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輝
【摘 要】 目的:探析兒童急性蕁麻疹患兒接受超敏C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PCT)聯(lián)合診斷的診治療效。方法:本文觀察組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本院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1例急性蕁麻疹患兒,另選30例健康兒童選為對照組,兩組兒童均接受超敏C反應蛋白與PCT聯(lián)合檢測。結果:觀察組經(jīng)檢測,患兒超敏C反應蛋白(23.86±9.44)mg/L、降鈣素原(5.32±2.78)ng/mL均高于對照組,t1=23.193,t2=19.619,P<0.05。觀察組經(jīng)檢測,血紅蛋白(130.98±13.99)g/L、白細胞計數(shù)(17.79±5.33)×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7.49±3.89)×109/L,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072,t2=7.458,t3=20.154,P<0.05。31例觀察組患兒,CRP和PCT聯(lián)合檢測陽性率、敏感度和特異度均比單獨檢測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1例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87.10%(27/31)。結論:兒童急性蕁麻疹作為一種病因較為復雜的皮膚科疾病,患兒發(fā)病多與感染有關,經(jīng)超敏C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PCT)聯(lián)合檢測,可判斷出患兒是否需要接受抗生素藥物治療,其對患兒的臨床治療具有用藥指導作用。
【關鍵詞】 超敏C反應蛋白;急性蕁麻疹;降鈣素原
急性蕁麻疹是以風團、瘙癢及伴隨血管性水腫等癥狀為主要特征的皮膚疾病,作為皮膚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其屬于變應性疾病,是由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增加滲透性等因素引起的[1]。急性蕁麻疹疾病的發(fā)生多與食物、感染、藥物、物理、患者自身免疫性、精神等因素有關[2]。加強兒童急性蕁麻疹患兒的臨床診斷,通過規(guī)范的治療方式治療,對提升患兒預后效果與臨床療效具有重要作用。臨床治療急性蕁麻疹,醫(yī)生多通過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等血常規(guī)檢測,排除患兒的感染因素。但引發(fā)患兒白細胞增多的原因不僅僅只有細菌感染這一種因素,還與藥物、患兒自身個性化差異及精神等因素有關[3]。所以,選擇一種對細菌感染具有靈敏度、特異度高的指標進行檢測,對提升患兒的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4]。為探討超敏C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PCT)聯(lián)合診斷對兒童急性蕁麻疹診治療效差異,本文從院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接收的急性蕁麻疹患兒中抽選出31例,給予超敏C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PCT)聯(lián)合診斷,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觀察組研究對象為本院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1例急性蕁麻疹患兒,對照組研究對象為本院同期兒童保健科健康體檢結果為健康的30位兒童,兩組兒童均接受超敏C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PCT)聯(lián)合檢測。對照組(n=30):男16例,女14例,年齡5~9歲,平均年齡(7.35±1.87)歲;觀察組(n=31):男15例,女16例,年齡6~10歲,平均年齡(8.27±1.94)歲。兩組觀察對象的性別比例、平均年齡經(jīng)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純簠⑴c本研究,均征得患兒家長同意,家長均已簽署完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的順利開展得益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
納入標準:以《中國蕁麻疹診療標準》為依據(jù),患兒均滿足急性蕁麻疹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標準。
排除標準:患有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及腫瘤疾病患兒;近期接受過糖皮質(zhì)激素、組胺類藥物治療患兒。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 采取31例急性蕁麻疹患兒與30例健康受檢兒清晨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后進行超敏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中性粒細胞、降鈣素原(PCT)檢測。降鈣素原(PCT)主要使用免疫色譜法進行測定,當結果在0~0.5ng/mL范圍時,表示陰性,當結果≥0.5ng/mL時,表示陽性;超敏C反應蛋白(CRP)主要以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配套試劑對患兒與受檢者血清標本中C-反應蛋白含量進行檢測,結果屬于定量指標,當其結果在0~9.99mg/L范圍時,表示陰性,當其結果≥10mg/L時,表示陽性。
1.2.2 治療方法 31例患兒入院后,均接受基礎治療,口服100mg維生素C[葵花藥業(yè)集團(佳木斯)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2296],每日3次,給予頭孢他啶(海南海靈化學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965),每日30~100mg/kg,分2~3次靜脈滴注?;蛘呓o予頭孢吡肟(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802),每次50mg/kg,每日2次,靜脈滴注,為加強抗感染,必要時給予阿奇霉素(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426)注射劑治療。
1.3 指標觀察
根據(jù)以下癥狀判斷標準,按患兒瘙癢程度、風團數(shù)量及大小,評估患兒治療后的癥狀積分,通過計算積分下降指數(shù),評估患兒臨床療效。積分下降指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積分×100%,當積分下降指數(shù)超過70%,表示治療有效,當積分下降指數(shù)低于70%,表示治療無效,計算有效率。見表1。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中常用的指標與數(shù)據(jù)均由SPSS 22.0軟件分析及處理,超敏C反應蛋白(CRP)等指標數(shù)值使用(±s)形式顯示,同時接受t檢驗;陽性率等觀察指標均由(n,%)形式表示,這類計數(shù)資料均接受卡方檢驗,P<0.05時,上述指標、數(shù)據(jù)之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檢測結果差異
觀察組經(jīng)檢測,患兒超敏C反應蛋白(23.86±9.44)mg/L、降鈣素原(5.32±2.78)ng/mL均高于對照組,t1=23.193,t2=19.619,P<0.05。見表2。
2.2 對比兩組血常規(guī)指標差異
觀察組經(jīng)檢測,血紅蛋白(130.98±13.99)g/L、白細胞計數(shù)(17.79±5.33)×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7.49±3.89)×109/L,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072,t2=7.458,t3=20.154,P<0.05。見表3。
2.3 對比觀察組患兒兩種指標陽性率
31例觀察組患兒,CRP和PCT聯(lián)合檢測陽性率、敏感度和特異度均比單獨檢測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 患兒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效果
觀察組31例患兒,有風團樣丘疹表現(xiàn)患兒27例(87.10%)、存在腹痛、發(fā)熱、胸悶胸痛分別為17例(54.84%)、20例(64.52%)及3例(9.68%)。31例患兒,治療總有效率27例(87.10%)。
3 討論
急性蕁麻疹作為皮膚科常見病癥,患兒發(fā)病后多伴隨瘙癢、形態(tài)各異的風團等,患兒患病因素較多,主要包括食物、藥物、感染、物理及精神等因素。急性蕁麻疹是一種起病急、伴有水腫紅斑、風團等癥狀的疾病,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可見全身癥狀,但由于難以查找病因,易出現(xiàn)治療不當或不及時的情況,使患兒病情持續(xù)進展,給患兒帶來巨大困擾,甚至發(fā)展為慢性疾病,降低了患兒的日常生活質(zhì)量[5]。所以,有效尋找急性蕁麻疹患兒的發(fā)病原因,對提升患兒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對急性蕁麻疹患兒實施臨床治療,需在確定病因條件下,給予良好的診治方法,但急性蕁麻疹的發(fā)病因素較為復雜,病因也較為繁雜,這就導致醫(yī)生所采用的臨床對癥治療與患兒實際病情之間存在一定出入,難以有效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其中尤其重要的一項因素就是細菌感染[6]。所以,醫(yī)生在治療急性蕁麻疹時,臨床多通過給予超敏C反應蛋白等實驗室檢查,將感染因素排除在外。
急性蕁麻疹患兒發(fā)病后,患兒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總數(shù)會隨病情進展持續(xù)升高,所以,血常規(guī)指標是判斷急性蕁麻疹疾病的常用參考指標,但患兒受機體應激反應等因素影響,僅憑血常規(guī)等指標,不僅易增加臨床誤診與漏診幾率,還易發(fā)生濫用抗生素現(xiàn)象,所以,難以達到理想的診斷效果[7-8]。近年來,隨醫(yī)學檢驗水平日益精進,血清檢測指標在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斷、治療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當前,臨床診斷急性蕁麻疹,通常采用超敏C反應蛋白(CRP)與降鈣素原(PCT)聯(lián)合檢查,從而判斷患兒是否存在細菌感染,并對細菌感染患兒實施觀察,觀察患兒細菌感染程度。
降鈣素原(PCT)屬于糖蛋白物質(zhì),作為無激素活性降鈣素前肽物質(zhì)的一種,其分子質(zhì)量為13ku,共包括116個氨基酸。人體中分泌降鈣素原(PCT)的器官組織主要包括小腸、肺及脾臟等,且受患兒體內(nèi)其他激素等化學物質(zhì)影響小。降鈣素原(PCT)的半衰期一般可持續(xù)25~30h,不易在體外被降解,所以具有較高穩(wěn)定性,給臨床儀器檢測提供了極大便利[9]。降鈣素原(PCT)在健康人群中,其含量一般低于0.1ng/mL,不易被檢測。降鈣素原(PCT)敏感性與特異性均較高,對人體內(nèi)細菌與非細菌感染具有鑒別作用,此外,由于降鈣素原(PCT)與患兒細菌感染程度具有正相關性,即便患兒處于過敏反應、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等應激狀態(tài)下,仍不會出現(xiàn)指標異常情況。
超敏C反應蛋白(CRP)是由人體肝臟進行合成與分泌的,作為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其在健康人體中分泌含量極低,是難以被檢測出來的[10]。但當患兒處于炎癥狀態(tài)或出現(xiàn)組織受損問題時,人體會大量分泌超敏C反應蛋白(CRP),當其濃度出現(xiàn)異常增高時,可在炎癥發(fā)生3~6h內(nèi)被檢測出來。所以,作為一項敏感性指標,定量檢測患兒超敏C反應蛋白(CRP)濃度,可有效監(jiān)測患兒抗生素臨床療效[11]。
具體研究結果如下:觀察組經(jīng)檢測,患兒血紅蛋白(130.98±13.99)g/L、白細胞計數(shù)(17.79±5.33)×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7.49±3.89)×109/L,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072,t2=7.458,t3=20.154,P<0.05。這與蔡麗紅“觀察組經(jīng)檢測,患兒血紅蛋白(131.06±14.07)g/L、白細胞計數(shù)(10.23±5.17)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7.51±4.21)×109/L,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64,5.03,11.07,P<0.05”結果相符合[12]。
觀察組經(jīng)檢測,患兒超敏C反應蛋白(23.86±9.44)mg/L、降鈣素原(5.32±2.78)ng/mL高于對照組,t1=23.193,t2=19.619,P<0.05;31例觀察組患兒,CRP和PCT聯(lián)合檢測陽性率、敏感度和特異度均比單獨檢測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降鈣素原(PCT)檢測對患兒炎性反應,明顯敏感于超敏C反應蛋白。同時,也說明由感染引起的急性蕁麻疹,經(jīng)血常規(guī)、CRP、PCT等檢驗,可有效反應出患兒病情的輕重程度,可將該數(shù)值變化視為患兒病情轉(zhuǎn)歸的有效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對患兒的預后效果具有一定指導作用。31例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27例(87.10%)。這與黃文清等人“A組患者經(jīng)治療,有效率42例(84%),高于B組35例(70%),P<0.05”結果相符合[13]。
總之,兒童急性蕁麻疹患兒經(jīng)超敏C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PCT)檢測,其具有較高靈敏度,可為醫(yī)生治療急性蕁麻疹患兒提供科學、準確的判斷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董春輝,凌明智.血清特異性IgE抗體在慢性蕁麻疹過敏原檢測中的價值[J].臨床醫(yī)藥實踐,2020,29(07):532-534.
[2] 李俊杰.胸腺五肽聯(lián)合抗組胺藥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0,13(19):87-89.
[3] 鄒育雄,陳明春,謝宛潞.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自體血清皮膚試驗與白細胞介素-18的關系[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20,27(03):183-185.
[4] 史俊奇,裴宇,章嵐嵐.D-二聚體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檢測在兒童急性蕁麻疹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10):1708-1710.
[5] 金城,董達科.急性蕁麻疹患者血清補體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分析[J].江蘇醫(yī)藥,2019,45(08):767-769.
[6] 許麗君.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在診斷急性蕁麻疹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9,17(17):145-146.
[7] 彭麗,韓豎霞,彭曉明.急性蕁麻疹549例血常規(guī)和C反應蛋白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7,31(10):1091-1093.
[8] 馬步青,叱瓏,樸知含,等.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檢測在急性蕁麻疹中的初步研究[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7,26(06):710-712.
[9] 李太杰,甄莉.hs-CRP在皮膚病中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6,54(04):166-168.
[10]王艷心,杜鎮(zhèn),王成,等.144例感染相關性蕁麻疹臨床分析[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6,33(06):470-472.
[11]張鳳杰,范夢嬌,劉文博,等.急性蕁麻疹患者食物組過敏原特異性IgE定量檢測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20,36(04):203-206.
[12]蔡麗紅.急性蕁麻疹血常規(guī)和C反應蛋白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8,10(27):38-39.
[13]黃文清,李秋玲,曾海露.血清hs-CRP和PCT檢測在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的急性蕁麻疹患者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7,12(1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