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恩潔,徐 杰,朱春群,孟正樂
(浙江省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目前,生產上使用的蠶種(除兩廣外)基本上為二化性品種。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尤其是向中亞地區(qū)國家供種數(shù)量的擴大,以及工廠化養(yǎng)蠶的發(fā)展等,近年來,蠶種在2月初出庫飼養(yǎng)的數(shù)量不斷增長。為了滿足飼養(yǎng)需要,我們進行了二化性越年種提前至1月底或2月初達到丙1胚胎試驗。通過孵化試驗和農村試養(yǎng),得到了滿意的效果。
試驗種:白玉×秋豐、秋豐×白玉、菁松×皓月、皓月×菁松,白玉、秋豐;對照種:兩廣二號。一代雜交種盒裝卵量均為28000粒。
杭州(杭州冷庫):感溫、浸酸、孵化試驗;
海南:飼養(yǎng)、調查。一代雜交種,各品種選擇3戶農戶飼養(yǎng);原種各品種各選1戶農戶。
試驗種:12月20日前蠶種入庫,采用5℃冷藏保護,至接近甲胚胎,分浸酸和不浸酸開始階梯式感溫處理,同時放置于7℃保護,當胚胎到達甲胚胎后升溫至10℃,到達乙1胚胎左右,按用種時間需要升溫至11℃~13℃。1月底2月初達到丙1胚胎。2月到4月,在海南飼養(yǎng)和制種。
對照種:按海南農村飼養(yǎng)蠶種常規(guī)處理。
1.4.1 胚胎發(fā)育進程
從開始感溫起,隔日進行1次胚胎解剖,記錄發(fā)育進程,直至到達丙1胚胎。
1.4.2 孵化率
分別在2014年、2015年,當胚胎到達丙1后開始進行催青。每個品種取3個小樣,每小樣稱取1g。孵化收蟻第1日后,調查統(tǒng)計2日孵化率。
1.4.3 調查項目
一代雜交種,調查張種產量;原種,調查g蟻單產、g蟻制種張數(shù)。
不同處理各品種逐日胚胎發(fā)育進程,見表1。
先浸酸再感溫處理,可以在2月3日達到丙1胚胎;不浸酸直接感溫,日系品種在2月7日、中系在2月9日達到丙1胚胎。均能在2月初出庫使用,達到了預期效果。
不同處理各品種孵化試驗成績,見表2。
無論浸酸和不浸酸,二日孵化率都在98%以上,都達到DB33/T 217-2015《蠶種質量及檢驗檢疫》的要求。
不同處理各品種農村飼養(yǎng)成績,見表3、表4。
因2015年春節(jié)假期,推遲至2月25日開始催青飼養(yǎng),從飼養(yǎng)成績上看,由于氣候和葉質等原因,都低于浙江省內飼養(yǎng)的產量和繁育系數(shù),但是都與對照相仿,完全可以在生產上應用。
表1 不同處理各品種胚胎發(fā)育一覽表(2015年)Table 1 List of embryo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varietie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2015)
表2 不同處理各品種孵化試驗調查一覽表Table 2 Perfprmance of incubation test on different varietie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表3 不同處理一代雜交種農村飼養(yǎng)成績調查表(2015年)Table 3 Investigation on rearing performance of F1 hybrids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rural areas(2015)
表4 不同處理原種飼養(yǎng)和制種成績調查一覽表(2015年)Table 4 Invetigation on the rearing performance of parental silkworm and egg production by different treatments(2015)
入庫后經過30 d左右達到或接近甲胚胎為技術處理的最佳時期,過早達不到處理效果。
浸酸可促進胚胎發(fā)育,因此先浸酸再感溫有利加快胚胎發(fā)育,促進孵化齊一,到達甲胚子后需要8 d左右,但是技術要求和投入更高。一般不浸酸直接使用階梯式感溫方法足以滿足提前使用要求,但是感溫時間較長,到達甲胚子后需要10 d~13 d,且催青發(fā)育比較緩慢。如果在時間上不緊迫,可以采取直接階梯式感溫達到提前使用要求,操作比較簡單,省力。
按常規(guī)標準浸酸和操作。不同的是特別要注意脫酸水溫需要需要從高到低過渡,避免溫度變化過大,影響蠶種發(fā)育和孵化。
先用5℃溫度感溫至接近甲胚胎,再升溫至7℃(包括浸酸后),
到達甲胚胎后升溫至10℃,到達乙1胚胎左右可根據(jù)用種時間需要升溫至13℃。在溫度升高過程中注意緩慢提升,防止溫度激變,可以提高孵化齊一程度。
目前出口中亞的蠶種采取了階梯式感溫的處理,效果良好。提高了蠶種場和農村生產的經濟效益。此外,對按夏用種使用的蠶種提前到春用的,也可采取該技術,以滿足用種需求。同時,對今后拓寬蠶種使用期限的研究有著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