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代表著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文化,因此外漢語教學不但屬于一種語言教學,還包含著對于文化的教學和傳播。我們國家在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曾經經歷過語言大于文化、文化大于語言與語言和文化同等重要的三大階段,而目達成的一致觀點為:在進行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語言教學放在首位,另外綜合有關的文化內容進行教學?;诖?,本文主要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應用進行了綜合的分析。
關鍵詞:外漢語教學;民俗文化;應用探析
引言
俗語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一種民俗事項,同時又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只有理解、領略了某種語言的民俗語匯,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某種語言。
一、重視課程設置,由簡到繁,循序漸進
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初始環(huán)節(jié)中必修的課程為口語、精讀、聽力和泛讀,而文化方面的課程則為選修的項目。在學生的漢語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各類教育機構會根據(jù)自身的實際狀態(tài)設置相應的中國文化課程。例如遼寧高校,在文化課程中就包含了我國的概況等等。雖說有關文化方面的課程也是必修的課程,但是依然將技能課程作為重點的考評項目,在課程出勤率與學習成效上均以技能課為主。其主要原因為:外國學生出勤率不高重點是因為興趣不高,而興趣不高的重點原因是外國學生普遍認為文化類課程不但難學并且使用度較低。所以,本人認為文化方面的內容應該從具體性的事物著手,例如先講解所在區(qū)域的民俗文化,從簡單到復雜,逐漸深入,最終鏈接到我國的文化中。這就必須要對課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還需要老師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儲備。當前,在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制中牽涉到的民俗文化內容是非常少的,并且在這極少的一部分中均是從大的民俗文化方面入手設計的,如此便無法幫助外來學者更為有效的了解當?shù)匚幕吞厣K?,可編制部分提現(xiàn)當?shù)匚幕厣兔袼滋攸c的教材,和已有的漢語教材互為補充,可以更為有效的提升對外漢語教學的效果,增進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給老師的教學活動增添素材,為同學們帶來更多的學習材料。
二、從民俗語匯入手,以點帶面
在人們的日常交集活動中,語言是最為多見和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語言能夠幫助人們準確的表述自身的想法。在進行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由日常的民俗文化著手,結合歷史文化發(fā)展,利用適宜的民俗詞語展開講解,通過生動、真實的現(xiàn)代化詞語,使同學們更為有效的認知語言中蘊含的文化,進而更加靈活的使用漢語;把教學材料內的民俗詞語和真實生活中的民俗事物和文化結合起來。例如,在對春節(jié)這一民俗文化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可為同學們講授吃餃子、買年貨、貼春聯(lián)、掃房子、臘八蒜等民俗詞語;在對元宵節(jié)這一民俗文化進行講解時,可以先對吃元宵、做花燈、猜謎語等詞語進行講解;如果是端午節(jié)的話則可以對香包、粽子、五彩繩、油糕等詞語進行講解。
三、對比闡釋,直觀講解
在對母語之外的語言進行學習期間,因為民俗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沖突和摩擦是非常多見的,進而阻礙了學習的效果。假如從文化比較的層面上進行教學,就能夠更為有效的排除這個問題,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成效。在對比時,可以對我國各個民族進行對比,還可對我國的文化進行對比。比如,在講到我國民俗文化有關新年的知識時,還可結合《中國文化閱讀教程一一解讀中國》中第一章節(jié)中的內容“苗族人的過年習俗”與《新實用漢語課本》中的“洋姑爺在農村過春節(jié)”等內容進行教學。老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期間,首要任務為將春節(jié)的起源和我國農耕文化進行聯(lián)系,然后講解春節(jié)的由來與發(fā)展情況,要著重講解我國春節(jié)為最重要節(jié)日的觀念,無論多么忙碌親人們均會在這一時間團聚慶祝。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充分表達了過年團圓的重要性。在講解春節(jié)這一民俗的過程中,首先要講解除夕夜的起源與守歲的風俗,講述餃子的另一個名字“更歲交子”,各家親人團聚一起,祈福明年事事順意,身體健康,飯桌上擺滿豐盛的佳肴,取上寓意吉祥的名字,例如,鯉魚代表鯉魚躍龍門、年年有余美好的愿望。而后講解“苗族人的過年習俗”這一章節(jié)時,其中講到了苗族人吃燒寨、跳聲笛等特有的風俗。在講解“洋姑爺在農村過春節(jié)”這一章節(jié)時會講到漢人吃魚、守歲、吃年夜團圓飯、放鞭炮等風俗,利用兩者風俗的差異,讓同學們得到意識鞏固。此外,還能夠按照同學們的國籍差異和習慣差異,將我國春節(jié)和其自身國家中最為重要的節(jié)日進行比對,同樣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果。比如,將我國的春節(jié)和西方國家的圣誕節(jié)進行對比,讓同學們講解圣誕節(jié)中的風俗,進而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在對語言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文化內容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眾多的文化內容中,民俗文化是最容易理解、最能夠提起學生興趣促進其參與性的內容,所以,在對外漢語的教學中添加民俗文化內容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在語言要素的學習上,又或是在跨文化交流上,相關的老師均需要認識到民俗文化屬于外國學生學習漢語期間必備的內容。 保持這一理念來推進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才能夠達到漢語和民俗文化的共成長,降低因為民俗差異而帶來的無效溝通,進而提升教學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何清強.文化差異中的對外漢語教學[J].語文學刊,2004.
[2]姜麗萍,對外漢語教學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3]趙子健,對外漢語教學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課程與教學論,2009.
[4]王樂,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定位研究[j]教育學原理,2009.
[5]張翌宇.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淺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
作者簡介:
羅婷,女,侗族,貴陽,講師,研究生,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