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洋
【摘? 要】對智障學生來說,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康復訓練和效果評估,能幫助他們補齊短板,促進學生更好更快康復。智障學生對音樂感興趣,利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康復訓練,能大大提升康復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智障學生;音樂康復教學
一、信息技術與智障學生音樂課程融合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術對特殊教育的作用
飛速發(fā)展和日益完善的信息技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方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對教育也產生了重大作用。相對于普通教育來說,特殊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發(fā)展比較薄弱的部分,因此特殊教育更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充分發(fā)揮特殊學生的優(yōu)勢,補償他們的缺陷,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效促進特殊學生的各方面發(fā)展。
(二)整合信息技術的音樂康復課程對智障學生的作用
1.生動的音樂安撫學生焦躁的情緒,音樂創(chuàng)造無威脅的環(huán)境使他們的反應變得積極有目的。2.音樂能刺激智障學生的左右腦,增強其注意力和記憶力。3.音樂體驗能發(fā)展智障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促進其感知覺的發(fā)展。4.通過演唱歌詞,進行音樂游戲,智障學生能發(fā)展語言能力及交流能力,學習人際交往,從而更容易融入社會。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智障學生的音樂康復教學中,能使音樂康復教學更上一層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別致的環(huán)境準備、豐富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活動形式、有效的評價模式、緊密的家校溝通合作,促進音樂康復教學最大限度發(fā)揮康復作用。
二、音樂教學中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對智障學生進行康復
(一)創(chuàng)設多種光色的教學環(huán)境—多感官訓練教室
在多感官訓練教室中,有窗簾,有不同顏色的燈光。綠色為中性,使人感到平和安寧。紅色為正性,使人感到積極、熱烈、狂躁;藍色為負性,使人感到憂傷、消極。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對其使用不同的燈光調節(jié)他們的情緒。而智障孩子一般表現為情緒過激或過緩這兩種。長期對智障學生進行不同顏色光的刺激,能慢慢改善智障學生的極端情緒,使其心境趨于平和,減少其過激和刻板的行為。
(二)發(fā)展感知覺—多感官訓練儀
多感官訓練儀分為視覺、聽覺、動覺三個部分,即看一看、聽一聽和動一動??匆豢?、聽一聽、動一動中都有三個色調:紅色、綠色、藍色。不同的色調對應不同的動畫主題。例如一首積極活潑的兒歌在聽一聽紅色調的主題中,一個憂傷的倒霉熊的故事在看一看藍色調的主題中。運用與智障學生情緒特點相反的色調使其情緒趨于穩(wěn)定。在對學生進行感官訓練時會出現這種現象:上課剛開始,所有的學生都很投入。
(三)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學生的上課效率
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認為,情境對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學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huán)境。在教學中,教師為了吸引學生興趣,提高上課氣氛,使上課內容化難為易,往往需要設置教學情境。
(四)將信息技術融入音樂游戲,發(fā)展智障學生的思維能力
音樂游戲是在歌曲伴奏下進行的游戲,游戲中的動作一般和音樂的曲調、節(jié)拍、內容相一致,有的按照規(guī)則進行游戲。在音樂游戲中,音樂與動作相結合,有利于培養(yǎng)智障兒童活潑快樂的情緒,提高其對音樂的感受力,同時提高肢體運動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標準,運用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通過評價反饋,可以分析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優(yōu)劣方面,教師和學生再根據反饋信息修訂計劃調整行為以達成教學目標。
(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家校合作
1.利用“家校通”呈現課堂教學和學生表現情況。家長通過“家校通”軟件,能知道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看到孩子的課堂表現及反饋,并知道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差距。這樣,家長能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學習內容和情況,在家庭輔導時做到有的放矢。2.利用“家校通”布置作業(yè)。教師通過“家校通”布置作業(yè),家長根據教師的教學指導與要求,進行針對性的訓練。3.利用“家校通”進行課后輔導。教師根據家長的訓練過程及結果與家長交流,對家長的康復訓練方法進行指導,與家長一起制訂適合孩子的個別化康復方案,并鼓勵監(jiān)督其完成任務。
(七)利用信息技術保存學生資料
評估儀器會記錄學生的評估過程和結果。把評估過程錄成視頻,儀器通過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智能分析,出一張體現學生各方面情況的評估量表,評估過程和結果可以保存在評估儀器中,也可以導出保存到U盤。這樣,每個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習情況就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為智障學生的教學積累經驗,為智障學生康復訓練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實踐表明,音樂在智障學生康復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需要加強專業(yè)學習與教學研究,與時俱進,掌握信息技術應用技能,適應快速發(fā)展的信息化社會。
參考文獻:
[1]李春霞,顧啟洲.有效教學的思考[J].鹽阜教育,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