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真
微信家庭群里有一個遠(yuǎn)房親戚,年輕時南下打工,吃過很多苦。
現(xiàn)在生活好起來了,人也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jì),他開始時不時地在群里@小輩,傳授人生經(jīng)驗。
按照年齡從小到大排序,還在讀初中的一位表妹屢屢中招。
她煩極了會偷偷來找我抱怨,說這位舅舅不光在群里發(fā)表遠(yuǎn)見,還會私聊她,指點她不小心忘記設(shè)置屏蔽的某條朋友圈內(nèi)容。
表妹欲哭無淚:“我也想和他講講我認(rèn)為的道理來著,但沒法兒,怎么都講不通。就那種你明知道他說的是錯的,感覺掰扯開講碎了,應(yīng)該能讓他明白,但他就是不明白?!?/p>
我接上話茬:“而且還會奇怪乃至憤怒,為什么你想的和他不一樣?!?/p>
表妹狂打了一串的“是”。
每個人開始有自我意識以后,應(yīng)該都或多或少經(jīng)歷過和人辯駁的場景。
這種辯駁發(fā)生在最親近的人之間,就是日常吵架。氣頭上,會覺得對方“怎么說什么都不聽”“一點兒都不理解我”“為什么TA現(xiàn)在還不明白”。
我小時候也是三天兩頭和父母產(chǎn)生口角矛盾,他們不理解我,我不理解他們。雙方氣鼓鼓的,家里氣氛冰冷到極點。后來在大學(xué)上邏輯學(xué)課程時,從老師口中知道了一個名詞,了解到這其實是“邏輯世界的互不接洽”。
這種無法互相理解的體驗,一般被概稱為“三觀不符合”。但實際上說白了,是雙方的邏輯世界互相排斥且拒絕接納。
拿每逢端午節(jié)必提及的“南北方甜咸粽之爭”來說,只吃甜粽的人完全能和只吃咸粽的人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甚至一起吃飯,只不過是你吃甜粽我吃咸粽的區(qū)別。
因為按照他們一直養(yǎng)成的邏輯來說,雖然不能理解為什么有人愛吃甜粽/咸粽,但這不妨礙我接受和包容你。我們是可以共存的。
但對于那些無法被說服,或者說不接受自己被說服的人來說,這事可能就是一件大事。在他們的邏輯世界里,和他們邏輯相違背的一切,不僅僅是相異的,而是成為了一個錯誤,亟需通過憤怒的言語來鞭撻,或者用其他手段加以糾正。
懂得了這一切都是邏輯問題,就能規(guī)避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爭吵。
比如和爸媽的溝通方面。如果爸媽是明事理的,只是真的暫時沒有理解你,不妨雙方都冷靜下來,好好捋順一下這里頭雙方都持有哪種邏輯。理順之后,孰對孰錯,自然分明。
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謂無法被說服的人,其實也不是無法被說服,關(guān)鍵是要明白他所堅持的邏輯是什么,然后從他的邏輯出發(fā),找出其中不合理的邏輯。
不過這種情況下,仍有人啞口無言但依舊義正詞嚴(yán),更有甚者當(dāng)場表演惱羞成怒。為了不被對方邏輯帶偏,也為了不浪費(fèi)彼此時間——既然彼此的邏輯世界這般互為排斥,“叫不醒裝睡的人”,且就隨他去吧。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