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藝術院團存在的價值在于有能夠代代傳承的優(yōu)秀劇目,優(yōu)秀的演藝人才是維系劇團生命力的保證。
人才乃藝術之本,人才的培養(yǎng),能否脫穎而出,離不開扎實的教育和風格各異的藝術實踐。對于舞蹈藝術院團來說,出人出戲是至高無上的職責。
在遼寧芭蕾舞團(以下簡稱遼芭)建團40周年之際,我榮幸地接受了曲滋嬌團長之約,對遼芭人才培養(yǎng)問題,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40年來遼芭對人才的培養(yǎng),特別是對男演員的培養(yǎng)有目共睹,成為僅次于北京舞蹈學院向全國輸送人才的大戶。其中值得我學習的有以下幾點:
馬拉霍夫排演遼芭版《天鵝湖》
對于當今舞蹈教育過于偏重學歷的現(xiàn)象,我始終持保留態(tài)度,我一向認為芭蕾的基礎教育如同建筑打地基一樣的重要,不重視基礎教育對于芭蕾藝術的發(fā)展是不負責任的。我與遼芭前任團長王訓益都是在1993年上任的,當時正值中國芭蕾藝術遭遇低谷,缺錢、缺人的年代,而改革前沿的廣州經(jīng)濟騰飛,1994年廣州芭蕾舞團成立,以優(yōu)厚的待遇吸引了中芭、遼芭不少的優(yōu)秀人才。就是在這種困境中,王團長遠見卓識創(chuàng)立了專屬遼寧芭蕾舞團的舞蹈學校。用王團長的話來說是“被逼無奈”,“迫不得已”。這種在困境中的膽略、魄力令我欽佩,敬重不已。在我的記憶里,呂萌、焦洋、何泰煜、史越等從這里騰飛,他們能轉能跳,技術能力很強,令業(yè)界的人對遼芭刮目相看。
2012年曲滋嬌團長接棒的遼芭驕傲地告訴我們,百分之九十五的演員都出自這所學校,學校不僅解決了遼芭人才梯隊的問題,解決了老演員第二職業(yè)出路的問題,同時還培養(yǎng)了具有獨特教育方式的趙一飛等金牌教師。遼芭的學校和劇團不失時機地參與各大國際比賽且在國際比賽中碩果累累:王占峰,敖定雯,李偲旖,常斯諾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通過比賽的磨練,都成為了劇團的業(yè)務骨干。
34年來遼芭附屬舞蹈學校采用了金字塔的教育方式,以利用參與比賽的機會打開眼界學識,廣開思路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了技術能力很強的一批業(yè)務骨干。如同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澳大利亞芭蕾舞團一樣,遼芭利用團、校址合一的優(yōu)勢,使學員可以近距離與他們心目中的偶像一起生活,可以時時看到自己與優(yōu)秀演員的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同時劇團也可以更方便為學員提供舞臺實踐的機會。
演員需要好的劇目滋養(yǎng)。幾百年來,凡世界著名芭蕾舞團都秉承著尊重歷史、珍惜傳承保留劇目的宗旨,并緊跟時代,不斷創(chuàng)新芭蕾藝術,國內(nèi)幾大芭蕾舞團的發(fā)展正是借鑒了這一點,才逐漸在中國乃至世界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演出世界經(jīng)典保留劇目和創(chuàng)作屬于中國自己的劇目,這在西方芭蕾落地中國后,就成為了我們永恒的使命。
遼芭在建團初期,很快就上演了以張護立老師為主要編導的中國芭蕾舞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注:在北京舞蹈學校建校初期,前蘇聯(lián)專家古雪夫創(chuàng)辦了編導訓練班,張護立老師和李承祥老團長都是第一批學員),此后在王訓益團長的領導下,劇團相繼排演了《二泉映月》,與德國、荷蘭藝術家一起排演了《末代皇帝》,這兩個中國芭蕾劇目在國內(nèi)外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反響。隨著劇目的推出我們也開始關注了以呂萌、劉爽、焦洋、趙媛、王韻等為代表的一批優(yōu)秀的年輕演員,我曾經(jīng)很希望邀請這些演員參與中芭的演出,當然背后也藏匿了“挖人”的動機,而當時的王團為了留住人才,絞盡腦汁,利用藝術實踐,特殊的待遇,也投入了情感,這些都是作為當時的團長的我要向他學習的。
2008年底我退休離開了中芭,參與了舞蹈家協(xié)會和國家大劇院的工作,使我有時間接觸更多的舞團,看更多的新劇目。其中讓我感慨頗多的是遼芭,上芭和新興的蘇州芭蕾舞團,這里我只講遼芭。曲滋嬌團長是遼芭第一個獲國際金獎的演員。她的上任令我感到一種女性特有的不服輸和果敢力,特別在劇目建設上她緊抓不放,她特邀世界芭蕾舞界的泰斗級人物莫斯科大劇院的著名編導格里戈羅維奇合作排演了他的代表作品《斯巴達克》《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及邀請俄羅斯著名演員馬拉霍夫排演了遼芭版的《天鵝湖》等,以世界名著來鍛煉演員。在堅持演出劇團的保留劇目的同時,她還跨界選擇了在國內(nèi)很有成就的中國舞劇編導王勇、陳惠芬夫婦,排演了兩部中國現(xiàn)實題材,老百姓十分熟悉的,具有遼寧本土氣息的《八女投江》和《花木蘭》。在這兩部舞劇中我們看到了曲團對于中國芭蕾創(chuàng)作的執(zhí)著,她與導演虛心聽取意見,不失時機地觀摩學習,反復修改,打磨精品,這些都非常令人欽佩。在這些劇目中我看到了遼芭女演員的進步,于川雅、敖定雯、李偲旖等女演員,男演員的新生代:張海東、王占峰、常斯諾和老演員呂萌等男性十足的表演把遼芭全團的實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舞校的孩子們
劇團能否留住人才,主要要靠藝術、劇目、榮譽,有尊嚴的待遇和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只有這樣才能引心聚才。引才要引心,要以價值體現(xiàn)價值。記得我任團長不久,曾應邀帶團去儀征化纖廠送戲上門演出,演出過程中廠領導忽然有感而發(fā)地對我說:“你們太不容易了,在臺上不能假跳!”(當時假唱成風)這句話太令我難忘了,是啊,芭蕾舞演員誰也不能一夜成名,這門藝術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奉獻給觀眾美好藝術的背后不知多少人為之付出艱辛。
因此,為演職人員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也是領導者肩負的責任,更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保證。
就在前不久我們在網(wǎng)上看到英國國家芭蕾舞團在同城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眼皮底下建成了一個嶄新、現(xiàn)代的新團址。我曾拜訪過他們年輕的團長Tamara,去過舊團址,在一條類似中國的胡同里,劇團沒有明顯的標志牌……Tamara已沒有了在舞臺上的光彩,稍顯疲憊,她告訴我她每天上班前先去健身,之后整個上午在排練廳練功排練(因為她還是劇團的主演),下午用來做劇團的工作,談新劇目合同,以及爭取政府和董事會完成她建設新團址的心愿,沒想到這么快她的夢想成真了!
記得王團在任時就在為遼芭建新址而奔波,現(xiàn)在經(jīng)過有利的政策和曲團的努力,繼上海芭蕾舞團之后,遼芭也遷入了新址,寬大的排練廳,小劇場,舒適的餐廳和咖啡廳,自制的糕點等,溫馨的環(huán)境令我感嘆無比。
“人才”這二字包含的意義太多了,一般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會轉、會跳的學生和演員,而我自身的經(jīng)歷告訴我能夠保護好人才、為人才謀福利的人才是更重要的人才。作為曾擔任過領導職務的我,在佩服遼芭兩位團長魄力的同時,深感遺憾的是自己在職期間沒能為中芭做到這一切。
借此機會對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談一點我的看法:關于人才流動。
人才競爭、流動,在國外雖說習以為常,但作為劇團的領導者心里都是不情愿的,俗話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很多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況且這門舞臺藝術是吃青春飯的,演員希望在有限的年華充分地展現(xiàn)自己,也是可以理解的。為此,世界芭蕾舞團出現(xiàn)了“客席”、雙兼主演的交流形式。演員以自己本團工作為主,在完成本團的演出計劃后,外出客串,讓更多的觀眾領略他們的技藝。比如莫斯科大劇院的女明星扎哈羅娃,也兼任意大利斯卡拉芭蕾舞團的首席,在有工會監(jiān)督,有合同制約的前提下,這種有序的人才流動起到了推動各個劇團藝術水平整體提升的作用。我想在急需優(yōu)秀人才的今天,這種做法是完全可以借鑒的。
遼寧芭蕾舞團40年來,不忘初心,艱苦努力,整體藝術水平飛速提高,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感謝初建的所有奠基者,感謝所有為遼芭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添磚加瓦的奮斗者,祝愿你們的夢想放飛的更高更遠!在此送上我最誠摯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