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東
提起魯迅先生的名篇《社戲》,《社戲》的結(jié)尾一句立刻就會脫口成誦:“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边@結(jié)末一句不知勾起了多少讀者的神思遐想。這結(jié)末一句話仿佛能伸出她的纖巧的手指撥動了我們的心弦,使我們聯(lián)想起自己永遠失落了的童年,從而攪動我們心靈深層的積淀,引起“心弦的共振”。 我們就會再一次不得不欽服魯迅是善于把握這種“人生經(jīng)驗通感”的圣手!
這些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爛熟于心,因此這里不再聒噪。本文只想就《社戲》中所涉及的幾個人物——雙喜、阿發(fā)、桂生和六一公公,談?wù)勛约旱囊稽c拙見。
首先,談一談這幾個人物的名字命名。
讀魯迅的小說,有時會覺得他的小說中的人物名字很怪,但是我覺得,魯迅小說的人名,絕對不是作者信手拈來的。研究起來,頗有一些耐人品味的特點。
我們知道人物命名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一般說來,姓名是用以從蕓蕓眾生中識別某個人的標志,但往往涂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即從一個簡單的名字可以窺見當時社會的一般生活背景、時代特征、地域風俗等等。
六一公公是名叫“六一”的老農(nóng)。在紹興,孩子對年長的男子,一般都尊稱為“公公”。這里的六一,是這個老農(nóng)從小就取定的名字。紹興習俗,常在孩子出生時把祖父的年齡當作孩子的名字,遇有健康長壽的意思。六一公公就是他祖父六十一歲時那年出生的。
“雙喜”“阿發(fā)”則是取“雙喜臨門”“發(fā)家致富”等喜慶吉祥字眼作人名,寄托著長輩對孩子和未來的希望,這也是紹興的一種習俗。
此外,紹興民間取名還寓有種種情況,如以孩子出生時的體重命名,魯迅筆下人物所用的名字如“九斤老太”“七斤”之類;以孩子的生肖命名,以孩子出生時的節(jié)氣時令命名,以孩子出生的地點命名,《故鄉(xiāng)》中有一個叫水生的,《社戲》中有一個叫“桂生”的。又如《阿Q正傳》中的阿Q,光禿禿的頭的后面,拖著一根小辮子,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寫照嗎?讀著這些名字,我們就仿佛見到他們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傳精神”。魯迅小說中人物的命名,可以說大多數(shù)均有著極其深刻的意義。我們閱讀他的小說,要注意分析和體會。
第二,談一談這幾個人物的形象。
《社戲》一文中的人物,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都有鮮明的形象。
這群農(nóng)村孩子也和少年閏土一樣,雖小小年紀,卻都有適應(yīng)農(nóng)村生活的本領(lǐng)。他們除了放牛、撐船、釣蝦之外“沒有一個不會水的,而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勞動生活鍛煉了他們的膽量,大自然廣闊的天地豐富了他們的智慧,而且他們都不得有著勞動人民傳統(tǒng)的淳樸、厚道、善良和熱情。生長在偏僻海邊小村上的這些孩子們,他們一起玩樂,雖然年紀相仿,“但論起行輩來,卻至少是叔侄,有幾個還是太公,……,一村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贝謇锏娜藗兌伎犊每?、友愛熱情,一家有客人都是大家的。小朋友們在田里放牛釣蝦,釣的蝦都歸小客人。他們又千方百計去爭取讓他們自己搖船帶小客人去看戲(因為大人們都很忙),并盡心地照料途中安全。看戲回來的航程中,偷羅漢豆吃是《社戲》中最耐人尋味的場面。因為煮豆是為了請客,所以阿發(fā)興奮地說:“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得多呢。”話音未落,一個坦蕩的近乎透明的少年便鮮活地站到了我們面前。
而平橋村的老人也很淳樸。
例如六一公公,看見了“我”,相信了雙喜關(guān)于“請客”的話,善意地停了楫,笑著說:“這是應(yīng)該的”。 可見六一公公并不吝嗇,而且寬厚好客、善解人意,他惱的不是偷了自家的豆,是孩子們不知心疼勞動果實,踏壞了不少,所以才責怪他們。
他對迅哥又格外地關(guān)心:“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聽到迅哥的夸獎,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很是得意。 寫出了中國農(nóng)民的淳樸、善良、厚道,他們只求別人的些許理解和肯定,便會由衷的感激不盡。
六一公公的話也很有意思:
第一句話夸獎迅哥兒,是對迅哥兒理解的回報;
第二句話是貶雙喜他們“不識好歹”,為自己申辯,算作對雙喜貶他的豆的回報;
第三句要送豆給“我們的姑奶奶嘗嘗去……”,表現(xiàn)了老人家的慷慨好客,對迅哥兒的好感和親熱,對自家的豆的得意之情。
第三,談一談這幾個小伙伴的座次。
魯迅對于《水滸》這部古典文學名著,可謂情有獨鐘。他曾發(fā)表專著進行過評論。魯迅認為,《水滸》中描繪了一群“見義勇為”的豪俠,如魯智深、武松、李逵、石秀等,他們往往只憑自己的一雙拳頭,抱打不平,為民除害,這是《水滸》中的理想人物。
魯迅將自己的《水滸》情結(jié)不留痕跡地揉合進了《社戲》當中,他暗暗地給平橋村的十幾個孩子像水泊梁山那樣排了座次。
第一把金交椅——“及時雨”雙喜。
《水滸》中的宋江,“處事周全”、“排難解紛”、“扶人之困”、“急人之急”、“扶人之困”等等,在民間宋江是一個喜歡做好事、愿意做好事的熱心人。因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卻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
平橋村的雙喜敢于闖蕩、聰明機靈,膽大心細,善體人意,做事周全。例如在看戲前的波折中,是“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在這遲疑之中,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他又挺身而出“便又大聲的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
雙喜似乎比其他的幾個孩子年紀大一些,考慮問題比其他孩子周到。在偷豆的時候,雙喜的領(lǐng)袖地位和才能更是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
指揮的是老練的雙喜,“‘阿阿,阿發(fā),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雙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說。”——行動之前,征求意見,禮賢下士,這不是大將風范又是什么?
是“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p>
在一群孩子們吃完豆后,指揮轉(zhuǎn)移陣地的還是聰明、老練的雙喜:“吃完豆,又開船,一面洗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這老頭子很細心,一定要知道,會罵的?!薄叭欢蠹易h論之后,歸結(jié)是不怕。他如果罵,我們便要他歸還去年在岸邊拾去的一枝枯桕樹,而且當面叫他‘八癩子’?!?/p>
好一幅“群童諧趣圖”!真有點“忠義堂上宴群雄”的豪情!
雙喜又是敢于負責,講義氣?!啊蓟貋砹?!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雙喜在船頭上忽而大聲的說?!?/p>
振臂一呼!于是,雙喜在平橋村的十幾個孩子中領(lǐng)袖的地位便宣告確立。
第二把金交椅——“玉麒麟”阿發(fā)。
《水滸》中的盧俊義,綽號“玉麒麟”,一身好武藝,棍棒天下無雙。“作事謹慎,非理不為,非財不取”。
“雙喜拔前篙,阿發(fā)拔后篙?!笨梢姲l(fā)的本領(lǐng)、地位僅次于雙喜。到了趙莊,阿發(fā)說“近臺沒有什么空了,我們遠遠的看罷?!卑l(fā)在后,雙喜在前。阿發(fā)看到了,雙喜更先于他覺察到了。作者讓阿發(fā)提這個建議,更證明他不是老大。
而阿發(fā)則與雙喜又有著不同,他為人特別憨厚、老實、淳樸、單純又無私。他在摸完豆后知道自己家的豆比較大,他也沒有讓雙喜等人偷六一公公家的豆,而讓大家吃自家比較大的豆?!鞍l(fā)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好一幅俠義心腸!
第三把金交椅——“智多星”桂生。
《水滸》中的吳用平生機巧聰明,曾讀萬卷經(jīng)書,屢出奇謀,屢建戰(zhàn)功。
桂生的為人十分體貼?!拔矣行┢>肓?,托桂生買豆?jié){去。他去了一刻,回來說,‘沒有。賣豆?jié){的聾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還喝了兩碗呢。現(xiàn)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
桂生的主意還多?!斑@回想出來的是桂生,說是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xiàn)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p>
第四,善的形象、善的理想。
魯迅小說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卻很不少。說到底,小說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者自己的觀點。小說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篇小說在藝術(shù)上成熟度。古今中外的好小說,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來支撐。讀者可以不注意一部小說的大段描寫和議論,卻可以印象深刻地記住某一個小說人物的特點。一個成功的小說人物,可以穿透時間的帷幕,從很遠的地方走到我們面前。
魯迅《社戲》中的這些人物可能過于小、過于簡單,但正如拉丁箴言所說的那樣:“簡單是真的標志;美是真理的光輝?!倍啤斑m用于道德經(jīng)驗的東西,必然在更高的程度上也適用于美的現(xiàn)象?!保ㄏ眨?/p>
在“雙喜”、“阿法”“桂生”和“六一公公”這幾個人物身上,魯迅寄托了很多的理想,比如“善”的理想,“質(zhì)樸”的理想,“自然”的理想。善的形象和善的理想對于一個民族的文化核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魯迅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為了描寫這種可以親近的“善意”,魯迅一直使用第一人稱敘述來處理。但在魯迅的所有的小說中,最有親和性的人物還是“六一公公”、“阿發(fā)”和“雙喜”。
這些淳樸的農(nóng)村人形象,讓人感到非常有力量,有溫情,有愛,有希望。這樣淳樸厚道的思想,在當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舊時代,像一粒粒金燦燦的火種,使人們眼明心亮,看到了生活的未來和希望。
他們可以跟陀斯妥也夫斯基小說《卡拉瑪佐夫兄弟》里的小弟弟“阿廖沙”、《罪與罰》里的“冬妮婭”,《白癡》里的梅詩金公爵,列夫·托爾斯泰《復(fù)活》里的“瑪絲洛娃”,相媲美;他們可以跟童話里的“白雪公主”、“海的女兒”等相媲美。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善的形象,最高、最美好的理想化身。
魯迅先生在《社戲》中,把農(nóng)村人的內(nèi)心世界描寫得那么真誠、無私、友愛、和諧,在黑暗的舊中國社會里,像沙漠里的一片綠洲,像滿天陰霾中的一線光明。農(nóng)村孩子們之間充滿著的真誠與友愛,這是當時魯迅感到的中國社會中最缺少的,也是最可貴的東西。然而,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所以,筆者也深深地感到:呼喚真誠和友愛是多么的必要?。?/p>
山東省青島第五十三中學? ?266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