝、半工半演的生活,比賽或演出只是一時之選,不能為他們提供穩(wěn)定的工作和收入。蘇北琴書要發(fā)展,就要讓從業(yè)者干的有信心,演的有奔頭,于自我活化中產生出推動蘇北琴書發(fā)展的力量。
1.保障就業(yè)渠道。一是要進一步發(fā)揮專業(yè)院團的作用,為蘇北琴書優(yōu)秀從業(yè)者提供較穩(wěn)定的工作保障。如宿遷市曲藝隊在20世紀80年代曾吸收并培養(yǎng)了眾多琴書名家,為蘇北琴書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當前相關部門探索蘇北琴書保護路徑提供了有益借鑒。二是要穩(wěn)步建立蘇北琴書的市場化演出態(tài)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使相關從業(yè)者明了當代演出市場的運行規(guī)律,進而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合理增加從業(yè)者的收入。一是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組織藝人進行惠民演出。如宿城區(qū)文化館就長期堅持政府購買文藝演出,推出了“周末書場”“琴鼓村村行”等一系列惠民演出活動。二是加強對藝人的獎勵力度。對于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的藝人或者作品,地方文化部門應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以保證藝人的從業(yè)和創(chuàng)作積極性。
(四)創(chuàng)新發(fā)展
進入新時代,隨著人民群眾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有些老的表演方式、演唱方式和曲目已經適應不了市場需求,必須改革創(chuàng)新。
1.創(chuàng)新表演方式。目前,自媒體發(fā)展迅速,觀眾更注重藝術或者娛樂方式在聽、看、思、互動等方面的綜合愉悅度。因此,蘇北琴書要在保持本質特色不變的情況下,合理借鑒其他舞臺表演藝術的視覺特質,改變原來肢體表演少、表情變化少的較為單調的表演形式,加強與觀眾的互動。
2.創(chuàng)新演唱(演奏)方法。筆者曾經在南京師范大學做過一個小范圍的調查,95%的學生認為蘇北琴書的唱法土,聲音怪。筆者結合自己的專業(yè)分析認為,大學生們之所以對老一代蘇北琴書藝術家的演唱方法和聲音效果不感冒,原因在于蘇北琴書的藝人們不太講究氣息等演唱技巧運用,多使用大白嗓演唱,聲音干、緊、尖。許多藝人在過了中年后嗓子都會變啞。所以,在保持蘇北琴書唱腔韻味的基礎上,藝人們應該學會運用氣息,學習繞過喉頭演唱的方法,多用頭腔共鳴的方法。這樣既能保留琴書的特有韻味又能使年輕人喜歡,還能保持表演者的藝術生命力。
3.創(chuàng)作新書。蘇北琴書的作品多為傳統(tǒng)故事,如《楊家將》《包公案》《三敲墓門》《七俠五義》《白蛇傳》等。這些書都是歷代藝人千錘百煉的經典之作,在民間流傳已久。而在保證經典永流傳的基礎上,蘇北琴書藝人還要緊跟時代步伐,創(chuàng)演反映時代風貌、符合大眾審美需求、表現(xiàn)當代生活的新書。但老一輩琴書藝人受自身條件限制——年紀偏大、理解能力欠缺、文字功底不強等——很難承擔起說新唱新的任務。所以,文化部門要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基礎上積極制訂作品創(chuàng)演計劃,鼓勵專業(yè)的創(chuàng)作人員向蘇北琴書傾斜精力,鼓勵民間藝人大膽創(chuàng)作初稿,再由專業(yè)人員深入修改。
蘇北琴書的保護與傳承是個系統(tǒng)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筆者認為,要堅持“保護第一、搶救為主、傳承發(fā)展”的理念,依靠政府、藝人、社會、學校等多方面力量共同推動蘇北琴書的振興。從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和文化部相繼下發(fā)《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等文件開始,蘇北琴書于2009年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宿遷市宿城區(qū)人民政府也于2013年建立了相關的保護和傳承機制,并推出加大作品創(chuàng)作獎勵力度,以政府購買形式鼓勵老藝人通過“琴鼓村村行”深入基層演出,推動蘇北琴書教育進入小學等措施。這些措施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仍要堅信,只要多措并舉、穩(wěn)步推進,蘇北琴書保護和傳承工作一定會邁上新臺階。
注釋:
①②《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全國編撰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蘇卷》編撰委員會編:《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蘇卷》,中國ISBN中心1996年出版,第105頁。
③張衍戶、力志:《蘇北大鼓蘇北琴書名篇名段集錦》,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第1頁。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藝術教育中心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