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濤
摘要:高中作文寫作訓練可以立足文本。高一散文單元《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語言優(yōu)美至極,其中多處使用比喻、擬人等常用修辭手法和夾敘夾議寫作手法,這種寫作手法可以成為學生有效仿作的模板。作文教學中加加以試用,則效果甚好。
關鍵詞:優(yōu)秀散文?模仿?寫作?語言
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一單元寫景狀物散文單元,文章各具特色。帶領學生探究其文本的語言魅力,并進行仿寫,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以下是師生在課堂上有關《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兩篇散文傳統名篇的語言魅力的探究,以及學生模仿之作。
一、優(yōu)秀的散文必不可少的一點便是語言優(yōu)美,語言文字表現力極強
這兩篇散文均用了相當多且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修辭手法,并通過細節(jié)描寫描摹不同感官所獲體驗。讀來甚好的寫景狀物的散文大抵都是這樣。
《荷塘月色》中使用了常用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還大膽使用博喻、通感、暗喻等有創(chuàng)意的修辭升級版,如:“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博喻讓讀者從不同角度想象美景;“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讓讀者換一種思維方式去想象美景;“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暗喻于不著聲色間觸摸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故都的秋》中“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一句簡單的否定式比喻,打動了無數讀者。作者即使在破院里早晨靜觀,也很自然輕松地用語言描摹他眼睛里的、耳朵里的、觸覺里的感受,分角度、分感官描摹,卻又毫無雕琢之感。
學生們找到這些句子,加以品讀揣摩,最終理解了自己語言貧乏的原因,于是開始大膽模仿其文。
第一篇:
大概看了看,這桂樹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一樣地有著其他桂樹有的細小的、黃色的花粒,一樣地散發(fā)著誘人的香甜,還是熟悉的味道,像小女孩口袋里常備的糖,又像舞臺上小姑娘露出的甜甜的笑。
——王牧媛
此同學將桂花香從鼻尖抹去,化作嘴巴里的一顆糖,臉上掛著甜美的笑,這一通感的大膽模仿與創(chuàng)新可與朱自清文中的“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相比了。
第二篇:
早晨吃飯是要跑著去的,周圍的景象倒像是一段段幻燈片,從我的眼前放映,臉龐上稍微感受到微弱的風,倒像是一杯淡茶于唇間難以察覺的味道。有時中午正值火熱,縷縷金光從窗框射進屋里,攤在桌上,宛如一片明晃晃的金色帶條。一個小時過去了,桌上還是一片金色帶條,但是它的位置從桌面的一角移到另一角上了,用手搭上去還能感受到陽光和煦,溫暖。
——王云飛
這位同學將微風之清不可察比作唇間的一抹淡茶,觸覺與味覺的大膽轉換,真是讓人點贊。段末有關光與影的轉移,以及光的溫度的觸摸,這兩個細節(jié)能打動所有讀者。郁達夫《故都的秋》破院靜觀一段的“寫作指導”功不可沒。
第三篇:
這里很好,路面總是很干凈,非常干凈,每天都有人及時清掃。路過某條小路時,總有一陣馥郁的桂香,我也終能時常與五六點鐘的朝霞行個注目禮,偶爾,鼓起的窗簾還會告訴我今天風的形狀。
楊樹也落葉,但秋是屬于梧桐的。它細膩精致的脈絡,是十四行的情詩,是有力的心跳,是部短的史詩。它的葉肉在這個鳳凰飛過的時令里,羽化成只只粉蝶,隨它去了。
——郜春暄
此同學把風的形狀比作窗簾,這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一組對葉脈描寫的博喻、暗喻更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教學”生成。
第四篇:
陽光照耀下的蘭草似乎沒有什么精神,大概是沒睡醒,我也不好打擾,就悄然離開了。轉眼就到了小竹林,令我十分驚喜,竹子卻與梅不同,傲然挺立著,極有軍人風范,腰桿挺得直直的,傲慢自信,仿佛將世界踩在腳下。楊樹在操場邊靜靜地站著好像它的女朋友又遲到了似的,傷透了心。
——祝仁豪
此同學能把學校那片安靜的楊樹林比喻成一男子等待遲到的女友,其中的靜謐與些許的落寞流于行間。
二、優(yōu)秀的散文一定會加入最合乎時機的抒情議論
在寫景狀物之前或之后來那么一點“小心機”,作者想要營造的氣氛便有了,作者想要升華主旨也水到渠成了。
《荷塘月色》開篇便抒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抒情,將自己此時的情緒直接告知讀者,我們看到的是開誠布公的朱自清;“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熱鬧,也愛獨處”一句議論,將自己獨到的生活審美融入文中,我們看到的是平易近人的朱自清。
《故都的秋》最后一段的“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領頭”,這樣如愛情誓言的句子,感人肺腑。
于是,學生開始了“模仿秀”:
當我駐足那棵陌生的梧桐樹下,溫和的空氣中傳來陣陣涼意,我不由得裹緊衣衫,坐在沉寂的長凳上,撿起一片落葉,竟發(fā)現它仍是青澀的。本應處于最美好的生命時刻,它卻早早地結束了僅有一次的生命,看似愚鈍的它,實則有著過人的才智。
梧桐雖小,卻有報恩之志;桂花雖香,卻有自制之力;你我在世,皆是渺茫,但若匯聚,便是萬丈星河。
——任夢柯
此學生在描摹景色之后巧妙使用議論和抒情,從自然界的物象變化里獲得人生感悟,讓讀者為之動容。而散文的哲學魅力在此文段中得以體現。
把語文傳統名篇上出新意來,形式上的張揚已經不符合新時代的教育理念。立足課本,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簡練其文,揣摩其義,模仿大家,結合新生活,抒發(fā)自身感情情緒。這才是文本學習的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