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wèi)華
學期初,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環(huán)境,幼兒園擬開展自然角評比活動,并出臺了由教師商討制定的評比細則。自然角里頓時忙碌起來,有的教師絞盡腦汁創(chuàng)新種植器皿,有的指導幼兒完善種植記錄,有的則趕緊通知家長帶來了好看的花卉。評比時,我們發(fā)現(xiàn)自然角成了“景觀區(qū)”,幼兒對自然角熟視無睹,缺乏互動。這促使我們思考:僅以一張評比表來評估自然角環(huán)境是否適切?如何以評促研,助力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讓自然角回歸兒童?我們嘗試通過專題教研活動,站在兒童立場審視自然角。
1.幼兒參與,由“教師評”變“幼兒評”。
“自然角評比標準由誰定?由誰評?”話題引發(fā)教師們的熱烈討論,大家形成一致想法:自然角的主角是孩子,可以設計幼兒評比表,嘗試讓大班的孩子當小評委。于是大班通過幼兒自主報名、評選等方法推選出小評委。小評委們認真地參觀全園班級的自然角,把自己喜歡的理由記錄下來,并給各班的自然角評“☆”。
反思:教師要追隨幼兒,聆聽幼兒心聲,了解其內在需要。讓幼兒做評委,體現(xiàn)幼兒是環(huán)境的主人。幼兒評比的過程,也是幼兒自主學習和互相學習的過程。這里的評比,是體驗,是學習,是引導幼兒關注環(huán)境。
2.視頻研討,由“關注評比結果”變“關注評比過程”。
我們將幼兒的評比過程拍成視頻,組織教師集中觀看,聆聽幼兒對評比記錄表的講述,捕捉幼兒的發(fā)現(xiàn):小三班在皮球里種花很特別;大一班澆水的水壺放的位置取放方便;大三班的自然角由小朋友自己決定種什么,做什么實驗;大二班花盆放在這里有些危險……通過幼兒的表述,教師進一步了解了幼兒眼中的自然角。我們還邀請小評委參與現(xiàn)場研討,教師與小評委們積極互動,傾聽他們對班級自然角的建議并記錄,整理成下面的《幼兒反饋記錄表》,嘗試站在兒童的立場調整自然角。
反思:在碰撞與交流中,教師從幼兒身上汲取智慧。透過幼兒的“為什么喜歡”,直觀地認識到自然角的創(chuàng)建要時刻以幼兒為本,這樣的認識不是強加給教師的,而是他們在研討中主動建構獲得的。
3.支架探究,由“教師研究”變“和幼兒一起研究”。
我們嘗試使用KWHL(“已經(jīng)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如何知道以及學到什么”的英文簡稱)表,了解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和未知問題,記錄學習的過程,并呈現(xiàn)師幼共同探究的經(jīng)歷。例如:幼兒園的橘子收獲后,幼兒將一些橘子放在自然角,引發(fā)了對橘子的探索和學習。
反思:提供KWHL表,支架師幼主動探究。教師在此過程中參與、激發(fā),觀察、了解幼兒,與之對話,像伙伴一樣給予支持,共同感知、操作和親身體驗。幫助幼兒成長,也促進了自己發(fā)展。教師的課程意識逐漸增強,自然角不再僅僅是一個“角”,在主題活動的實施、班本課程的建設中,自然角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們逐漸認識到:教研,從研究兒童,更應走向“與兒童一起研究”。
4.敘事分享,由“評比活動”變“經(jīng)驗共享”。
學期末,我們組織了“自然角敘事分享”活動,教師們結合PPT、視頻等資料,敘事分享,同行共研,提升經(jīng)驗。
反思:通過敘事分享真實的體驗,聯(lián)系實踐和理論進行反思,引發(fā)教師對自然角活動的深度思考。以敘事分享代替評比,強調了教研的過程性和動態(tài)性,能有效推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由評比引發(fā)的教研探尋,成為一段師幼共同卷入的美好歷程。教研不是理論說教,更不是簡單提要求、檢查任務完成情況,而是實實在在地和教師們一起走進幼兒的世界,真正以兒童為本,剖析、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