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榕蔭,劉斐燁,徐 巍
(1.常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藥事科,江蘇 常州 213003; 2.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藥學部,山東 濟南 250014; 3.山東大學藥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2)
非甾體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是一類結構各異,通過抑制環(huán)氧合酶的活性而具有強大的解熱、鎮(zhèn)痛和抗炎作用的藥物。雖然NSAID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三階梯鎮(zhèn)痛指南”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對于慢性癌性疼痛患者的后續(xù)臨床研究匱乏,近年來的系統(tǒng)評價結果提示,NSAID在癌性疼痛中的鎮(zhèn)痛效果缺乏高質量的研究證據[1-2]。惡性腫瘤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周期性的化療等因素導致了更高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且NSAID大多屬于非處方藥,患者購買使用便利,因此,加強臨床用藥監(jiān)護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針對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以下簡稱“該院”)腫瘤內科住院患者NSAID的使用情況進行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通過數字化病案系統(tǒng),調取2019年該院使用NSAID的腫瘤內科正常出院患者病歷,收集整理患者的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和入院診斷等。
根據2009美國胃腸病學院《NSAID相關性消化道并發(fā)癥的預防指南》[3]、《抗血小板藥物消化道損傷的預防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2更新版)》[4]和《抗栓治療消化道損傷防治中國專家建議(2016·北京)》[5]等指南文獻,整理NSAID相關的胃腸道和心血管不良反應危險因素[6-7],見表1—2。將患者按照低、中和高風險因素進行分層,記錄患者住院期間使用的NSAID種類、用法及用量、療程和不良反應;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限定日劑量(defined daily dose,DDD),計算NSAID的藥物利用指數(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分析評價患者使用NSAID的合理性和安全性。DUI=DDDs/實際用藥時間(d);其中,DDDs=某藥的總用量(g或mg)/該藥的DDD。
表1 NSAID相關胃腸道危險因素分層Tab 1 Layering of NSAID-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risk factors
表2 NSAID相關心血管危險因素分層Tab 2 Layering of NSAID-relate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共納入205例使用NSAID的腫瘤內科住院患者,其平均年齡為(62.89±12.82);84.39%(173/205)的患者存在1個以上胃腸道風險因素,其中57.07%(117/205)的患者被定義為胃腸道中風險,27.32%(56/205)的患者被定義為胃腸道高風險;55.12%(113/205)的患者屬于心血管低危人群,44.88%(92/205)的患者屬于心血管高危人群。胃腸道和心血管危險因素分層結果顯示,隨著胃腸道風險的增高,心血管高危人群的比例也隨之升高,表明胃腸道風險與心血管風險呈正相關,見圖1。胃腸道危險因素統(tǒng)計結果顯示,高劑量NSAID(43.50%)、年齡(41.24%)和聯合應用糖皮質激素(36.72%)是最主要的胃腸道危險因素,見圖2。
圖1 205例腫瘤內科住院患者的胃腸道和心血管 危險因素分層Fig 1 Layering of NSAID-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and 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205 in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圖2 205例腫瘤內科住院患者的胃腸道危險因素統(tǒng)計Fig 2 Gastrointestinal risk factors in 205 in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NSAID處方中的適應證均為治療輕中度癌性疼痛(疼痛的視覺模擬評分為2~4分)。使用頻率最高的3種NSAID分別為雙氯芬酸鈉(使用頻率為80.59%)、塞來昔布(使用頻率為6.75%)和氟比洛芬酯(使用頻率為6.33%);其中,雙氯芬酸鈉的DUI為1.57,表明其臨床使用日劑量高于限定日劑量,使用存在不合理,見表3。205例患者使用NSADI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1)未按照胃腸道風險管理使用NSAID(占35.61%,73/205);(2)未按照心血管風險管理使用NSAID(占40.49%,83/205);(3)用法、用量不適宜(占4.39%,9/205);(4)療程不適宜(占7.80%,16/205)。
根據胃腸道和心血管風險分層統(tǒng)計各類NSAID的使用情況,結果見表4。205例患者中,74.58%(153/205)的患者均使用了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這可能是因為腫瘤內科患者進行周期化療,因此多常規(guī)應用PPI治療。(1)心血管低危風險患者中:胃腸道低危風險患者多單用非選擇性NSAID(non-selective NSAID,Ns-NSAID)或聯合應用PPI,用藥基本合理;胃腸道中危風險患者中,85.51%(59/69)的患者選用Ns-NSAID+PPI/H2受體拮抗劑,8.70%(6/69)的患者單用Ns-NSAID;5.80%(4/69)的患者使用選擇性環(huán)氧酶2(COX-2)抑制劑;根據指南推薦,胃腸道高危風險患者應選擇選擇性COX-2抑制劑+PPI,但本研究中無1例用藥合理。(2)心血管高危風險患者:指南建議,可選擇心血管風險較小的萘普生[3]。但本研究中,無1例患者使用該藥。(3)16.59%(34/205)的患者被定義為胃腸道高危風險和心血管高危風險人群,應盡量避免使用NSAID,但上述患者均未避免NSAID。
表3 205例腫瘤內科住院患者NSAID的使用情況Tab 3 Application of NSAID in 205 in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表4 根據胃腸道和心血管風險分層統(tǒng)計各類NSAID的 使用情況(例)Tab 4 Application of various NSAID according to the layering of gastrointestinal and vascular risk factors(cases)
NSAID具有天花板效應,不宜超過最大推薦日劑量使用。高劑量NSAID的使用本身也是胃腸道出血的危險因素。本調查中,42.44%(87/205)的患者使用了最大推薦日劑量。另外,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和布洛芬緩釋膠囊均為緩釋制劑,藥物在體內可逐漸釋放,服用1次可持續(xù)12 h鎮(zhèn)痛,因此,推薦常規(guī)用法為每12 h給藥1次。本調查中,共有9例患者為1日2次給藥。
使用NSAID治療中的任何時候都可能出現胃腸道出血、穿孔等不良反應,其風險可能是致命的。尤其在高劑量長期用藥的情況下,還可能會導致嚴重心血管血栓事件風險增加。因此,應根據需要,在最短治療時間內使用最低有效劑量的NSAID,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降至最低。本調查中,NSAID平均使用時間為(6.78±5.30) d,其中有16例患者使用療程>15 d,療程最長為35 d。此外,NSAID多為非處方藥,患者購買便利。臨床實踐中發(fā)現,有多例患者存在自行購買長期用藥的現象。
205例患者中,共發(fā)生不良反應9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39%;其中,上消化道出血3例,下消化道出血5例,肝損傷1例。
腫瘤內科患者往往合并多個胃腸道毒性的危險因素,導致NSAID的使用需格外謹慎。尤其大劑量、長療程的使用導致相關的胃腸道和心血管不良反應進一步加重,因此,加強臨床上的用藥監(jiān)護尤為重要。根據指南推薦,胃腸道低危風險患者無需考慮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3,8]。胃腸道中危風險患者可考慮選擇性COX-2抑制劑或者Ns-NSAID+PPI。對于胃腸道高危風險患者,選擇性COX-2抑制劑+PPI(1日2次)是預防NSAID消化性潰瘍出血最安全有效的方案[9]。此外,H2受體拮抗劑也是最具經濟效益的一項選擇,但系統(tǒng)評價結果提示需給予2倍常規(guī)劑量(如法莫替丁40 mg,1日2次)才能有效預防NSAID相關性潰瘍出血[10]。本調查中發(fā)現,腫瘤內科對于NSAID品種的選擇基本為習慣性用藥(主要為雙氯芬酸鈉,占83.77%),選擇性COX-2抑制劑的使用頻率僅為7.90%。胃腸道中危風險患者大多都使用了Ns-NSAID+PPI,但胃腸道高危風險患者中僅2例使用了選擇性COX-2抑制劑+PPI;而且,幾乎所有PPI和H2受體拮抗劑的用法、用量均為常規(guī)推薦劑量,并未增加劑量。此外,NSAID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應涵蓋整個胃腸道。近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NSAID引起的下消化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逐漸升高[11]。本調查中,5例患者發(fā)生NSAID相關的下消化道出血,其均為胃腸道中危風險人群,采用Ns-NSAID+PPI鎮(zhèn)痛治療。研究結果表明,PPI對NSAID引起的下消化道不良反應沒有保護作用,相較而言,塞來昔布是對整個胃腸道不良反應風險最小的藥物[12]。因此,塞來昔布可能是胃腸道中危風險人群更可靠的選擇。
無論Ns-NSAID還是選擇性COX-2抑制劑,都會對心血管系統(tǒng)產生影響。萘普生可能是唯一不增加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概率的NSAID[3,13]。但因國內市場供應不足,且其胃腸道風險相對較高,在本調查中無患者使用萘普生。臨床上也可選擇心血管風險相對較小的布洛芬和塞來昔布,但需注意不能超過日限制劑量(布洛芬1 200 mg/d,塞來昔布200 mg/d),否則心血管風險會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加[14];不建議選擇風險較大的雙氯芬酸鈉或吲哚美辛[15]。心血管疾病作為伴隨疾病在腫瘤內科患者中很常見,本調查中,44.88%的患者屬于心血管高危人群,而其中90.12%(83/92)的患者均使用了雙氯芬酸鈉,且大多數為高劑量(150 mg/d)鎮(zhèn)痛治療,臨床用藥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此外,10.17%的患者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預防心血管事件。所有的Ns-NSAID均能抑制環(huán)氧酶1(COX-1)依賴性的血栓素A2的合成,從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此,選擇性COX-2抑制劑應該是低劑量阿司匹林患者預防心血管事件的首選藥物。特別重要的是,研究結果表明,與Ns-NSAID聯合小劑量阿司匹林相比,塞來昔布聯合小劑量阿司匹林可明顯降低上消化道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風險[12,16]。因此,綜合考慮,小劑量塞來昔布(200 mg/d)可能是目前臨床上心血管高危人群的優(yōu)先選擇。
本調查中發(fā)現,腫瘤內科NSAID的使用未嚴格執(zhí)行相關的指南推薦意見,主要問題是沒有重視患者的胃腸道和心血管危險因素分層管理。此外,NSAID大多屬于非處方藥,患者購買便利,多例患者存在長期購買NSAID用于鎮(zhèn)痛的現象。大多數需要NSAID控制癌性疼痛的患者都有胃腸道和心血管相關危險因素,或兩者兼而有之,因此,NSAID鎮(zhèn)痛治療的處方應慎重考慮。目前,NSAID相關的指南是都由風濕病學家、胃腸病學家和心臟病學家制定,研究人群以骨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患者為主,對于慢性癌性疼痛患者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018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發(fā)布的《臨床實踐指南:成人癌性疼痛的管理》[17]提出,基于2017年Cochrone系統(tǒng)評價結果,目前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持或反對NSAID用于治療輕中度癌性疼痛。鑒于NSAID的胃腸道和心血管毒性,對長期使用NSAID的患者進行定期監(jiān)測和重新評估獲益與風險是非常必要的。而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三階梯原則”并不完全適用于慢性癌性疼痛的治療。目前,各癌性疼痛指南也越來越提倡可以“提前”使用阿片類藥物進行鎮(zhèn)痛治療,輕中度癌性疼痛可考慮選擇弱阿片類或小劑量的強阿片類藥物[18-20]。本調查中,3個主要的胃腸道危險因素中只有高劑量NSAID是可調控因素,但鑒于癌性疼痛是一種慢性、持續(xù)性疼痛,減小NSAID的劑量可能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此,對于該類患者,阿片類藥物可能是較NSAID更為安全有效的替代鎮(zhèn)痛藥。
近年來,臨床醫(yī)師對阿片類藥物的使用比較重視,經驗日漸豐富,但對于NSAID的使用缺乏關注。NSAID是一類歷史悠久、臨床效益顯著且相對安全的解熱鎮(zhèn)痛藥,但對于腫瘤內科患者這個特殊群體而言,卻需要謹慎使用NSAID。綜上所述,本調查結果提示,應加強對腫瘤內科患者使用NSAID的胃腸道和心血管風險分層管理。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臨床醫(yī)師在開具NSAID處方前,應重視對患者的胃腸道和心血管風險評估,權衡獲益與風險。(2)NSAID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應是涵蓋整個胃腸道的,而研究結果表明PPI對下消化道不良反應沒有保護作用,因此,選擇性COX-2抑制劑可能是更為可靠的選擇。(3)對于胃腸道高危風險患者,PPI和H2受體拮抗劑需要使用2倍常規(guī)用量,才能有效保護胃腸道。(4)所有NSAID均會對心血管系統(tǒng)產生影響,其風險可能是致命的。因此,醫(yī)師和患者應對此類事件保持警惕,對于心血管高危人群,應選擇風險相對較小的布洛芬和塞來昔布,并注意不要超過日限制劑量。(5)癌性疼痛是一種慢性、持續(xù)性疼痛,鑒于NSAID的靶器官損害作用,可以考慮“提前”使用阿片類藥物進行鎮(zhèn)痛治療,輕中度癌性疼痛可考慮選擇弱阿片類藥物或小劑量強阿片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