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每當(dāng)雨過天晴,碧空如洗的時候,蒼山十九峰的山腰間總會出現(xiàn)玉帶橫陳的奇妙景觀,將蒼山洱海裝點得如仙境一般,令人贊嘆。而如這玉帶云一般,蒼山深處也有一條“玉帶”纏繞在群峰之中,串聯(lián)起密林幽谷,流泉疊瀑,引導(dǎo)人們探尋蒼山秘境,這就是玉帶云游路。這是深入蒼山腹地,與蒼山親密接觸,一覽蒼洱風(fēng)光的絕佳途徑。春夏之交的一天,就尋著一個天氣晴好的周末,攜家人一同信步云游玉帶路。
玉帶路南端起于蒼山馬龍峰清碧溪,一路經(jīng)過龍溪、玉局峰、綠玉溪、龍泉峰、中溪、中和峰、桃溪、觀音峰、梅溪,止于應(yīng)樂峰。這條步道始建于20世紀(jì)90年代,至今不斷完善,已成為深度游覽蒼山圣境的最佳選擇,也銘刻了無數(shù)大理人探索蒼山的美好記憶。
我們乘坐感通索道入山,順著索道飛速爬升,視線豁然開朗,目之所及,洱海和田園村落已化為遙遠(yuǎn)的喧囂的人間。我們身姿輕盈地穿過樹梢,越過叢林,投入蒼山的懷抱。
低頭俯瞰由感通寺密林間延伸出來,一路在圣應(yīng)峰和馬龍峰山谷間蜿蜒的游道,不禁感慨現(xiàn)代交通的便捷,將漫漫山路化為十多分鐘的行程,也讓更多的人能夠飽覽蒼山的美景。只有飛越山谷叢林,才知山內(nèi)有山,氣象萬千。不久,前方崖壁上,出現(xiàn)兩個紅色的大字“禹穴”,在周圍綠樹的掩映下格外醒目耀眼,標(biāo)志著清碧溪已近在眼前。
清碧溪從蒼山深處涓涓細(xì)流一路歡快奔涌,因山就勢,至此形成澗水三潭,水清石麗,碧波幽潭的佳景引得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不畏艱辛跋涉至此游賞。李元陽作《清溪三潭記》精準(zhǔn)地描繪了三潭溪水的顏色:“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鴨綠色;上潭鸚綠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麗?!比绱司_麗的景色,難怪多年后徐霞客慕名前往清碧溪游覽時被眼前美景震撼,一時忘我,不慎落入溪中,可謂是真正的傾倒在美景前!徐霞客在日記中贊嘆清碧溪三潭:“其色純綠,漾光浮黛,照耀崖谷,午日射其中,金碧交蕩,光怪得未曾有!”這清碧溪的絕妙景觀不斷吸引著后人慕名深入蒼山尋訪觀賞,留下名篇佳作無數(shù)和摩崖石刻歌詠題記。摩崖上的“禹穴”二字就出自明代嘉靖年間大理知府楊仲瓊之手,此外還有多處明清時期的摩崖石刻,都是時人為求雨所留,慢慢成為清碧溪獨特的文化景觀。
從清碧溪索道站出來,下行山谷可觀覽清碧溪,而順著游路上行,就是玉帶路的南端起點。玉帶路海拔在2600米左右的山腰,隱匿于蒼山密林間,一路平緩,是徒步探尋蒼山美景的最佳方式。
春夏之交,山中的杜鵑開得正艷,火紅如霞,一路指引著我們的方向,順著層層階梯,終于攀上了玉帶,開始我們的云游!
走上玉帶路,眼前景致就像打開一幅美妙和緩的山水畫卷。置身其間,松濤陣陣,鳥鳴聲聲,一個天然的大氧吧讓人忍不住深深呼吸,不由地放下凡塵俗世的瑣碎,心情愉悅,腳步輕快地開啟云游之路。
遠(yuǎn)眺洱海映襯著藍(lán)天,晴空萬里,波平如鏡,田園阡陌、村舍人家飄渺如煙。身處山間,青石板鋪就的游道走勢平緩,在兩邊高大松林的護(hù)衛(wèi)下緩緩延伸至遠(yuǎn)處,引導(dǎo)著我們大步向前,可謂林深不知處,無限的風(fēng)光就在下一幀畫面。
蒼山植被豐富,玉帶路一線以高大的云南松林為主,密集的灌木參差其間,還有四季不斷盛開的野花,妝點得整條玉帶路色彩繽紛,綠意盎然,整條小路都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優(yōu)雅別致。尤其是在五六月間,人間芳菲已盡,這里卻花開正艷。山間不時顯現(xiàn)的一叢叢一樹樹杜鵑、映山紅,還有不知名的野花,都以最美的姿態(tài)獨自絢爛著,點綴著山野,給人以無限的驚喜,讓一路的行程輕快而美好。
陽光透過初夏新綠的樹葉的縫隙灑在青石板小路上,時而熱烈,時而溫柔,每一縷光線都讓人感到明媚輕盈,行走其間,暖意融融,身心愉悅。伴隨這份心情的還有山間不時的聲聲鳥鳴,悠揚婉轉(zhuǎn)的清唱,提醒著這份專屬于林間的靜謐。漸漸的,孩子們放飛了心情,在山間追逐嬉鬧,家人們的歡聲笑語不時打破這份清幽,也為鳥兒們的歡唱增加了專屬觀眾的配樂。
突然,身后一陣歡快的鈴聲讓這原本寂靜的山間小道熱鬧起來,回首望去,不是山間鈴響馬幫來,居然是兩輛自行車一前一后飛馳在路上,風(fēng)一樣地掠過身邊。這是專屬于蒼山環(huán)衛(wèi)師傅的座駕。他們騎術(shù)高超,載著勞動工具和垃圾袋,擔(dān)負(fù)著整條玉帶路的衛(wèi)生清潔工作,一日數(shù)次往返騎行于這條游道上。望著他們?yōu)t灑遠(yuǎn)去的背影,大家紛紛驚呼艷羨,真的也好想體驗一下騎車飛馳在玉帶路上的感覺呀!
然而,峰回路轉(zhuǎn),玉帶路從密林探入山谷,依山鑿出的游路陡然險峻起來。幽幽山澗,怪石嶙峋,深不可測,望一眼也足夠令人心驚膽寒。別說山間騎行,就是走路,即使有圍欄也要小心翼翼。
走入龍溪山谷間,山陰一側(cè)的寒涼迎面而來。山石高聳,危崖矗立,蒼山的肌里巖層就這樣裸露于外,彰顯著那億萬年的滄桑。那些層層疊加在一起的黑白紋理,好像一幅天然的畫作,無聲地展示著億萬年前的海陸變遷和地殼運動。這些片麻巖在漫長歲月里,經(jīng)歷了碳酸鈣和碳酸鎂等各種金屬元素沉積物的浸入,歷經(jīng)地殼運動自然壓縮、膠結(jié)、結(jié)晶,在激烈而又復(fù)雜的造山運動后,形成蘊藏于山體中巨大的石灰?guī)r,在無意間向我們露出了冰山一角。難以想象,那些粗礪的巖石,被采集切割打磨后會出現(xiàn)氣若云水、溫潤如玉又渾然天成的大理石畫面,可這的的確確就是自然的奇觀,造化的力量,也是獨屬蒼山的神奇!
繼續(xù)沿著玉帶路前行,遙望玉局峰,春夏之交晴朗的天氣里,山頂積雪依舊,銀光閃閃,如煙如霧的云層纏繞峰巒間,不由讓人想起望夫云。這個流傳在大理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曾經(jīng)也打動過著名的女考古學(xué)家曾昭燏。1938年11月至1940年6月,曾昭燏和吳金鼎、王介忱三位考古學(xué)家首次在大理蒼山運用外國先進(jìn)技術(shù)和科學(xué)方法進(jìn)行考古發(fā)掘活動,發(fā)現(xiàn)了21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發(fā)布的《云南蒼洱境考古報告》里首次揭開了大理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神秘面紗。望夫云的傳說讓她深深感動于一份苦苦的癡情,留下了:“也知海水吹難盡,偏化狂風(fēng)卷地來。”的哀嘆。
眼前,仰望玉局峰飄渺的云霧,好似柔美的薄紗遮住了公主憂傷的面龐,麗日藍(lán)天下的玉局峰沒有了翔云騰起的剛強(qiáng)凌冽和烏云壓頂?shù)膽B(tài)勢,只剩下淡淡的哀愁如煙似霧縈繞在山頭,也徘徊在我們心間久久不散。
順著玉帶路越往里走就越聽到溪水潺潺的聲響,馬龍峰與玉局峰之間的山谷中流淌的清溪名為龍溪,和清碧溪一樣,七龍女池也隱藏在山澗深處,是龍溪一路奔涌在巨石間沖擊形成的七潭小池,深淺不一,卻都清麗可人,閃耀著翡翠般的光澤,與清碧溪三潭不相上下。 只因深藏山間而為世人所不知,直到蒼山玉帶路才將其串聯(lián)起來,進(jìn)入公眾的視線。
七龍女池以數(shù)量取勝,七潭大小不一的池水形成一串碧玉似的珠鏈,一顆顆姿態(tài)不同,各有千秋。七龍女池四周巨石巍峨,千百年的沖刷讓石壁異常光滑。清泉石上流,或急或緩,有的飛流直下,有的迂回婉轉(zhuǎn),形成不同的褶皺水紋,如紗似霧輕輕鋪灑在巨大的巖壁上,不同紋理不同質(zhì)地,好似仙女沐浴時浣洗的紗裙,讓人浮想聯(lián)翩。將這七池碧波幽作為洗浴之地,想來也只能是龍女們的專利了吧?繼續(xù)放飛想象,空谷泉鳴也就是龍女們銀鈴般的笑聲,還有那蒼山山腰的玉帶云,不也是龍女們洗浴時高高掛起的飄帶嗎?美景因為這些附麗的遐思而升華,顯得越發(fā)美好和深刻了!
七龍女池的北側(cè)山間坐落著蒼山大索道的中站。蒼山大索道全長約五公里,是目前世界高差最大、全國線路最長的旅游客運索道。游客乘坐索道需在中站換乘一次,出站也可以游覽七龍女池,這讓往日靜謐幽深的七龍女池又增添了幾分熱鬧。
在七龍女池午餐休息后,我們繼續(xù)出發(fā),沿著玉帶路繼續(xù)漫步玉局峰山腰的林間。遠(yuǎn)眺前方,正對洱海那邊的羅荃半島天鏡閣,山下平疇沃野,一條條的道路四通八達(dá),縱橫大地,隱隱可見交通川流不息。山腳,林木蔥蘢,一座恢宏的建筑掩映其間,那里就是大理大學(xué),背靠蒼山,面朝洱海,真可謂山水中的大學(xué),大學(xué)中的山水。被蒼山厚重底蘊涵養(yǎng)的學(xué)府,有學(xué)子在如此風(fēng)景絕佳之地求學(xué)真可謂人生一大幸事!
走過玉局峰,沿玉帶路越過山谷間的綠玉溪,就進(jìn)入到龍泉峰。一路危巖嵯峨,怪石崢嶸,隨處可見“注意落石”的提醒,讓人不由加快了步伐。匆忙之間,忽見山間一巨石攔住道路,走近一看,山巖與巨石兩壁夾峙只留一線藍(lán)天,且容一人通過,好一個“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地??焖偻ㄟ^回首望去,真是驚出一身冷汗,被山谷間清風(fēng)一吹,泛起陣陣涼意。眼見日頭西斜,山下的大理壩子卻還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一片歲月靜好的人間繁華。
沿著冷峻的巖壁走了長長的一段路,按照路邊的游覽提示回首一看,被眼前的景象震驚!這就是蒼山守護(hù)神?!只見一側(cè)絕壁下,一塊突兀的巨石與山體相連,仔細(xì)一看,居然是一位帶著頭盔的將軍側(cè)臉。堅毅的臉龐,高挺的鼻梁,厚實的嘴唇,甚至石頭上的那棵小樹也成為將軍的帽纓,簡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將軍頭像深邃的目光飽含深情地俯瞰著山谷,凝視著蒼山,這亙古不變的守護(hù)讓人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
走出龍泉峰山谷又轉(zhuǎn)入腹地,陽光普照的大理古城越來越近。山腳,一座高塔赫然獨立,這就是弘圣寺塔。不同于崇圣寺三塔三足鼎立的巍峨壯觀,弘圣寺塔顯得煢煢孑立,卻也氣勢非凡,尤其是在一片民居中更顯其鶴立雞群、器宇軒昂。
邊走邊看,不知不覺間,已在玉帶路上徒步10多公里,腳步漸漸有些沉重,幸而,中和峰就在眼前。然而,看山跑死馬,對面的山路觸手可及,可一澗之隔,便是數(shù)里之遠(yuǎn)??吹玫綄γ嬗稳说纳碛?,聽得到歡聲笑語,可是,要想過去,除非插上翅膀飛越山澗。無奈,只有沿著游路,繼續(xù)向山谷迂回行進(jìn),直到跨過龍泉峰和中和峰之間的中溪,才算走入中和峰。時間不早了,無暇游覽鳳眼洞和龍眼洞,急急向前。終于,在一次次的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之后,走出山谷,到達(dá)中和峰山腰正中的中和寺。
中和寺,由李元陽所建玄真觀發(fā)展而來。站在此處,能俯瞰整個大理古城依山傍水,狀如棋盤的景致,山海大觀盡收眼底,讓人有種胸懷天下指點江山的大氣磅礴。夜間,在這里看萬家燈火,好似天上仙境,故而也稱為“仙都”。 清康熙年間,云南提督偏圖奉命入京,得到皇帝御筆親書“滇云拱極”四個大字敬懸于蒼山中和寺,以示皇權(quán)威嚴(yán),居高臨下的皇恩浩蕩澤被整個大理府城和蒼洱大地。民國時期,大理著名文人周仁在聚仙樓題下一副對聯(lián),高度總結(jié)概括了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和美景?!吧下?lián):巍巍十九峰前,蒙顛段蹶,依舊河山,最難忘鄭回殘碑、阿難烈炬、狀元寫韻、侍御游蹤,世變幾興亡,往事都隨流水去;下聯(lián):遙遙百二里內(nèi),關(guān)鎖塔標(biāo),無邊風(fēng)月,況更有蒼嶺積雪、洱河奔濤、玉帶晴云、金梭煙島,樓高一眺覽,此身疑在圖畫中?!贝_實,身處于此,瞭望百二山河,難以不讓人追古思今,感慨萬千。如今的中和寺供奉著玉皇大帝和觀音、彌勒,既是道觀也是寺院,成為人們進(jìn)山朝拜的宗教場所。只是山色漸晚,來不及觀賞中和寺的風(fēng)景。我們在五點前匆匆到達(dá),趕上了中和寺外中和索道最后一趟纜車下山。
中和索道是蒼山最早的索道,為敞開式吊椅,能夠更為親密地接觸到自然風(fēng)景。坐上索道,就緩慢地進(jìn)入蒼山坡地茂密的松林中。索道沿坡而建,在松濤中劈出一條筆直的道路,穿行其間,陣陣松葉的清香襲來,松枝觸手可及,別有一番情趣。想起清代“嶺南第一才子”的宋湘在大理為官期間,同情勞苦百姓,致力地方公益事業(yè),實施惠政,曾用俸祿購買松子三石發(fā)給百姓種于三塔寺后的故事和他的那首《種松詩》:“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株松。何時再買三千石,種遍云中十九峰?!痹倏瓷磉叄泻头逑卤椴妓闪?,蔥蘢葳蕤,蘊藏著多少代人保護(hù)蒼山的智慧和功德??!
纜車不急不慢地緩緩穿行在松林間,忽然一滴雨水從天而降,心里一驚,抬頭看看天色,蒼山峰巒風(fēng)云突變,已是黑云壓頂之勢,而遠(yuǎn)處的洱海還閃耀著蔚藍(lán)明媚的光澤,一片陽光晴好的景象。疑惑中,山雨不由分說地襲來,雨絲漸密,隨風(fēng)蕩起陣陣溫和的霧氣。暴露于空中的纜車無處遮擋,大家哭笑不得,各自小心翼翼拿出包里的雨具,或是帶上帽子。孩子們卻隨著雨勢大小激動得大呼小叫,大人們淡定無語,靜坐于纜車之上穿行在雨霧中,默默體會這雨中的浪漫,這難道不是人生難得的一次況味和體驗嗎?果真是十里不同天,2公里不到的纜車帶著我們幾次穿過雨霧,第一次覺得中和索道是如此的漫長,終于到達(dá)下站時已是雨過天晴。
回首望去,蒼山依舊風(fēng)云變化,玉帶路已然隱匿于山腰密林間,因為時間所限,走走停停,一日云游,還未到達(dá)應(yīng)樂峰云游坊起點就只有匆匆下山,留下諸多的遺憾。然而12公里的行程已是長路漫漫,體驗到蒼山的無限美景和行走山間的情趣,親近自然,寄情山水,玉帶路將我們帶到了蒼山更加美好的境界。領(lǐng)略美景后,心靈得到洗滌,超然世外,物我兩忘也在云游中得以實現(xiàn),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我們踏上歸家的路,紛紛開始計劃討論,何時再云游,一了未盡興的遺憾!
雄奇蒼山的魅力無限,而玉帶路,走過千遍也不厭倦,下次相會,應(yīng)該就在不久的將來!
編輯手記:
在大理,因為大自然的雕琢與滋養(yǎng),因為人們的培植與呵護(hù),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總是恰如其分地融合,相得益彰,自然與人文在這里和諧共處,達(dá)致勝境。在大理,探幽訪古總是別致,因為陶醉于美景的你,肯定會頌上幾句先賢的贊美,與他們來一次思想上的交流。在這里,你會記住一條河,讓你想象不到的是,這條流經(jīng)數(shù)千里、滋養(yǎng)了南詔文化、被彝族同胞喚為“父親”的紅色長河,竟發(fā)源于山野中的一眼泉水。你還會記住一座城,千年之前,南詔之主就是以這里為根基,如同秦國,合縱連橫、一掃六合,奠定現(xiàn)今云南大致版圖,為西南邊疆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打下堅實基礎(chǔ)。還有隱身山林中的一處庵堂、一座佛寺,只要踏入其中,就會被滿眼的多肉與精致的盆景吸引,伴以陣陣佛聲,輕啜淡淡清茶,五感得以滌濯,身心頓覺寧靜,難怪這里最能吸引游人流連忘返。最后,你會記住一條路,它橫于蒼山腰間,將山水串聯(lián)起來,十幾公里的長度對你來說可能是一項挑戰(zhàn),但一條路就可以感受蒼山的雄奇變幻,所以很是值得你去試探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