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東 浙江省湖州中學(xué)
原文
童年隨之而去
木心
孩子的知識圈,應(yīng)是該懂的懂,不該懂的不懂,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兒時(shí),那是該懂的不懂,不該懂的卻懂了些,這就弄出許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脫的困惑來。
不滿十歲,我已知“寺”“廟”“院”“殿”“觀”“宮”“庵”的分別。當(dāng)我隨著母親和一大串姑媽舅媽姨媽上摩安山去做佛事時(shí),在山腳下的“玄壇殿”我沒說什么,半山的“三清觀”也沒說什么,將近山頂?shù)摹八{庵”時(shí)我問了:
“就是這里???”
“是啰,我們到了!”挑擔(dān)領(lǐng)路的腳夫說。
我問母親:
評點(diǎn)
《童年隨之而去》記敘趣事,懷念童年,感喟人生,貌似筆直平易,背后功力非凡,是記敘文的典范之作。
開篇一段如平地而起的山門,反常峭拔,惹人關(guān)注,醒目;勻稱精致,對比鮮明,悅目?!霸摱牟欢?,不該懂的卻懂了些”,如名勝入口處的牌坊,提醒游客注意:您已進(jìn)入風(fēng)景區(qū),慢慢走,欣賞啊。
起承轉(zhuǎn)合不是套路,而是規(guī)律。承接那句“該懂的……不該懂的……”,交代一場佛事道場,既是故事背景,也是“不該懂”的注腳?!澜痰男?、三清觀,佛教“尼姑們的睡獅庵”,這些“不該懂”既見出兒童的單純、敏感,又見出大人的麻木糊涂,且見出傳統(tǒng)文化模糊融合的特色。
“是叫尼姑做道場???”
母親說:
“不,這里的當(dāng)家和尚是個(gè)大法師,這一帶八十二個(gè)大小寺廟都是他領(lǐng)的呢?!?/p>
我更詫異了:
“那,怎么住在庵里呢?睡獅庵!”
母親也愣了,繼而曼聲說:
“大概,總是……搬過來的吧?!扁珠T也平常,一入內(nèi),氣象卻十分恢宏:頭山門,二山門,大雄寶殿,齋堂,禪房,客舍,儼然一座尊榮古剎。我目不暇給,忘了“庵”字之謎。
我家素不拜佛,母親是為了祭祖要焚“疏頭”,才來山上做佛事?!笆桀^”者,現(xiàn)在我能解釋為大型經(jīng)懺“水陸道場”的書面總結(jié),或說幽冥之國通用的高額支票、贖罪券。陽間出錢,陰世受惠——眾多和尚誦經(jīng)叩禮,布置十分華麗,程序更是繁縟得如同一場連本大戲。于是燈燭輝煌,香煙繚繞,梵音不輟,卜晝卜夜地進(jìn)行下去,說是要七七四十九天才功德圓滿。當(dāng)年的小孩子,是先感新鮮有趣,七天后就生煩厭,山已玩夠,素齋吃得望而生畏,那被關(guān)在庵后山洞里的瘋僧也逗膩了。心里兀自抱怨:超度祖宗真不容易。
這佛事道場雖然宏大,要辦七七四十九天,然而,敘事簡筆略過,快速滑到回程。因?yàn)槟切┗顒硬缓蟽和奈缚?,因此沒有多大意義。那么,有意義的是什么?
即下文“啟程時(shí)記起”的“一只碗”。
碗是全文的核心意象,自然需要烘云托月,才得突出。此處用了兩種技法:插敘一段讀書的“無趣事”,寫出枯燥,寫出逃的心,意在那《歷代名窯釋》中的句子“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扣瓷器,扣顏色,扣后文那只青藍(lán)的越窯小碗;另一技法是倒敘,倒敘越窯小碗的來歷,寫出其對于自己意義非凡,“十分可愛”。
意在童心、童趣。童心喜歡熱鬧、有趣,厭惡繁難、乏味。
我天天吵著要回家,終于母親說:
“也快了,到接‘疏頭’那日子,下一天就回家?!?/p>
那日子就在眼前。喜的是好回家吃葷、踢球、放風(fēng)箏,憂的是駝背老和尚來關(guān)照,明天要跪在大殿里捧個(gè)木盤,手要洗得特別清爽,捧著,靜等主持道場的法師念“疏頭”——我發(fā)急:
“要跪多少辰光呢?”
“總要一支香煙的工夫?!?/p>
“什么香煙?”
“喏,金鼠牌,美麗牌。”
還好,真怕是佛案上的供香,那是很長的。我忽然一笑,那傳話的駝背老和尚一定是躲在房里抽金鼠牌、美麗牌的。
接“疏頭”的難關(guān)挨過了,似乎不到一支香煙的工夫。進(jìn)睡獅庵以來,我從不跪拜,所以捧著紅木盤屈膝在袈裟、經(jīng)幡叢里,渾身發(fā)癢,心想,為了那些不認(rèn)識的祖宗,要我來受這個(gè)罪,真冤。然而我對站在右邊的和尚的吟誦發(fā)生了興趣。
“……唉吉江省立桐??h清風(fēng)鄉(xiāng)二十唉四度,索度明王侍耐唉噯啊唉押,唉噯……”
我又暗笑了,原來那大大的黃紙折成的“疏頭”上,竟寫明地址呢,可是“二十四度”是什么?是有關(guān)送“疏頭”的?還是有關(guān)收“疏頭”的?真的有陰間?陰間也有緯度嗎……因?yàn)楹紒y想,就不覺到了終局,人一站直,立刻舒暢,手捧裝在大信封里蓋有巨印的“疏頭”,奔回來向母親交差。我得意地說:
“這疏頭上還有地址,吉江省立桐??h清風(fēng)鄉(xiāng)二十四度,是寄給閻羅王的?!?/p>
沒想到圍著母親的那群姑媽舅媽姨媽大事調(diào)侃:
“哎喲!十歲的孩子已經(jīng)聽得懂和尚念經(jīng)了,將來不得了??!”
“舉人老爺?shù)牡靡忾T生嘛!”
“看來也要得道的,要做八十二家和尚廟里的總當(dāng)家?!?/p>
母親笑道:
“這點(diǎn)原也該懂,省縣鄉(xiāng)不懂也回不了家了。”
我又不想逞能,經(jīng)她們一說,倒使我不服,除了省縣鄉(xiāng),我還能分得清寺、廟、院、殿、觀、宮、庵呢。
回家啰!
女眷們調(diào)侃,見煙火氣,見世俗樂趣,也見大人的真面目,對佛事、祖宗都心知肚明地敷衍,裝模作樣,馬馬虎虎。
“舉人老爺”為后文老師做伏筆。
仍不忘呼應(yīng)開頭的“不該懂”。
三個(gè)字,凸顯兒童的盼望已久、歡天喜地。腳夫們挑的挑,掮的掮,我跟著一群穿紅著綠、珠光寶氣的女眷們走出山門時(shí),回望了一眼——睡獅庵,和尚住在尼姑庵里?庵是小的啊,怎么有這樣大的庵呢?這些人都不問問。家庭教師是前清中舉的飽學(xué)鴻儒,我卻是塊亂點(diǎn)頭的頑石,一味敷衍度日。背書,作對子,還混得過,私底下只想翻稗書。那時(shí)代,尤其是我家吧,“禁書”的范圍之廣,連唐詩宋詞也不準(zhǔn)上桌,說:“還早?!彼砸槐尽稓v代名窯釋》中的兩句“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我就覺得清新有味道,朗朗上口。某日對著案頭一只青瓷水盂,不覺漏了嘴,老夫子竟聽見了,訓(xùn)道:“哪里來的歪詩,以后不可吟風(fēng)弄月,喪志的呢!”一肚皮悶瞀的怨氣,這個(gè)暗躉躉的書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寫個(gè)“逃”。怎么個(gè)逃法呢,一點(diǎn)策略也沒有。呆視著水漬干失,心里有一種酸麻麻的快感。
好奇、好勝,念念不忘自己的小發(fā)現(xiàn)。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是童心。
由知識到老師,由老師到雜書,到青瓷水盂,到歪詩,到“逃”。
這青瓷水盂,是作者的匠心。留心。
這段插敘,旨趣頗似魯迅的“三味書屋”,小趣事見作者的童心,老師的古板見童真。
這童趣如何呈現(xiàn)?
敷衍功課,偷翻禁書。如何表現(xiàn)得精巧不俗?自己覺得清新有味、朗朗上口,先生斥為喪志歪詩。
童年心情如何表現(xiàn)?先是蘸水寫“逃”,后是無奈發(fā)呆。
童趣尤其在那些自以為得計(jì)的小勝利:“老夫子自家出題自家做”,“老夫子被母親指為‘胡謅’”。越是得意,越見童心。
我怕作文章,出來的題是“大勇與小勇論”“蘇秦以連橫說秦惠王而秦王不納論”。現(xiàn)在我才知道那是和女人纏足一樣,硬要把小孩的腦子纏成畸形而后已。我只好瞎湊,湊一陣,算算字?jǐn)?shù),再湊,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寬起來,湊到將近兩百,便“輕舟已過萬重山”。等到卷子發(fā)回,朱筆圈改得“人面桃花相映紅”,我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災(zāi)樂禍,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題自家做,我去其惡評謄錄一遍,備著讓母親查看——母親閱畢,微笑道:“也虧你胡謅得還通順,就是欠警策?!蔽倚闹邪敌戏蜃颖荒赣H指為“胡謅”,沒有警句。
滿船的人興奮地等待解纜起篙,我忽然想起了睡獅庵中的一只碗!
在家里,每個(gè)人的茶具飯具都是專備的,弄錯(cuò)了,那就不飲不食以待更正。到得山上,我還是認(rèn)定了茶杯和飯碗,茶杯上畫的是與我年齡相符的十二生肖之一,不喜歡。那飯碗?yún)s有來歷——我不愿吃齋,老法師特意贈我一只名窯的小盂,青藍(lán)得十分可愛,盛來的飯,似乎變得可口了。母親說:
“畢竟老法師道行高,摸得著孫行者的脾氣?!?/p>
我又誦起:“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p>
母親說:“對的,是越窯,這叫盌,這只色澤特別好,也只有大當(dāng)家和尚才拿得出這樣的寶貝,小心摔破了?!?/p>
一片爛漫童心,全在這些小聰明。
一燈獨(dú)明。文似看山不喜平,該起波瀾了。鋪墊已足,主角出場。
“青藍(lán)得十分可愛”,見童心;又與前文青瓷水盂遙相呼應(yīng),自然而然又精巧非常。
妙語,見母親疼愛、寵溺。
前呼后應(yīng),線索結(jié)實(shí),見性情,見童心,見托月烘云。
再襯其珍貴,襯“我”珍惜。
每次餐畢,我自去泉邊洗凈,藏好。臨走的那晚,我用棉紙包了,放在枕邊。不料清晨被催起后頭昏昏地盡呆看眾人忙碌,忘記將那碗放進(jìn)箱籠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這船要起篙的當(dāng)兒,驀地想起:
“碗!”
“什么?”母親不知所云。
“那飯碗,越窯盌。”
“你放在哪里?”
“枕頭邊!”
母親素知凡是我想著什么東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辦法是那東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買,同樣的!”
“買不到!不會一樣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獨(dú)一無二。
“怎么辦呢,再上去拿?”母親的意思是:難道不開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過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纜的樹樁上,低頭凝視河水。
滿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顧,繼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無人上岸來勸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親才能使我離開樹樁。母親沒有說什么,輕聲吩咐一個(gè)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襖三腳兩步飛過跳板,上山了。
杜鵑花,山里叫“映山紅”,是紅的多,也有白的,開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這樣動作著。
簡潔、短促,見緊張氣氛,突出焦點(diǎn)。
合情合理,形神畢現(xiàn)。
與前文“孫行者”稱呼相映襯。
落,是為了起。
此處“不可能”,為后文取來作陪襯。
與前文的頑劣、執(zhí)拗相映。
寫人,一兩句即見人見景。語言功夫了得。
景物點(diǎn)綴見節(jié)奏,見童心,見母愛。
船里的吱吱喳喳漸息,各自找樂子,下棋、戲牌、嗑瓜子,有的開了和尚所賜的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搖搖手。這河灘有的是好玩的東西,五色小石卵,黛綠的螺螄,青灰而透明的小蝦……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這么長的時(shí)間。
鷓鴣在遠(yuǎn)處一聲聲叫。夜里下過雨。
是那年輕的船夫的嗓音——來啰……來啰……可是不見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條小徑,兩手空空地奔近來,我感到不祥——碗沒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著伸手入懷,從斜搭而系腰帶的棉襖里,掏出那只盌,棉紙濕了破了,他臉上倒沒有汗——我雙手接過,謝了他。捧著,走過跳板……
一陣搖晃,漸聞櫓聲欸乃,碧波像大匹軟緞,蕩漾舒展,船頭的水聲,船梢搖櫓者的斷續(xù)語聲,顯得異樣的寧適。我不愿進(jìn)艙去,獨(dú)自靠前舷而坐。夜間下過大雨,還聽到雷聲。兩岸山色蒼翠,水里的倒影鮮活閃裊,迎面的風(fēng)又暖又涼,母親為什么不來?
河面漸寬,山也平下來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船中眾人熱鬧景象,映襯等待之久、代價(jià)之大。那只碗的珍貴,于此又增一分。
小起小落,仍不忘設(shè)置懸念。
見焦灼童心,也見船夫之細(xì)心、善解人意,也為后文清洗、失落作鋪墊。
景物新鮮悅目,人物心情大悅。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順手潑去,陽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來,可以潑得遠(yuǎn)些——一脫手,碗飛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著水,像一片斷梗的小荷葉,浮著,氽著,向船后漸遠(yuǎn)漸遠(yuǎn)……
望著望不見的東西——醒不過來了。
母親出艙來,端著一碟印糕艾餃。
我告訴了她。
“有人會撈得的,就是沉了,將來有人會撈起來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進(jìn)艙來喝熱茶……這種事以后多著呢?!?/p>
最后一句很輕很輕,什么意思?
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是可怕的預(yù)言,我的一生中,確實(shí)多的是這種事,比越窯的盌珍貴百倍千倍萬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脫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時(shí),那浮氽的盌,隨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精美、凄美的比喻。因它是主角、焦點(diǎn),所以著意強(qiáng)光增色。
動作、心理,強(qiáng)光使這個(gè)失落變成巨大的失落。
如何讓故事有意味?
此前相當(dāng)于一路上山,此處山巔有亭翼然。亭子四周樹木掩映,遠(yuǎn)處暮色蒼茫,讓意味深廣。
云霧繚繞之法。結(jié)合木心后來的經(jīng)歷,才能知道其中的沉重。
點(diǎn)題,結(jié)題。登山望遠(yuǎn),云霧繚繞,深得“云深不知處”的效果。
后記:
文似看山不喜平,
山門半掩路斜行。
行到山巔放眼望,
蒼茫云海一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