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
在課程實施方面,適宜性實踐特別強調教師在支持幼兒發(fā)展中的作用,教師應不斷調整課程和策略來支持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通常有三個步驟:一是觀察,看到幼兒真實的想法與狀態(tài)。二是篩選,從觀察到的眾多事件中選擇有價值的。三是價值判斷,對篩選出來的事件所蘊含的發(fā)展價值,做判斷與思考。教師的價值判斷直接影響教育行為,如何取舍?怎樣支持?除了教師自身的分析,更需要借助團隊的力量,班級內、年級內、園內,甚至邀請專家進行課程審議,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進行討論、碰撞、思考。
方老師在實施中班主題活動“動物世界”初期,發(fā)放了“我知道的動物”親子調查表,通過調查來了解幼兒感興趣的動物。幼兒完成調查表后,方老師歸納匯總,將動物按活動地域分為水、陸、空三大類。通過幼兒投票,篩選出每一類中最喜歡的動物,即蝴蝶、熊貓和鯊魚。接著又請幼兒對這三種動物進行新一輪調查,重點調查這三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外形特點、種類等,調查結束后,方老師請孩子們在集體中分享交流自己的調查結果。
教師本人觀點:完成調查表的過程,就是幼兒與父母收集動物資料的過程。幼兒對收集來的信息進行歸納、梳理、統計,在集體中分享自己的調查結果,既鍛煉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也促進了同伴間的相互學習。
團隊審議:主題活動是一種常見的課程實施方式,不論哪種課程都應當順應幼兒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方式?!吨改稀分忻鞔_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庇變旱膶W習方式是“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那么,這個主題開展的過程中,看似有幼兒、家長的充分參與,多次的調查,事實上,仍以間接經驗為主。即使是經由幼兒投票選出的最喜歡的動物——熊貓和鯊魚,在日常生活中都難以看到。幼兒收集和分享的都是距離他們生活較遠的動物,雖然間接經驗也有價值,但是如果能夠從幼兒身邊的、日常能夠觀察到、接觸到的動物入手開展主題活動,會有更高的教育價值。
建議班級可以選擇一到兩種生活中常見且適合飼養(yǎng)的動物,安置在班級或園內飼養(yǎng)。如生活在水中的動物,鯽魚、金魚、龍蝦等;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雞、鴨、兔等。通過日常觀察、飼養(yǎng)、記錄、對比等獲得有關動物的直接經驗。在飼養(yǎng)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邀請有經驗的家長參與指導。至于熊貓、鯊魚等幼兒感興趣但日常生活中不常見的動物可作為主題的延伸活動,而不是主題課程的重點與核心。
樂老師發(fā)現幼兒對自然角不太感興趣,即便有幼兒去觀察,也是蹲下看一會兒,拿出記錄本,匆匆畫上幾筆就離開了。樂老師想在自然角增添幾只小烏龜,讓幼兒給烏龜換水、喂食,以喚起孩子對照料動植物的興趣。
教師本人觀點:《指南》中提道:“和幼兒一起通過飼養(yǎng)活動,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長發(fā)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弊匀唤窃黾语曫B(yǎng)烏龜的活動,一是豐富了活動內容;二是可以培養(yǎng)幼兒照料動植物的責任心;三是通過親自飼養(yǎng)激發(fā)幼兒對動物的興趣,加深對動物生活習性的了解。
團隊審議:樂老師想以增加飼養(yǎng)烏龜來豐富自然角的活動內容,激發(fā)孩子們對自然、對生命的關注,想法值得肯定。但飼養(yǎng)烏龜未必是合適的,從生長變化來看,烏龜生長緩慢,不易長時間吸引幼兒的關注;從運動狀態(tài)來看,烏龜常常趴在窩里不動;從進食情況來看,烏龜食量有限,秋冬季甚至兩三天喂食一次即可,孩子除了投喂食物,沒有太多的互動。因此,烏龜可以作為自然角的一個補充內容。
讓幼兒去生活中尋找適合在春季飼養(yǎng)的動物,如小雞、春蠶等。班級自然角飼養(yǎng)的動物,從生長變化來看,盡量找有明顯生長變化或短時間內能觀察完整生命過程的動物,既適合幼兒的觀察水平,也能吸引幼兒長久的關注。從進食情況來看,每天多次投喂,幼兒可以參與到準備食物、投喂、整理籠舍的過程中。如果是飼養(yǎng)體量小的動物或昆蟲,盡可能多準備一些,為每個幼兒提供近距離觀察、飼養(yǎng)的機會。
大班姚老師本學期進行服裝的主題活動。班級設有“首飾區(qū)”,提供了首飾制作的材料,孩子們可以串項鏈、自制發(fā)夾、耳環(huán)等?!捌炫墼O計區(qū)”提供了旗袍繪制的材料,有各色卡紙、勾線筆等,孩子們可以自主設計旗袍上的紋樣?!懊€區(qū)”提供了大量的毛線,孩子們可以用毛線編織圍巾、編辮子、制作毛線球。“自由創(chuàng)意區(qū)”提供了很多布料,孩子們可以給塑料模特設計服裝。
教師本人觀點:圍繞“服裝”這個主題,教師在班級各區(qū)域里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既有高結構的串珠、發(fā)夾,也有低結構的布料、毛線等,讓幼兒在擺弄、操作中知道服裝有不同的款式,適用于不同的需要。同時服裝還需要配飾,增加整體的美感。
團隊審議:姚老師圍繞服裝主題,設置了豐富的區(qū)域活動。但這些區(qū)域活動的內容之間缺乏內在的聯系。孩子們好像是為了制作而制作,首飾、畫旗袍、編辮子這些是教師角度的價值篩選。如果優(yōu)化一下區(qū)域內容的設置,也許能更好地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和內驅力。
建議班級在班級增設一個“娃娃T臺”,將原來的“自由創(chuàng)意區(qū)”變?yōu)門臺的后臺,孩子們在這里搭配好服裝后,上臺走秀。小模特們可以根據服裝秀的主題去“首飾區(qū)”“毛線區(qū)”制作、搭配飾物。積累了一定的走秀經驗之后,鼓勵孩子們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合作游戲。將原來的“旗袍設計”變成“走秀服裝設計”。孩子們可以小組內協商要設計的服裝,畫好設計圖,然后分頭去首飾、毛線、布料等不同區(qū)域按設計圖制作,最后穿戴到組內小模特的身上。多個小組的模特同時走秀之后,還可以進行“最佳時裝”的評選,孩子們通過觀察對比,對各組的時裝給出贊與建議,并進行下一輪改進。
調整之后,原本獨立的各區(qū)域內容有了關聯,孩子們圍繞“走秀”這個目標,自行設計、制作。從教師要我做,變成我想做。將設計的權利交還給孩子,區(qū)域材料和內容更替能真正由幼兒的需要來推進。同時,新游戲設計中孩子們有共同的目標,在討論、分工、制作、反思中,提高幼兒的計劃性、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中班趙老師本學期開展了“橋”的主題活動,孩子們在和父母一起尋訪身邊的橋的過程中,紛紛在橋上留影,人與橋成為美麗一景。多次開展的“幼兒園旁邊的橋”的觀察寫生活動,也萌發(fā)了孩子們的寫生興趣,孩子們希望班級照相館的游戲里也可以有個橋,可以穿各種衣服與橋“合影”,因此,教師計劃購買一個小的室內景觀橋,放在班級的照相館內。
教師本人觀點:購買景觀橋,孩子們可以真正與橋接觸,它不僅僅是孩子們的游戲道具,還有助于孩子們觀察橋的結構,進一步了解認識橋。
團隊審議:中班孩子隨著主題活動的推進,自發(fā)產生了游戲需求。如果教師直接購買一座現成的景觀橋,看似順應了孩子們的游戲需要,還附帶觀察橋的結構的價值。但在主題已經進行到中期階段,仔細分析“觀察橋的結構”這個價值,是否有“真價值”?孩子們已通過親子走訪,多次觀察寫生,了解了橋的基本結構。那么,孩子們想要一座橋能否成為一個契機、一個原動力,發(fā)揮更大的教育價值呢?
建議將孩子們的需求作為一個問題,拋回給孩子們:“你們想要一座橋,在幼兒園里能實現嗎?用哪些材料來建構橋,可以讓小朋友們穩(wěn)穩(wěn)地站上去?”啟發(fā)孩子們從尋找合適的材料開始,到繪制橋的設計圖,合作搭建、穩(wěn)固、美化……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積極討論、制定計劃、分工合作、實踐操作、反思調整等,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邀請成人助力。如果直接買來一個現成的景觀橋,孩子們將錯失一次共同成長,共同發(fā)展的機會。
課程審議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通過討論和碰撞,來共同支持幼兒的發(fā)展。只要教師明確幼兒“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學習方式,盡量給幼兒提供能夠獲得直接經驗的機會,不斷審視和調整我們的教育行為,就能為幼兒發(fā)展提供有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