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飛
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一位25歲的四川文藝青年懷揣著壯志雄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愛飲酒,愛劍術(shù),愛交友,愛旅游,愛尋仙訪道,最愛也最擅長的是“斗酒詩百篇”。后來,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意思是上天派來的神仙;杜甫在詩中說他是“酒中仙”。名聲猶如長了翅膀,越傳越遠,他成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獨一無二的詩仙。
這位乘風(fēng)破浪的青年,名叫李白。這段意氣風(fēng)發(fā)的青春,是文化長河里的瑰麗浪濤。
當(dāng)年春夏之交,李白乘舟途經(jīng)安徽當(dāng)涂縣,見東梁山、西梁山夾江對峙,竟然令浩浩東流的江潮改變了方向。山峰雄姿的壯觀,碧水翻波的壯麗,紅日當(dāng)空的壯美,讓初來乍到的“驢友”李白大開眼界,詩興大發(fā),寫下了千古名篇《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山是一座山嗎?非也,它是兩座山的組合名,堪稱山嶺界的“筷子兄弟”,地勢險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將軍的眼里,這里是戰(zhàn)場,恐怕很難有心情和時間欣賞優(yōu)美的景色。身處開元盛世的李白,可以從容地游山玩水,并用詩意文字記錄下他的見聞妙思。
何處望天門山
作者于何處望天門山?答案是舟中。試著想象一下:一葉扁舟漂流于壯闊的江面,洶涌的波濤撞開了“天門”,使之?dāng)嚅_,一分為二?;蛟S讀者會問:詩里的“楚江”是哪條江?由于當(dāng)?shù)卦趹?zhàn)國時期歸屬楚國,故流經(jīng)此地的長江又稱楚江。第一句詩充分展現(xiàn)了怒波的巨大力量及堅定向前的決心,似乎沒什么能夠阻擋它對回歸大海的向往。這不正是朝氣蓬勃、潛能無限的青春少年嗎?作者躊躇滿志:任何困難也別想羈絆我游覽天下、追逐夢想的腳步。
江水是否真能一往無前,人真能毫無負擔(dān)與顧忌?顯然不是。詩的第二句說,即使澎湃之水沖斷天門,但并未完全“敞開”的門也控制著水勢,仿佛在這里設(shè)置了一道關(guān)卡。天門山之所以景致絕倫,是因為浩蕩之水破門而出;李白之所以豪邁飄逸如仙,是因為盛世的滋養(yǎng)、文化的教養(yǎng)。波浪之所以“至此回”,是因為天門山的夾峙;李白之所以未能施展政治抱負,是因為朝廷勢力錯綜復(fù)雜,偌大的皇家舞臺沒有他的一席之地。
那輪紅日深藏內(nèi)心
作者的目光酷似攝像鏡頭,先對準斷山,再聚焦碧水。第三句詩表明焦點又轉(zhuǎn)回天門山,若非站在船頭遠望,怎能觀賞到此般風(fēng)光,生出此番感慨。兩座山貌似在為游客夾道鼓勁,而航程是實現(xiàn)人生理想之路。最后一句詩將鏡頭拉回江面,小舟本是孤獨無依、孤立無援的象征,巨浪可以掀翻它,礁石可以擱淺它,事實上,被長江吞沒的船只不計其數(shù)。然而,李白筆下的這一片孤帆,反倒乘風(fēng)而行、破浪而進,不向驚濤屈服,不因弱小膽怯,恰似從日邊駛來。對于李白而言,那輪紅日深藏內(nèi)心,孤帆的孤,也是孤傲的孤呀。
有了青山碧水的熱忱歡迎,遠客的游興更佳,人舟順流而下,迅速靠近天門山,勝景盡收眼底,心情輕松愉悅,吟成了這首名作。全詩采用白描手法,寫山寫水寫景,無一字抒情,這幅山水畫卷的底色,一絲痕跡不露,十分生動傳神。本詩的意境與景境一般開闊,有動有靜,兩相融洽,作者的巧妙構(gòu)思,也是渾然天成、了然無痕的。
“瀟灑先生”的生平概述
李白是“瀟灑先生”,樂觀豁達,富于浪漫奇思,詩文如其人。他的許多作品,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結(jié)晶,為歷朝歷代的讀書人所推崇,如今已是語文課本里的“釘子戶”。
他遍游江南,結(jié)婚成家,前往都城長安做“京漂”,幾經(jīng)周折任翰林供奉——皇帝的御用文人,還結(jié)識了另一位偉大詩人杜甫。遭逢安史之亂,因報國心切而投錯陣營,被判流放夜郎,遇赦返回時心情暢快,《早發(fā)白帝城》一揮而就。
上元二年(761年),詩人的生命已沐浴在斜陽里。年過六旬的李白無工作、無社保,生活窘迫,只得投奔在當(dāng)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一年后病逝于此。關(guān)于李白之死,有三種說法:一是醉死,因酗酒而亡;二是病故,年邁的他請纓出征,結(jié)果染病致死;三是溺亡,他在江上飲酒,醉后跳入水中撈月而淹死。第三種傳奇味道最濃,可信度最低。
自從24歲離開江油老家,李白再未回鄉(xiāng)。月亮懸于天上陰晴圓缺,家鄉(xiāng)藏于心底撫慰游子,伴他去闖蕩。26歲的李白客居揚州旅舍,用二十個字表達了自己的“鄉(xiāng)思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字里行間的深厚感情,讓古往今來的人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