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寧,1995年生于河北省張家口市。2017年本科畢業(yè)于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F(xiàn)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方向碩士學位,導師何家英教授?,F(xiàn)為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河北省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曾參加2020年第七屆青春心印—關山月美術館青年工筆畫展、第七屆“繁星計劃”青年當代藝術大展,2019年全國優(yōu)秀青年藝術(書畫)人才成果展。個人曾入選《庫藝術》十年學術研究文獻《觀念中的水墨2008—2019》水墨新銳藝術家。
欄目主持人陳林推介詞
畫面中的問題,我們總是在畫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也只能是在畫的過程中解決。有了好的想法便立即付諸畫面,雖然我們可能會面臨挑戰(zhàn),但也有可能收獲喜悅。張育寧最近一組以夜幕海岸為主題的作品,色調沉郁蒼潤,造境蒼茫空闊,在亦真亦幻之間,給人一種“夜靜海濤三萬里”的審美體驗,雖屬探索性作品,但觀后令人印象深刻。
張育寧創(chuàng)作自述
我從自然中來,如何重新走入自然?我想,自然空間自身的呼吸是先于一個人、一棵樹的。如何描繪這種精神性體驗呢?我是對自己的世界進行采集。我認為這種體驗只要是發(fā)自內心深處,傳統(tǒng)意境是同樣可以準確表達現(xiàn)代人的心境的。
凌晨時分的海灘,自然帶來的豐富體驗向我涌來。夜的漆黑,除了光的昏黃,不帶一點顏色,垂直閃動的光斑是最亮的點綴,浪花綿延成幾條暗白色的帛帶,同虛得沒有邊際的沙礫一樣,入海。我試探著走向大海深處,黑暗徹底將我包裹,恐懼襲來,像被吞噬一般……理智讓我退出這片海,遠處教堂建筑的暗面完全隱入深邃的夜,僅剩一束長光引向神圣。幾幅簡寂的畫面便浮現(xiàn)于我的腦海,我記錄下平靜、憂郁、吞噬、肅穆四種感受,便有了《凌晨時分看?!贰讹w鳥》這幾幅暗調子作品。
此階段,我的畫也褪變成了煙熏色調。技藝和手法也是如此,稍一多便覺繁復。盡管是工筆形式,也一心想舍棄密集的線條,簡單,但不刪除詩意。我不是能在作品中重復某一類型的畫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秉持著“十日一石,五日一水”的造境心態(tài),注重畫面簡單與單純力量的表達。在貌似沒有太大改變的形式下做著畫面提純工作,通過讓渡、渲染生成飽滿的簡,簡約的外形下,分寸和意味被我反復推敲。
置身于這個靜默的、細致而又真實的世界里,不假邏輯,但又不離自然,這些便是我對于繪畫品質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