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保國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小學高年級科學課程內容上更加深入,對于一些實驗性的小活動應該適當增加。文章以小學高年級科學課程為背景,探討科學課程存在的問題和改善措施。
關鍵詞:科學課程;課程問題;小學科學;高年級
引言
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屬于一種特別的發(fā)散性思維,它能幫助人對問題形成更加獨到特別的分析能力,增加解決問題的效率。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說,小學科學課程無疑是一個有效的教學科目,而針對科學課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足的情況,教師應該加強問題解決方法的研討和探究,用有效的策略去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結合新時期的教學特點不斷創(chuàng)新。
1小學高年級科學教學方法的實際應用問題
小學科學的教學方法通過不斷的實踐,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小學科學的教學方法欠缺合理性。結合教育部要求的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課改的推行下,需要充分重視每一個學科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作為小學課程體系中的一部分,通過以往的教學可以看出,小學科學仍舊是比較傳統(tǒng)的學科,教師多采取灌輸式的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以這樣的方式教學,也許在其他學科中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生搬硬套地直接將這樣的教學方式應用到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難免會變得有些不足。因此,新的小學科學教學方式應運而生,教師應當理論聯(lián)系實際,摒棄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這門課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由此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并提高學生的接受程度。第二,對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應用方法認知上的不足。小學科學并不是一門簡單的學科,其中包含著眾多學科的綜合特質。小學科學是一種復雜的系統(tǒng)構造。在小學科學的教學方法中,教師不能夠注意到小學科學的實質,不能夠從系統(tǒng)的角度深刻地去探討小學科學的實際作用,導致教師在教學中表現(xiàn)出教學能力不足的問題,從而讓小學生在學習小學科學這門課程時出現(xiàn)難以理解的狀況[1]。
2小學高年級科學課程實施的改善對策
2.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xié)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因而在學生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從而使其注意力、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tài),富有情趣地把學生引入學習的情境,引發(fā)學生探求知識奧秘和愿望。學生自己會積極思考起來,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誘發(fā)出了強烈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這時展開新課教學,就能使教學效果較佳。例如就如在“做個小開關”一課教學中,小學生就要利用電路知識來控制電路元件的工作狀態(tài),通過開關來連接與斷開電路,由此訓練自己的科學能力。在本輪實驗課上,我鼓勵小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實驗室的材料自主設計一個小開關,在具體的實驗操作中豐富動手操作能力。另外,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質”一課教學中,我就鼓勵小學生從家中收集一些物質,觀察這些物質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情況,比如食用鹽、糖、味精、食用油等等,由此匯總水溶液到底能夠溶解哪些實物。
2.2注重學生科學思維發(fā)展,對關鍵節(jié)點進行梳理、提煉和反省
首先,通過教學展現(xiàn)學生對果實的概念由認識模糊、混亂到清晰、準確掌握的科學思維變化。其次,注重在學生已有的科學觀察、比較、提取共同點的科學思維基礎上,利用果實這一教學觸發(fā)點,訓練學生的科學概括能力和科學推理能力,使其科學思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最后,就本課而言,科學思維關鍵點,指的是學生科學思維活動中,最有可能陷入困境、遭遇問題,但搞清楚后又會顯著推動科學思維向明白、深入發(fā)展。教師要以此為基點,并為學生搭建科學思維發(fā)展的腳手架。例如學生對什么是果實產生了不同想法時,就是一個科學思維訓練的基點,教師先幫助學生將混亂的初始觀點,歸類為幾條總觀點,然后組織學生圍繞這幾條總觀點,開展科學思維探究活動。借助科學思維的探究,一方面引導學生將果實爭論的觀點明確、提煉成一種對果實深入探究的方向、步驟;同時也擯棄了一些不恰當?shù)难芯克悸?,為學生獨立選擇科學思維之路,指明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2]。
2.3準備結構材料,促進學生的思維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目標,促使其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準備結構材料十分重要。究其原因,結構材料能夠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提高自身思考能力的載體資源。但就實際情況而言,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注重材料的使用和準備,缺少選擇材料的方法,致使諸多實驗探究流于形式,教學質量也隨之受到影響,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目標也難以達成。本文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選擇結構材料,通過結構材料的使用,對科學規(guī)律進行解釋,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比如某小學科學課教師在進行《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做了教材中的實驗。第一個實驗為白醋與小蘇打相混合,出現(xiàn)的狀況是什么?這種實驗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并非難事,教師只要適當?shù)狞c撥學生即可完成這一實驗。但第二個實驗活動則較為復雜,因為小學生尚未接觸到化學知識,很少有學生會知道空氣的重量輕于二氧化碳,故在他們的想象中,將空氣向水一樣倒在蠟燭上這樣的實驗是無法實現(xiàn)的,筆者認為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很難扭轉學生的思維,故本人通過實驗的方式,將實驗的全過程展示在學生眼前,從而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本人在實驗之前,準備了一個飲料瓶,將蘇打水和白醋倒入其中,然后將瓶口放在燃燒的蠟燭附近,蠟燭的火光在瓶子放下后開始減弱,直至完全消失,這個過程的時間僅為十幾秒,然后教師又適當降低了瓶子的高度,使瓶口低于蠟燭,蠟燭此時沒有熄滅。通過這個實驗,使學生了解到了二氧化碳的概念和作用,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救能力[3]。
2.4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會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
讓學生運用新知識和主體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學生自行探究過程的終極目標。當學生掌握科學原理后,筆者鼓勵他們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光是怎樣傳播的”一課時,在學生認識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現(xiàn)象后,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陽光下的樹影圖,并提問:現(xiàn)在我們能解釋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嗎?為什么影子總在背光的一面呢?為解答這一問題,學生勢必就要回顧現(xiàn)象與規(guī)律的聯(lián)系是什么。在這里筆者給學生留出了發(fā)展的空間,讓學生經(jīng)過研討明確問題: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當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時物體就遮住了光的傳播;物體只有向光的一面才是亮的,而背光的一面就形成了一片黑暗區(qū)域,物體就產生了影子。通過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且體會到了通過實踐獲得成功的喜悅,由此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與主動性與日俱增。
結語
綜上所述,科學是一門需要創(chuàng)新與思維的學科,小學高年級科學教學應該注重學生的心理特征與知識接受能力,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科學課堂上挖掘內在潛力,不斷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更好的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與學習。
參考文獻
[1] 王金鳳.試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教師如何轉變角色[J].考試周刊,2018(72):27.
[2] 黃靜靜.STEM理念與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整合的必要性及實施[J].考試周刊,2018(66):19.
[3] 刁鳳仙,劉俊華.探究式教學在科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