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馬坤琴,肖洪波,李佩芳,桂美琳,盧尹鳳,陳瑞全,朱宗俊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1;3.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周圍性面癱是以口角向一側歪斜、眼瞼閉合不全為主癥的病癥。此病多指西醫(yī)的面神經麻痹,其病因尚未明確,可能因莖乳突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本病多因勞作過度、正氣不足、風寒或風熱乘虛而入,從而導致經氣痹阻、經筋功能失調。此病發(fā)病急驟、病程長、遷延難愈,如失治誤治可出現“倒錯”現象,進而發(fā)展為頑固性面癱,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針刺是治療本病的首選方法,其臨床療效肯定,可明顯控制病情,防治后遺癥的發(fā)生。本研究筆者采用巨刺針法結合梅花針叩刺翳風、完骨穴治療周圍性面癱,現報道如下。
6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均來自于2017年9月—2018年6月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康復科門診。按照患者就診順序,采用查找隨機數表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左側發(fā)病17例,右側發(fā)病13例,年齡15~52歲,平均年齡(33.80±11.27)歲,病程0.5~7.0 d,平均病程(3.08±1.94)d;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15例,左側發(fā)病16例,右側發(fā)病14例,年齡15~55歲,平均年齡(35.70±11.71)歲,病程0.5~6.0 d,平均病程(3.33±1.62)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發(fā)病部位、病程一般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13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7版《神經病學》[1]中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診斷標準;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16年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針灸學》[2]中面癱的診斷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③年齡15~60歲;④病程7 d之內。
①中樞性面癱;②雙側面癱;③妊娠、哺乳期婦女;④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⑤凝血功能差;⑥懼怕針刺或暈針者。
參考《中國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3]:予①醋酸潑尼松(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規(guī)格:5 mg/片)口服,每次15 mg,每日2次,連用5 d,之后于5 d內每日減量5 mg至停用;②甲鈷胺分散片(江蘇四環(huán)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290,規(guī)格:0.5 mg/片)口服,每次0.5 mg,每日3次,每周服用5 d后停2 d,共服用4周。
2.2.1 巨刺健側治療 ①針刺部位:健側攢竹、陽白、顴髎、頰車、地倉、合谷。②針具選擇:一次性天協(xié)牌無菌毫針,規(guī)格:0.35 mm×25 mm(1寸)和0.35 mm×40 mm(1.5寸)。③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施術部位常規(guī)75%酒精消毒后,面部腧穴:使用1寸規(guī)格毫針,采用單手進針法,針尖與面部約呈15°~30°,緩慢刺入,深度10~15 mm,采用平補平瀉法,中等量刺激,稍有針感為度;四肢腧穴:使用1.5寸規(guī)格毫針,采用指切進針法,針尖與體表約呈80°~90°,迅速刺入,深度25~30 mm,采用提插瀉法,深重刺激,針感向四周擴散為度,留針時間20 min。
2.2.2 梅花針叩刺雙側治療 ①叩刺部位:雙側翳風穴、完骨穴。②針具選擇:一次性環(huán)球牌無菌梅花針,規(guī)格:單頭七星。③操作方法:患者針刺完畢后,患者采取俯臥位,對患側叩刺部位75%酒精消毒后,右手握針柄用無名指和小指將針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魚際處,針柄尾端露出手掌1~1.5 cm,再以中指和拇指挾持針柄,食指按于針柄中段用腕力彈刺,針尖與皮膚呈垂直接觸,提針要快,一般叩打70~90次/min。刺激的強度叩打到局部有潮紅、丘疹,但不出血的程度。
采用常規(guī)針刺法,將觀察組中巨刺的針刺穴位改為患側。針刺部位、針具選擇、操作方法同巨刺針法。
以上兩組均每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5 d后休息2 d,共治療4周。
3.1.1 H-B面神經功能分級量表 參照美國耳鼻喉科頭頸外科學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分級量表[4],面神經功能共分為6級,I級:面肌運動完全正常;Ⅱ級:部分面肌運動輕度失常;Ⅲ級:大部分面肌運動中度失常并伴有聯(lián)動;V級:部分區(qū)域面肌有中度運動并伴有聯(lián)動;V級:大部分面肌運動失常,部分區(qū)域尚有輕度運動;Ⅵ級:面肌無任何運動。
3.1.2 面部殘疾指數量表 FDI包括FDIP和FDIS兩個部分[5]。其中FDIP根據飲食、飲水、發(fā)音、流淚和刷牙的困難程度,每項從沒有困難到非常困難共分為4個等級,從2~5分計分,相應功能障礙從重到輕,分值越高提示軀體功能越好;FDIS根據平靜、孤立、發(fā)脾氣、睡眠和社交的時間長短,每項分從無到有時間共分為6個等級,從1~6分計分,相應功能障礙從輕到重,分值越低提示社會生活能力越好。
3.1.3 Portmann簡易評分標準 患側與健側比較,具體包括皺眉、閉眼、動鼻翼、吹口哨、微笑和鼓腮6個項目,每項從無自主運動到與健側基本相同分為4個等級,依次從0~3分計分,另外安靜時印象分包括差良優(yōu)3個等級,依次從0~2分計分[6]。總計20分,分數越高提示面神經功能越好。
參照1993年《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7]來制定。痊愈:面部表情自然,雙側鼻唇溝及額紋正常,眼瞼可完全閉合,鼓氣正常,H-B分級Ⅰ級;顯效:面部表情基本自然,雙側鼻唇溝及額紋基本正常,眼瞼可基本閉合,鼓氣基本不漏,H-B分級Ⅱ級;有效:面部表情欠自然,雙側鼻唇溝及額紋欠對稱,眼瞼可少許閉合不全,鼓氣時有少許漏氣,H-B分級Ⅲ級;無效:面部表情極不自然,雙側鼻唇溝及額紋消失,眼瞼完全閉合不全,鼓氣嚴重漏氣,H-B分級Ⅳ~Ⅵ級??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4.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B面神經功能分級比較 由表1可見,兩組患者治療前H-B面神經功能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面神經分級比治療前有改善(均P<0.05),提示兩組均可改善面神經功能。治療后兩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B面神經功能分級比較
3.4.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DI評分比較 由表2可見,治療前兩組FDIP、FDI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均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FDIP、FDIS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治療后兩組FDIP、FDIS評分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提示兩組治療均可改善患者軀體功能和社會功能,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DI評分比較
3.4.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ortmann評分比較 由表3可見,治療前兩組患者Portman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Portman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兩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與健側相比,經治療后兩組患側均有改善,且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ortmann評分比較
3.4.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由表4可見,兩組臨床療效經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大于對照組,表明巨刺結合梅花針叩刺翳風、完骨穴治療周圍性面癱相比常規(guī)針刺療效顯著。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5 隨訪 治療后第1月和6月后對60例患者進行電話隨訪,經聯(lián)系觀察組患者22例,對照組患者25例,詳細詢問有無面肌聯(lián)合運動、面肌痙攣等癥狀復發(fā)或加重。由表5可見,觀察組的后遺癥復發(fā)率較低,說明巨刺針法結合梅花針叩刺翳風、完骨穴可明顯減少周圍性面癱復發(fā)和加重。
周圍性面癱,在中醫(yī)上屬于“口僻”“吊懸風”等范疇,其發(fā)生常因勞倦過甚、正氣虧虛和外感風邪,從而導致機體筋絡失養(yǎng),少陽、陽明經氣通行不暢,功能失調而發(fā)為本病。目前中醫(yī)治療本病主要通過循經刺激為主,但單一干預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故國內臨床上多采用針刺結合多種治療手段,來控制疾病發(fā)展進程,改善臨床療效,多靶點全方位施治,協(xié)同促進經脈氣血運行恢復正常[8]。現代醫(yī)學認為面神經麻痹作為臨床上周圍神經疾病的常見病之一,其病因尚未明,但多數研究表明,面神經的病理改變是導致其發(fā)病的主要因素。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居于腦橋下部網狀結構腹外側的面神經核,發(fā)出混合纖維,途經骨性結構的面神經管,穿過莖乳孔到達面部,越過面部靜脈及莖突,至腮腺發(fā)出分支,進而控制面部肌肉及腺體等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在此神經纖維傳導過程中,需經過彎曲狹窄的管腔,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病毒細菌感染等病理狀態(tài)出現時,面神經由于缺血水腫,導致官腔內局部神經節(jié)段受壓,進而導致面神經炎的產生。此病初期僅表現為患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和眼裂增大等,但若治療不當或錯過治療時機,極易導致面部肌肉板滯攣縮,進而導致“倒錯”現象的發(fā)生,甚至進一步發(fā)展為頑固性面癱,加大疾病恢復難度[9]。目前國外大量研究調查表示,面癱患者的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并且本病患者易并發(fā)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10]。所以,尋找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迫在眉睫。
巨刺針法作為古代九刺法之一,其操作簡便、療效肯定,在臨床上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11]。 巨刺法始載于《靈樞·官針第七》,正如其中所述:“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俞刺,……八日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而《素問·繆刺論》中對巨刺又進一步闡釋:“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如此者必巨刺之?!爆F代學者認為,巨刺是一種交叉取穴的針刺方法,左之病而取經于右,右之病而取經于左,從而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陰陽自合的狀態(tài)[12]。巨刺針法既體現了祖國醫(yī)學中的整體原則,又是經脈氣血循環(huán)流注理論的具體表現形式,同時也是大腦神經交叉支配理論的有力佐證[13]。目前在臨床上,巨刺針法廣泛應用于神經系統(tǒng)疾病和骨骼肌肉系統(tǒng)疾病[14],其中,巨刺針法對于面神經麻痹作用機制可能是其可促進細胞因子VEGF和Ang-1的生成,而前者可加速腦內微血管新生,減輕局部受損神經節(jié)缺血,后者又可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凋亡,減少炎性產物,從而改善面神經周圍組織血液循環(huán),抑制面神經的持續(xù)受損,使其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15]。相比傳統(tǒng)針刺患側方法,巨刺針法通過刺激健側更易激發(fā)經脈之氣,使面部陰陽趨于平衡[16]。國內有學者在巨刺治療的相關薈萃分析中指出,巨刺針法相比常規(guī)針刺,在治療周圍性面癱方面更具有優(yōu)勢,尤其是聯(lián)合基礎西藥治療[17]。在取穴方面,攢竹穴位于眉頭凹陷之中,根據局部選穴的原則,針對周圍性面癱眼瞼閉合不全,通過針刺攢竹穴,其正是體現“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療規(guī)律[18]。陽白為足少陽膽經與陽維之會穴,其深層解剖居于額肌之中,由面神經顳支支配。額肌收縮則產生抬眉、皺額等動作。依據西醫(yī)解剖學,陽白穴位于額部手足三陽經筋分布區(qū)域內, 針刺陽白穴可以廣泛刺激面神經顳支分布區(qū), 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狀態(tài), 有利于病損面神經的恢復[19]。顴髎穴,《銅人針灸經》所云:“治口, 面赤目黃。手少陽、太陽之會”。現代研究表明顴髎穴淺層布有上頜神經及面神經的分支, 深層有三叉神經的分支,有研究證實對顴髎穴溫針灸可起到舒筋活血通絡之效[20]。頰車、地倉均位于胃經面部循行區(qū)域, 地倉為手足陽明交會穴,地倉透頰車使手足陽明經同氣相求,以增強調理氣血、通絡榮筋之功[21]。合谷穴,此穴歷來為治療頭面部疾病首選穴位,本穴屬手陽明大腸經,有學者總結其對于中風口噤、頭痛、目赤腫痛、口眼斜、齒痛以及熱證無汗等均有明確治療效果[22]。
梅花針又稱七星針,由古之揚刺、毛刺演變而來,是皮膚針的一種,屬淺刺法范疇,具有刺激區(qū)域廣泛、療效時間持久、操作方法便捷、刺激強度較大和針刺深度較淺等特點[23]。梅花針通過作用于皮部-孫脈-絡脈-經脈系統(tǒng),由淺至深,激發(fā)局部經氣,使其傳達至內,具有定向治療的特點,對全身氣血有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梅花針在臨床上多用于功能失調性疾病,對器質性病變也有一定療效。國內多數學者認為[24-25],梅花針叩刺局部穴位,一方面可加速患側面神經周圍組織血液循環(huán),促使其炎性代謝產物排出體外,減輕局部受損神經血管壓力,改善面神經水腫;另一方面可以廣泛刺激面神經顱外段分布區(qū),改善神經營養(yǎng),提高神經的興奮性,增強肌纖維收縮,有利于病損面神經功能的恢復[26]。在穴位選擇上,臨床上常采用叩刺翳風和完骨二穴。翳風穴,《針灸甲乙經》所述:“口僻不正, 翳風主之?!逼錃w屬手少陽三焦經,能理三焦之氣,具有祛風通絡、開竅益聰之功效,常用于治療面癱、面肌痙攣和耳疾等疾患,是臨床常用穴之一[27]?,F代解剖研究表明,此穴位于耳垂后方,深層布有面神經干,距面神經交叉點最近,反復的針刺刺激此穴可起到營養(yǎng)、提高神經興奮性的作用[28]。近些年,大量臨床工作者通過對翳風穴長期臨床研究中得出,周圍性面癱的患者翳風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壓痛、結節(jié)或者條索狀改變,針對其病理改變,刺激翳風穴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29]。完骨穴,首見于《素問·氣穴論》,但未對其位置和主治有所闡述,至晉代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卷三·頭緣耳上卻行至完骨凡十二穴》明確載有完骨穴位置,至明清楊繼洲《針灸大成·卷七·足少陽膽經》奠定了其治療頭面部疾病的相關闡述[30]。對于現代研究方面,取完骨穴梅花針叩刺,是基于中醫(yī)理論中“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論述,國內有學者已證實,對完骨穴梅花針叩刺,可以及時快速消除莖乳孔內面神經的水腫,從而保護面神經,可明顯縮短面癱病程,加快患者痊愈速度[31]。
本試驗采用了小樣本、隨機對照、評價者盲法的臨床設計,采用近些年國際公認的H-B分級量表對面神經功能進行評價[32],比較客觀的反應面神經損傷情況。由于面癱癥狀的特殊性,其較為突出的相貌改變或部分不自主表情的出現,往往可使患者在軀體功能受阻的同時,又伴有一系列心理問題,如自尊自信程度下降,社會交往欲望減低等,長此以往,極易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進而逐步影響到患者社會生活以及工作的各個方面。因此通過測定面部殘疾指數量表分數,能夠多層次評測,是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良好體現,可取得較滿意的信度和構建效度[33]。Portmann評分量表通過患側與健側面神經功能比較[34],可對H-B量表和FDI量表進行橫向補充。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治療后相比治療前H-B分級、FDIP、FDIS和Portmann簡易評分量表均有改善,且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的76.33%,并且,在隨訪中,觀察組復發(fā)率為13.63%,也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00%。說明巨刺針法針刺結合梅花針叩刺翳風、完骨穴和常規(guī)針刺皆可以改善患者的面神經功能,減輕患者的癥狀,改善軀體功能及社會生活功能,但巨刺針法針刺結合梅花針叩刺翳風、完骨穴的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法,并且其作用持久、復發(fā)率低,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樣本量偏少、研究周期短等,下一步仍需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