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娟
【摘要】讓音樂走進兒童的心靈,培養(yǎng)兒童合唱的能力,掌握和聲的技巧,是當前音樂教學的重點。本文以讓音樂走進兒童的心靈——幼兒合唱教學略談為題,就其實踐策略進行探究和剖析。
【關鍵詞】音樂教學;幼兒園教育;合唱教學;教學現狀;教學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質教育觀的有效滲透和落實對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音樂教學作為一門藝術修養(yǎng)性學科,對幼兒德、智、體、美的發(fā)展尤為重要。
一、幼兒園音樂合唱教學的現狀及其原因淺析
幼兒園教育是幼兒掌握基礎性科學文化知識的關鍵階段,也是培養(yǎng)幼兒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以及探究學習能力的初始階段。幼兒園音樂中的合唱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高雅的興趣愛好,同時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賞析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水平。然而,現階段的教學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如課堂教學實效性相對不高,課堂教學氛圍嚴肅、呆板,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無法被調動、課堂行為問題的出現等等。鑒于這些現狀,原因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淺析:
首先,音樂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幼兒園階段的音樂教學是幼兒音樂學習的啟蒙期,幼兒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技巧和教學素養(yǎng)的高低。教師對幼兒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缺乏必要地了解,導致課堂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缺乏實效性,無法激發(fā)幼兒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幼兒園教育中素質教育觀念的貫徹和落實不到位。音樂教學是對幼兒樂感的培養(yǎng)和對幼兒藝術思維能力的塑造,一味地將語言、健康、科學作為主攻科目,對音樂、美術、體育等科目的相對忽視,導致幼兒缺乏音樂學習熱情,對課堂教學中的合唱教學更是一知半解,不夠重視。
最后,音樂課堂教學形式相對單一、教學模式相對陳舊。幼兒的身心發(fā)育程度與成年人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對新鮮事物非常感興趣,對一成不變的教學套路很容易失去興致,甚至產生倦怠和排斥的消極心理。部分音樂教師在進行合唱教學時,往往過分強調合唱技巧的教授,忽略了幼兒切實的學習感受和體驗,忽略了情境化教學的重要性。
二、走進人心,提高合唱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豐富音樂教學資源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和管理者,音樂教師職業(yè)認知水平和綜合教學能力的高低與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密切相關。幼兒園的領導及相關管理層,應該充分重視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實踐價值與意義,積極為音樂教師創(chuàng)造學習、交流的機會,如舉辦《有關提高幼兒音樂學習積極性》的講座、《幼兒音樂合唱教學技巧》的交流研討會、音樂教師校園合唱競技大賽等等。音樂教師不但應不斷加強自身學習,還應該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將音樂教學和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為幼兒營造更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
(二)注重教學導入技巧,激發(fā)幼兒學習熱情
教學導入是教學活動的初始化階段,一些音樂教師過分注重合唱內容的教授,忽略了恰到好處的教學導入的重要性。教學導入可以使幼兒集中注意力,興致勃勃地跟隨教師的思維引導習得新知識。藝術性的教學導入在幼兒樂感的培養(yǎng)方面收獲了良好的效果和評價。
例如,在《媽媽我要親親你》一童聲合唱歌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用投影儀為幼兒呈現幾組圖片,讓幼兒沉浸在美好的視覺享受中,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美感。幼兒在情境交融的音樂課堂中,對合唱的學習興趣自然提升。
(三)引入多種教學手段,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多元化、多層次教學理念的融合,可以營造良好課堂學習氛圍。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引入了多種教學手段和模式,如啟發(fā)式教學法、生活化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暗示教學法等等。在音樂合唱教學中,多種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因勢利導,促使音樂走進兒童心靈深處。
例如,在《歌聲與微笑》一內容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安排幼兒在多媒體教室上課,讓幼兒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感受友誼帶給人的快樂和幸福感;隨后,教師可以將幼兒有機地分成5個學習小組,讓各小組成員對《歌聲與微笑》的歌詞進行討論,大家暢所欲言,談談自己對友誼的感觸和認識,從而加深幼兒對歌詞的熟悉和記憶。教師巧妙地將合唱理論知識與歌曲《歌聲與微笑》結合起來,引導幼兒找到主音和變化音,進而練習和聲小調音階,讓幼兒逐步學會合唱,并在實踐中體驗和感受合唱的技巧及要領。
(四)注重教學策略應用,提高兒童學習效率
音樂教師應足夠重視學生的這一認知規(guī)律,實現因材施教。合唱不僅僅是幼兒的共同齊聲演唱,更是不同聲部、音調、音色的相互配合和協(xié)調。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策略的合理化應用。例如,在發(fā)聲練習環(huán)節(jié),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應采取差別化對待。對于小班的幼兒,教師應該采取“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將合唱的技巧學習與一些實用的課堂小游戲結合起來。再如,中大班的幼兒,對合唱技巧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采取“先易后難”的教學理念,教授幼兒一定的樂理知識,包括如何更合理地控制合唱時的氣息,如何在合唱時與樂器的演奏更好地契合,第一聲部和第二聲部的演唱方法及區(qū)別等等。
(五)構建教學評價體系,及時反饋有效信息
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能夠對音樂教學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饋,有利于教師教學思維、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以及教學理念的進一步調整和革新。圍繞音樂走進學生心靈——音樂合唱教學進行的教學評價,應該注重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教學評價的主體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一切教學活動的重心,學生應積極參與教學評價,并將自身在音樂合唱教學中的客觀感受和體驗作為重要的教學評價信息進行反饋,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和思路。另一方面,教學評價的全面性。教學評價不但要注重音樂教學質量、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還應注重評價學生學習水平的切實提高,以及幼兒藝術情感和境界的培養(yǎng)與提升。
結語:
綜上可知,只有讓音樂真正走進兒童心靈,培養(yǎng)幼兒濃厚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才能使音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幼兒園合唱教學不僅是幼兒演唱技巧的形成過程,也是幼兒相互協(xié)作、合作學習能力和意識的培養(yǎng)過程。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觀念,不斷探究和實踐多元化的音樂教學模式和思路,促使幼兒園音樂教學水平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