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吳寬行書《游西山記卷》(墨跡本)

2020-11-02 02:21朱敏
書畫世界 2020年9期
關(guān)鍵詞:西山蘇軾

朱敏

《游西山記卷》,紙本,縱21厘米,橫975.8厘米。陸恢題寫包首簽題,譚澤闿書引首,李世英、李象鹍、韓熙、吳稚公、譚澤闿、黃賓虹題跋。根據(jù)韓熙鈐印,此卷曾經(jīng)韓熙裝裱。此圖曾藏于謝淞洲、謝墉、謝恭銘、陳湘漁、李世英、李象鹍、韓熙、陸恢、趙藥農(nóng)、芳亭,今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吨袊糯鷷媹D目》(二)著錄,著錄編號:京2/111。

《游西山記卷》是明成化十四年(1478)五月,吳寬應(yīng)徐用莊邀請,與好友史明古前往光福山周邊游覽之作?!队挝魃接洝肥珍浻凇都也丶肪砣溆嘣姼枋珍浻凇都也丶肪砦?,文字與書卷略有出入,詳見附記。

吳寬(1435—1504),字原博,號匏庵,長洲人。成化八年(1472)進(jìn)士,歷任吏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為人恪守儒家中庸之道,“不為慷慨激烈之行”[1],主持編撰《明憲宗實錄》《明會典》《歷代通鑒纂要》等,專典誥敕,被稱為“館閣巨手”。卒謚“文定”。

吳寬先后師從陳鑒、劉諭、徐有貞等名儒,以詩文、書法名于世,對吳中地區(qū)的文化傳承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睹餍⒆趯嶄洝肪矶偈姆Q其“書無所不讀,為文醇古有法,詩渾厚沉著,尤嚴(yán)體裁,書規(guī)模蘇文忠公”,故“吳中自吳寬、王鰲以文章領(lǐng)袖館閣,一時名士沈周、祝允明輩,與并馳騁,文風(fēng)極盛”[2],“吳人數(shù)吳中往哲文章筆翰,必首匏庵”[3]。著有《家藏集》。

一、中國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結(jié)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敝袊湃擞械巧脚R水以抒情散懷的傳統(tǒng)??鬃又v“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思想。老子崇尚“道法自然”,讓人在極目遠(yuǎn)眺中體驗“道”的廣大、幽微,與山水進(jìn)行情感共鳴,實現(xiàn)精神的逍遙之游。宋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是山水怡情在文學(xué)作品中的體現(xiàn)。宋郭熙“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yǎng)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見也”,說出了文人喜愛山水的理由。因此,有人“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fēng),思浩蕩”;有人“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有人“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有人涂壁繪所游山川,“當(dāng)澄懷觀道,臥以游之”;有仕宦者營造園林居所,以求“煙霞山水,性之所適”;有隱居者“方解纓絡(luò),永托茲嶺,不任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懷”。人們借登臨山水,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抒發(fā)自我感受。名山大川及歷史遺跡成為文人吟詠的對象,隨著文人詩文、圖畫的流傳,增添了自然景觀的人文內(nèi)涵,衍生出新的人文景觀,吸引后人前往。

二、蘇州的山水美景

蘇州古稱“吳”,自然條件優(yōu)渥,自三國、東晉以來就是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地區(qū)。明代更是“吳制服而華,以為非是弗文也;吳制器而美,以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吳服,而吳益工于服;四方貴吳器,而吳益工于器”[4],“今宗藩之巨者,不過以財自娛,如江南一富室而已”(王世貞《應(yīng)詔陳言疏》)。

蘇州古稱“吳”,自然條件優(yōu)渥,自三國、東晉以來就是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地區(qū)。明代更是“吳制服而華,以為非是弗文也;吳制器而美,以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吳服,而吳益工于服;四方貴吳器,而吳益工于器”[4],“今宗藩之巨者,不過以財自娛,如江南一富室而已”(王世貞《應(yīng)詔陳言疏》)。

蘇州地處江南,西抱太湖,北依長江,地勢低平,自西向東緩慢傾斜,西部散布著穹窿山、南陽山、七子山、天平山、靈巖山、漁洋山、虞山、潭山和太湖諸島,東部有金雞湖、淀山湖、陽澄湖、獨墅湖、黃天蕩、沙湖、石湖等湖泊。蘇州到處是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水陸并行,河街相鄰,是典型的水鄉(xiāng)澤國?;⑶鹑コ瞧甙死?,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6],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鄧尉山,又名光福山,以鄧尉探梅為習(xí)俗,早春梅花盛開,疑若積雪如香雪海。此外,靈巖山吳王遺跡、寒山的千尺雪、華山長松夾徑……集自然與人文景觀于一體,招來文人競相吟詠,詩中呈現(xiàn)的意境,又引來讀者的無限向往。

三、吳寬的西山行

《游西山記卷》中的“西山”,泛指蘇州以西之靈巖山、穹窿山、貞山(蒸山)、玉遮山、鄧尉山、玄墓山。成化十四年二月,吳寬曾獲觀徐用莊藏蘇軾《村醪帖》,并為其書跋[7]281,當(dāng)?shù)弥煊们f家中尚藏《東陂泛舟詩并簡》《蘇長公雜書琴事卷》,因此獲邀五月前往觀摩,吳寬題蘇軾《東陂泛舟詩并簡》《蘇長公雜書琴事卷》兩篇跋文皆落款“成化戊戌歲五月廿六日,長洲吳寬與吳江史鑒游銅阬山,觀于下崦舟中”[7]281,288,從側(cè)面說明了此行主要目的。西山行后一月,吳寬將游記與行中自作十五首詩合書成《游西山記卷》,待吳寬出版文集《家藏集》時,《游西山記》被修訂為《光福山游記》。

徐翁用莊,即徐衢,號耕學(xué),家住光福,讀書隱居,處事公平(明代翰雍《襄毅文集》卷十《謝徐用莊序》),喜好收藏書畫,里闬咸稱“有道君子”(《光福志》卷六),吳寬稱之“鄧尉山中一布衣”(明代吳寬《家藏集》卷七《壽徐耕學(xué)》)。吳寬先后為其撰寫《耕學(xué)徐翁像贊》《壽徐耕學(xué)》《次韻天全翁書遺光福徐用莊雪湖賞梅十二絕》等詩文。

史明古,即史鑒(1434—1496),號西村。博洽好學(xué),喜好收藏,“為人足跡不出百里之外,然江浙間人知其名,至于郡縣大夫亦皆禮下之”(明代吳寬《家藏集》卷七十四《隱士史明古》)。著有《西村集》。

吳寬與史明古是“久不敘話,此心殊眷眷也”(明代史鑒《西村集》卷五《與吳原博諭德》)的朋友。二人曾一起閱褚遂良書《唐文皇哀冊文》并書跋(明代吳寬《家藏集》卷四十九《跋褚遂良書唐文皇哀冊文》)。即使吳寬在京為官,二人依然保持書信往來,由史明古《西村集》收錄《夜宿吳原博修竹書館時與玉汝別》《與吳原博修撰》《與吳原博諭德》《慰吳諭德喪弟》《題錢塘記后寄吳原博》等詩文,吳寬《家藏集》收錄《為史明古題沈啟南畫》《史明古過宿》等,交情可見一斑。

吳寬此行前后四天,先后游覽靈巖山、穹窿山和光福鎮(zhèn)周邊的玉遮山、鄧尉山、銅坑,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曾觸發(fā)二人詩興,四天行程,兩人分別吟詩十五首。

第一天,吳寬與史明古從蘇州胥門登舟,沿胥江南行,過木瀆鎮(zhèn)、藏書鎮(zhèn),到達(dá)光福鎮(zhèn),夜宿徐用莊的來青堂,沿途至靈巖山西麓拜謁韓世忠墓,傍晚登光福擅勝亭,吟詩《橫塘》《韓蘄王墓碑》《穹窿》三首。

橫塘,位于胥江與大運河交界處,是古代蘇州通往石湖、太湖等地的交通要道,宋代還在此建橫塘驛站,供傳遞官府文書以及往來官吏中途歇宿,范成大詩云“年年送客橫塘路,細(xì)雨垂楊系畫船”(宋代范成大《橫塘》),說明此處是詩人送別吟唱的地方。吳寬經(jīng)此,時值初夏,滿眼稻田成片,水中長滿睡蓮,于是吟出“登山第一歌”之《橫塘》。

韓蘄王墓碑,在木瀆鎮(zhèn)靈巖山西南麓。韓蘄王即韓世忠,南宋抗金英雄,因為岳飛鳴冤而被革除兵權(quán),死后葬于靈巖山,至宋孝宗始追封“蘄王”,御賜“中興佐命定國元勛之碑”。修墓立韓蘄王神道碑,碑文長達(dá)一萬三千余字。吳寬至此讀碑,感懷英雄“一劍橫天外”的豪邁氣概。

擅勝閣,在下崦湖畔,光福鎮(zhèn)東岳廟前,清順治年間改稱“擅勝亭”。

來青堂,徐用莊齋室,有舍三楹,后面是書樓“耕學(xué)齋”(明代張洪《耕學(xué)齋圖記》)。

第二天,吳寬與史明古去貞(蒸)山拜謁徐有貞墓,隨后循北麓至下崦湖,再乘舟往西至銅坑山品嘗楊梅,然后泛舟回到虎山橋,作詩《玉遮》《徐武功墓》《眠松》《下崦》《銅坑》《虎山橋》。

徐武功墓, 在光福鎮(zhèn)東邊的貞山(蒸山)。徐武功,即徐有貞(1407—1472),是一位在政治上飽受爭議,但對吳中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的人物。徐有貞曾與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劃發(fā)動“奪門之變”,擁戴明英宗復(fù)辟,因此官封華蓋殿大學(xué)士、兵部尚書,封爵武功伯;又因與石亨、曹吉祥爭權(quán)失利被貶,直至石亨死去方獲赦免回鄉(xiāng)。徐有貞擅真、行、草諸體,古雅雄健,名重當(dāng)時,對吳門書法具有開啟風(fēng)氣之功。史明古、吳寬曾師從徐有貞,吳寬北上京師參加會試前夕,徐有貞在家設(shè)宴為吳寬餞行。徐有貞死后,吳寬撰寫了《天全先生徐公行傳》(明代吳寬《家藏集》卷五十八)。吳寬、史明古面對故去六年的老師墓葬,思緒萬般,史明古嘆其“文名推獨步,相葉沮垂成。才大人多忌,功高謗易行”(明代史鑒《西村集》卷三《謁徐武功墓》),吳寬嘆其“眾口是非何日定,老臣功罪有天知”,此行專門前往悼念,足見三人情誼深重。

玉遮,又名玉屏山,是光福鎮(zhèn)與東渚鎮(zhèn)交界的一座南北走向、橫列如屏的小山。此山雖非名山,卻有“翠色聳嶙峋”的峰巒、“細(xì)草被長岸”的山坡、“鱗甲生滿身”的奇松,激發(fā)了吳寬“乘閑即行樂,愿作茲山賓”的詩興。

銅坑楊梅。銅坑,一名銅井。以晉宋間鑿坑取沙土煎之成銅得名。蘇軾曾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但他認(rèn)為荔枝“未若吳越楊梅”,故楊梅被稱為“吳中名品”,位列第一。而銅坑楊梅最佳,品嘗銅坑楊梅成為吳中文人風(fēng)雅之事。吳寬自言錯過了鄧尉香雪海的梅景,此時正是品嘗楊梅的季節(jié),看到楊梅掛在枝頭猶如鶴頂?shù)ぜt,看到“曲徑人從樹底來”,以一首《銅坑》詩為我們留下了當(dāng)時愜意的場景。

下崦,又名西崦湖,是個丘陵盆湖,四面有虎山、龜山、百步山、銅坑山、安山等錯落環(huán)繞。橫跨虎山、龜山的虎山橋,又名虎山擅勝橋,自古是水陸交通樞紐,明清文人至鄧尉賞梅往往在此泊舟登陸,加之虎山傳說是吳王養(yǎng)虎之地,下崦湖連接太湖,因此,虎山橋就成了文人至光福首先吟詠之地。

第三天,吳寬一行游鄧尉山,飲七寶泉,又至玄墓山游玄墓寺(圣恩寺),于奉慈庵小憩,經(jīng)鳳岡回到光福鎮(zhèn)。吳寬此日作詩《七寶泉》《玄墓寺》《奉慈庵》《鳳岡》。

七寶泉,在鄧尉妙高峰下。鄧尉山,相傳東漢太尉鄧禹隱居于此,系探梅勝地。七寶泉,“泉生石間,環(huán)甕以石,形如滿月,深尺許,掬飲甚甘”[8]?!霸募摇敝坏哪攮憞L使童子擔(dān)泉,以前桶水煎茶,后桶水濯足。后代文人雅士視之為雅事,均以至此煮飲七寶泉為快。吳寬雖未描述此行游玩情形,但從詩句“半勺能消暑”看,依然以品泉為快。

玄墓寺,在玄墓山,以東晉青州刺史郁泰玄之墓得名。根據(jù)吳寬“仰面睇山腰,殿宇危若墜”“聞昔萬峰老,卓錫據(jù)茲地”可知,玄墓寺當(dāng)指圣恩寺,是一座唐代建的名寺,初名“天壽寺”,先后有圣恩禪庵、萬峰寺、圣恩寺之稱。吳寬詩句“老僧具衣履,出門迓予至”,形象描繪了玄墓寺幽靜、少人至的特點。

奉慈庵,在鄧尉山,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建,元代名僧來復(fù)與本亨結(jié)草于此[9],庵內(nèi)有石缽盂、玉茶花、牛欄泉、凌壁松諸古跡。吳寬《家藏集》中《奉慈庵》有注“憩奉慈庵,庵中有白山茶”,點明吳寬此行以觀花為主,茶花已落盡,吳寬卻“坐撫未知還”。在《連理山茶》詩中,詩人提及“奉慈山茶好標(biāo)格,花開如杯呈玉色”,將奉慈庵的茶花與海云院的茶花進(jìn)行了比較。

第四天,吳寬、史明古與徐用莊作別,踏上歸程,順道游穹窿山,在海云院觀賞了韓世忠種植的連理山茶,品讀了元代文學(xué)家虞集百丈泉遺墨,然后回到蘇州。作詩《百丈泉》《連理山茶》。

穹窿山,其山高谷深林密,為蘇州地貌之最高點,有“吳郡名山第一山”之稱。山頂三茅峰是西漢茅盈、茅固和茅衷三兄弟修煉處。海云禪院在二茅峰山坳,梁代天監(jiān)年間創(chuàng)建,唐著名畫僧貫休法師復(fù)建,南宋韓世忠被削兵權(quán)后在此學(xué)禪,改名寧邦寺。吳寬第一天曾“坐向船頭先飽看”,見到了穹窿山的壯偉,待回程時,則前往游玩。

百丈泉,在海云禪院,傳為宋代高僧自松石罅間施法點出的一個泉眼,泉水飛流直下,猶如瀑布天降。泉旁有韓世忠手植五色山茶一株。吳寬《百丈泉》和《連理山茶》二詩,分別吟詠了百丈泉之奇絕、連理山茶之絕美。

四、《游西山記卷》的書法藝術(shù)

吳寬以文章領(lǐng)袖館閣,以詞臣望重朝廷。其于書法雖未必是開宗立派之大家,但為“吳門書派”之先驅(qū)。

(一)吳寬《游西山記卷》書法受蘇軾影響而出己意

吳寬喜好蘇軾書法,家藏蘇軾《醉翁操》《楚頌帖》石刻拓本。他曾聽聞治平寺有蘇軾墨跡,不顧天氣惡劣,冒雨前往,令寺僧感動,出示供其觀摩(明代吳寬《家藏集》卷四十九《跋東坡與署僧二帖》)。還有一次,“清晨忽報有蘇墨,折簡邀看門頻撾”,吳寬看到東坡清虛堂詩真跡,“坐當(dāng)大雪發(fā)長笑”(明代吳寬《家藏集》卷十《雪中李世賢招觀東坡清虛堂詩真跡》)。但與其他鑒賞家不同,吳寬以“坡翁翰墨,知書者,必能品評”(明代吳寬《家藏集》卷五十《跋蘇東坡書醉翁操》),不加點評。

吳寬對蘇軾的詩文、情感都能仔細(xì)揣摩研究?!吧僖越?jīng)學(xué)為程試,既而遍讀《左傳》、遷《史》,韓、柳、歐、蘇諸家之文”(明代李東陽《匏翁家藏集序》,吳寬《家藏集》卷首),他能體味蘇軾“雖在遷謫中,能窮山水之樂,其高趣如此,詩其有不妙者乎”,也能利用自己的學(xué)識考辨蘇軾書法。如作于元豐七年(1084)的《楚頌帖》,此帖真跡、刻本甚至臨本均未流傳下來。吳寬就因“缺其后三行,頗以為恨,蓋其石已亡也”而遺憾(明代吳寬《家藏集》卷五十《跋東坡楚頌帖》)。再如《琴操帖》,吳寬通過鈐蓋印章印文,與虞集《李梅亭續(xù)類稿序》記載對比,認(rèn)為其曾經(jīng)是宋中書舍人李劉藏品,可見吳寬對蘇軾書法的研究深入。這是吳寬學(xué)蘇軾書而能出己意的緣由,故祝允明《書述》曰:“吳公不負(fù)書名……貴在起雅去俗,斯亦牽筆勿訝不倫?!盵10]

明清文人對吳寬書法的評價是“平生學(xué)宗蘇氏,字法亦酷肖東坡”[11],“書酷似蘇體”(明代李東陽《文定吳公墓志銘》),“吳文定公體度俱效蘇文忠,而神致全本二王”[7]。蘇軾書法,喜用濃墨,字形結(jié)構(gòu)肥扁,結(jié)體取勢,“峻拔一角”,橫式筆畫明顯往右上方傾斜,字勢左低右高,講究“綿里藏針”。吳寬在字體字形、布局章法上很好地繼承了蘇軾的濃顏厚面。但吳寬書較蘇軾剛中帶柔,端莊渾厚。吳寬用筆,橫畫起筆,收筆含蓄,線條輕細(xì),多取橫勢,向右上斜出;豎畫短粗,多不露鋒,墨色濃厚;撇畫稍長,舒展勁健;捺畫、鉤畫筆勢雄放,形成鮮明的粗細(xì)對比,給人跌宕起伏的感覺。如《韓王墓》中的“童”(圖1),《穹窿》中的“勢”(圖2)、“斷”(圖3),《玉遮》中的“盛”(圖4),《徐武功墓》中的“憑”(圖5),雖然因用墨過多,丟失了部分字形,但起到使作者的情緒釋放的作用。

(二)吳寬《游西山記卷》講求書法意趣

《游西山記卷》詩文是自然中的山水花木、人文景觀等“物觸”引發(fā)吳寬詩興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學(xué)作品。其中包含吳寬賦予自然事物的感覺和情感,這是古人所言“情以物興”“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的結(jié)晶。

“詩不能盡,溢而為書”,書法創(chuàng)作提倡“即興”揮寫,《游西山記卷》即是吳寬的二次藝術(shù)創(chuàng)作。

吳寬用抽象的點畫、巧妙的結(jié)構(gòu)章法抒發(fā)其游行之暢快心情,全卷行距開闊規(guī)整,每段以文、詩標(biāo)題作為分隔,使得通篇文字連貫而獨立成章。

在一行之中,文字?jǐn)?shù)量不等,有多有少;字體大小不一,有大有小;字距不完全均等,有疏有密,有斷有連;線條有粗有細(xì),長短變化,橫筆細(xì)而豎筆粗,通過參差、錯落、輕重、虛實、欹側(cè)、穿插等技法的運用,形成統(tǒng)一而富有變化的書卷。而這一切看似隨心所欲,實則體現(xiàn)詩意與作者情感的變化,是以布局章法的節(jié)奏韻律跟隨詩文意境營造的書法意境,表達(dá)整個作品豐富內(nèi)涵,令觀者賞心悅目,回味無窮。如《橫塘》詩,書寫最后詩句“登山第一歌”之“第一歌”(圖6)三字,字形由小變大,令人由衷感受到吳寬即將到西山時的興奮;書寫《徐武功墓》,吳寬的感情是復(fù)雜的,面對曾經(jīng)的師友,面對師友的境遇,“眾口是非何日定,老臣功罪有天知”,是一種無奈;“憑誰為刻墓前碑”的“憑”字,濃墨重筆,抒發(fā)著對逝去師友的情感;《下崦》中的“新春已負(fù)雪湖梅,卻為楊家果特來”,行筆輕快,“卻”(圖7)、“果”(圖8)、“來”(圖9),豎筆筆粗墨厚,表達(dá)了吳寬對銅坑楊梅的喜好;《百丈泉》,詩風(fēng)輕快,語言優(yōu)美,吳寬書“百丈泉”(圖10)三字,使用連筆,自然流暢,可見平靜愉悅的心境。

總之,《游西山記卷》是吳寬經(jīng)過詩文、書法二次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作品。

猜你喜歡
西山蘇軾
“蘇說蘇軾”蘇軾與圓照
安奇奇與小cool龍(本季最終回)
安奇奇小COOL龍(第四回)
安奇奇與小cool龍(第五回)
從善如流
西山公園
蘇軾錯改菊花詩
睡仙亭
蘇軾吟詩赴宴
觀西山
九江市| 汉源县| 突泉县| 西青区| 科技| 济南市| 城固县| 项城市| 康保县| 义乌市| 广南县| 祥云县| 嘉义县| 沧源| 宁城县| 阿荣旗| 阿巴嘎旗| 海城市| 买车| 新龙县| 大英县| 平顶山市| 扶绥县| 永丰县| 体育| 衡阳县| 方山县| 会同县| 隆子县| 五常市| 西充县| 沽源县| 怀远县| 宁阳县| 体育| 顺昌县| 花莲市| 拜泉县| 牙克石市| 兴山县| 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